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政治經濟 中國高層新智囊

第5章 在“國資流失潮”中力挽狂瀾

中國高層新智囊 章晓明 2334 2018-03-18
1995年,中國刮起反腐之風。這時潘岳已是國家資產管理局副局長。他連續主持召開多次會議,號召查處全國國有資產大案,消除政府與企業界的腐敗現象,有力推動了2月份開始的全黨反腐倡廉運動。據國有資產管理局1995年對3萬家合資企業進行的調查,發現在中外合資過程中,中方80%的企業喪失約90%的應得權益,使國有資產流失近百億元。潘岳組織人力對全國范圍內的國有資產流失情況進行了細緻的調查統計,寫成情況匯報並提出解決方案,上報中共中央政治局和書記處,獲得最高層認同。那年一段時間裡,江澤民、李鵬和朱鎔基先後在各種場合強調製止國有資產流失的講話,都是以潘岳等人提供的匯報材料為依據的。 按照潘岳等人的分析,國有資產的流失雖有千條萬條渠道,但最危險、最嚴重的還是在資金外流方面,特別值得指出的是潘岳等人是在資金外逃全面曝光的8年前指出這一巨大弊端的,問題的嚴重程度和處理問題的棘手程度超出了所有人的想像。據說潘岳曾感慨:我們的工作努力能夠達到促成“下不為例”的目的,就算是大功告成了。

可以說,潘岳在國資局的所有工作,都是為了能探索出一套有效的國資管理方法而努力,為了“下不為例”,潘岳幾乎是殫精竭慮。 在擔任國有資產管理局副局長期間,潘岳直接領導建立了國有資產宣傳、教育體系;加強了對境外國有資產的調研;對行政事業國有資產與資源性國有資產工作進行重新定位:加強了資產評估業的行業管理,加快了資產評估業的法制建設;推進了國有資產學術理論的研究;創辦了《中國資產新聞報》,推動了國有資產新聞出版領域的發展,等等。其工作受到公眾好評,在國有資產管理系統獲得了較高威信。 在此期間,潘岳為阻止國資流失潮濫觴,使出了四記重拳: 其一是全面清查境外國有資產現狀。 1994年11月,潘岳主辦“中國境外企業國有資產管理”國際研討會,這是中國首次舉辦該主題的研討會,100餘位海內外專家學者參加。會上就當時境外國有資產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進行了研討,為中國加強對境外企業國有資產的管理奠定了基礎。海內外傳媒對此均予以關注,學術成果編輯成《中國海外企業國有資產管理探索》一書出版。

為了盡快了解境外國有企業的情況,1994年10月至1997年9月,潘岳帶人對境外國有企業現狀與發展趨勢,做了系統全面的調研,足跡遍及各大洲,完成了幾十萬字的報告。這些報告受到各有關部委的高度重視,成為研究和製定相關政策的重要依據。 其二,對國有資產管理的重大問題進行深入調研。 1996年到1997年上半年,潘岳組織開展了許多重大課題調研。如“國有資產監管體制改革研究”,對國有資產體制改革與未來發展有積極意義;“結構調整與資產重組”,對國有資產活動和結構調整提出了許多合理化建議;“中國經濟體制的配套改革”,對國有資產改革提出全方位思考;“中國大集團發展戰略”,探討國際競爭問題,為實現中國未來發展戰略進行理論探索。

在當時引起關注的課題研究,還有諸如“建立國有資產管理、監督、運營體系”“事業單位辦企業的國有資產管理”“實施國有企業抓大放小戰略的途徑與辦法”“在國有資產管理上中央與地方的關係”等。這些課題,對國資管理的宏觀決策的微觀運行,進行了前所未有的探索。 其三,規范國有資產評估體系。 1996年,針對當時我國資產評估行業極為混亂的狀況,在潘岳的力倡和主持下,國資局通過制定《專家評審制度》《立項備案製度》,加強了國有資產立項確認管理體制建設;整頓資產評估機構,實行註冊評估師的管理和境外機構行業准入管理;加強了對上市預選企業資產評估的管理。也正是在潘岳的努力下,國際評估標準委員會決定1999年國際評估標準年會在中國召開。 1995年9月,潘岳主辦了中國首屆大規模的“國有企業500強”企業評價活動,歷時兩個月,並定名為“中國的脊梁”宣傳月。其評價成果與標準,現在仍被許多部門與企業沿用。

其四,以人為本,加強與國資企業家的聯繫和交流。 為了進一步探索國資管理方法,了解企業家的思想動態,交流國資管理信息,1995年5月,潘岳出任中國國資青年總裁委員會會長。中國國資青年總裁委員會有530名大型國企的負責人。潘岳所主持的一系列活動,贏得了企業家的讚譽。如邀請國務院財稅、金融、經貿等部委的領導與100餘家大型企業的負責人就一系列國有企業改革的難點問題進行直接對話,深受企業與有關部委的歡迎:舉行“部分上市公司理事與有關政府部門對話會”,與會企業均就上市公司國家股和國有法人股運作中存在的問題,以及國家股、法人股如何保增值問題進行了對話;舉行了“部分中外合資零售商業企業政策研討會”,內貿部、外經貿部、計委、經貿委等部委負責人針對合資商業企業進一步發展政策性問題進行對話,受到企業歡迎。等等。這些對話受到有關部委和企業的歡迎,成為當時國家有關部門直接了解國資管理問題,制定相關政策的重要窗口。

但國資危局非一天形成,20世紀90年代中後期的國資問題,是中國體制問題的陳疴。儘管潘岳使出渾身解數,也無法突破體制困厄。相對於當時愈演愈烈的國資的行為,多少有些“盡人事”的悲壯之感,不免讓人生出一份唐·吉訶德式的感慨。台灣《商業周刊》1996年7月22日的一篇評論說:“潘岳以'絕不手軟'的強硬態度,對國有資產近年來頻遭瓜分現象,發起輪番的攻勢,給外界留下了'清流'的印象。潘岳此舉,乃'第四代'崇尚的'國家至上'理念的集中體現。” 由於涉及的利益因素過多,國資管理的方式還沒有完全形成,國資局便在一片爭議中被撤消,空留下地方上一片沒有中央級主管部門的國資管理局(處)在苦苦掙扎。所幸的是,在黨的十六大後,中央成立了國有資產管理及監督委員會。不過,這時潘岳早已離開了他曾嘔心瀝血的國資管理領域,經由國務院體制改革辦公室而到國家環保總局任職。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