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政治經濟 賺錢金點子大全集

第17章 第十七章遍地黃金也要搶香港商人賺錢故事

賺錢金點子大全集 赵凡禹 14879 2018-03-18
“香港”被人稱為“遍地黃金”,然而,香港人的富有並未使他們過上輕閑的生活,競爭的壓力使他們步履沉重,為了生存,他們不得不拼命工作。 激烈的生存競爭,既激發了香港人的拼搏精神,也給他們提供了很多的機會。香港商人喜歡說“搏一下”,大概就是爭取一下的意思。 這比“試一下”更重要。搏,就是要整頓精神,全力以赴。搏,多少帶有一點冒險的精神。 香港由於其地域特殊性而受“西化”影響嚴重,所以有人說,香港是東西方文明的“混血兒”。香港商人是東方式的智慧與西方式的精明的綜合體。 在香港商人的身上,我們可以看到濃厚的傳統的中國色彩,香港商人靈活、機智,在他們身上,我們可以看見西方文化的烙印。他們的傳統特質,由於混雜了西方的思想靈魂而不再有傳統的迂腐。

港商的生活哲理是,掙錢是人生的第一要義。 在商言商,言商即是掙錢,這個道理在港商看來,再自然不過、簡單不過了。 不僅像邵逸夫、胡仙這樣的富豪級巨商重視取利賺錢,就是一般的港商,也同樣把賺錢作為人生的第一要義。他們的功利主義色彩十分明顯。 出身貧寒的李嘉誠現在能夠被公認為華人首富,成功的最大原因就是他長遠的戰略眼光。 李嘉誠14歲在一家小塑料玩具廠當推銷員。由於工作努力,不到20歲就被老闆提升為經理。兩年後,年僅22歲的李嘉誠,自己開設了一家專門生產玩具和家庭用品的“長江塑料廠”。 20世紀50年代中期,歐美國家興起一股“塑料花熱”。李嘉誠立即爭取了大量的海外訂單,迅速由生產玩具轉向生產塑料花。長江工業公司不久就成為了世界最大規模的塑料花工廠,而李嘉誠本人因此也贏得了“塑料花大王”的美稱。

正當塑料花大受海外歡迎,行業興隆之際,李嘉誠卻獨具慧眼,預料到塑料花將在世界市場由暢銷轉為滯銷,他當機立斷,毅然放棄當時盈利仍豐的塑料花行業,重操玩具舊業。果然,不久國際市場的“塑料花熱”冷卻,行勝暴跌,那些趁熱而上的廠家紛紛遭殃,而李嘉誠卻在玩具產品中每年仍賺上千萬港元。 李嘉誠深諳好花無常開的道理,早在塑料花業興盛時期,他就認識到,隨著香港的繁榮發展,人多地少的矛盾會日益尖銳,地產業必大有可為。 1958年是戰後第一次世界性經濟危機時期,香港地價下跌70%,房價下跌30%。房地產業正處於低谷之時,恰在這年,剛滿而立之年的李嘉誠,以百萬資本向地產業進軍了。從1958年至1980年的22年中,香港地產業歷經滄桑,幾起幾落,雖充滿風險,但卻百年不遇,機遇迭出。李嘉誠眼明手快。感覺敏銳,善於抓住每一個有利的機遇,成為一代香港地產大王。

1959年,李嘉誠首先購買的為別人所不齒的工業用地,1980年以市區平均地價計算,工業地價比當年上漲了281倍,而非工業用地及住宅用地也分別為74倍與82倍。 1965年,銀行風潮及1967年地產價格狂跌,許多人急於脫手房地產,他卻泰然處之,反而認為這是發展地產業的大好時機。繼續從事房地產生意,只買不賣。到1972年,他的公司已擁有35萬平方英尺的房地產業,每年資金收入390萬港元。 李嘉誠為什麼能賺錢?眼光!商人沒有戰略眼光,就好比摸黑走路,遲早會碰得頭破血流。 孩子的錢最好賺: 中國社科院公佈的報告顯示,子女教育的消費已經超過養老和住房的消費,成為居民儲蓄的最大目的。據估計,國內居民教育消費額每年約為2500億元。教育培訓市場正顯示出強勁的需求勢頭,特別在語言培訓、職業培訓、幼兒教育等領域,更是商機無限。

以兒童文教業為例,根據統計資料,全國2~12歲的小朋友共有3350萬人,其中有超過兩成的小朋友上才藝班,以每人每月平均花費1500元估算,每年累計消費額就達120多億元,而2~6歲間就讀幼兒園的小朋友約有1420萬人,以平均六成的就學率估計,每月平均花費700元,每年累計消費額就達700多億元。 包玉剛是世人公推的華人世界船王,是第一個進入英資匯豐銀行的華人董事。 1978年之後,包玉剛坐上了世界10大船王的第一把交椅。 但在此之間,在香港股票市場上,以包玉剛先生為代表的華人集團與怡和洋行的代表的英商集團,展開了一場驚心動魄的“股票大戰”。 九龍倉位於繁華的尖沙咀,這裡可謂寸土尺金。但是長期以來,九龍倉的地產股價由於怡和洋行的把持,嚴重脫離實際地價。而這九龍倉的歸屬關係到華人集團各自在香港的發展前途。特別是對包玉剛的龐大船隊來說,沒有九龍倉,就等於失去了依託的基地。

