主頁 類別 政治經濟 郎咸平說:我們的日子為什麼這麼難

第17章 第16章為什麼德國人這麼不講理

德國總理鐵娘子帶來龐大代表團訪華,居心何在? 德國人要的是中國的市場,但技術不分享。 5000億美元的中國政府採購大單又被德國人盯上了。 完全承認中國的市場經濟地位可謂癡人說夢。 德國是我們並不真正了解的對手。 我發現,我們中國這片土地很是吸引人啊,我們剛剛辛苦地結束了第二次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好不容易送走了美國龐大的200人代表團,還沒有喘口氣呢,2010年7月中旬,德國總理默克爾就又帶領一個龐大的代表團來中國了,說是來訪問的,看看這陣勢,他們這回包了3架飛機,飛機上坐的都是什麼人呢?我給讀者列個名單:大眾汽車的總裁文德恩、空客的總裁恩德斯、巴斯夫總裁賀斌杰、西門子總裁羅旭德、麥德龍總裁考德斯、億昂總裁蒂森、SMS集團總裁魏爾斯、商業銀行總裁布萊辛,等等,一共25家企業巨頭,除此之外就是幾乎一半的德國政府內閣成員,還有眾多議員。

我們現在的自我感覺簡直好得不得了,哎喲,這麼多要員一起訪華,可見是對我們的經濟發展成績多麼艷羨啊,可見我們的確崛起了!不過根據我對新帝國主義的理解,這事情可沒有那麼簡單,所以我心中又有種不祥的感覺了。不知道這回這位鐵娘子帶著這麼大的一個代表團來訪,又打算給我們帶來點什麼呢? 我們真是個感覺良好的民族,真敢往自己臉上貼金。媒體對默克爾的評價簡直好得不得了,看看媒體都選取哪些方面進行報導的,默克爾來中國都說些什麼?我摘幾句給大家看看。 “西安是中國歷史文化的一部分,我對自已能來到這個歷史悠久的城市感到非常高興”;“大單代表我的心,中德再度'蜜月”'……除此之外,我們還廣泛報導了一個不知道源頭的演講,說默克爾本人2010年早些時候曾在一次演講中表示,“我們必須學會了解中國,了解其偉大的文化和巨大的未來潛力”

完全是胡亂煽情,媒體也就罷了,更讓我生氣的是,我們的專家感覺也好得不得了,比如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歐洲研究所所長馮仲平,他說什麼呢?他說:實際上從默克爾2005年上台,去年2009年10月份連任,這次到中國是第四次來訪問了,這裡面你可以看出默克爾,以至於德國政府中國觀的一個變化。這裡面我覺得有兩個因素,其中主要的一個是經濟危機、金融危機的影響,德國和歐洲受全球金融危機的影響很大,現在又是歐債危機,德國也是政府赤字比較高,也在推行緊縮政策。可以說金融危機使德國對中國的看法發生了變化。 各位,你們不覺得奇怪嗎?為什麼默克爾對我們這麼客氣?要知道,連德國的企業領袖都學會對我們溫總理突然發難了。按道理說,應該是默克爾更刻薄呀,畢竟這些德國企業還都有大筆投資在中國的呀?那個巴斯夫的董事長賀斌杰就抱怨說“被中國政府逼著公開技術”。還有西門子首席總裁羅旭德,也直截了當地講“中國政府訂單的採購規則不合理”。 《華爾街日報》對此還做了個總結,說什麼“批評中國政策,外企高管更加直言不諱”。

實際情況是什麼呢?其實人家早就明白了中國的決策體系,就算和地方企業的商業淡判進展得不順利,想要的不平等條約死活談不下來,那也沒事兒,只要當著默克爾和溫家寶的面兒大膽指責,一旦溫總理被蒙蔽了,一句話立刻查辦,他們就能把不平等條約拿到手了。比如巴斯夫在重慶投資的約10億美元的MDI(二苯甲烷二異氰酸酯)項目,他們總裁就在我們溫總理那裡抱怨,抱怨什麼呢?他抱怨說,按照計劃,國家發改委批文應在2009年年底通過,但目前,該項目仍在審批當中,比原計劃整整推遲了半年。而且這個人竟然還指責,“強迫披露公司的技術機密作為交換進入市場的許可條件,會影響在中國的外國公司的投資決定。”狂妄得很! 表面上看,德國人還真委屈,你看人家國家發改委都批文了,你地方政府還不執行,所以肯定是你地方政府從中作梗,這就會影響你們中國的國際形象。可是真實的情況有這麼簡單嗎?大家不要忘了,這可不是一個簡單的代工廠,而是化工廠,一個會產生污染物的化工廠!要知道,在MDT的一般生產工序中,是需要先通過苯和硝酸的反應製造硝基苯的。硝基苯這個東西,毒性非常強,而且非常容易通過皮膚接觸吸收,長期接觸的話,會對我們的中樞神經系統造成嚴重損害的。大家還記不記得2005年的松花江污染事件?這個硝基苯就是造成那次污染事件中的主要污染物。

