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政治經濟 中美國·從激烈對抗到超級融合

第50章 你所不知道的奧運內幕

當各國的運動員在2008年8月的奧運賽場上競技時,中國在奧運會上展示了自己的新面貌,讓世界知道中國發展的步伐是如此之快,變化的幅度是如此之大。中國向世界傳達了一個信號:中國正在快步走來。中國也向中國人民傳達了一個信號:中國正在實現建國之初設定的宏偉藍圖,中國正在走向富強。所有的國家都以舉辦奧運會為榮,2008年的中國把舉辦奧運會的意義提升到了一個更高的層面。 在“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夢想”、“新北京、新奧運”的倡導之下,中國政府對北京進行了大規模修整。奧林匹克大道兩旁種植了幾十萬棵樹木,營造了和諧發展的氛圍。為了淨化空氣,創造藍天,城市內外的工廠,尤其是火力發電站,早在奧運會開幕之前就採取了處理措施。政府還對出租車司機進行英語培訓;車輛限行,以減少污染氣體排放;公眾不文明行為(如隨地吐痰、亂寫亂畫等)被禁止;成千上萬的志願者微笑著為外國賓客服務,把他們帶到目的地;還有成千上萬的警察在大街上維持社會治安。

2001年,當國際奧委會宣布2008年奧運會主辦權歸北京時,國際社會就盼望著中國通過這次奧運會的舉辦真正融入國際社會,並且進行更大力度的改革和更大程度的對外開放。在成功舉辦了1988年奧運會之後,韓國在參與民主化進程方面邁出了一大步。很多人期待通過北京奧運會的舉辦,中國也能取得更大的進步。一家國外著名的出版單位負責人這樣說道:“中國想通過奧運會的舉辦證明社會主義道路的正確性,就如他們通過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來加強改革和展示大國地位一樣。北京奧運會的舉辦讓中國變得更加開放了,以至於超乎了人們的想像。”還有些人大膽預測,中國與國際社會交往越密切,受國際影響的程度就會越深。 在北京奧運會舉辦之前,胡錦濤主席已經明確表示,在中國,實現經濟現代化是中國共產黨的重要工作。 2006年,中國第十一個“五年計劃”顯示,中國政府要加大基礎設施投入,繼續深化金融體制改革,重點關注城鄉差異,高度重視文化教育,加強環境保護,推進工業結構優化升級。中國對進一步實行對外開放表示肯定,並強調繼續構建和諧社會。

隨著中國發展速度加快,國際社會對中國政府和中國政治制度的批評也逐漸增多。不只美國在譴責中國,就連歐洲和世界各地的人權組織也在利用北京奧運會即將召開的機會,對中國的一些事情捕風捉影。 在北京奧運會開幕前一年,由於2007年夏天發生的與中國有關的產品安全問題,使中國陷於尷尬境地。在中國的美泰公司生產工廠由於玩具塗料中的鉛含量超標,被迫收回幾百萬個玩具。與此同時,美國的一些寵物由於吃了中國生產的寵物食品而死亡。 這兩起事件的發生並不能說明中國對產品質量標準控制不是非常嚴格,但確實存在一些問題。產品質量是消費者十分關心的問題。 20世紀60年代,拉爾夫·納德通過曝光美國汽車的安全問題而成為消費者的保護者。 1990年,法國巴黎水公司因為水中被查出含苯而召回全球銷售的巴黎水。 1997年,由於燈泡存在爆炸隱患,大量的滷素燈被召回。 20世紀90年代末,中國生產的費爾斯通輪胎被指控質量不合格,應該對在車禍中意外死亡的88人負責,最後,公司在2000年召回了650萬個輪胎。

2007年,中國成為世界“問題產品”的生產國之一,但是就其巨大的產量和為世界經濟作出的貢獻而言,其“問題產品”所佔的比例顯然是微不足道的。有一點需要說明的是,產品質量出了問題,應該對事件負責的是企業而不是生產國,即便出問題的企業大多是在中國進行產品生產的也一樣,不應過多地對中國進行指責。 在美國生產的產品也存在著安全問題。中國的貿易官員趙寶慶指出,在中國銷售的美國商品也有質量問題。美國生產的起重機和孵化器都存在著嚴重的安全隱患。還有,美國或西方國家的產品也直接威脅到了中國老百姓的健康。在“玩具召回”事件中,美泰公司的總裁起初責怪中國鬆散的管理是問題的根源,但是後來他向中國鄭重道歉,並表示以後會加強經銷商對公司產品的檢查力度。