因此,一開始雙方就寸步不讓,勢在必奪。實力雄厚的怡和洋行估計了一下船王的財力,認為自己只要出高價收購九龍倉的股票,船王是打不了幾回合就得舉手投降。 於是,怡和洋行在香港報刊上登出醒目的廣告:“願以兩股置地股票,外加一張債券(總價值相當於100港元)兌換面值僅10港元的九龍倉股票。”至此,大戰進入了高潮,鹿死誰手,難以料定。 這時,包玉剛已做好了決戰前的一切準備,但表面上裝出有心取勝,無力回天的樣子,把怡和洋行蒙在鼓裡。而包玉剛佯裝到法國辦事,卻偷偷地趕赴英國向匯豐銀行借錢去了。匯豐銀行在包玉剛的環球集團中佔有很大的股份額,此時一損俱損,一榮俱榮,誰也離不開誰,所以包玉剛很快借到21億港元現金。

第三天,包玉剛突然神不知鬼不覺地回到了香港,他立即宣布迎接怡和的挑戰。在兩天之內以每股105港元收購市民手中的九龍倉股票2000萬股。這一擊令怡和猝不及防,他們怎麼也想不到,包玉剛居然在兩天之內拿出21億港元。很快包玉剛已經擁有九龍倉有限公司50%的股權。從此,九龍倉成為包氏財團麾下的一員得力猛將,並不斷立下戰功。 商場就是戰場,可以有失敗,但在決定生死存亡的關鍵戰鬥中,絕對不能失敗。 一道普通的菜,居然能挽救一個大酒店?這不是神話,而是事實。 香港實業家徐峰在廣州花園酒店附近投資200萬港元興建了一家南海鮮酒家,酒家裝扮得豪華氣派,雄心勃勃的徐峰先生決心在中國內地大干一場。然而,事與願違,酒家開張後,卻生意平平,頭3個月竟虧損20多萬元港幣。

躊躇滿志的徐先生實在想不通,自己這個酒店地處鬧市區,為什么生意竟如此慘淡!是酒店的門面裝修得寒酸?是店中的服務質量低下?還是店裡做的飯菜味道不好,分量不夠?思來想去,他都否定了這些可能性,那麼究竟是為什麼? 一天,他來到街上散心,走著走著偶然間看到西壕二馬路有兩家時裝店,令他感興趣的是一家門庭若市,生意興隆,另一家卻“門前冷落鞍馬稀”,生意平淡。什麼原因呢?一種職業的敏感促使他走到兩家店鋪看個究竟。經過觀察,他發現生意興隆的一家店裡面除了賣高檔服裝外,還另闢了幾款特價服裝,或八折或五折優惠出售。 看到這些,徐先生眼前一亮,找到了解決酒店經營不理想的辦法。經過緊張籌備,徐峰先生的南海鮮酒家每天推出一款特價的海鮮菜,其價格遠遠低於同行的價格,並通過新聞媒介大肆宣傳,這一招果然靈驗,顧客竟神奇般地多了起來,很多食客覺得特價菜新鮮,慕名前來。

也許有人認為降低菜價酒店要吃大虧,因為酒店決定降低的幅度令人吃驚,比如基圍蝦市價是76元一市斤,而南海酒家降價後只賣36元,不只是沒有利可圖,還要買一斤賠一斤多。然而,事實說明,食客們來此一趟決不會單單要一道特價菜吃了完事的,哪夥人不再要上幾個別的菜?特價菜上虧的,在別的菜上卻暗暗補了回來,而且還要讓食客們覺得價錢便宜、公道。一時間,南海鮮酒家成了羊城人一吃為快的好去處,南海鮮酒家也因此一炮走紅廣州城。徐峰先生在“美食週”一個月內單基圍蝦就銷出4噸,至於他賺了多少錢,那就可想而知了。 價格低對消費者永遠具有吸引力,以此作為賺錢的誘餌,則是一種常見的經營手法,關鍵是要做得巧妙。 加盟要瞄準高門檻:

連鎖加盟被很多創業者視為低門檻的創業捷徑,實則未必。加盟連鎖企業,投入不菲的加盟費和保證金,投資者主要圖什麼?相信絕大多數投資者最為看重的就是品牌。品牌是連鎖加盟的生命線,也是投資者付出加盟費後最大的回報。加盟費可以視作品牌價值的體現,看得更遠的則是其背後的完善的管理和技術實力。 1.高門檻項目為投資者篩選了更多的競爭對手。 2.高門檻很大程度上相對應的就是高知名度,對個人投資者來說,也許一輩子也無法擁有一個屬於自己的響亮品牌,800萬元叫價的肯德基,250萬元起板的麥當勞。 3.最為重要的是加盟者付出高額投資後獲得的“管理”和“技術”。 香港的超級富豪林炯燦被稱為“米業革命者”“香港米王”,這光榮的稱號是怎樣得來的呢?