我們剛才說的這個MDI項目,它是個化工項目,是會有高污染、高毒害的,比如化工廠的廢水、廢渣,即使是經過處理了,處理之後往哪裡排放呢?重慶可是在三峽庫區啊,在三峽庫區是不是能搞個這麼大規模的化工項目?這應該是件非常慎重的事情。而巴斯夫老總一句話就把重慶地方政府環境評估的種種努力全部抹殺了。好在溫總理反應得快,他在會上重申中國歡迎德國進行投資,並勸說德國管理者保持冷靜,他表示,將會對巴斯夫的項目做進一步的審查。 巴斯夫老闆投訴我們在逼迫他交出知識產權,初聽起來,好像是我們“市場換技術”策略的成功,但是如果我們回顧一下汽車行業,就會發現根本就不是這麼回事,事實是我們不但沒有學到技術,而且還把市場給丟了。剛改革開放的時候,大概是從1984年開始,我們先後有了北京吉普、上海大眾、廣州標致這三個合資轎車廠。到了1987年,我們國家才正式決定要建立自己的轎車工廠,接著一直到20世紀90年代初,天津夏利、一汽大眾、神龍項目才先後上馬,在這三個工廠中,除了夏利是引進技術的,另外兩個也是合資企業。結果呢?中國轎車市場還是由進口車獨霸,據統計,1984年進口車佔了中國市場的95%。咱們國產轎車再加上北京212型號的車子,總共不過6000輛,剩下的都是進口車、走私車。那時的我們才真是“丟了市場”。那些年,每年北京開兩會的時候,放眼望去,台階下黑壓壓停的那麼多車,有幾輛是咱們中國產的?基本沒有,幾乎都是日本進口車。其實,丟了市場還不算可怕,可怕的是我們從來就沒得到什麼技術。

科技部研究室主任梅永紅:缺乏完善的製度和政策設計,“以市場換技術”導致的結果事與願違;中國轎車工業在技術能力上長達20年的停滯不前,原因就在這裡。北大政府管理學院教授路風說,真正的核心技術是買不來的;合資模式並不支持中國產生系統性的自主研發的能力,相反地,合資企業普遍存在嚴格的技術限制條款,他們會通過多種方式防止中方產生新設計能力。長安汽車集團副總裁朱華榮也表示,我們搞合資合作20年,在促進汽車產業發展的同時,還有一個嚴肅的問題沒有解決,“就是缺乏自主創新能力,缺乏核心的技術和自主的品牌。以市場換技術實際上沒有達到我們的預期。我們誰換來了技術?”
德國入對我們的技術箝制簡直是不可想像的。奇瑞剛剛生產出第一款車時,大眾就購買了一批車運送到德國進行研究,結果發現有部分零部件與一汽大眾生產的捷達可通用。德國大眾馬上就要求一汽大眾所有配套商停止給奇瑞配套。當時,奇瑞為了上目錄還掛在上汽集團名下,德國大眾通過上海大眾向其合作夥伴上汽集團施壓,要求上汽停止奇瑞該車型的生產。有些人跑出來說,我們不是合資了嗎?這樣不是還有品牌了嗎?還說這個合資,是充分利用了和平發展的大環境和全球汽車產業重心東移的契機,說什麼50對50的股比,是外資不可逾越的紅線,中方大都是骨幹國企。他們還拿當時一汽大眾合資的事來證明他們說的是對的,他們說中方佔60%的股份,大眾佔30%,奧迪佔10%,說明我們透過這個合資並沒有丟掉什麼,我們根本不是那些跨國公司的附庸。一副振振有詞的樣子。我不知道這些人說這些話的目的是什麼。我給大家看個數據,先看下汽車製造業的關鍵領域,也就是發動機、變速箱這些核心零部件,跨國公司的市場份額是多少? 90%。零部件呢? 60%以上;而且在轎車零部件行業,已經達到80%以上了。看到這些數據,還能說我們沒有失去什麼嗎?我們已經失去了最重要的東西,就是市場的主體地位,而我們中國的汽車業就是這樣一步一步地被“掏空”了。

