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政治經濟 中國超過美國還要多少年

第2章 開篇中國什麼時候能趕上美國

美國人富到什麼程度?只需看看他們的窮人是什麼樣的生活水準就可見一斑。 2003年美國所謂的3000多萬窮人中,73%擁有汽車,這其中又有近1/3有兩輛或兩輛以上的車;99%有冰箱;75%使用洗衣機;73%有電烤箱;97%有彩色電視機,其中55%有兩台或以上彩電。這些窮人中,46%擁有自住房屋,平均值超過10萬美元;76%的家庭裝有空調。平均每家有三個臥室,一個半浴室,一個車庫。窮人看病自個兒不會掏一個子兒,全部由政府買單。 再來看看美國的貧困線。美國有超過10%的人生活在貧困線以下,只要符合低收入標準的美國公民或永久居民,就可以向政府申請食品券。人口不同的家庭每月可獲得的食品券最高金額如下:1人家庭155美元,2人家庭284美元,3人家庭408美元,4人家庭518美元,5人家庭615美元,6人家庭738美元,7人家庭816美元,8人家庭932美元。 8人以上家庭每增加一個成員,可多領117美元。這種食品券就像一張銀行卡,持卡者能在商店購買麵包、水果、蔬菜、肉類、魚類、奶類等食品。

再看美國的最低工資。 2004年,美國法定的最低工資標準是每小時5.15美元(中國最高水平的深圳市最低工資標準每小時不到50美分)。實際上美國人的小時工資普遍要比這個標準高。美國各地都有自己的“地方標準”。比如,紐約州最低工資標準是每小時7.15美元。 再說養老。美國全國人口近3億,除了老人和兒童,美國人幾乎所有在職的員工(約4700萬人)都參加了養老保障、企業年金和商業保險的養老體系。這個覆蓋面是非常高的。退休後的一般美國人,拿到的退休金相當於工作時工資的80%,公務員更高,是在職收入的1.2倍。 再看醫療。美國的中產階層主要靠商業醫療保險。而低收入者和65歲以上老人則有專門的國家財政給予保障。如果得了大病,可以先看病,然後掛賬處理。當然,個人信用要受影響。這部分人群的病後支出政府也會給予補助。

還有國民教育。美國實行全民義務教育,一些社區大學的學費非常低廉,美國人的基本教育支出也比較低。 更為重要的是,美國發達而寬鬆的金融行業培育起來的百年不變的國民信貸消費的傳統,更是讓每一個美國人都有“花不完的錢”。布什在一次演講中說:“每次一個美國家庭搬進他們自己的房子,美國就變得更強大一些。”為了實現這一前景,布什推出了鼓勵人們擁有房產的新政策,例如“零首付計劃”。隨後出現了更多五花八門的抵押貸款形式,其中包括24個月不用付月供的貸款。後來還有隻要藉款人的口頭承諾而無須書面文件的貸款。 美國放任無度的信貸消費終於釀成席捲全球的金融危機,然而如果認為美國的借貸消費模式就要從此終結了,那麼只能說你很傻很天真。這個模式不會終結,美國稍作調整,恢復元氣之後必將繼續他們的借貸消費經濟。因為,正如本書即將揭示的,這種模式正是美國富強的基本邏輯之一,它的實質其實不是藉貸消費,而是可怕的印錢購物,正是這種印錢購物使得美國可以席捲全球的財富,讓全世界為美國勞作,為他們免費提供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物質產品和財富。你要美國終止這種空手套白狼的掠奪,不是癡人說夢嗎?