米業是個很古老的行業,然而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香港的米業有突破性的發展,大袋變小袋,而且不再用人工搬送,人們可以在超級市場自行選購,同時,米的牌子也超過10多種,林林總總,任君選購,便利快捷,且又合乎衛生原則。於是米業從古老的行業,成為新興企業。 是誰開創了這個新潮流呢?就是林炯燦。 以前的米行,米都是裝進一個大麻裝裡,一袋米足有168斤,因此顧客要貨,就必須依賴水行的伙計送貨。過去的香港流行大家庭,人口浩繁,耗米量大,所以168斤的米,不會造成家庭壓力。隨著時代的進步,一家三口,面對一大袋米,如何消化?再者,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超級市場的業務發展異常迅速,代替了舊日的街市,許多家庭主婦喜歡到超級市場買東西,米也成為購買的對象。為什麼不搞小袋米出售呢? 林炯燦敏銳地從米市場變化的信息中找到了新產品開發的點子。當然,簡單地改大裝變小裝,並不是創新。他想小袋米應當具有保質的新特點,才有可能成為暢銷商品。於是,他不斷探索和實踐,以實現米業的創新。他了解到膠袋有許多種不同密度,不同密度會帶來不同效果,經過試驗,確定了最正確的密度,米放進去,長期不會變質。目前,林炯燦的金源集團批發零售的食米牌子有16項,其中銷售量最佳的食米名牌——金像牌米,膾炙人口。 現在,金源米業的小袋米佔香港米業零售市場的50%。此外,還銷往澳門及中國內地。金源的營業額每年達6億港幣。 大袋變小袋,這種並不復雜的點子竟造就了一代米王。林炯燦的成功,的確值得人們深思。 開間手機美容店:時下手機已相當普及,年輕人都想擁有一部個性化手機,都願花更多的錢和時間放在怎樣扮酷自己的手機上,“個性化手機”越來越被年輕人所接受。而手機的更新換代又使手機美容市場的潛力加大。這是一個令人垂涎的新銳行業。 目前,手機美容市場主要有以下幾個項目:1.改頭換面,這主要是改變手機外殼圖案。 2.手機彩屏製作,是指在任何型號的手機的顯示屏內製作彩色圖文背景,一改過去那種藍屏黑字、終身一色、枯燥乏味的形象。 3.賣漂亮的卡通手機繩、來電感應器、貼圖、太陽能旅行充電器、手機防盜器等與手機的相關產品。 在20世紀80年代末,一種叫“派”的系列服裝,在國內迅速走俏,這個“派”的命名是老闆從與數學概念上的“π”得到的啟示。 20世紀80年代末,隨著內地生活水平迅速提高,民眾對高檔棉製成衣的需求量很高。香港溢達集團總裁楊敏德抓住這個機會,致力於開拓內地服裝市場,向內地市場全面推出設計新穎、品質優良、裁剪合體的“派”系列服裝。 不久之後,在全國各主要城市,隨處都可見到標誌明顯的“派”系列服裝專賣店,“派”系列服裝專賣店在內地建立了100多個銷售點,年銷售成衣達60萬件。內地市場成為楊敏德發展的重要基地。 當“派”系列服裝席捲內地市場時,人們問楊敏德,為什麼將溢達集團在內地生產銷售的服裝系列取名為“派”?楊敏德回答:“'派'來源於數學中代表圓周率的符號'π','π'是希臘文,'派'則代表中西文化的結合,而中國人講一種服裝穿得好看,又常說成有氣'派'。當然更深層的寓意是,圓周率在小數點之後的數字是無窮無盡的。而溢達集團的追求同'π'的無窮盡、不循環的數字那樣,也是永無窮盡的。” 當然,“派”系列服裝成功的根本原因還是因為,當時內地多年來由於產品機構調整緩慢,紡織品生產一向量多而質不高,導致銷量呆滯,產品積壓。另一方面,內地消費品市場發展迅猛,越來越多消費者追求高檔次的服裝,內地廠家又無力供應,消費者唯有續購質量有保證而價格昂貴的進口服裝。 楊敏德的成功就在於能迅速適應市場變化,順勢而變地推出了“派”系列服裝產品,樹立了名牌服裝的形象。 古人說“大丈夫相對而動”,強調人要適應外部環境和客觀世界。經商也是一樣,一個成功的企業家都是具有積極的應變頭腦,根據客觀現實條件的變化及時調整自己的經營策略,從而打開財富的大門。 香港商人劉文漢就是一個善於根據已經變化了的客觀條件,及時調整自己的經營策略的人,他的發家是靠從聽來的一句話中捕捉到了一條重要信息,而他事業達到頂峰又是他能隨勢善變的結果。 1958年,劉文漢在美國談生意。一天,他來到坐落在美國克利夫蘭市中心的一家餐館裡吃飯,鄰座的兩個美國人正在談論如何發財。其中一個人說:生產假髮肯定能發大財。 說者無心,聽者有意,劉文漢憑著他敏銳的眼力,看到生產假髮的確是一項大有可為的事業,能給自己帶來巨大的財富。儘管劉文漢對假髮一無所知,但他堅信他一定能在假髮業上大干一場。 但那時候,很多人還不知道假髮是什麼東西,生產假髮的公司幾乎還沒有。回到香港後,劉文漢歷盡千辛萬苦,找到了一位懂得假髮技術的理髮師,並三顧茅廬般地請他出總設計師,劉文漢的假髮公司終於成立了。