這還只是製造能力,你說沒技術也就算了,更讓人揪心的是,我們現在連營銷都沒有了。就說華晨寶馬吧,2003年的時候,華晨與寶馬成立了合資公司,之後,寶馬在中國走的是暢通無阻。你是不是以為這樣寶馬就滿足了?沒有那麼容易,它們想要的可不止這些,它們想要的是全面掌控這個合資公司,到2007年,寶馬要更換華晨寶馬的總裁,它們就趁這個機會,將合資公司的銷售權劃到了寶馬大中華區。然後又將市場推廣、品牌傳播、廣告投放和渠道管理等等,全部拿下,它們就這樣很輕鬆地達到了目的。這就是德國人幹的事兒。 那麼再來看看這次德國代表團訪華,我們又向德國開放了多少市場。西門子股份有限公司與上海電氣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簽署了35億美元的協議,用於研發汽輪機和發動機。戴姆勒股份公司及戴姆勒東北亞投資有限公司與北汽福田汽車股份有限公司簽署了合資生產中重型載貨汽車及發動機項目的合作文件,涉及金額達到63.5億元。連地方都已經選好了,在北京懷柔,預計年產10萬輛整車和4.5萬台重型柴油發動機。除此之外,中德還簽署了一份1.24億歐元的協定,用來鼓勵節能減排。

好,就算我們當初沒有像樣的轎車生產線,所以用市場換技術還算是情有可原,那麼重型卡車呢?要知道,我們50年前就有了一汽解放、二汽東風這兩個自主技術卡車廠。再看看我們現在的卡車市場,真讓人覺得害怕,基本上都成合資企業了,每一個企業背後都藏著一個不懷好意的外資企業的身影。我給你們看一份資料,看看我們的八個主要卡車企業都和哪些外資合資了。佔市場份額最大的一汽解放背後是德國道依茨、中國重汽的背後是德國MAN、東風汽車背後是瑞典沃爾沃卡車、陝汽背後是美國康明斯、北汽福田背後是德國奔馳、北方奔馳背後是德國奔馳和韓國現代、上汽重汽背後是意大利依維柯、江淮汽車背後是美國卡特彼勒。也就是說,在這八個主要企業中,也就陝汽背後有中國濰柴,但還是和美國康明斯有個合資工廠,其他的全部淪陷了。還有一個有意思的現象,就是我們發現德國企業幾乎佔據了半壁江山。最值得我們冷靜的是沃爾沃,我們吉利汽車收購了沃爾沃,我在本書第十二章裡詳細地說了這件事情,對於這個人家二十多年前就不要了的轎車業務,我們還花那麼多錢買回來,要知道,真正有技術含量和國際竟爭力的卡車業務一直還掌握在沃爾沃集團手裡呢。可是你看我們的志得意滿,洋洋得意,自我感覺真是太良好了。

我還想提醒大家注意的是,僅僅投資是滿足不了德國這些企業的胃口的,它們想要的還有很多,比如我國的政府採購市場,現在也已經被它們徹底盯上了。按照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CECD)的測算,中央與地方政府採購金額,一般都占到GDP的10%~15%。具體到我國,2009年底,政府採購佔GDP的比例只有2%。如果擴大到10%的話,至少是5000億美元。這麼大的一個市場,這麼肥的一塊肥肉,他們怎麼可能放過呢?為了拿到這塊市場,德國企業家使出渾身解數,他們透過媒體、透過跟隨政府訪問的形式,向我們中國政府高層頻頻施壓,目的就是要爭取最大的利益,還是我說的那句話,這些新帝國主義的貪婪本性從來沒有改變過。 那麼他們能不能成功呢?能!他們聰明得很,因為他們也計算過,如果中國加入政府採購協議,中國也能享有其他政府採購協議成員的對等的政府採購准入。這個市場在2008年的規模大概在1.6萬億美元,其中1萬億美元的市場來自美國。我們換位思考一下,中國是願意保護國內的政府採購市場呢,還是更願意讓中國的企業進入另一個1.6萬億美元的市場?目前來講,德國生產的,比如奔馳、寶馬、奧迪,哪個市場的潛力最大?答案很明顯,肯定是中國。奔馳的母公司戴姆勒稱,它在中國市場的銷省量在2010年5月達到1.37萬輛,同比飆升177%。當然,這其中是有歐元下跌的因素,但是,我相信這對於原本就買不起車的人來說,根本沒有什麼吸引力。從歷史數據看,戴姆勒-奔馳車在中國的銷售量,在過去4年竟然增長了280%。而且在2009年,看下“2009-2010年中央國家機關汽車協議供貨汽車廠商名單”,華晨寶馬汽車有限公司的寶馬品牌和北京奔馳-戴姆勒·克萊斯勒汽車有限公司的梅賽德斯-奔馳品牌都出現在這份名單裡,這意味著什麼?這就意味著這兩大全球豪華車品牌開始正式進入中央政府公務車的採購清單了。

