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政治經濟 案例(第九輯):不景氣,不氣餒

第12章 一一、比爾·蓋茨:除了自己,沒人能讓你倒下

比爾·蓋茨,微軟公司創始人之一,前微軟公司主席兼首席軟件架構師。 “世界首富”、“商業天才”等帶著無限光輝的定語是“比爾·蓋茨”這個名字永遠的光環,在智本時代,比爾·蓋茨幾乎就是智慧、財富、夢想的代名詞。 1955年,比爾·蓋茨出生於美國華盛頓西雅圖一戶平常的中產階級家庭,但從小蓋茨便展現出他數學與自然科學方面的極高天賦。 1967年,蓋茨開始進入私立湖濱中學,在這裡,蓋茨首次接觸到了計算機,並從此與計算機結下了一生的不解之緣,而他在計算機方面驚人的天賦在湖濱中學開放、自由的氛圍中得到了最大的展現與發展,比爾·蓋茨的人生就此開始走向傳奇。 青少年時期的蓋茨已經展現出了讓人驚嘆的商業才能與在軟件設計方面的天賦。 13歲時,蓋茨就開始編程;15歲時,蓋茨帶領著學校的計算機程序編制小組為一家大公司編制了工資單程序,並出人意料地提出按版權抽取利潤的合作形式,顯露出精明的商業意識;17歲時,蓋茨向自己的學校賣出了課程表程序,至今這一程序仍被湖濱中學沿用;而在讀中學期間,蓋茨已經與好友保羅·艾倫及伊文斯分別創辦了一家公司,他們僱用廉價的學生勞動力,招攬生意,尋找一切可以賺錢的軟件項目;在進入大學前,蓋茨與艾倫便已經堅信計算機總有一天會像電視機一樣走進千家萬戶,而他們的目標就是讓每台計算機裡面都裝上他們設計的軟件。

1973年,比爾·蓋茨進入哈佛大學,但誰也沒想到的是,兩年後,他便從這所世界著名學府退學,於1975年與保羅·艾倫共同創立了日後軟件業的鉅子——微軟,此時,蓋茨19歲,促使他作出這一驚人決定的原因是:我們意識到軟件時代到來了,並且對於芯片的長期潛能我們有足夠的洞察力,這意味著什麼?我現在不去抓住機會反而去完成我的哈佛學業,軟件工業絕對不會原地踏步等著我。從此,世界上少了一位數學家或律師,卻多了一位軟件天才、商業鉅子和一家叫“微軟”的公司。當時的微軟公司聚集了一幫為軟件瘋狂的年輕人,在蓋茨的帶領下,這家公司漸漸暫露頭角,至1980年,微軟公司獲得了與“藍色巨人”IBM的合作機會為其開發軟件,迎來了微軟發展的輝煌轉折點,微軟一躍而成為軟件行業內的佼佼者。隨後,蓋茨以其極佳的商業嗅覺與技術敏銳感判斷出視窗(windows)將成為日後的主流,開始著力開發視窗系統,於1985年推出windows1.0,並不斷升級換代,繼而相繼推出office辦公軟件,Internet網絡瀏覽器、搜索引擎等,至今雄踞軟件行業霸主地位。

比爾·蓋茨曾對自己的大學老師說他要在30歲時成為百萬富翁,而事實是31歲時他已成為億萬富翁,並在39時成為了世界首富,此後連續13年穩穩地立在世界首富的寶座上。 2008年6月,比爾蓋茨辭去在微軟的一切職務全身心投入比爾與梅琳達·蓋茨基金會,蓋茨將自己幾乎所有的個人財產都投入了這一基金會,沃倫·巴菲特亦將個人財產的85%捐贈給了基金會交於蓋茨夫婦打理,自此,比爾與梅琳達·蓋茨基金會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基金會。 有人說蓋茨是神話和奇蹟,但也有人說蓋茨是撒旦和希特勒,打著深深蓋茨烙印的微軟,在商界裡似乎無往而不勝,但創業永遠不可能一帆風順,守業永遠不可能風平浪靜,創業前期的艱辛,決策失誤帶來的巨大風險,由於桀驁、霸道、強勢惹來的非議進而轉化為得一場嚴峻的生死危機……世人就像看驚險大片一樣看著微軟在驚濤駭浪的商海裡翻滾,但蓋茨憑藉著其魔鬼般的心智,心無旁騖,永無畏懼,帶領著微軟一次次化險為夷,疾馳前進。