由於這種產品符合人們的需求心理,再加上產品優良的品質,假髮一炮走紅。劉文漢因此獲得巨大的財富,被冠以“香港假髮大王”的稱號。 劉文漢的成功,使許多人紛紛投資生產假髮,爭奪這個巨大原財富市場,這股熱潮不亞於當年美國西部的“淘金熱”。一棵大樹上的果子數量終究是有限的,群雄並搶,用不了多久就要被搶完。面對這股“熱潮”,劉文漢認識到了這一點兒,於是,他急流勇退,從假髮製造業中脫身出來,把眼光投到其他行業。沒過多久,假髮市場供過於求,產品價格陡跌,假髮業也一落千丈。 而此時的劉文漢已經在他得到假髮業數百萬美元的財富後,離開香港,來到澳大利亞,瞄準了一個能賺大錢的行業——葡萄酒製造業。由於他經營得法,葡萄酒銷路很好,沒有幾年就使他的葡萄酒廠成為世界上華人所擁有的最大葡萄酒廠。 商人做什麼行業不重要,重要的是做什麼行業才賺錢。 1980年底黃仕靈孑然一身奔到香港,憑著他的膽大心細變成了腰纏萬貫的巨富。他的發跡速度之快,可說是成功商人的典型例子。 黃仕靈來到香港後,一位港商借給他30萬港元,他拿著30萬港元資金,在香港展開了身手。那時,香港炒賣棉紗的風氣很盛,黃仕靈從江門大膽地搞了一批棉紗入港,第一宗生意便賺了數万港元。緊鑼密鼓,他馬上瞅准一個市價百萬多、面積3000多平方英尺的寫字樓,拿了20多萬港元做訂金,把寫字樓買下,請了8名僱員,開始了電子零件的貿易生意。 3個月後,黃仕靈還清了30萬港元債務,1987年下半年,又賺了100萬港元。 “隨著中國經濟開放,我相信未來數年中國仍然是一個可以賺大錢的寶藏,等待腦筋靈活的香港人發掘。”這是黃仕靈到港不久就預言的。 1988年,他看準了中國的消費者大量需要錄像機,當時國內市價售數千元一台,但韓國的放像機價格比同時擁有錄像功能的便宜一半。進行市場調查後,他發覺放像機在中國頗具銷售潛力,於是先後輸入14萬套零件在內地組裝,1988這一年,黃仕靈就賺了400萬港元。 黃仕靈自己的總結是:“作為創業者,必須膽大心細,拼搏不忘穩重。” 開家魔術商店:魔術商店在國外(如美國、日本)已十分普及且生意不錯。隨著大衛·科波菲爾等眾多國外魔術大師的火暴表演,引發了人們對魔術的濃厚興趣。 魔術除了靠魔術師精湛、嫻熟的手法外,五花八門、機關重重的魔術道具也是成功的魔術表演中必不可少的。店面設在客流量較大的地段比較理想,如大商場、超市和繁華的文化街區。店面的裝修可以突出魔幻和神秘的格調,以魔術道具突出商店特色。經營品種以魔術道具為主,同時還可兼營與魔術有關的書籍、音像製品,以及用於開發智力的成人玩具和用於特殊場合的化妝面具等。當然,品種越豐富就越能吸引消費者,這必須依照你的實力和心思。 香港海產大王蔡繼有,40年前還是個農民和漁民,然而,歷經奮鬥,今天,他的投資卻已遍及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國家以及中國內地和港澳地區,私人資產逾30億港元,其傳奇故事生動地揭示了英雄與時勢之間的密切關係。 蔡繼有1929年生在廣東省中山縣一戶世代農家,貧寒清苦,他只在鄉村小學念過2年書,很小就下田幫助父親務農,捕魚撈蝦。 11歲時,其父病逝,丟下其母帶著7個子女過著貧苦的生活,常常要靠富人施粥,才能得一餐溫飽。 解放後,蔡家因是貧農出身,階級成分極好,蔡繼有“根紅苗壯”得到國家優待,發給經營許可證,出入港、澳做小買賣。 1950年,他開始海產小販生涯,向鄉民賒貨,騎單車送海產到澳門出售,生意越做越大,賺了錢都寄放在澳門朋友處。不料,他被商業部門查出瞞稅行為,沒收營業許可證,令其補繳幾萬元稅款。 1954年,他獲准去澳門,取回多年所賺的幾萬元,都交給稅收,1956年批准他的妻兒赴澳與他團聚。 蔡繼有從此定居澳門,以月租10元租一小房,全家擠住,碎米果腹,務求省下一點錢好做生意。他沒有其他技能,仍舊販魚,從澳門向漁民收魚,用木船販到香港去賣,每日披星戴月,勤勞苦做。 1958年又搬家到香港,月租20港元租屋而居。 1959年他已勉力在貝介欄市開辦起自己的批發生意門臉“華高欄”。他商譽甚好,收購價較別人高,代售魚品又很少“食價”,所以漁民都喜歡與他交易。 1960年以後,蔡繼有生意漸入佳境。為鞏固“貨源”,他主動借錢給漁民造船生產,漁民收成後再從1/10的漁貨如數償還。如此,越來越多的漁民向他借錢買船,他便儼然擁有自己的龐大船隊。 1965年他開展海產急凍。 1967年以后海產急凍直銷日本。蔡繼有乘機大量購入海產急凍,銷往日本。當時百業蕭條,只有他24小時加班大干,一舉發了橫財,為日後業務發展打下雄厚基礎。 1969年他赴澳門設廠,1971年赴越南辦3家工廠,後又與越南協議,以尿素、味精、紗線、水泥等交易其海產,生意越做越大。 