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政治經濟 中國高層新智囊

第25章 過度依附國外資本:越“發展”,被侵奪得越多

中國高層新智囊 章晓明 1878 2018-03-18
美國對於預言有個說法,“educational guess”,意思是有根據的猜測,而不是瞎猜亂撞,用我們中國流行的說法就是科學的預見。而關於全球化的分析理論則是房寧近年來對國際頻頻發言的依據。提到房寧,人們會想到他的兩句名言:“資本流遍全球,利潤流向西方”和“發展的陷阱”。 這兩條經典的房氏語錄從20世紀90年代一直流傳到現在,經久不衰,成了房寧的一個思想標籤。 房寧是第一個對全球化作出警示,提出“發展的陷阱”的中國學者。而這個概念意在揭示西方資本主導的全球化運動的客觀規律,揭示其不利於第三世界的全球分裂的結果。房寧認為“外圍”國家、第三世界國家必將為全球化所排斥,進而將產生在西方與非西方、“中心”與“外圍”之間的文明衝突。這正是他的那些“educational guess”的基本依據。

當20世紀90年代全球化浪潮洶湧之時,房寧就斷言:全球化不可能導致人類差別的縮小,不可能帶來世界大同。全球化必將導致分裂化。後來他在《全球化陰影下的中國之路》中更詳細地分析了全球化導致的全球分裂。 全球化的確激發出人們許許多多對未來的美好憧憬,馬歇爾·麥克盧漢把世界稱為“地球村”,而巴克敏斯特·福勒描繪我們的星球為“地球號太空船”。人們原以為資本的國際大循環、日益增加的經濟貿易聯繫能消除人類彼此的差別與分歧,全球化會把全人類帶入地球村中和睦相處。 然而,現實與願望相去甚遠。房寧說,從迄今為止的歷史中看到:經濟全球化僅僅是資本運動的全球化,而非經濟福音的全球化。全球化過程中,西方是經濟全球化的最大的贏家,第三世界卻在可悲地扮演著輸家的角色。在資本國際循環過程中,作為“外圍”的發展中國家成為處於“中心”的發達國家的資本積累的對象,發達國家憑藉在資本、技術、信息等方面的壟斷優勢,通過國際間產品、技術、資金、勞動力、利息的不平等交換獲取巨額利潤,其後果就是“資本流遍世界,利潤流向西方”。

“資本流遍世界,利潤流向西方”是房寧對全球化經濟機制的深刻揭示。 房寧曾做客鳳凰衛視《時事大講堂》,主講“反思全球化”。他居然把一個“芭比娃娃”拿到現場做道具,講起了全球化時代國際貿易中的不平等交換。他說,這個美國發明的玩偶——芭比娃娃是在場許多女同學都喜歡的玩具,而美國女孩子平均每人有10個芭比娃娃。在美國,一個芭比娃娃的售價是10美元,而大多產自中國。中國產芭比娃娃運到美國的到岸價格是兩美元,其中還有一個美元是運費和管理費。最後僅剩下的一個美元,中國的加工者仍然拿不到。因為這個東西要銷售到美國還要有一個條件,就是這個東西要來料加工。芭比娃娃的料錢是65個美分,而最後加工者只拿到了35個美分,折合人民幣3元。一個生產者只有3元的報酬,而產品卻可以到美國賣出折合人民幣八九十元的價格。

房寧指出,在資本有機構成相同的情況下,勞動力的價格不同,也就是工資水平的不同,這就意味著有大量的剩餘價值的轉移。通過全球化的過程,如芭比娃娃的例子,無數利潤、無數經濟剩餘轉移到了發達國家。由此可見,在經濟全球化的過程中,第三世界國家的產業結構並沒有得到優化,也不是真正的受益者。 由於蘊藏經濟全球化內部廣泛而深刻的不平等交換及利潤轉移,全球日益分化為兩個對立的經濟體,“中心”積累“外圍”。 “外圍”工業化的道路本質上不同於“中心”,兩者是性質、功能、方向全然不同的兩種進程,是一個“同分異構體”。其結果必然是在“外圍”積累矛盾、積累貧困,最終導致工業化在“外圍”地區的逆轉,即出現產業結構的劣化,農業和農村的衰落,社會的分化和與西方國家經濟交換中貿易條件的下降。房寧把這些因全球化而在“外圍”地區發生或將要發生的現象稱為全球化中“發展的陷阱”。

在房寧著作中,對“發展的陷阱”的論述和論證比比皆是。他提出,在全球化時代“三農”問題是全球性的現象。因為,全球化的本質是資本運動的全球化。資本永遠要向勞動力價格低、利潤率高的地方流動。農村的一點剩餘資本,往往要向城市集中。所以,在整個世界,隨著經濟全球化,發展中國家的農業在不斷地萎縮。在50年代的時候,幾乎所有的發展中國家的糧食,除去一些中東地區的干旱地區以外,一般的糧食都能自給。到了90年代統計,60%~70%的發展中國家糧食都不能自給了。 全球化還使社會出現分化,因為經濟全球化的過程中畢竟有一個“馬太效應”。在這個過程中,生產高附加值產品的是整個經濟活動的高端。經濟全球化的物質基礎是全球的分工體系,這個分工體係是一個垂直分工的體系。垂直分工體系中,發展中國家處於低端,生產低技術、低附加值產品;發達國家處於高端,生產高技術、高附加值產品。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