觀點:當你陷入人為困境時,不要抱怨,你要悄悄地振作起來,重新奮起。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人能使你倒下。如果你自己的信念還站立的話。 羅馬不是一日建成的,微軟的商業帝國也曾經歷風雨無數。視窗開發的一再失敗曾經是微軟歷史上最大的傷痛,當比爾·蓋茨滿懷激情想要爭奪視窗市場時,迎來的是一次接一次的失敗,內憂外患。偉大的企業家從不會在危難時怨天尤人,而是默默地振作。此時的蓋茨冷靜地抵抗住內外壓力,帶著自己的信念,帶領微軟走出危機,走向進一步的輝煌。 之危機背景 “在微軟歷史上,從來沒有過這麼讓人傷心和沮喪的經歷。”說這個話的是當時微軟視窗研究小組的主要負責人麥克喬治。 1981年,蘋果搶先一步開發出了被稱作麥金托什的機器軟件,這種軟件為用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圖形用戶界面。讓別人拔了頭籌這樣的事是比爾·蓋茨無法容忍的,於是,開發視窗更為緊迫,蓋茨希望憑藉這一在性能上更優的軟件扳回一城。蓋茨對此軟件的開發無比重視,從外尋求了麥克喬治等技術人才,並劃出微軟最優秀的20名程序設計員組成團隊,全力以赴地進行研發。而且,微軟對外許諾這將是個顛覆性的新產品,這給外界帶來了無限的遐想與期待。

然而,由於當時的PC電腦內存容量太低,其8088微處理器的速度太低,無法滿足視窗所需,同時,比起以往的MS—DOS等,視窗本身的複雜程度幾乎超出了所有人的預想,因此視窗軟件開發了兩年多,卻一直身陷泥潭,並未見任何實質性的突破,視窗的面世似乎遙遙無期。無奈之下,微軟只得無可奈何地宣布將原定於1983年年底的交貨時間推遲至來年的第一季度,這讓號稱“我們出售的是承諾”的微軟公司,特別是蓋茨個人覺得非常有失體面,然而,真正讓人沮喪的事情隨後一件接著一件發生,後果完全出乎了蓋茨的預料。 2月,當300多家硬、軟件公司滿懷期待地趕往西雅圖希望可以拿到微軟關於視窗的文件時,微軟再次宣布將視窗的供貨時間推遲至5月,眾人失望而回;待5月,微軟的銷售經理人只得一一拜訪各家用戶公司,像他們道歉說視窗軟件的供貨將再次推遲至8月。一二再再而三的拖延,用戶們逐漸失去耐心,轉而開始探尋“可視”公司的VisiOn軟件的可能性。這對微軟來說是個極度危險的信號,如果“可視”公司搶先一步實現了技術的突破,那麼這塊市場微軟就將失之交臂,只剩下扼腕嘆息的份。所幸的是VisiOn軟件以及其後IBM親自出馬推出的“頂視”軟件皆由於技術上並未徹底突破而遭遇市場反應冷淡,人們轉而繼續期望視窗的誕生。這對微軟來說是一次喘氣的好機會,但無形的壓力也越來越大,如果視窗依然無法達到人們的期望,就意味著微軟也將黯然退出這場角逐。 8月旋即而來,然而,微軟依然交了白卷,這次,在失望之餘,大家再也沒有多少耐心,新聞界開始極盡挖苦之能事:“如果你想成為像比爾一樣的億萬富翁,你必須先學會當眾吹出直徑一寸以上的大泡泡。”輿論的冷嘲熱諷,市場的失望情緒,讓微軟陷入兩難境地,視窗的開發進退維谷。