美國之富超出你我的想像,而美國之“窮”則更加挑戰你我的想像力,美國的富足是建立在負債累累的基礎之上的,這種看似矛盾的存在,其實暗含著美國富強的邏輯。 《中國經濟周刊》曾刊登了一篇“美國在技術層面上已經破產”的文章(作者鈕文新),這篇文章宣稱美國總共欠債73萬億美元,而資產僅有50萬億美元。 73萬億美元的欠賬具體是怎麼得出的呢?該文提到“按照美國公開數據,8500億美元的金融救援方案全部實施之後,美國國會所能接受的名義國家債務餘額為11.2萬億美元……按照美國政府問責局(Government Accountability Office)前總審計長、美國彼特·皮特森基金會總裁兼CEO大衛·沃爾克的估計,如果把美國政府對國民的社保欠賬等所有隱性債務統統加在一起,那麼,2007年美國的實際債務總額高達53萬億美元……如果我們把諸如'兩房債券'那樣的抵押債券、美國各大財團所發行的、說不清是公司債還是政府債務以及市政債券等——總計20萬億美元(2007年年末美國國債協會SIFMA統計)的債務再統計進來,那美國債務更是高達73萬億美元。”而當時全美國的資產按公允的價格計算最多價值50萬億美元,73萬億美元的債務,50萬億美元的資產,這種財務狀況,放到其他任何一個國家,這個國家早該破產了。

當然了,我們看到的事實是美國並沒有破產,並且正在引領全球經濟復甦。 到底是什麼原因導緻美國欠賬數十萬億美元、資不抵債而不破產呢? 有人說,欠賬的是大爺,美國人欠的太多了,所以各國都不敢讓它破產,否則找誰還債去? 這自然是無稽之談,如果能讓美國破產,其他大國豈會在乎那些債務,美國垮了我們就可以取而代之,何樂而不為。 事實上,美國破產這樣的話題是一個偽命題,本不該拿出來討論,美國不是一般的國家,它是超級大國,你想讓他破產,不是開玩笑嗎? 別說欠賬73萬億,就是欠賬730萬億美元又如何?大不了人家可以賴賬,你能如何?你想打核戰爭嗎?所以,我們真正應該討論的不是美國該不該破產,而是應該搞清楚美國到底是怎麼欠了這麼多錢,在欠賬如此多的情況下如何維持美國的長久繁榮、保證本國人民富足的生活,以及美國是怎麼一步一步走向金融危機,又如何能從危機中重新振作起來,繼續它的繁榮。這一切,才是真正的引人入勝的謎團。

我在本書中,就要揭開這一切謎團,我要告訴各位,當代美國富強的根基在於它自覺或不自覺地運用了本書即將提出的“印錢購物原理”。我會告訴各位,不是美國人在搞陰謀,而是包括中國在內的世界各國都太愚蠢,沒有認識並運用這個原理。 簡單地說,這是一個產能普遍嚴重過剩的經濟時代,基本上任何一種產品,你要多少我都能給你生產出來,消費不足是經濟的瓶頸。那麼美國在玩一個什麼把戲呢? 它印刷美元去購買全世界的產品,解決了全球的產能過剩問題。 美元的本質是廢紙,它沒有任何價值。然而由於美國的綜合國力歷史地導致了美元作為世界結算貨幣,這個廢紙可以去交換任何一個國家的產品。美元這個廢紙由此成了一種可以無限持續下去的龐氏騙局,它有價值不是因為它本身有價值,而是因為有無數的人和國家接受它、承認它,有無數的下一家接手人,所以它有價值。

理論上說,美國根本不需要再裝模作樣地在本國從事任何經濟生產活動,這個國家其實只要不斷地印刷美元就可以維持全國人民的富足生活,並且我要告訴各位,美國這樣印錢購物不但不缺德,反而是所有相關方都獲利巨大的事情。我打一個比方來說明這個問題。 假定世界上就三個國家,美國,中國和日本,美國不生產任何東西,它就靠印刷貨幣購物,美元是國際貨幣,中國和日本都是嚴重產能過剩的國家。在沒有國際貿易的情況下,中國和日本都存在大量的產能無法開工,比如說,中國每年有能力生產15億雙襪子,而國內只能賣掉10億雙,這意味著有5億雙襪子的產能過剩;又比方說,日本的小汽車存在嚴重產能過剩,每年可以生產100萬輛,而日本本國祇能賣出去70萬輛,那麼他們有30萬輛的產能過剩。各位有沒有為這樣的產能過剩感到扼腕痛惜,明明可以生產出那麼多的產品,僅僅是因為沒人買就不能生產出來,因為廠家只認用貨幣表示的利潤,沒有利潤廠家不會進行多餘的生產。顯然,這樣的悲劇局面是可以改進的,美國就充當了這樣的救世主角色。