1976年以後投資地產,並將海產業務推向緬甸、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和中國內地,逐步發展為集團性跨國企業。 時勢造英雄,但只有英雄才能把握時勢,成就一番大事業。 陳聖澤是香港恆和珠寶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他13歲來到香港,身上只帶著1.7港元,如今他的集團營業額每年高達5億港元。 20世紀50年代末,陳聖澤隻身從中國內地來到香港。開始了他40年的事業。當時他全家人都在中國內地,從事耕作,生活相當清苦,他的父親便囑咐他出去闖一闖。經在港的親戚介紹,他便當上了珠寶學徒,每月領10港元的工錢。 初當學徒,陳聖澤負責的只是清潔和倒茶工作,一直到有新學徒加入,才開始真正接觸珠寶工作,並成為了手工最好的一個學徒。陳聖澤做了一年首飾技工,積了點錢,便急急自立門戶,卻兩次失敗。 陳聖澤歸因於自己初踏足社會,識人不多,商場上的信用亦未建立。但他並不後悔。他說:“挫折絕不是一件壞事,學習不必很順利,條條路暢通。遇到的每一個挫折,都不會完全一樣,每次都是新鮮的,它可以造就一個人的應變、分析、抉擇能力。” 嚐了兩次的失敗後,陳聖澤毅然赴美。當時,他僅能說一些極不流利的英語,對美國的認識,僅僅是美國的珠寶市場很大,是個珠寶行業很先進的國家。他在美國4年,在不少大珠寶公司工作過。 積累了足夠的經驗之後,陳聖澤在1975年捲土重來,回香港設立恆和商店,借他在美國對現代化珠寶廠的生產過程的認識,在香港開設了流水作業式生產的工廠,跳出了以往由技工一件一件做的框框。由此一步步成為了香港的珠寶大王。 陳聖澤認為,成功之道只有六個字:刻苦、耐勞、誠懇。 水電維修服務中心: 目前,中國的廣大城鎮中絕大部分家庭都用上了水電。此外,許多小型的企事業單位在這方面也亟須得到服務。因此,只要是人口相對集中的城鎮,都適合開設水電維修服務中心。 水電維修服務的項目包括維修廚房和廁所裡的一切供水設備,如水龍頭、馬桶、熱水器、水暖設備,維修電錶及處理漏電、電路短路、電線老化、更換漏電保護開關和繼電器等等。此外,一些技術含量不高的小家電,如檯燈、吊燈、電吹風、電風扇、抽油煙機等等,只要稍懂電路基礎知識皆可勝任。 推銷商品也是一門藝術,善於推銷的人,今後自己創業就很容易成功。香港的“新貴”黃金富就是靠推銷起家的。 黃金富早年在一間貿易公司當過文員,後來又做推銷員,就是做了推銷員才使他逐漸發達起來的。那是在1970年,傳呼機興起,由於黃金富對電子產品的偏愛,所以,他在廣告上看到有人聘請推銷員來推銷傳呼機,就毅然辭職,去做推銷傳呼機這份差事,想不到,這一來竟大獲成功。 一開始,推銷生活並非順利,再加上傳呼機是新興起的東西,人們對它的注意力不夠,況且價格昂貴,因此,對於上門推銷的黃金富來說,吃閉門羹是常有的事。如何擺脫這種困境,黃金富總是這樣自我激勵:“幹推銷要努力、努力、再努力。” 就這樣,在極端困難的情況下,銷出了第一部傳呼機。萬事開頭難,第一個成功,給了黃金富無限信心,而且,他對推銷也有了自己的一點兒看法。他改進了推銷方法,就是當他的傳呼機售出後,還大搞維修服務,這一點在現在雖然較為平常,但在當時確是一個突破。有時顧客的傳呼機在半夜出現問題,一通知黃金富,他也馬上就到,為的是使顧客滿意,以自己的誠意來打動顧客,使其信任自己。 他的售後服務,以其及隨到隨傳的獨特風格迅速在顧客中傳播出去的,引起了人們的側目,以至於使傳呼機的銷路與日俱增,曾經一個月就售出300多部傳呼機,單單每月佣金的收入就高達五六萬港元。這確實是一個奇蹟。後來,他順勢星光傳呼集團,打開了傳呼機在香港的新局面,提供了順應潮流的新服務。一躍而成為巨富。 吃得苦、不怕失敗、禁得起折磨……這些是商人必須具備的心理素質。 很多商人都有被人坑害的教訓,雖然吃一塹長一智,但能夠將壞事變好事豈不更好? 香港京華自動化公司執行董事陳銀海,為人精明果敢。他為了謀生,先在一家紡織廠做學徒,後將多年積攢的資金開設了一家小型紡織廠,專門生產女服布料。 20世紀70年代,香港的學校正大批更換校服和領帶,同時湧現了一個龐大的市場。陳銀海抓住機會,毅然將業務轉為領帶製造。至1987年,他的工廠“包下”了全港七成以上的校服領帶訂單。 為了提高領帶的圖案設計製作,他親赴日本,以82萬港元購入一部電腦織物設計系統。誰料運到香港的電腦竟與看過的樣板截然不同,效率比人工操作還要慢。 無疑,日本的奸商將他騙了!但貨錢兩訖,追無可追。但陳銀海並未亂了方寸,他為了“廢物利用”,決心將系統改進,以便適用於本廠的工序。誰知這樣一來,竟錯有錯招,不僅改進後的電腦織物設計系統,達到了要求,還培養了一批技術人員。 