但是,堅持只做最好軟件的蓋茨以其強大的信念激流勇進,他摒棄外界的一切雜音,轉身繼續尋求公司內部的癥結。意識到自身在行政管理經驗上的不足,蓋茨果斷退居董事長之席,將總裁之位讓給了具有高超組織能力的謝利。而正是因為這次轉換,視窗的開發出現了的轉機。謝利經過一番調查發現視窗計劃之所以推進緩慢,除了技術上的原因,組織與管理上的混亂是阻礙計劃推進的重要原因。快刀斬亂麻,謝利開始大刀闊斧地進行人事、組織結構的變革與調整。而此時的蓋茨則全身心地投入軟件總體框架和發展方向的製定。各司其職、各展所長,1985年初,視窗的開發終於走上了有條不紊的軌道,而此時的蓋茨更是展現出臨危不亂的大將風範,為了開發出盡可能完美的軟件,蓋茨索性將視窗的交貨時間一下子推遲至1985年6月。外界的一切質疑與非議都變得無足輕重,在蓋茨心裡,他只要他的最完美視窗。隨後,蓋茨帶領著微軟視窗開始小組魔鬼式的集中開發,大家吃住在實驗室,沒日沒夜,開足馬力,所有設計人員進入近似瘋狂的狀態。

功夫不負有心人。 1985年5月,蓋茨終於帶著演示版視窗軟件出現在當年的Comdex電腦大展上,向成千上萬的觀眾展示同時用鼠標和鍵盤打開或關閉“窗口”的效果。同時宣布視窗1.0軟件售價僅為95美元。 1個月後,微軟公司正式對外發放視窗1.0測試版。自此,微軟在軟件行業的地位更難撼動。隨後,微軟不斷推出性能上更為完善的視窗2.0、視窗3.0……視窗2000乃至VISTA,在視窗3.0推出時曾創下了在1992年發售量達700萬套的驚人業績。 微軟就是憑藉著這樣一種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勁頭,在危機當頭,仍始終堅持自己的信念,穩穩佔據軟件霸主地位,幾乎沒有給任何競爭對手以任何機會,創下一個個商業奇蹟。

“堅持下去,成功就在下一個街角處等著你。”這是比爾·蓋茨時候對於成功的理解,事實上,在事業上遭受挫折時,如果打了退堂鼓,那麼挫折就會成為失敗;如果始終以自己最初的信念堅持下去,挫折就有可能轉變為磨礪之後更為光輝的成功。除了自己,沒有人能讓你倒下,請不要向自己低頭。 觀點:公平並不總是存在的,在各個方面總有一些不能如意的地方。但只要適應它,並堅持到底,總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成效。 有人說,除了反壟斷,微軟已經無敵,正是反壟斷,曾讓微軟一度面臨滅頂之災,更像夢魘一樣糾纏無休。微軟有諸多委屈,在蓋茨的心目中,這是最大的不公,但是環境既定,蓋茨選擇的是面對、接受這樣的現實,堅持到底,尋求一切可能的突破口,最終破繭而出。

之危機背景 樹大招風。而微軟這顆大樹不僅大還無比高調甚至霸道,大手筆的收購、不擇手段的競爭、不給競爭對手留一點生存空間的強勢,其市場佔有率頗有獨占市場之嫌,以至於有人宣稱“千萬不要碰蓋茨想做的生意”,“比爾·蓋茨”和“微軟”這兩個名字有著令競爭對手不寒而栗的殺傷力。也因此,“壟斷”這個陰影始終籠罩著蓋茨與微軟,甚至一度令微軟面臨分崩離析的巨災。 早在1993年,美國聯邦法院就宣布開始調查微軟公司是否違反了反壟斷法,事情的起因是加州的一家小軟件公司SATCELECTRONICS起訴微軟有侵權行為。 但真正讓微軟頭疼的是由於擠垮網景瀏覽器而招致司法部的反壟斷指控,這一指控差點讓微軟面臨解體的危險。