美國這個不生產任何產品的國家不知用了什麼手段忽悠了中日兩國,讓這兩個國家都接受美國印刷的毫無價值的美元,美國可以拿著這些廢紙來換中日兩國的貨物,而中國收到的美元也可以去換日本的貨物,反之,日本也可以拿著賺到的美元去換中國的貨物。現在好辦了,美國印刷了足夠多的美元,來中國買4億雙襪子,又去日本買25萬輛轎車。如此一來,因為有了“利潤”中國過剩的五億雙襪子產能解決了4億雙,日本30萬輛汽車的過剩產能也解決了25萬輛。各位注意,美國什麼也沒幹,僅僅是印刷了美元,就讓這個世界上多出了4億雙襪子、25萬輛小汽車的巨大物質財富,這些功勞全在於美國的印鈔機。事情還沒完,中國用賣襪子得到的“美元”,又去日本購買5萬輛小汽車,這樣,日本的小汽車產能過剩完全解決了;而日本也用賣小汽車得到的美元來買中國的1億雙襪子,這樣中國的襪子產能過剩也全部解決了。最後你會發現,美國開動印鈔機使得世界範圍內多出了30萬輛汽車和5億雙襪子,美日中三國都獲利。

對美國來說,它白白得到了貨物,對於中日兩國來說,他們得到了“美元”,而這個美元此時是真的有價值了——因為中國可以用美元去買日本的貨物,日本也可以用美元來買中國的貨物。 現實的世界經濟與我上面的比喻是一樣的,首先,美國其實已經是一個空殼經濟體,你會發現美國80%以上的GDP是服務業,這部分GDP不產生任何物質財富,這些所謂的服務業的功能其實就是裝模作樣、想方設法地把印鈔機印出的美元發到美國人的手中而已。這與印錢直接發到美國人手裡是一樣的,這樣做只不過為了掩人耳目。 什麼時候美國會真的破產? 就是當中國和日本都認識到了印錢購物的道理的時候,不再讓美國幫著印錢購物,中國、日本和所有產能過剩的國家自己就可以印錢,到這時候,美國會一夜之間變成一個僅能維持溫飽的國家,因為它再也不能拿廢紙——美元去換別國的物品了,那80%的服務業將毫無意義,剩下不到20%的真正意義上的生產的物質產品,甭說維持美國人富足的生活,恐怕維持最低水準的現代人的生活都夠戧。

貿易和金融把中美兩國緊緊連在了一起,於是乎誕生了“中美國”一詞。面對中美國的童話,我不知道有多少人在和我一樣思考同樣的一些迷局,不知有多少人會產生同樣的這些困惑。這其中最大的一個困惑或許就是,我們究竟從中得到了什麼?難道僅僅是美元廢紙而已? 我們來考察一下中美貿易的全過程。美國人用100美元從中國購買貨物,美國人得到貨物,我們得到100美元。然後按照法律規定,中國廠商得到的這100美元貨款必須去商業銀行按照匯率兌換成人民幣,然後商業銀行則必須再把這100美元交給中央銀行,換回同樣的人民幣。 那麼央行哪裡來的錢支付給商業銀行呢?是印錢,央行每收到一筆外匯,就會按照匯率印刷等額的人民幣支付給對方。

這樣央行形成了外匯儲備,下一步,央行會把很大一部分的外匯儲備用來購買流動性高、安全性好的金融產品,主要就是美國國債。 結果是我們得到的美元又回到了美國,美國賣給中國國債,他們得到美元繼續借貸給美國的老百姓,老百姓再玩命地刷信用卡買中國貨。 如此循環往復,我們的外匯儲備越來越多,我們的產品源源不斷地流向美國。如果我們得到的外匯僅僅是去維持這個循環的話,你會發現我們什麼也沒得到,我們得到的就是廢紙而已。 更為弔詭的是,你會發現在這個過程中,中國范圍內的產品每流出去一部分,中國境內的人民幣就會憑空增加相應的部分(因為央行印錢買外匯),也就是說貨物減少了而貨幣卻增加了。 到頭來我們得到的是什麼呢?無疑是通貨膨脹。 農民工兄弟們拿著低收入,享受高物價。大洋彼岸的另一頭,美國,則是美元跑到了中國,而增加了從中國來的貨物,所以美國怎麼濫發貨幣,也看不到通貨膨脹——人家貨物進來了,貨幣跑了嘛,美國老百姓享受著高收入低物價,一切都是拜中國所賜。類似這樣的困惑,該如何解開。 人民幣升值問題已經被說了很多年,那麼多人的分析,少有說到要害的。本書則會揭開其中的真諦,在這裡我先簡單地“公佈”一下答案。 2010年3月25日,美國財政部長蓋特納再度向中國發出要求人民幣升值的呼聲。到底應該怎麼看待美國逼迫人民幣升值這件事情? 你要看懂美國的戰略,你就得了解美國是什麼東西。