1981年陳銀海正式成立京華工業自動化公司,向紡織電腦領域進軍,生產的提花織物設計系統,足與日本同類產品媲美,受到香港紡織業歡迎。 1984年,陳銀海帶著產品前往廣州參加國際紡織機械展覽會,獲得好評。第二年,京華成功地向浙江及天津出售了提花織物電腦設計系統,其後又陸續接到北京、上海等地的訂單,名氣漸響。近年陳銀海推出先進的電腦輔助設計系統,又打入了日本及東南亞,受到廠家的青睞。 失敗、挫折之後,不要怨天尤人,而是應該考慮如何盡快走出困境。 卡通用品店: 歐美市場上的卡通店鋪都比較有市場,甚至由於卡通的“品牌”概念婦孺皆知,屬於市場上名列前茅的高利潤行業。因此,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卡通用品商店也將會被越來越多的家庭所接受,有一定的銷售前景。知名的卡通商品一般投資規模巨大,一旦失敗,投資者損失也很大。由於商品相對價格較高,普通消費者未必能買得起;有錢白領多數對該類產品不再感冒,中小學生雖然有興趣,無奈囊中羞澀。店址可選擇在超級繁華商業區內,面對“人流量”做文章,原則是面積不要太大,20~30平方米最好,月租金盡量控制在流水的20%以內。 有“景泰藍王”之稱的香港商人陳玉書1972年離開大陸隻身赴香港,身上只有50元港幣。而10年之後,他已躋身香港經濟強人之列,成為“世界景泰藍大王”和億萬富豪。 20世紀70年代,正當陳玉書做景泰藍生意的時候,從北京傳來一個驚人的消息,馳名中外的景泰藍工藝品由於銷售不暢,準備削價大清倉。 這種形勢對於一般的景泰藍商人而言,無疑是大難臨頭。即使像香港中資工藝品公司這樣的明星企業,對景泰藍的前景,也不看好。而陳玉書卻與眾不同地認為,這正是一生中難逢的大好轉機。陳玉書憑自己的觀察和經驗認定,景泰藍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結晶,絕不會長期滯銷,景泰藍的不景氣是由於受了世界蕭條的影響,一旦市場購買力增強,景泰藍又將成為暢銷的熱門貨。 因為北京廠家急於脫手,正是“殺價”的極好機會。於是,陳玉書同北京工藝品公司負責人談判。他問:“如果我買100萬元的貨物,可以幾折賣給我?”“8折。”“500萬元呢?”“7折。”“1000萬元全買呢?”“6折。”“我付現金買呢?”“可以對折。” 於是,陳玉書同北京工藝品公司簽訂了全部價值為1000萬元的景泰藍庫存貨合同。這無疑是將北京景泰藍倉庫搬到了香港。陳玉書因此就擁有了存貨最多、品種最全的景泰藍金字招牌,營業額擴大了10倍,利潤也大了5倍,開支和過去差不多。多少年後,功成名就的陳玉書對這個決策仍自讚不已:“老實說,沒有這一次大的戰役,沒有這一次驚人豪舉,我的事業可能就此結束。” 陳玉書曾經很坦率地說:“在某個時機裡,能得到一個能以幾何級數去賺那筆錢的機會,能使整個事業有實質的飛躍,令你可以擠入富商之列,甚至富豪之列。” 在以喝可樂、牛奶為時髦的今天,喝豆漿的人很可能被追求時髦的年輕人稱為“土老帽”。 但有一種豆漿不僅在香港大行其道,而且還擠進了國際市場,在很多國家的超級市場上,它和可樂、牛奶並排擺在貨架上,而且價格還很高,並暢銷不衰。 這種豆漿是由香港豆品公司製作的,至今已有50年的歷史了。不過它現在的名字叫維他奶,是一種既便宜又有營養的牛奶代用品,一種窮人的牛奶。 多年來,香港豆品公司不斷改進產品質量,完善銷售手段,大力宣傳維他奶的營養指標,突出它的“窮人牛奶”的物美價廉,使維他奶的銷售量由每年500萬瓶增加到3000萬瓶,占到當時香港飲料市場的25%。 1964年,聯合國兒童基金會還因為維他奶含有豐富的蛋白質及維他命而介紹給很多發展中國家。 商品貴有貴的賣法,便宜有便宜的賣法,關鍵是以什麼理由讓顧客買。 寵物服飾店:在養寵物的人群中間,丁克家庭,空巢家庭,獨生子女家庭,佔有很大的一部分,這部分人把寵物當成自己家庭的重要成員。這就是寵物服飾店的市場基礎。寵物的品種不同,身材各異,為了能讓它們穿上最合體的服裝,只能定做,所以服裝的價位高得也有點嚇人,便宜的要100元、200元,貴的要300元一套。最火的是寵物連腳服,穿上連腳服,可以保護寵物的皮毛,防止寵物把室外的髒東西帶回家。這種衛生、方便的衣服讓許多寵物的飼養者改變了對寵物時裝好看不中用,是生活奢侈品的老看法。如果你喜歡寵物,又有一定的服裝設計與製作的基礎,這個時髦的行業真的不錯。 香港居民每年吃蛇80萬條左右,因而蛇店遍布各區。蛇店林立使得競爭十分激烈,所以一般蛇店售價十分接近,蛇羹大致為每碗13港元。 唯獨九龍土瓜柱灣附近的一家蛇店,卻敢門前的廣告牌上大書“正宗蛇羹每碗10港元”。由於價廉招遠客,因此生意十分興旺。 