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政治經濟 農民創世紀

第41章 “連鎖”全中國

農民創世紀 吴晓波 2165 2018-03-18
聽說過連鎖超市、連鎖快餐店甚至連鎖賓館,但是有沒有聽說過連鎖專業市場? 一個並不為許多人所知的事實是,自1993年以來,“中國第一市場”義烏小商品市場已在國內建成了13家分市場。 義烏農民黃允貴是第一個分市場的直接參與者,他的講述基本可信。他的話頭是從先前說到過的烏魯木齊新華飯店開始的。 黃允貴就是第一批在新華飯店擺攤的二十多人中的一位。 “90年代前後,烏魯木齊已成為浙江商販在西北的聚集中心,單是義烏在烏市的經營戶就已達2000人。 “新華飯店早已是客滿為患,由於烏市冬季寒冷異常,根本不適合露天擺攤,於是那些閒置冷僻的飯店、賓館便成了我們的吞併對象。有一段時間我被選中當'踩點'的,整日里生意也不做了,就是滿城地找飯店賓館談。”

正是在黃允貴們的遊說下,一些旅社賓館成了第二、第三新華飯店。先是長征飯店被“開發”了,再是群眾飯店,而後又是新疆軍區第二招待所,緊接著火車南站附近的四家旅社被一併吃掉,一時間,“飯店旅社變市場”成了全疆上下議論紛紛的話題。 但是,一家飯店賓館頂多二百多間房子,有的只有50來問,根本不夠商販“蠶食”。另外,商流分散數處,不但形不成規模效應,反而秩序大亂,成了當地工商部門整頓的對象。 遊子有難,求援家鄉。 1991年底,一群義烏商販聯名致信義烏市政府,希望能夠在鳥市辦一個義烏小商品市場的分市場。 “我也是寫信者之一,但是到底是誰第一個說出了辦分市場的好點子,已經記不清了,反正是誰都不重要。”黃允貴說。

顯然,那是一段忙亂而興奮的歲月。 而義烏市接到這樣的求援信後,正是求之不得。僅僅一周後,義烏工商局與小商品市場的個體勞動者協會便飛赴烏市,具體洽談。在烏市的浙江商販異常踴躍:如果義烏來開辦分市場,願解囊襄助。 一家瀕臨倒閉的木材廠被相中了。這家廠佔地廣闊,地處市郊,交通便利,不遠處就是火車站,幾乎是辦市場的風水寶地。 烏市對義烏人的建議也相當重視,畢竟從新華飯店的興旺中,當地人已經感到“辦工廠不如辦市場”了。很快,一個佔地面積36000平方米的市場平地而起。其實,那時候在烏市辦一家浙江人自己的市場已是一件瓜熟蒂落的事。義烏人登高一呼,在烏市謀生的東陽、溫州人立即響應。 鄢份集資辦市場的文件,黃允貴還保留著一張。據載,當時為了辦市場等資630萬元,進場的浙江商販每戶攤4000元,可以享受前兩年免交攤位費,後十年再優惠18%攤位費的待遇。

就這樣,1992年春,浙江義烏小商品市場烏魯木齊分市場開業了。營業房'700間,攤位3200個,地下室倉庫213間。 “說實在的,當時也沒覺得有什麼了不起,也沒有什麼大官來剪彩講話。”黃允貴實話實說,“只是後來才聽說那是整個大西北最大的專業市場至今還是。” 烏市一役,首戰告捷,讓義烏人眼睛一亮.一直說要輻射全國,但一直找不到好“抓手”,分市場模式看來是妙棋一步。 說到妙處有三:第一,義烏外出經商的農民達十萬之眾,而浙江全省外出經商的農民起碼超過兩百萬人,他們的足跡遍及全國兩百多個城市和地區。如果能將這些人的能量聚集起來,重新進行一次市場資源的組合,必然能生髮出更強大的市場能量;第二,當前全國的小商品市場在千家以上,有不少市場的區域優勢已經確立,義烏市場的全國流通中心地位勢必受到挑戰。而通過分市場的方式,則可以進一步促進大流通、遠吞吐,將義烏市場的輻射力增強十倍百倍;第三,充分發揮義烏的“市場品牌”,輸出浙江人辦市場的經驗,既可以提高知名度,同時也是對全國市場發展的一個貢獻。

迅速地,一家中國小商品城實業總公司成立了,專門從事外地市場的選點和開發。 一張有形的市場大網張開了,它如章魚之足,悄然間伸展於東西南北。 一陣陣市場小旋風由浙江刮起,刮遍了960萬平方公里的各個角落,現在。這陣陣小旋風又陡然間匯成一陣更大、更強烈的颶風。 很快,全中國都能聽到那漸漸逼近的、巨大的隆隆聲響了。 在北京,義烏小商品市場通縣分市場開業;在黑龍江,哈爾濱、黑河兩家分市場開業;在內蒙古,呼和浩特分市場開業;在甘肅,蘭州分市場開業;' 在江蘇,淮陰分市場開業;在福建,建陽分市場開業在廣西,憑祥分市場開業在海南,三亞分市場開業在四川,廣元分市場開業一家家分市場建立了起來,一群群義烏人集結了起來,一車車浙江貨運送了出去。

在選點建場過程中,出現了預料中的爭搶景象。人們都看到了,這是提高地方市場形象、加快區域經濟發展的天賜良機,把義烏人引進來,其實就等於把中國最大的小商品市場搬到了家門口。有一個省,為了定點,省政府開了三次協調會,地市之間互不相讓,有的地方領導則親自奔赴義烏,擺優惠,講優勢,苦口婆心攀親家。無論在北疆南域,每一處分市場的開業,無不在當地引起一陣轟動。 從選點中可見,義烏人是頗費了一番心思的,其選中的城市大多為都市近郊或一省省會,有的則是潛力巨大的邊境集貿中心。這些市場,有的是按烏市辦法,集資興辦,有的是由實業總公司建成營業房,統一出租給經營戶,有的則是與當地有關部門合建。 一位經濟學家在考察了義烏人的分市場模式後感慨不已:就在別人剛剛認識到市場魔力的時候,義烏人已經將市場當產業來開發了。

到1997年初,這13家分市場的年成交總額已超過80億元,相當於義烏小商品城的二分之一,與全國第四大市場的成交額相近。 從“買全國貨,賣全國貨”,到“連鎖全中國”,義烏農民的氣魄可謂大矣。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