這要從布雷頓森林體系說起,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確立的這個國際貨幣體系中,美元與黃金掛鉤,成為國際貨幣,美國政府承諾任何國家隨時都可以36美元1盎司的比例,用美元去換他們的黃金。然而1970年代初越戰導緻美國政府巨額赤字,世界各國對美元信心隨之發生嚴重動搖,於是紛紛拿著本國儲備的美元去美國換黃金。美國根本無法應付這種擠兌,最後乾脆宣布不再履行兌換承諾,布雷頓森林體系隨之瓦解。美元由此爆發了真正的大危機。然而不久美國通過外交努力,成功地把美元規定為國際石油市場的唯一結算貨幣,從此挽救了美元。 各位注意,從此世界經濟開始了一個極度恐怖的時代,那就是美國人開始長達數十年的債務經濟模式、在全球範圍內進行借錢和印錢購物的時代。這是什麼意思呢? 第一,由於美元失去了黃金的約束變成了脫韁之馬,美國開始開動印鈔機,直接印錢在全球購物,而再也不必擔心世界各國出於對美元的擔憂而來美國擠兌黃金; 第二,美元與石油交易掛鉤也確保了美元的地位,使得任何一個國家都不得不儲備巨額的美元。 這兩點使得美國得以開始了瘋狂的借錢和印錢購物時代,美國人從此不必再進行產品的生產,而只需借錢和印錢買世界各國的產品。 首先是印錢,印了錢怎麼發到美國人手中呢?靠服務業,美國服務業佔了GDP的80%,其實這是忽悠人的把戲而已。今天我為你開開衛生間的門,你給我100美元;明天我為你開開車門,你給我100美元;今天我給你女兒教教鋼琴,你給我1000美元;明天你幫我提供法律知識服務,我給你1000美元。美國的GDP就是這麼回事,是一套蒙人的把戲,表面上是GDP,實質上是發錢。通過服務業的變態的高工資把印刷的美元發到國民手中,然後國民拿這些美元去買外國貨,實現富足生活。別被美國高的要命的GDP總值嚇倒了,他們其實沒生產多少財富。 其次是藉錢,美國印錢和發錢速度已經很快,但是美國人仍然花的不過癮,於是還要拼命借錢花,每個人辦十幾張信用卡。這些錢從哪裡借,很大一部分是從中國這樣的美元儲備大國借來的。 2007年開始的次貸危機和世界金融危機的本質是美國印錢和借錢購物經濟模式的危機。因為從布雷頓森林體係以來的瘋狂借錢和印錢購物,快要讓美國虛脫了(絕大部分的一般性產品生產都被趕到美國境外去了),再這樣下去,美國真要變成一個徹底的空殼子。於是美國的泡沫被捅破,你可以說這是美國政府故意捅破的,因為本來他們可以繼續印錢填補所有窟窿,根本不需要去捅破它。那麼,美國是真的要終結自己的這種印錢、借貸購物模式嗎?非也。他們只是想中場休息一下,緩緩精神,別虛脫了。 從危機開始到現在的美國一直逼迫人民幣升值(其實危機爆發之前的一兩年已經開始了,危機之後更加急切),這是為什麼? 一樣的目的嘛!他們就是為了把握印錢、借貸購物的度,別讓美國人一直通過印錢、借貸購買中國貨,到最後美國人甚麼都不會生產了,就虛脫了(可以白白從中國買所有產品,何必自己生產)。所以,美國的戰略就是要避免這種虛脫的後果,你人民幣必須暫時升值一下,讓美國人買中國貨難度增大一點,讓咱美國的經濟不要再虛脫下去,讓美國恢復一點製造業。你也可以相信美國政府說的這是為了解決美國目前兩千萬工人失業問題,但你別忘了,在次貸危機之前,這些人就業完全不是問題。 試問,現在與次貸危機之前有什麼不同?就是印鈔的速度和消費信貸發放的力度變小了而已。要解決就業,美國祇要恢復到和以前一樣就行了,讓這2000萬人像2007年以前那樣,你為我服務,我為你服務,拿高工資(印錢支付),然后買全世界的物品而過富足生活,世界各國都是產能過剩的,印多少美元就能在世界上買到多少貨物。從長期看,美國當然會繼續他們的印錢、借錢購物模式,這一天不會太久。到那時候,美國就不是逼迫人民幣升值,而是相反。因為一旦恢復印錢、借貸購物,沒有哪個國家是比中國更合適的“合作”(從中國買東西)對象。 所以,今天美國逼迫人民幣升值,只是緩兵之計而已。不必把這個問題看得多嚴重,眉來眼去幾下也就過去了。倘若中國真的宣布把人民幣兌美元匯率提高到2比1長期不變,美國不被嚇傻才怪。 前一陣子我聽說郎咸平寫了本叫做《新帝國主義在中國》的書,我便去買來準備作為寫這本書的參考書用。