這家蛇店敢於獨樹一幟,實行低價促銷,其中到底有何訣竅?該店的老闆外號“蛇王”,宣稱該店的經營宗旨是“薄利生財”,但必須有出色的成本控製做後盾。老闆拼成本的主要依靠以下三招: 第一是自辦進口業務,貨源充裕,質量有保證;第二是批零兼營,減少環節,收到節省費用之效;第三是搞好綜合利用,要宰一條蛇,先取蛇膽,再用蛇肉,最後連蛇皮等也都派上用場。 有此三招,“蛇王”老闆就能相對地降低成本,做到薄利多銷,不斷增加盈利。 精打細算節約成本,實行薄利多銷,才能在競爭中取得優勢地位。 年輕人迷戀的軍品服飾店: 軍裝、徽章、軍用手錶……這些瀰漫著粗獷氣息的軍用品讓越來越多的年輕人迷戀。進入軍用品專賣店,彷若進入了時光隧道,二戰、越戰時期的軍用品就在你的眼前密密匝匝地陳列著。據店主介紹,生活在和平年代的人們似乎對軍用品有種特別的情結:有的是出於對軍事的熱愛;有的是用軍用品玩酷;有的是為追求一種另類的時尚。這些軍用品價格較低,一個刺繡徽章在10元以內,一件迷彩體恤也只賣20~30元,消費者非常喜歡。 在中國洗衣粉行業的歷史進程中,“活力28”作為一個響噹噹的名字,留下了不可磨滅的足跡。但誰知道,這個名字的由來是與1983年息息相關的。 1983年,中英兩國政府就香港的回歸問題展開了密切的磋商,為了扼製香港社會局勢的波動,香港人掀起了一場“活力運動”,以圖新的活力、新的出路。所以,1983年也就成了香港的“活力年”。 這一年,港商林捷文先生帶著世界名牌洗衣粉——英國皇家協會的“威潔33”來到了廣州,想在內地找一個廠家研製生產可與威潔33相媲美的第三代洗滌劑。 在一無技術二無資料的情況下,湖北沙市日化總廠僅憑一袋“威潔”33的樣品,便大膽地接下了這個任務。短短的28天后,新一代洗衣粉的樣品就送到了林先生的手上。經過專家鑑定,它不僅與英國皇家協會的“威潔33”有同等的洗潔力,其色澤和熒光增白的效果還優於“威潔33”。洗滌效果是普通洗衣粉的3~5倍。用戶一年可節省10多元錢。 這樣優質的新產品叫什麼名稱呢?幾經磋商,終於選定了“活力28”。 這個名字起得好!一是,1983年是香港的活力年,又是中國經濟騰飛的一年。 “活力”既標明了產品誕生的年代,又充滿了時代的氣息。二是,產品從開發到上市只用了28天,所以“28”即有時間上的寫實意義,又反映了中國人高效率的工作作風。三是,“2”代表著買與賣兩方面,“8”在廣東方言中與“發”字諧音。寓含著稱心如意、發財的意思,代表著大吉大利。 “28”即買、賣雙方都發財。四是,“活力28”中的“8”與“沙市日化”的“化”都是“a”韻,發聲響亮,做廣告時“活力28,沙市日化”短短的八個字,朗朗上口。 “活力28”這個名字不俗也不洋,國內外都能聽得懂,即有時代特色,又有民族特色,稱心如意,大家發財。 在香港裝修業大亨、永成裝飾工程公司董事長曾永成的字典裡面,沒有“做不到”三個字,不信,看看他一路奮鬥過來的歷程就知道了。 曾永成先在水果攤打雜,半年後轉到一家倉庫當搬運苦力,為的是多掙點錢寄回大陸贍養母親,還要積些供自己學藝。他每天干14個小時,沒地方住就在天橋下擺一張尼龍床露宿,披風淋雨裹沙塵,一住就是一年半,每天累得站著都可以睡著。他承受著一切艱辛,並不覺得刻薄自己,心中燃燒著奮鬥的目標:“蓄錢、學藝、開店”,一刻也不忘記,他一定要做到。 曾永成餐風飲露,一年竟攢出了4000港元,他立即去當裝修學徒。 23歲才做學徒,人家恥笑,他不睬別人的眼光,盡心竭力當學徒。兩年後學徒滿期,又打了3年工。 1979年,曾永成借別人的地址創立一人公司:“永成裝飾工程公司”。當年生意清淡,他卻從不做舊日老闆的客人生意。因為不肯搶舊老闆的客,一旦他知道某客戶一直幫襯舊老闆時,他便婉謝生意,一定自己另謀客路。熬過5個月,生意日漸穩定,曾永成就自置了廠房,請了伙計。 1987年,香港浸禮會學院維修工程招標,為了拿下工程,曾永成寧願不賺錢也做,終以低於同行20%的報價中標。這筆生意雖然沒賺到錢,卻拉住了一個長久的客源,成為他的命運轉折點。以後,每年的浸禮會維修都交他做。因此,香港中文大學、匯豐銀行、置地集團等大客戶也紛紛落單給他,滾過10年,曾永成的財富從無到有、從少到多,目前保守估計,資產已超過千萬港元。 “人只要努力,還有什麼不能做到的呢?”曾永成從抵港那天起,20多年如一日,工作再工作,聲帶也勞累致傷,他卻沒有半點悔意。錢,早已不是工作的目的,他自認是個不信邪的人,要傾儘自己的能力去辦不到自己能夠達到的成就,這就是他的性格。 偉大的毅力只為偉大的目標而產生,志向遠大的人會產生出天賦神授一般的精神力量和旺盛鬥志,鼓勵他們去克服困難,戰勝自我,並最終成功。 在人類社會中,風險與效益常常並存,全國政協副主席、香港經濟界的巨人霍英東先生在他的經營之路中,就曾奏響過不少風險決策的雄壯樂章。 