好了,德國想要的投資、想要的政府採購協議都到手了,那麼作為交換,我們總應該得到點兒什麼吧?對於我們中國來說,想要的是什麼?承認中國的市場經濟地位!為什麼?因為沒有市場經濟地位,就不可能在國際貿易糾紛中佔據主動地位,中國出口企業在面臨反傾銷訴訟的時候,就會非常被動。我們中國動不動就被美國、歐盟以反傾銷的名義起訴。什麼是反傾銷?就是如果你在德國賣產品,為了搶占市場,你把你的產品的定價定得很低,有時定價甚至比成本還低的話,那麼德國就可以起訴你,他們可以懲罰性地徵收高比例關稅。傾銷的關鍵就看成本和售價的差價,但是成本又是怎麼決定呢?比如,德國會說因為中國不是市場經濟,所以你們市場的人才、生產資料就不是在市場經濟環境下運作的,因此成本不真實,價格也不能反映市場需求。怎麼辦?那就找一個第三國,或者說是替代國的市場價格來代替你中國的價格,比如印度、巴西。他們甚至可以找毫不相關的發達國家的價格來代替你中國的價格。你說這不合理也沒用的,誰叫你不是市場經濟呢? 20世紀9O年代歐盟對中國的彩電反傾銷,就是將新加坡作為替代國來計算我國彩電的生產成本。要知道,當時新加坡的勞動力成本高出中國20多倍,所謂的“正常”價格肯定比中國彩電在歐洲的銷售價格高得多,但人家歐盟才不管你這些理由呢,人家就以新加坡的數據為依據,就給你扣上“低價傾銷”的帽子了,你能怎麼辦? 2010年6月,歐盟對我們瓷磚反傾銷案也是如此,他們把替代國選為美國,結果算出來我們瓷磚價格傾銷幅度高達430%。