其書除了保持他一貫的聳人聽聞的筆風,發揮奇妙的想像力,臆想出美國的大量陰謀之外,沒什麼新鮮,什麼大豆、玉米、棉花都成了美帝算計我們的溫柔。看完的結果就是,我寫我這本書一句話都沒有參考它。大失所望,郎教授最多只觸及了當代新帝國主義的皮毛。 “新帝國主義的真面目”是郎教授書中第四部分的大標題,那我也來講講到底什麼才是當代新帝國主義的真面目吧。其實,我這本書的第二篇就是全面回答這個問題的,我這裡先簡單地說說。 事實上,當代新帝國主義的真面目很簡單,就是四駕剝削大馬車+印錢購物循環系統。這四駕馬車就是:金融、影視娛樂業、國際品牌和技術專利,通過這四駕馬車,新帝國主義可以在全球與發展中國家建立極端不公平的的貿易關係,每一次交易都可以空手捲走他們驚人的財富。至於這種不公平是什麼含義,我在書中有詳細的解釋。現在我們僅以國際品牌為例。 當今全球化時代的帝國主義國家通過國際貿易的實踐發現,品牌在充當掠奪財富的工具的時候,其效率竟然遠遠高於100年前用槍砲搶劫的效率,於是他們大肆發展國際品牌,在世界各地收取品牌費。 品牌是怎麼掠奪財富的呢? 它分為初級階段和高級階段。 在初級階段,帝國主義國家是自己把這些品牌產品生產出來,然後賣給發展中國家(當然發達國家也互相賣,但由於他們是品牌對品牌的互相貿易,雙方之間形成不了剝削和掠奪)的。我們知道100年前西方列強除了靠搶劫之外,也用貿易剪刀差剝削落後國家:用他們生產效率極高的工業品去換落後國家的農產品和原材料,這效率的巨大差別當然使列強佔了大便宜。 然而,100年後的今天,當這些昔日的落後國家也開始生產工業品的時候,並且在品質上與他們生產的無差別的時候,他們這一招就不靈了。於是他們想出了品牌這個妙招。他們對我們說,雖然你們造的東西質地和我們一樣,但是你得知道,我們的產品是品牌,是很有品位的,我們的一個產品必須交換你們100個同樣的產品。我們一聽,竟然認為非常在理,同意了。當然現實中不是無物交換,而是同樣的產品價格相差十倍百倍。 如此一來,當代新帝國主義就實現了品牌貿易剝削的升級,從100年前的工農產品剪刀差過渡到了今天的以品牌對非品牌的忽悠。他們用同樣的鞋子,只是因為貼了個不一樣的標籤,就換去了我們100雙同樣的鞋子,賺了99雙分給他們的民眾享用。這樣的交易之下,他們的國家能不富足嗎? 然而,他們很快又發明了比這還要高效、便捷、省事的掠奪辦法,把品牌剝削髮展到了高級階段。因為,他們認識到品牌商品的“價值”不在於商品物質實體本身,而在於其符號,既然如此,乾脆老子只經營“品牌符號”算了,我沒必要再辛辛苦苦去造產品,產品的生產就讓那些窮國代勞吧,等他們生產好產品,我們賤價收購過來,貼個標籤,價格翻一百倍出售。這就是虛擬化的世界品牌經營。美國的品牌總部只負責做廣告和產品設計,在全球推廣品牌符號,不斷增加知名度和美譽度,而產品物質實體則全部由窮國(例如中國)代工。這就是國際品牌的虛擬化經營。 具體是怎麼操作的呢? 我們以耐克鞋為例。 美國的耐克鞋有30%左右都是在東莞市一家台商企業生產的,假定一雙耐克鞋售價1000元人民幣,台商企業頂多能拿到100元(這100元還要分給勞工一份),中間商(運輸、售賣)和品牌所有者(即耐克總公司)大概拿到同等份額,即各自450元左右。其中的奧秘就在這裡,美國人把中國人生產的耐克鞋,貼上一個商標之後又買給了中國人。這一貼商標,就收穫了5倍於生產商的利潤。然後,美國人把賺到的這些錢,又回過頭來從中國進口普通的鞋子(同樣是該台商企業生產的質量完全一樣,僅僅是貼著中國商標的鞋子),每雙只需100元人民幣。 在這整個過程中,美國人空手套白狼,拿中國人生產的鞋子貼個牌子去高價賣給中國人,再用收穫的中國人的錢去低價買同等質量的鞋子給自己穿。 最終的結果是,美國人甚麼也沒有乾,玩了一套概念,白白得到了質量上乘的鞋子。 美國人玩虛的玩到家了。中國企業為耐克每生產一雙鞋子,最終的結果還要附帶送給美國五雙同等質量的鞋子。 至於金融、娛樂業、專利費和印錢購物是怎麼實現當代新帝國主義對發展中國家的掠奪的,就請通讀全書吧。 