20世紀90年代中後期,隨著電腦技術的突飛猛進和互聯網的崛起,Internet瀏覽器技術方興未艾,而一向對未來發展趨勢有著先見之明的蓋茨比爾卻認為,決定未來計算機世界命運的,仍是“視窗”技術而不會是瀏覽器技術。因此,微軟並沒有開發瀏覽器技術的計劃。而正是這一足以讓微軟走向毀滅的致命錯誤,也讓一家叫網景的小公司欣喜地發現了巨人陰影下透露出來的一絲陽光。在隨後的兩年內,網景專注於瀏覽器技術的開發,推出了一款名為“領航員”的全新瀏覽器。很快,一種基於Internet而首次與微軟無關的新的軟硬件體系形成了。以網景為首的一批互聯網技術公司應聲崛起,迅速構成了一股隱隱然可以與微軟分庭抗禮的新力量。所有人都心照不宣地看著這樣一個不可否認的事實:如果網景在瀏覽器市場上取得壟斷性優勢,它就完全有可能和實力推出一套新的操作系統以替代微軟的Windows。一下子,似乎全世界都看到微軟帝國的大廈的根基在搖動,無數人擺好了舒服的姿勢想看看微軟和蓋茨的如何應付這一場“自作孽”的禍端。

顯然,蓋茨很快就意識到自己當初的決定是多麼荒謬。蓋茨開始迅速採取行動,在與網景的戰略合作談判破裂後,憑藉財大氣粗的實力,在短短一年時間裡,微軟豪擲20億美元,通過購買、兼併和開發等多種手段,迅速地推出了一個瀏覽器產品IE2.0。為了徹底摧毀網景,比爾?蓋茨決定將這一產品實行免費開放。這個決定一出,瀏覽器市場隨即一片騷亂,因為當時網景瀏覽器的收費標準是45美元,而IE的功能與之相近卻分文不收,無疑讓包括網景在內的所有公司和消費者都目瞪口呆。隨後,微軟宣布將Windows95與IE捆綁銷售,而當時全球85%的電腦裝了Windows95,這幾乎是擠占了網景絕大部分的市場,並且微軟還利用其強權能力,與網絡瀏覽器發行和使用的兩個主要渠道——原始設備製造廠家及網絡服務提供商簽署了一系列的協議,其核心內容僅一條:將IE而不是網景的“領航員”作為他們向消費者推薦的首選瀏覽器。 一連串的強勢反擊,讓網景公司措手不及、節節敗退。到1998年,微軟的IE已佔有網絡瀏覽器市場的半壁江山,一舉奪回了三年前被網景的“領航員”瀏覽器搶去的主導地位,而曾經雄心萬丈的網景公司只能被迫放棄瀏覽器市場。而微軟獲益不止於此:正是在這樣的競爭和攻擊中,微軟完成了公司的戰略轉型:由一家PC軟件系統的技術提供商轉型為以Internet為基礎的服務提供商。這為微軟日後的發展更是奠定堅實的基礎。 似乎是一場完美全勝的戰役。然而,微軟這種強勢的做法,也潛藏了危機。 1997年,微軟和網景公司在互聯網瀏覽器領域展開了激烈的競爭。微軟為搶占市場份額,將其“探索者”瀏覽器與視窗95捆綁出售,從而使網景的市場份額從近90%跌至50%,微軟份額則猛增至36%。這一舉動招致網景公司強烈不滿,也引起司法部的注意。 1997年10月,司法部向哥倫比亞地方法院遞交了上告微軟的訴狀,認為應對微軟課以巨額罰款。 12月,哥倫比亞地方法院駁回這一要求。 1998年5月18日,司法部與美國19個州及哥倫比亞特區,對微軟提出反壟斷指控。 10月19日,美國聯邦地區法院法官湯姆斯·傑克遜就這樁備受矚目的“微軟不正當競爭案”開庭審理。 11月5日,傑克遜公佈了長達207頁的事實認定書,認為微軟在個人電腦操作系統佔據了壟斷地位。 