既然是這麼好用的貿易戰工具,德國人怎麼會輕易讓給我們呢?我們真是太天真了。如果你就喜歡看國內報紙的話,你肯定覺得我們這回贏了,“中德兩國2010年7月16日發表聯合公報《中德關於全面推進戰略夥伴關係的聯合公報》,將全面推進中德戰略夥伴關係。公報中,德國表明積極支持歐盟盡快承認中國的完全市場經濟地位。”你看《第一財經日報》的標題是“德國首次提出支持歐盟承認中國市場經濟地位”。還有《證券日報》說“德國敦促歐盟承認中國完全市場經濟地位”。 那麼實際的情況呢?如果大家去看德國聯邦政府的新聞通告,就會發現德國非但沒有承認,反而是堅決反對承認。我們看下德新社的報導,德國總理默克爾怎麼說的?她說,目前對歐盟而言仍沒有可能承認中國的市場經濟地位。在同我們溫家寶總理會晤後,有媒體就問默克爾中國是否能夠得到市場經濟地位?她的回答是什麼?她說:“我相信,我們還沒有到達這一步,中國對知識產權的保護以及市場准入等問題還有待澄清,我們必須能夠確信,不發生歧視現象。”不過鐵娘子口中的知識產權的保護以及市場准入可不是一般的問題。她的意思很清楚,那就是德國必須保護知識產權,中國不能用市場換技術。此外,市場准入她指的是准許德國人進入中國的政府採購清單,以及允許德國公司進入中國的自主創新領域。也就是說,他們要的,我們都給了,但是我們要的,他們現在還給不了。真正是可惡至極,欺人太甚! 但是我們卻激動得不得了,我們說什麼呢?說這個公報是中德之間的第二份聯合公報。德國的外交部網站上是提供英語、法語、西班牙語和德語四種語言服務的,而我們之間的這份“重要”公報卻只有德語版本。而德新社的報導更是非常隨意,非常的輕描淡寫,只是說在一份聯合公報中雙方稱“德國將為歐盟承認中國的市場經濟地位繼續做出積極努力。中國將就這一問題同歐盟繼續展開頻繁對話”。這顯然只是一個外交辭令嘛,德國根本沒有做出任何承諾。但是我們中文版的公報裡對應的說法是什麼呢?說“德方將積極支持歐盟盡快承認中國完全市場經濟地位,中國將與歐盟就此繼續對話”。我搞不清楚,這到底是我們的翻譯搞錯了呢,還是在有意誤導群眾? 問題是對話並不等於承認,也不等於有任何承諾。因此,德新社的說法是,默克爾說,如果中國對此採取相應措施,她將為達成“公平、目標明確的談判”而做出努力。但是,從巴斯夫的架勢來看,你覺得他們真正給我們完全的市場經濟地位,又要收取多少額外的買路錢呢?就算是德國給了我們完全市場經濟地位,我們得到的實惠也比不上德國得到的實惠。各位讀者不要忘了,德國在2003年以前是世界第一大出口國。英國《金融時報》就報導說,在美國和歐洲許多地區的需求依然疲軟的背景下,德國製造商認為,德國這個歐洲最大經濟體不斷加速的複蘇,是由中國推動的。事實證明確實如此,德國2003年出口雖然下降了18%,但對中國的出口卻上升了7%。中德雙邊貿易額1057億美元,相當於中歐留易的四分之一。就拿紡織行業來說吧,全世界的紡織業幾乎都在中國,但我們中國的紡織機械是從哪來的?我告訴你,幾乎完全來自於德國。像我們經常聽到的中國服裝品牌,什麼利郎、杉杉、雅戈爾,等等,它們的機器設備很多都是來自德國的。即使在2009年,德國出口到中國的紡織機械也達6.28億歐元,是第二大市場印度的4倍。還有製鞋行業,中國是鞋類產品的最大出口國,歐元貶值、人民幣升值之後,我們56%的企業瀕臨虧損;而德國作為製鞋與製革設備的最大出口國家,歐元貶值後出口大幅度增加。 這就是德國,這才是真實的德國,一個我們並不真正了解的對手。 博士是華爾街上市公司老闆,他記得很清楚,“9.11”後,有幾天關市,恢復開市後,市場在一周內創下60年來的最大周跌幅。這並非全是“9.11”的因素,很大程度上是網絡泡沫破滅的最後一擊。有人—我們就稱其為“市場先生”吧,市場先生認為股市像溫墩水,需要“外科手術式”的打擊,於是有了“9.11”。 目前的公論是,“9.11”是阿拉伯貴族本·拉登組織的恐怖襲擊,本·拉登是中情局培養的阿拉伯黑手,8年過去,不管動用多少高科技,美國始終抓不到本·拉登。於是有風聲說,該人早已死亡。如同肯尼迪被暗殺一直沒有真相,“9.11”的真相也淹沒在風聲中。 “市場先生”的提法最早是價值投資之父本傑明·格拉漢姆倡導的,他的學生巴菲特經常在他的年度股東報告中引用無處不在的市場先生概念。市場先生就是股市,股市每天都在變化,他的看不見的手偶爾會一展崢嶸,露出廬山真面目,那就是“造市先生”。 博士公司的股票經過安東尼一樣的造市者鼓搗,從幾分錢漲到幾十美金,又從幾十美金經“9.11”劃上一個省略號,像雲霄飛車一樣翻滾奔騰,最後戛然落地。 “9.11”那天,公司原來的“船長”已經離去,因為他知道了公司和行業的太多內幕。什麼叫內線交易,很難界定。從前有一個郵遞員被定罪,因為他把《商業周刊》的“華爾街內幕”先複印下來,據此交易後再把雜誌派發出去。這個專欄每週介紹三隻股票,星期四收市後公開,通常這幾隻被點名的股票都會大漲。郵遞員利用職務之便先睹為快,這種小蝦米被定罪,比較起來,上市公司總裁了解的內幕才稱得上是價值內幕。 “9.11”當天,我正在打電話的時候,大樓忽然晃動起來,然後是很多玻璃破碎的聲音,我對電話那頭說:“等一下,好像出事了”。我站起來,昏頭昏腦地轉了幾圈。 走廊裡靜悄悄的,沒有一個人。走到消防樓梯,打開門,天啊,樓梯上全是人,但沒有聲音,大家都在往下走,很慢。氣氛很詭秘。走了幾層,有消防隊員上來,全身負荷,他們往上走,我們往下。今天,我們知道了,這上去的幾百名消防隊員全部一去不復返。他們不知道,或者說知道也義無反顧。這些人是真正的英雄。 本文摘自[美]陳麥克(Max Pu Chen)的《華爾街陰謀》 全書結束!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