我可以先告訴各位,這其中的印錢購物的掠奪“功率”要超過那四駕馬車一起開動的馬力,而能真正大規模實施印錢購物從全球掠奪財富的當代新帝國主義國家並不多,確切地說,只有一個,那就是美國。歐盟、日本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實施,但是效果要大大低於美國,我會解釋原因的。 話說世界上有這麼一個國家:該國政府儲蓄率在六年之內增加了1倍;工資增長落後於GDP增長;該國基尼係數是0.45;該國100家最大企業75%的資產是國資;該國在政治上沒有競爭;它對外資非常開放;工業化速度非常快,十年內農業就業人口減少了1/3。 各位一定猜出來了,這說的是中國。我可以說你是對的,也可以說你是錯的。 要說上面這些特徵,的確很符合今天的中國,但實際上它描述的是20世紀60年代的巴西。是的,巴西就是一個曾經創造了經濟奇蹟的國家,保持了多年快速增長,然而充滿悲劇的是它在就要成為發達國家的當口,一下子就癱瘓了,從此一蹶不振,直到今天仍然沒有跨入發達國家的門檻。巴西的例子告訴我們,想要成為發達國家也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世界上還有一個這樣的國家:這個國家保持了二十多年的快速增長(年均超過10%);該國政府非常強勢,牢牢控制著社會;該國實行非常自由的市場經濟,同時對外開放;在外向型經濟的帶動下,該國的漁村一下子變成了工業化城市;該國的腐敗問題常被詬病,而權力與資本的結合日益成為問題;該國分配不公的現像不斷惡化;該國學者有一種流行的說法認為腐敗不是大問題,甚至說腐敗乃是經濟發展動力;該國銀行系統爛賬很多,金融體係不健康…… 這難道又是說的中國嗎? 當然不是的,是印尼。一個國家保持長期的高速度的經濟增長雖然是好事,但並不能一俊遮百丑。不但是在中國,甚至在國際上,許多研究第三世界發展的學者,有一種相當廣泛的認識或觀念,即只要一個國家長期保持高速度的經濟增長,就認為一切都好了,這種認識或觀念是被印尼危機所否決的。 印尼在蘇哈托政變成功之後,一直用強制的方法推進工業化、現代化,而且也在二十多年內保持了高速增長,全球許多國家都到印尼投資。在這個過程中,印尼老百姓中的很多人從農業文明前期的漁村,一下子邁進了工業社會的前期。因此在這二十多年的統治時期,蘇哈托覺得自己對這個國家貢獻太大了,全國都應該感謝他。但就是在高速發展、同時也是在以穩定為目標的二十多年裡,政府沒有清醒地看到印尼社會積累的那些問題——特權集團的勾結、嚴重的貧富不均和腐敗、金融機構的潰爛,等等。結果在全球化大潮中,1997年金融危機爆發,使得印尼在二十多年裡取得的成果在幾個月內幾乎喪失殆盡,緊接著就出現衝突、暴亂,差不多幾天之間絕大部分外資都跑走了。印尼,也是一個在跨入發達國家的門檻之際而轟然倒塌的國家。 事實上,這樣的例子又豈止巴西和印尼呢? 這兩百年來的經濟史就擺在那裡,尤其是近半個世紀以來,真正成為發達國家的有幾個? 屈指可數! 放眼全球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至今的60年,世界上有哪些國家成為了發達國家(地區)呢? 就是各位熟知的亞洲四小龍和日本,以及不那麼為人所知的北歐的芬蘭、愛爾蘭和冰島三國。 眾所周知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芬蘭是靠一個產業一個品牌就成為了發達國家,那就是電信業和諾基亞;愛爾蘭則是靠軟件產業發家的,它真正起步比較晚,在20世紀80年代才開始真正騰飛、高速發展。至於冰島,則純粹屬於彈丸之地,這樣一個只有中國一個小鎮大的國家成為什麼樣的國家都不值一提,毫無借鑒意義。而像巴西、印尼這樣在走向發達國家的道路上功敗垂成的國家則是數不勝數了,這其中包含了所有的拉美國家,大部分的東南亞國家,所有的非洲國家(南非除外),全都在走向發達國家的努力中失敗了。 我告訴各位,成為發達國家實在是太難了,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而通往發達國家之路明顯難於蜀道。 