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政治經濟 農民創世紀

第9章 十萬大軍鬧神州

農民創世紀 吴晓波 1250 2018-03-18
90年代某一天,新華社國內部眾記者聚會北京,言談間,話題便扯到了溫州,來自浙江的記者滔滔不絕地講了兩個小時,昕得大家津津有昧。未了,眾記者給浙江同事出難題,要他用一句話講清楚溫州到底是個怎樣的地方。 那位能言善辯的浙江記者一時間竟卡在了那兒,看著他的為難樣,眾人大笑而散。 第二天清晨,一夜未眠的浙江記者終於找到說法了。 他紅腫著眼睛大聲說,溫州是這樣的一個地方,在那裡每一個角落都有銅板在跳動。 其實,這位新華社記者是化用了溫州人的一句“自詡之辭”。那句話由溫州人自己發明,並流傳得很廣;全中國,有銅板跳動的地方,就有溫州人。 現在,讓我們再換一種說法,那就是:溫州人可能是全中國第一批隨著銅板而跳動的人。

溫州人的“銅錢舞”跳得最早,那是因為:他們覺得自己最缺銅錢。 1985年,在溫州已經名滿天下之際,《人民日報》記者、著名農村問題專家吳象專赴溫州探尋市場之謎,他在報導中寫道: 在魚米之鄉的浙江省,溫州算得上是一塊貧困地帶。全市人均只有四分地,比人多地少的珠江三角洲還少一半。自古以來,當地農民為了生存,不得不外出謀生,因而經商氣氛特別濃烈,明清時代,溫州便以“其貨纖靡,其人商賈”而聞名。 建國以來,溫州的工業基礎極其薄弱,全市人均固定資產只相當於浙江省平均數的28%。因而,在當地政府的默許之下,家庭工業的火苗一直沒有熄滅,1978年之後,這一經濟形式更是蓬勃興起,到1982年,溫州已有家庭工業10萬餘戶,從業人員40萬人。

吳像還總結了溫州家庭工業的四大特點;一是補城市大工業之不足,滿足人民生活多方面的需要,使它得以站穩腳跟;二是容易學,容易做,容易在農民中普及,使它得以不斷擴大;三是投資少,成本低,競爭力強,使它得以薄利多銷,佔領市場;四是變“小而全”為“小而專”,使產品專業化、系列化,而且很快形成“拳頭產品”、“王牌產品”。 事實上,在吳象的“四大特點”之外,還有一個更大的特點在支撐著整個溫州家庭工業的繁榮,那就是溫州的十萬購銷大軍。 對此,1983年至1988年出任溫州市市長的盧聲亮更有體會。這位自稱是“溫產乾部”的老領導如是說: 溫州人被外界所了解,所議論,首先就是因為它那些滿天飛的農民購銷員。有人說他們是“蝗蟲”,有人說他們是“地鼠”,有人說他們是“當代英雄”,好聽難聽由它去,總之,是這十萬人七手八腳亂哄哄地把溫州推進了市場經濟。

這些人天南地北全國跑,把溫州的產品賣出去,又把原材料採購進來。後來很流行的“四千精神”就是由他們總結出來的,那就是:歷經千辛萬苦,說盡千言萬語,跑遍千山萬水,想盡千方百計。 那麼多的農民闖蕩天下,在走出去的過程中,他們又把全國各地的需求信息,帶回了溫州,再通過千家萬戶的家庭工廠加以消化,就這樣,溫州連接全國大市場的一條條紅線也就若隱若現地牽上了。 到1980年前後,溫州農村便出現了一些富有專業特色的商品產銷區。由於產品新穎,價格極低,便漸漸地名聲日隆,開始有全國各地的人聞訊趕到那裡去採購。 再然後,那些規模較大的地方,就被好事者通稱為“溫州十大專業市場”。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