20世紀60年代初“淘沙”這個行業是香港工商界許多有識之士都不敢干的事。原因是這行當用工多,獲利少,賺錢難。而霍英東卻認為,當時,香港正處於經濟起飛階段,建築業的發展方興未艾,淘沙業雖獲利微小,但卻大有潛力。 因此在1961年底,他去英國考察教育、建築、商務,途經曼谷時,便向泰國政府港口部以120萬港元購買了一艘長288英尺,載重2890噸,名叫“哈克頓”號的大挖泥船,投入淘沙業。不僅如此,他還派專人到世界有名廠家訂購了一批專用淘沙機械船。 在經營上霍英東也很有特點,他不圖一時暴利,而是與香港政府簽訂長年合同,以圖穩妥獲利。同時,他還與各建築公司簽訂了長期供沙合同,以圖長遠利益。不久,香港的填海工程、挖海工程和建築業大興,海沙大有供不應求之勢,而霍英東因為獲得了香港海沙供應專利權,所以使其生意越發興隆。在兩年多的時間裡,僅大小船隻就添置了八九十艘,挖泥船二十多只,成為香港淘沙業的頭號大亨。 風險與財富同在,不冒險不賺錢,冒險越大,賺錢越多。 鄭裕彤是世界華人十大首富之一、並集“珠寶大王”“地產大鱷”“酒店鉅子”等頭銜於一身,是香港金行龍頭老大。 鄭裕彤能夠順利地成為珠寶大王,那是因為他那絕妙“借蛋孵雞”的策略。 鑽石是珠寶之王,若想經營好珠寶生意,就必須經營好鑽石。鑽石的主要來源地是南非,那裡有一個壟斷性經營鑽石的戴比爾公司控制了全球八成的鑽石,香港進口的鑽石大都是從那裡批來的。那裡的鑽石對世界各地是採取分配的形式,全世界大概500張戴比爾的牌照,也就是分配的許可證,沒有這種特殊牌照,便不能批購鑽石。其實,南非的鑽石礦是國家所有,外人豈能染指? 那麼,鄭裕彤是怎樣獲得戴比爾牌照的呢?他自有一套妙法。他了解到南非的鑽石雖為國家所有,但鑽石加工廠卻是民間私營的。而且這些加工廠往往都擁有多個戴比爾牌照。 辦法有了:買!買他一間鑽石加工廠。鄭裕彤下定決心,立即動身前往南非,迅速買下一家鑽石加工廠。從而不僅解決了從南非進口鑽石的大難題,同時也有了自己的鑽石加工廠。他的這種“借蛋孵雞”謀略,使他一舉成為香港鑽石王。 個人的力量總是有限的,商人要善於借助一切力量來為自己的事業服務。 市場潛力巨大的生日餐廳: 根據科學的統計調查顯示,在一個萬人居住的社區裡每天都有人過生日,這不能不說是個潛在的大市場。生日一年只有一次,對大多數人來說,其隆重程度不亞於任何節日,其中以新生兒和老年人的生日慶祝尤甚。作為中年人,為孩子和父母搞一個隆重的生日宴會是愛心和孝心的表現。而對於青年人來說,好友在一起搞個浪漫的生日聚會,將是他們極為鍾情的活動。 工作與生活節奏的加快,使更多人無暇在家裡自己慶賀,若開設一個以生日為主題的餐廳,在形式上突出生日的特色,肯定受消費者歡迎。生日餐廳的經營者應該了解古今中外的生日典故和慶賀形式,讓消費者感到在此過生日不但有意義,還能獲得知識,生日過得有趣味。 張耀榮本來是搞建築、房地產、酒店等業務的,卻突發奇想,在體育館籌辦起演唱會來,這同他以往人事的業務似乎風馬牛不相及,但是張耀榮神通廣大的觸角及豐富的想像力,使他在平時自己的業務之外又大撈了一把。本人也被譽為“演唱會之父”。 究竟是什麼原因使張耀榮熱心辦演唱會並且在這事業上賺到錢呢?原來,張耀榮平時也是個歌迷,非常喜歡聽歌。應酬生意時,也常帶客戶到夜總會洽談,因此也同一批藝人熟悉起來,那時,夜總會總有紅歌星捧場,但門票昂貴,一般市民是沒有經濟能力到那些地方去消費的。 剛好後來紅磡體育館落成,張耀榮想,倘若能利用紅磡體育館大的場地,讓歌星到那裡去演唱,以七彩繽紛的舞檯燈光做背景,應該是能吸引人的。況且情侶,歌星發燒友到體育館聽大歌星唱歌,也只花60港元,比到夜總會大為划算。 當時是1984年,信心危機令許多行業蕭條,獨娛樂業一枝獨秀,這更使張耀榮對演唱會充滿了信心。於是,張耀榮成立了娛樂公司,有錢不愁找不到大歌星,租到場地,張耀榮先籌辦了當時大發的湯鍾士演唱會,務必頭炮打響。 首場演出下來,反映雖不錯,但那陣剛好趕上美元兌換港元由1∶5急劇跌到1∶9,這令張耀榮蒙受了40多萬港元的損失。幸運的是張耀榮損失40多港元萬那天,他賽馬居然贏了40多萬港元,剛好挽回演唱會損失的那筆錢。其後,張耀榮又籌辦了葉麗儀演唱會,反應也不錯,但一名贊助商借了他30萬港元後宣布清盤,也令張耀榮蒙受不少損失。 不過他沒有氣餒,終於在舉辦譚詠麟演唱會時一鳴驚人,創下連演38場的紀錄,票房收入高達5000萬港元。跟著張耀榮舉辦了梅艷芳演唱會,也轟動一時。經他籌辦的演唱會讓譚詠麟、葉麗儀、梅艷芳紅歌星個個賺錢,張耀榮自己更賺了大錢。 商者無域,也沒有禁區,什麼領域能賺錢就可以涉足該領域。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