你查看人類數千年的歷史很容易發現,世界上從來就是只有極少數的國家是先進發達的,窮國和“發展中國家”永遠是絕大多數。 如果大家都是發達國家,這就不叫發達國家了。 通往發達國家之路,必定是千軍萬馬過獨木橋之路,必然是極度凶險、一不小心就會前功盡棄,粉身碎骨之路——巴西、印尼的故事已經告訴我們這一點。 千萬不要天真地以為中國靠著每年8%以上的經濟增長速度,自然而然、按部就班地就會逐步成為一個發達國家。你從“巴西們”的失敗故事中,從他們的歷史經歷中,隨處可以看到今天中國的影子,許許多多的方面都是那樣的似曾相識。 中國真有那麼特殊嗎?強勢政府推動市場化改革、對外開放很特殊? 20世紀60年代的巴西就做了;高效率推進基建工程、拆遷很牛?巴西也做了;數十年的高速增長空前絕後?巴西、印尼等多得不得了的國家都做到了。成為發達國家他們都不行,我們為什麼就一定行? 我們要成為發達國家,不能照美國說的去做,也不能照美國做的去做,而必須洞悉當代國家國富國窮的真正邏輯,要按這個真邏輯去做。本書,就是要揭開這個真實的邏輯。 歷史和現實的對比總是詭異的,一方面是歷史上那麼多走向發達國家之路而失敗的國家案例,說明了這條路是多麼的艱難崎嶇;而另一方面,這些年來,我們則看到國內國外如此多的專家學者驚人地樂觀預測中國經濟的美好前景,超日趕美不在話下,只是時間問題。 熱議中國赶超美國的話題已經不是一年兩年了,我們可以看到世界各地、各色人等對此問題進行了不同的計算和預測,信手拈來,堆砌成堆。 而從這一堆預言中,大多認為中國20年內就會超過美國,當然這是指經濟總量的超過,也就是GDP的超過。 這兩年歐美在全球經濟危機嚴重影響的情況下,包括許多西方經濟學家在內的很多人士認為,中國是全球經濟復甦的關鍵。 一份報告指出,在10年內,中國的GDP將赶超美國。而最為樂觀的預測是,人民幣終有一天取代美元作為國際儲備貨幣的地位。 匈牙利《經濟周報》2009年2月18日文章,如果說20世紀屬於美國,那麼21世紀則將屬於中國。儘管中國尚未在經濟、政治或軍事實力上戰勝美國,但中國世紀必將成為現實。 《哈佛企業評論》雜誌曾刊出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林毅夫的一篇文章。他說,按購買力平價計算,中國到2030年不僅會超過美國,而且國內生產總值將會比美國高1.5倍。如不發生意外,如果人民幣繼續升值、美元繼續貶值,如果中國和全世界像現在這樣發展,這將成為現實。有人認為,未來10年世界將趨向三極——美國、歐盟和中國,布熱津斯基對這一觀點表示贊同。有經濟學家指出,在40年內,人民幣將逐漸取代美元成為主要的國際儲備貨幣,讓中國在全球經濟體系中佔據更中心的位置。 《經濟學家》前編輯比爾·艾摩特(Bill Emmott)提到世界銀行分析預測說中國和印度在未來十年左右“經濟總量幾乎可以翻兩番”。到了2020年代後期,中國可能超過美國成為世界頭號經濟強國。更有研究報告預測說,中國最早將在2020年超過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經濟體。 高盛公司2003年曾預測說,中國的GDP將在2041年達到與美國相同的水平;到了2008年,高盛將這一時間提前到了2027年。 2008年首次來到中國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克魯格曼對中國的經濟的預言則是:中國要變成世界最大的經濟體需要20年時間。中國用經濟高增長拉動全世界。金磚四國概念的創造者、高盛公司經濟學家吉姆·奧尼爾曾預言:2027年中國經濟總量將趕上美國。 這些預言無一例外都認為,中國超過美國從現在算起只需不到20年,你是該信呢,還是不信呢? 我告訴各位,若單從GDP總量的角度看,這些預言都是可信的,並且幾乎是板上釘釘,一定會如期到來。各位可以提前歡呼了。 