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政治經濟 20年後中國和世界

第67章 十二、中國也在遷移企業

為了更好更快的發展,中國在近幾十年來調動了全部的資金,並大量運用其豐富廉價的勞動力。國家亟待振興! 西方企業藉此機會進入中國,獲得了巨額利潤。但是在遷離本土的同時,他們摧毀了其原本所在的整條產業鏈,並不可避免的給本國帶來了失業。 當然,還不只是這些。在移資建廠的那段時間裡,西方企業本身也承擔著風險,投入了資金。幸運的是,如今發展中國家和中國的經濟高速增長,西方國家終於得到了回報。 在這個過程中,國際企業發現,最近幾十年裡,亞洲同其他曾被殖民地化的國家或後殖民主義國家一樣,具有很多優勢: 勞動力豐富,社會法規少,請願活動難以形成,工資水平極低,近乎徹底的靈活性,沒有工作時間上限,可以強迫工人在本國僱員永遠不會接受的艱苦條件下生活……除了有嚴重社會動亂或是再次爆發革命的風險!

工人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就這樣一直在國際企業的壓迫下,辛勤工作著,省吃儉用,然後,完全獨立自主地規劃出他們自己的經濟建設藍圖,這才有了今天舉世矚目的長足進步與發展。 然而,在取得巨大的成功之後,中國並沒有在前進的道路上停滯不前,因為對於一個人口超過十三億的國家來說,其他領域的重大變革也已經或即將到來。如果中國人民的生活水平進一步提高,那麼在所有領域,中國都將成為世界典範。 中國把工作重心放在了經濟建設和社會結構建設上,同時將收益再次投入到資本中以促進經濟發展。 這樣做的目的在於擺脫恥辱(貧窮、內戰、日本入侵、分裂等等),組織人民,復興國家,確保國家的自主,展示中國的進步以及綜合國力。中國人民取得的成就是顯著的,然而在1970-1990年,利潤再分配卻更偏向於企業所有者而並非人民大眾。

隨著改革在全國范圍內的開展,一項新政策開始實施。該政策旨在削減不平等、讓全國人民分享經濟增長的勝利成果:教育,退休,工資,工作時長,休假,社會保障,最低養老保障,等等。中國政府一直表示,現階段,中國處在社會主義的過渡階段。 富裕的省份加入到國家建設之中。一些城市的年經濟增長率甚至超過了20%!在經濟持續增長的同時,工資增長了,通貨膨脹也增長了。的確,中國的工資水平並不算高,但是50%、70%,甚至是100%的工資漲幅一點都不罕見。 大量的中國人參加了工作,因而他們的生活水平進一步得以提高。如果打聽到滿意的旅遊信息,他們可以毫不猶豫拿起背包踏上旅途。他們也能夠接受競爭,不會為頻繁跳槽而感到遲疑。中國的領導幹部和工程師月收入可超過1000歐元,相對於西方或是歐洲的高生活成本,這筆收入在中國非常可觀。在西方,工資正趨於下降,而在亞洲,工資卻正在上升。

此外,中西部農村地區的發展,雖然距離實現目標還相差甚遠,但是進展十分順利。很多尚未致富、有微薄積蓄,或是對自身現狀不滿意的中國人回到了故鄉。 中西部農村地區的經濟欠發達,但具有良好的發展勢頭。那些重返故鄉的中國人希望在此找回穩定的生活、和諧的家庭氛圍,找到合適自己的專業機遇,尤其希望獲得略微輕鬆些的生活方式。 中國鄉鎮的規模類似於我們的中等城市。人們在城鄉之間來往。返鄉的農村人給另一些想要進城淘金的中國人空出了位置。 某些行業勞動力的匱乏,一些企業持續增長地人才需求,求職者能力與薪金比例關係的競爭等,共同構成了當前和未來中國企業遷移的主導因素。 自然而然的,起初中國企業只是在國土範圍內遷移,將工廠遷至中國最貧困的發展中地區。

然而在企業遷移過程中產生了大量的問題:在哪裡生產可以提高產量?在哪裡生產能夠降低生產成本?在哪裡建廠賦稅少,可操作性強,並且更具戰略性?這一連串的問號困擾著中國的企業。 當然,由於在中國本土存在著持續性的就業問題有待解決,只有部分行業需要遷移工廠。但是面對上述挑戰,越來越多的工業生產車間和服務機構遷至中國境外,正如西方國家曾經做的那樣……不妨舉幾個例子: 中國投資的尼樂服裝成衣集團(Nile Textile Group),坐落在埃及第二大港口城市塞得(SAID)保稅區,蘇伊士運河以北。該集團僱傭了大約600名工人,其中20%是來自中國大陸,另外80%則是埃及本地人。 中國長城計算機股份有限公司(CGWC)在阿爾及利亞投資建成了合資企業,專門用於生產上網本主板。

中國皮鞋製造商在法國多爾多涅省穆斯丹市建廠。 中國長城汽車在保加利亞建廠。該廠在2011年正式登陸英國汽車市場。 IM集團(IMGroup)成為其在英國的經銷商。 中國企業,無論是微型、中型,還是特大型,都已經遍布世界各個角落,出現在各個國家和地區。如今,中國和亞洲的企業主把他們一部分生產線轉移到拉丁美洲、非洲、印度、中歐…… 什麼時候中國將像美國和歐洲一樣,成為去本土化程度最高的世界大國?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