2000年1月13日,迫於壓力的比爾·蓋茨辭去微軟首席執行官一職,由史蒂夫·鮑爾默接任。到6月,形勢進一步惡化,傑克遜判定微軟違反反壟斷法,應將其一分為二,一家主營個人電腦的操作系統,另一家經營IE瀏覽器、辦公應用軟件等。這一判決對於微軟來說,不啻於被宣判了死刑,如果微軟公司一分為二,其獨有的優勢將不復存在,微軟帝國遙遙欲墜。微軟公司不服,立即提出上訴。至2001年6月28日,美國哥倫比亞特區上訴法院由7名法官組成的審判團一致同意,推翻拆分微軟的初審裁決。微軟順利脫險。 這一切就像一出精彩刺激的戲劇,對於微軟來說雖是“山窮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春”,但期間驚心動魄,蓋茨更是感到無比的冤屈、不平,本來是商場如戰場,在商家的概念裡,勝者為王敗者為寇是再正常不過的商場規則,結果一場反壟斷訴訟差點斷送了整個微軟帝國。但情緒永遠派不上真正的用場,面對不公平,蓋茨給出的應對方法是:先適應這種環境,再堅持到底,最終定能獲得意想不到的成效。 面對反壟斷訴訟,蓋茨始終在尋求最大範圍內的支持,包括客戶、合作夥伴、公司股東,更重要的是消費者,蓋茨通過公開信、記者招待會、新聞發布會等等形式不停地向公眾表達著這樣一個意思:微軟所做的一切,於市場、於消費者都是有益的,司法部的判決只會有利於一部分微軟公司的競爭者,而損害整個市場和計算機工業的利益,蓋茨甚至將其上升到國家利益的高度。同時,蓋茨也一再強調微軟公司始終將以為消費者提供最優秀的軟件為己任。的確,在此期間,微軟並沒有停下甚至放慢技術開發的腳步,而消費者對微軟的產品的依賴程度也已很高,因而,出乎司法部意料是,2000年4月,據美國廣播公司進行的一項民意調查顯示,62%的美國人不同意把微軟分解成幾家小公司。而高收入階層的美國人甚至對政府起訴微軟頗有微詞,稱起訴微軟是錯誤的。得民心者得天下,蓋茨顯然深諳此道。 除此之外,蓋茨更是採取“曲線救國”策略。在民主黨統治的克林頓時代,法院的判決基本都不利於微軟,甚至已經作出了拆分微軟的判決。但蓋茨顯然看到了政治轉換可能帶來的轉機,開始寄希望於2000年的美國大選。在訴訟案期間,微軟一改往日作風,開始大力進行政治投資,據一家研究公司調查統計,1997年,微軟向共和、民主兩黨及其政治競選人的捐款不足10萬美元。但在2000年,微軟的政治捐款達到610萬美元,其中2/3給了布什為代表的共和黨人。而在總統大選期間,有望成為美國下任總統的熱門人物小布什就曾多次公開表態表示對司法部對微軟制裁的作法不以為然,甚至在公開場合宣稱:“我支持創新,而不是法律訴訟”、“我所擔心的是,一旦微軟被分割,這個追求創新與成長的引擎也將受到影響”。慢慢的,一切開始朝著更有利於微軟的方向轉變,隨著總統大選逐漸塵埃落定,微軟也最終獲得了意料之中的“意外”轉機。 不能奢望幸運之神總是垂顧於你,商界波詭雲譎,應對之策應該是永遠做好兩手準備:當幸運與機會來臨時,伸出手,抓住它;當不公與危機來臨時,面對它,適應它,堅持到底,做一切力所能及的,然後靜等意料之中的轉機。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