很簡單,美國的經濟增速基本可以預計,中國每年的高速增長也基本可以確定在8%以上,並且多數人預計中國仍然可以保持20年的高速增長,這樣代入數字一算,很容易算清楚中國在哪一年趕上美國,無論你怎麼算,出入都不會太大,都會在20年左右,因為大家對美國的增長速度(1%左右)和中國的增長速度(10%左右)的估計都差不多,沒什麼玄乎的。 當然,這其中還涉及人民幣兌美元升值的問題,假如這期間人民幣升值加速,那麼用美元計算的中國GDP趕上美國的時間就更快了。你得知道,比方說中國同樣是生產了100人民幣的GDP,如果匯率是5,它就是20美元,如果匯率是8,它才12美元多。 人民幣升值會極大地拉高中國的以美元衡量的GDP,也就會在數字上極快地拉近中美之間的差距。 面對如此確定的即將赶超美國的願景,作為中國人的一分子,各位自然有歡欣鼓舞的充分理由和權利,我也得充分尊重各位的感情,因為我也一樣希望中國富強。但是,我在此不得不給各位澆三盆冷水。 第一,中國的經濟總量未必能如願超過美國。各位應該有所耳聞,在20世紀80年代世界各地也有很多關於日本將主導全球經濟的言論和預言,當然這些預言首要的一條就是預言日本的經濟總量將很快超過美國。自從1979年哈佛大學教授傅高義(Ezra Vogel)的《日本第一》面市以來,世界各地熱議日本經濟的類似著作在整個80年代真可謂是汗牛充棟。 比如,《紐約時報》記者丹尼爾·布爾斯泰恩(Daniel Burstein)在《日元!日本最新的金融王朝和其對美國的威脅》一書中悲哀地說,隨著美國財政赤字不斷劇增,美國稱雄世界的經濟將一去不復返,而日本則從此在全球經濟中挑起大樑。 “如果說日本人在1970年代和1980年代是世界上公認最有效率的勞工,到了21世紀將成為世界上最有效率的經理、行銷商、交易商,而最重要是金融家。從東京的大本營裡,日本金融機構控制全球的戰略資源”“到了2004年,日本是世界上最富裕的國家。”這些都是該書著名的預言。然而事實上,日本真的在經濟總量上超過美國而成為世界第一了嗎?當然沒有,日本直到今天仍然沒有擺脫老二的位置,而且馬上就要被中國超越,連第二的位置也保不住了。這些預言無一命中。 回到今天的中國,我們有什麼理由確信我們會比日本人運氣好呢?不要說日本是不小心陷入了泡沫經濟,不小心掉入了美國人的圈套,這些,難道中國就可以逃脫?前路艱險啊,天有不測風雲,只有危在旦夕之時我們才會猛然醒悟。 第二,即使總量上超過了美國,也沒多大意義。日本在經濟總量上超過美國,意義是重大的,因為日本的人口是1.2億左右,美國3億人口,日本人口還不到美國的一半,所以日本總量上超過美國也就意味著人均上超過了美國幾倍。中國正相反,中國的人口是美國的四倍多(中國以約數13億計,美國以約數3億計),中國經濟總量趕上美國的時候,人均GDP則只有美國的四分之一。就是這麼簡單的算術,各位都可以自己算明白,算到最後你就和我一樣興奮不起來了。 第三,量與質的區別。經濟增長不但要看量,還要看質,這是最簡單的常識。同樣的經濟增長量,我們犧牲的環境是多大?我們的技術含量有多高?我們搞了多少血汗工廠?這些你我都心知肚明。而我要告訴各位的是,這些還不是最重要的質,還有更高層次的質,那就是本書所要提出的決定一個當代國家窮富的經濟和產業的素質,這些我們通通沒有。 比方說國際性的大品牌,技術專利,國際金融,各式各樣的虛擬化產業,我們都沒有,沒有這些,光有經濟總量,等於零,因為沒有這些,你就永遠無法躋身發達國家之列。 一句話,現在世界上有沒有哪個地方的人會以使用中國的某種產品引以自豪,並藉以向親朋誇耀? 沒有。我很明確地告訴各位,真的沒有。你感到悲哀了嗎,脊背發涼了嗎?那就對了。 那麼你要問,要多久這樣的局面才可能改觀? 我又會更加悲觀地反問你,你可知道西方發達國家用了多少年才讓他們的觀念、品牌深入人心,成為世界主流,讓任何一個角落的人民以他們的產品為榮? 那麼你從鴉片戰爭開始算吧(事實比這要早),至少也用個一個多世紀啊。 那麼,你中國的文化要成為普世接受的,讓人家引以為榮的文化,那要多少年?是不是也得搞個幾百年? 這下我們都徹底絕望了,搞不好,中國想要赶超美國,還要幾百年。更搞不好,幾百年後我們仍然是失敗的。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