舉辦奧運會是有風險的,因為敵視中國的國家都想藉這個機會來使中國政府難堪,想激怒中國政府,從而引起國際社會對中國的譴責。但是,中國政府格外重視北京的安全,致力於消除任何一個可能威脅到北京安全的疑點。 在國際奧運聖火接力期間,在法國巴黎,火炬手被譴責中國政府的憤怒人群團團包圍,一些人還使用滅火器將火炬熄滅。在美國舊金山,警察在火炬手跑步的線路上用警戒線隔離人群,並做好安全防護,以確保火炬手的安全。面對這樣的公眾情緒,一些西方領導人暗示將拒絕參加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開幕式和一切與2008年北京奧運會有關的活動,其中包括英國首相布朗和德國總理默克爾。美國參議員巴拉克·奧巴馬和希拉里·克林頓正在為競選民主黨內總統提名進行著激烈競爭,兩人都敦促小布什總統對北京採取更為強硬的態度。

本來中國認為奧運會應當是超越政治的。由於這些國際社會的反應,不僅是中國政府,中國民眾也表現出對西方世界的戒備。至於對中國人權問題的指控,中國政府回應道,幾十年來,十幾億中國人擺脫了貧困,他們在全國各地工作,中國社會的進步本身就是人權的體現。用中國高層的話來說,戰勝貧窮是人權最重要的體現。然而,西方世界並不以為然。但是,中國政府始終堅持這一點並沒有錯。 1948年通過的《世界人權宣言》(為當今人權政策奠定了基礎)更加關注人的經濟權利,它清楚地闡明,經濟安全(充足的食物、能量和居所)對人的精神和權利都是至關重要的。從這方面來說,中國可以驕傲地聲稱,在過去的不長時間裡,十幾億中國人擺脫了貧困,這比以往任何社會都來得更加真實,同時中國人對未來也都充滿了希望。對中國政府來說,建立一個大多數人有物質保障的穩定社會更重要。相比中國悠久的過去,現代中國的確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中國政府也承認,他們還有很多未實現的目標。

西方國家以一致性原則來體現民主,也就是說少數人也可以決定政策走向。但值得諷刺的是,西方的民主源自希臘,那是一種充滿浪漫色彩的民主制度,在如今的西方人看來還是有些荒謬。古希臘民主掌握在少數人手中,女人、奴隸和農民只能聽從特權階層的指揮。古希臘的民主缺乏開放性和參與性,當然沒有人會拿5世紀的雅典作為今天人權問題的樣板。經過漫長的歷史演變,民主已經衍生出多種形式。中國的民主也是民主的一種。 北京奧運會進行得比較順利,但有一個問題再次引發了關注,那就是中國的環境問題。在北京奧運會開幕之前的幾年裡,北京的城市污染與中國大多數城市一樣,呈現嚴重化趨勢。有些人認為,北京的空氣質量太差,奧運會應該延期舉辦。在人們的印像中,北京是一座臟、亂且污染嚴重的城市。

國際社會對全球氣候變暖給人類帶來的威脅越來越關注,並敦促各國採取行動將碳排放量控制在一定的限度內。中國溫室氣體排放量小於美國,但人均排放量也達到了一個比較嚴重的程度。中國政府認識到了這個問題的嚴重性,並認為到了該解決這一問題的時候了,因為溫室氣體的排放造成的健康與安全問題已經影響到了國家的經濟增長。在快速的經濟增長和環境保護政策之間要取得平衡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然而,中國政府很快就頒布了節能減排的法令。中國政府承諾投資2000億美元淨化水源和空氣,使用風力、水力、太陽能和核能以減輕對煤炭的依賴,並限制溫室氣體排放量。 在奧運會開幕前幾週,北京關閉了很多位於城市周邊的工廠,政府投入很多時間和資金來淨化空氣。北京應對空氣污染的行動大刀闊斧地開展起來,當然收效很快,而且效果非常明顯。北京市政府對轎車和貨車實行限行措施,用天然氣設施代替郊區火力發電站的燃煤設施。這樣的努力收到了成效,北京的天空變得透明了,田徑比賽和馬拉鬆比賽絲毫不受環境的影響。

