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政治經濟 農民創世紀

第39章 新華飯店

農民創世紀 吴晓波 1643 2018-03-18
新疆,烏魯木齊,有貴客飛臨。 哈薩克斯坦共和國總理微笑著走下飛機,握手,擁抱,交談。 主人同,幾天訪問,總理有什麼特別想去的地方嗎? 總理伸出一個手指:第一個要去的地方,是新華飯店。 新華飯店不是飯店,新華飯店是一個市場。 在邊城,在全疆,甚至在中亞和獨聯體國家,新華飯店的名聲都是大大的。 新華飯店裡,鬧哄哄的,有2000多個浙江農民商販。 1986年,二十多名浙江人到邊城來碰運氣。準知偌大的邊城,竟沒有放得下一個攤位的地方,不是抓,就是趕,無證商販嘛。 走投無路怎麼辦?扛著幾大包服裝、小百貨,要么回去。 要么另謀出路。可是,不到頭破血流,這些農民又怎麼肯回頭呢? 他們住的飯店,是城酉河灘上的一座三層樓房,便宜。一大間二十來平方米,每晚只要八塊錢,還不太有人住。他們打起了飯店的主意。

於是,包下四大間客房,一間大家擠著住,三間權當攤位,一字排開。 飯店經理是個開明人,反正空著也是空著,擺個攤也沒明文規定禁止,擺吧。 很快,消息一傳十,十傳百。 “知道不,新華飯店有浙江人在賣服裝了,比商場便宜幾十塊呢,款式還新,快去,快去。” 於是一同去。 三間客房擠滿了人,再開兩間,再三間,索性包下兩層得了。生意一火,浙江人越來越多,到年底,就有90多個攤位了。 到1991年,新華飯店內的攤位已多達720個,連樓道拐角處和原先的辦公室也改成了售貨點。四年中,飯店累計向國家上交利稅787萬元。 天上掉下那麼大一塊“金子”,一傢伙砸開了邊城人的“市場竅門”。 1992年,當地政府在飯店旁邊拓出2500平方米左右的空地,開辦了一個新華貿易市場,共350個攤位,一招商,一下子就被飯店裡的浙江人買走300個。那一帶,很快成了當時邊城最熱鬧的服裝、小百貨集散地,至今“香火”旺盛。

“浙江人辦市場出名,倒不單純是浙江當地的市場辦得好,還在於浙江人把市場辦到了全中國,大家耳聞為虛,眼見為實,不得不服。” 這幾乎已成了一個公論。 “你猜猜看,一家有5000個攤位的大市場,要多久能從無到有,紅火起來?”江金波問我們。他不無得意地把兩個食指交叉了一下,“十個月。” 1992年初,浙江人江金波到西安近郊的李家村租了一個門面。他從紹興販來數百件襯衫,在當地一售而空。很快,“大部隊”就一撥一撥地進村了。 “你的房子多少錢能租?我要了。”這時候已來不及討價還價了,早開一天,就可能多賣出一百打襯衫。 僅僅十個月後,李家村就冒出了一個西安浙江村服裝市場。往往是一個經營戶就租一上一下兩層樓,樓上是加工廠和倉庫,樓下是店鋪。當晚趕出來的衣服,第二天一大早就拿出去賣。

在陝西,浙江村服裝市場是一個不斷有人去參觀、“偷拳頭”的樣板市場。 像西安浙江村這樣的“浙扛村”、“溫州街”、“義烏大道”在全國有多少,又是一個沒法統計的數字,總的來說,一百個肯定不止,一千個可能不到。而這種市場對當地人的陳舊觀念的衝擊,就更難以用數字來估算了。 “先前李家村的人隔著窗戶看我們,嘲笑我們。”如今是浙江村服裝城董事長的江金波說,“後來,他們看我們那麼快就發財了,也心動了起來,就有小青年給我們遞香煙、套近乎,然後跟著跑市場、販服裝,再然後他們自己也租房子乾起來了,再再然後,就出現了爭攤位、搶生意的事。” 在計劃經濟氣息還遺留較多的地方,在閉塞偏遠的地方,在很多人覺得根本沒法搞市場經濟的地方,浙江人就如同一粒粒市場火種,星星點點地散落在大江南北。他們賺了當地人的錢,也給他們上了一堂生動的市場課。就在他們足跡所至的地方,忽而有那麼一天,就轟轟烈烈地燃起了一片市場之火。

浙江人在很多地方的“名望”是很高的。 1993年7月,新華社記者王雲峰從蘭州發出了一篇新聞稿,報導甘肅省臨夏縣的經商氣氛濃厚,專業市場發展很快。 記者用的標題是:《甘肅臨夏堪稱“西部溫州”》。 王雲峰說,在大西北,“溫州”就是發展個體經營和專業市場的別稱。 自這篇新聞後,國內新聞媒體上就不斷出現“西南溫州”、“東北溫州”等提法。 他們把所有外出的浙江農民都通稱為“溫州人”,因為溫州人辦市場實在是太早了,太出名了。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