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政治經濟 中國高層新智囊

第21章 第三章房寧民族不自立,談何“全球化”?

中國高層新智囊 章晓明 2284 2018-03-18
從20世紀80年代中後期到現今,房寧教授在世界的行走是與眾不同的。一位對房寧甚為了解的學者曾這樣說:“在20世紀80年代中國人對西方一浪高過一浪的喝彩聲中,房寧是為數不多的以尖銳眼光質疑西方、批判全球化的中國學者;而房寧的不妥協和堅忍不拔的精神,使他成為最早站在非西方立場系統研究和批判全球化的一位中國學者,他的著述為中國日益崛起的當代民族主義思潮奠定了理論基礎。” 房寧一直不接受外界加在他名頭上的種種修飾,他的低調和不事浮華是出了名的。但從1995年他的“中國青年看世界”的民意調查結果所引起的震盪,到1999年在《全球化陰影下的中國之路》一書中預言全球化將帶來“發展的陷阱”,再到2003年對“新帝國主義時代”的精當論述,這一系列動作無不與中國人的民族意識和愛國主義的覺醒和發展聯繫在一起。海內外不少研究者一直把他視為中國富有特色的傑出思想家之一,而美國有關部門則把他當作中國當代民族主義的領軍人物而加以關注。

房寧出身於北京的一個中醫世家,1977年,20歲的他考入北京師範學院政教,畢業後留校任教。 1987年,他獲得了去美國做訪問學者的機會。也就是這次美國之行使他對西方的繁榮有了一種由表及里的洞察,從而使他的思想發生了深刻變化。 當年在同事和家人羨慕的目光下,他懷著激動、好奇的心情飛到了大洋彼岸。然而作為一個社會科學學者,房寧並沒有沉浸在美國的繁華夢中,而是以一種學者的責任感仔細觀察和了解美國社會。他有機會走訪了美國很多個州,廣泛接觸各階層人民。 有一次一個美國人問房寧:你對美國最深的印像是什麼?房寧說:美國富裕呀。那人又問:你知道我們美國為什麼富裕嗎?房寧自嘲地答道:我是研究政治學的,對經濟學問題不太清楚。那人卻說:這根本不是一個什麼了不起的學術問題,這是我們美國人都知道的一個簡單道理,我們美國從全世界人的兜里拿錢,裝到我們的兜里,我們的生活當然就好了。

這次看似調侃的對話卻對房寧產生了很大震動。他開始注意到了美國富裕繁華背後的東西,這也許是他能夠走出80年代中國大多數知識分子中普遍存在的某些意識的開端。由此發端,房寧開始為我們講述起了另一個美國故事。美國憑藉資本、技術、信息的壟斷優勢,佔據了國際經濟分工的高端,它乘全球化之機,從世界每個角落賺取超額利潤。當巨大的經濟剩餘流回美國的時候,美國人盡情地享受幸福生活。於是,對全球化的另類描述“資本流遍世界,利潤流向西方”進入了當代中國的話語。 僅一年的美國遊學使房寧的思想發生了轉變,他變得沉重起來。面對風起雲湧的全球化浪潮,他感到了中國將遇到的巨大壓力。回國後他開始認真研究起現代資本主義的發展理論,試圖為中國的社會主義找到應對之策。 90年代中期,房寧寫出了他的第一本學術著作《現代資本主義發展引論》,今天他關於全球化的許多觀點以及在中國語境中開始流行起來的一些概念,其實都可以在那本書中找到它們的原型。

有人說,儘管《現代資本主義發展引論》是一部關於當代資本主義的論著,但實際上這本書自始至終都流露著他對中國問題、中國道路的關照與思考。像房寧在20世紀發表的所有著述一樣,他幾乎沒有使用過“民族主義”這個詞語,但他的思想實際上是當代中國的民族主義思潮的理論發端。 如果說《現代資本主義發展引論》中民族主義思想還處在萌動狀態,那麼同年他與王小東等人策劃的“中國青年看世界”的民意調查,則是他們對當年還潛藏於青年一代思想中的民族主義思潮的一次公開的發掘和張揚。 20世紀80年代,在中國社會出現了一種王小東稱為的“逆向種族主義”,這股思潮給當年那一代人帶來深深的迷茫。而90年代中國人在開放進程中對外部世界、對全球化了解的加深,加之中國經濟、政治環境的變化,社會思潮逐漸地發生了轉化。本來就與80年代中國思想界主流格格不入的房寧和另一位也在苦思中國出路的學者王小東,敏銳地察覺到了這種風向轉變。他們知道對未來具有決定作用的是青年,是青年一代的思想,於是他們想到要搞一次面對青年的民意調查,以了解當代中國青年對世界、對中國的真實看法,從而訴諸青年、訴諸未來,以振作國人的民族精神。 《中國青年報》的記者馬明潔對他倆的想法表示認同。

1995年5月30日,由房寧、王小東和馬明潔策劃的《中國青年看世界》調查問卷在《中國青年報》公佈。這是中國民間第一次通過報紙公開進行大規模的社會調查,也是第一次調查中國公民對國際問題的看法,得到社會的強烈反響。問卷公佈的當天就已收到讀者的反聵,一個月後問卷回收達到了12萬份,超過了當年《中國青年報》發行量的15%,也完全出乎房寧等人的預料。 在這個調查中,策劃者設定的諸多問題中最引人關注的是三個問題:“你認為對中國最不友好的是哪一個國家?”“你認為對中國影響最大的是哪一個國家?”“你最不喜歡哪一個國家?”結果出人意料:75%的人對上述三個問題的回答都是美國。 由於這一調查代表著20世紀90年代中國青年真實的思想動態,因而引起世界的嘩然,路透社、法新社、共同社及《朝日新聞》《讀賣新聞》《東京新聞》等媒體不但作了報導,還轉摘了部分問卷的內容,並以專題分析文章對此次調查進行深度透視。這些媒體普遍認為,這次發生在中國的令人預料不及的民意調查,預示著當代中國民族意識的覺醒和一場即將到來的愛國主義的熱潮。

在持續的新聞轟炸中,儘管主要策劃人之一的房寧一直拒絕接受采訪,但他還是作為一個新聞人物,引起國內外的關注。美國的一些學者在了解房寧的經歷後不無感慨地說,美國的經歷沒有把房寧熏陶成一個親美的學者,反而造就了一個中國的民族主義者,令人不可揣度。有人戲謔道:美國送給中國一個民族主義者。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