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政治經濟 中國高層新智囊

第3章 從街頭少年到28歲的理論家

中國高層新智囊 章晓明 1743 2018-03-18
潘岳,1961年出生於一個革命家庭。祖上是江南世家,書香門弟。其父潘田與其母年輕時投身革命,在日偽時期的南京從事地下工作。解放戰爭期間,潘田參與組建鐵路兵團。解放後,潘田在抗美援朝戰爭中取得赫赫戰功,回國後帶領鐵道兵參加中國鐵路建設,足跡遍及祖國的大江南北,是中國鐵道兵事業的開創者之一。潘田離休前為中國鐵道兵副總工程師、副參謀長。潘岳的母親是醫學界的知名人士。但父母顯赫的身份並沒有使潘岳的童年生活燦爛起來。知識分子的性情、眾多的海外關係,讓潘岳父母在“文化大革命”中難以倖免地遭到迫害。當時七八歲的潘岳,成了實際上的“革命孤兒”,顛沛流離,浪跡街頭,不屈的性格和一身“俠氣”,正是從那個時候開始形成的。

1976年,16歲的潘岳參了軍,在部隊醫療部門工作。按理,顯赫的革命家庭背景無疑有助於他在軍隊的發展,但身上過於活躍的細胞使他6年後選擇離軍又棄醫,到《工人日報》當了一名實習記者,不久又轉去《經濟日報》當記者。 1983年7月,潘岳籌辦《中國環境報》。時年23歲的潘岳沒有意識到,他與環境問題由此結下不解之緣。 1984年,他主持了引灤工程水質調查,行程數千里,完成數万字的長篇調查報告,促成引灤工程沿線數百家企業限期調查整改。 1985年後,潘岳主持雲南省環境現狀調查活動,足跡遍布雲南省大部分地區,完成近萬字的調查報告,其轟動效應,據當地人士稱,猶如“在雲南省政府大樓附近引發一場地震”。

1986年,潘岳調任國家空中交通管制局研究室主任,主持了中國航空管制的現狀調研與宣傳,考察了十多個省的軍用民用機場,調研報告引起高層重視。 1988年,潘岳在中國《技術監督報》社任副總編輯,次年任《中國青年報》副總編輯。面對中國的多事之秋,此時28歲的潘岳開始從全局的高度,對中國的變化進行深層的觀察和反思,從那個時候開始,年輕的潘岳已然成為當時各種報紙理論版的主角。 1990年12月,一個高層次的“中國傳統文化與社會主義現代化意識”學術研討會由潘岳主持召開。中央及國務院相關領導到會,全國50餘位學者出席座談,這場研討會的學術成果引起海內外的高度重視。美國《遠東經濟評論》《華盛頓郵報》等海外各類媒體對此會連篇累牘地進行評論和猜測,並斷言潘岳等人“首次提出新保守主義”,也有文章認為此會提出的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一定要與中國傳統文化相結合的觀點,反映了新時期中國知識分子思想的某種轉變,尤其是對激進主義的反思(參見《世界周刊》1996年10月20日《回歸中華文化價值體系的發展策略——評價潘岳有關中國現代化的“新思想”》)。

著名學者蕭功秦將“新保守主義”概括為如下立場:“利用過渡性、有現代導向的權威,利用傳統的價值中介,引導社會內部變遷,通過內部變遷的成功,逐步引進西方的民主制度,從而使中國社會不斷地達到一種現代的推進。”因此,即使新保守主義不像1986年“文化熱”和“新權威主義”那樣在中國引起人們的廣泛注意,沒有形成熱潮,也沒有得到最高層人物的明確認可,但結果是:新保守主義的觀念已成為20世紀末中國人的主流思潮——希望中國的變化是漸進的而不是突變的。 在擔任《中國青年報》副總編輯期間,潘岳主持的研討會還包括: “中國鄉鎮企業的發展趨勢”大型研討會(1990年7月),參加部門十餘家,引起學術界的廣泛關注;“重建中國大學生精神家園”研討會(1990年11月),並在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等院校展開大規模調研討論,在學生中引起了較大反響。 “西方思潮在校園”研討會(1990年12月),引發了高校學生一系列相關的思想討論活動。

1991年,面對劇變後的蘇東局勢,當時由一批年輕的中國官員和學者共同起草了一份戰略性文件,名為《蘇聯劇變之後中國的現實應對與戰略選擇》。這份研究報告主張中國共產黨完成“從革命黨向執政黨的轉變”,同時批判了“浪漫主義改革觀”所帶來的種種惡果,強調“循序漸進的現實主義和理性主張”的經濟改革觀和“中國是中國人的惟一家園”的民族主義世界觀,學術成果直接上報中央,並在海外引起了巨大的反響。其後幾年,這篇東西一直被海外各主要媒體反复登載,其主持者先是被海外媒體認定為陳元,後來才知道是時任《中國青年報》副總編輯的潘岳。而這份文件,正是1991年9月潘岳主持的一場研討會的結果。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