對十幾億中國人來說,北京奧運會的成功舉辦如同期待中的一樣,展示了國家的進步和實力。對很多西方人來說,奧運會的舉辦證明了中國政府的能力,只要中國人民想實現的事情,不管困難多大、困擾多多,中國都能夠做到。在解放初期,中國的現實情況與世界印像中的中國差異巨大,然而今天的中國把這種差異大大縮小了。 如今,中國二三十歲的城市年青一代,受過高等教育,經濟上相對富裕,他們每天會瀏覽新浪和360等網站的信息。他們了解到,中國對美國的指責和批評不會因為中國一直堅持的立場而動搖。美國一方面在對中國人權大加指責,另一方面卻在伊拉克的阿布格萊布監獄和關塔那摩監獄發生了虐囚醜聞。這些年輕人還了解到,美國人認為自己有權力來評判中國的環境問題,但是美國在環境保護方面所做的努力至今也不令人滿意。

奧運會之前,中國人和美國人之間看待問題有著很大的分歧。在北京的一天晚上,我和一位跨國公司的高管朋友吃晚飯,陪同我們一起吃飯的還有這個公司的中國區的兩個經理,其中一人剛從新加坡回國,他在新加坡已經居住了5年。席間剛回國的這位中國經理帶著驕傲的口吻說:“回家的感覺真好,在北京感覺真的很自由。”我的美國朋友反問他:“你說的'自由'是什麼意思?北京不'自由'呀,新加坡才'自由',這一點你是最清楚的。”中國經理平靜地說:“新加坡一點都不自由,動不動就會因為我違反什麼規定而罰我的款,不像在中國,只要我不發表危害國家的言論,我想說什麼做什麼都是自由的。”

奧運會期間,西方世界對中國政府及其在世界舞台上的作用所表現出來的態度是很矛盾的。無論是自由主義者還是保守主義者都在批評中國。自由主義者聲討中國政府在中國西藏和蘇丹問題上的政策,而保守主義者針對的是中國軍事力量的加強、拒絕頒布知識產權法和反對中國的台灣獨立。芝加哥全球事務委員會在奧運會前夕進行了一項調查,結果顯示,有3/4的美國人認為中國經濟將和美國一樣強大;42%的美國人認為這不是一個好消息;41%的美國人把中國視為美國最大的威脅。超過2/3的被調查者認為,中國沒有遵循公平貿易的原則。美國民眾在提到不斷提高的能源價格,尤其是成品油和汽油價格時,對中國的敵視情緒更加強烈。當很多美國人指責大石油公司每加侖4美元的汽油價格時,他們認為,中國對原材料和能源的巨大消耗是導致油價上升的根源,這直接影響到了美國人的生活質量。 然而在中國,大多數人認為世界對中國的態度是積極的。在“皮尤全球態度調查”中,接近2/3的被調查者(中國人)認為,美國在世界上的形像是負面的,1/3的人把美國當做敵人。接受調查的中國公民幾乎全部支持他們的政府,並相信國家和政府在沿著正確的道路前進。中國人對他們的國家在2002~2008年的經濟發展感到滿意。 86%的人對2008年的中國感到滿意,而48%的人從2002年起就對中國感到滿意。 82%的人對2008年的中國經濟表示滿意,52%的人從2002年起就對中國經濟感到滿意。超過3/4的中國人認為,通過開放市場,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與此同時,大多數人對他們的家庭收入還不滿意。人們還表達了對中國貧富差距不斷擴大和生活成本不斷提高的擔憂。在“皮尤全球態度調查”對各國的調查中發現,中國人對他們的未來是最積極樂觀的。 對公眾態度調查是短暫的,因為公眾的態度是極易變化的。公眾在回答問題時,可能會受到近來的新聞事件和節慶賽事的影響。如果在兩週之前或是兩週之後再對原來的被調查者做一次調查,那麼他們的回答可能會有很大的不同。奧運會之前美國人對中國的敵視情緒多是受到一些關於中國的負面新聞的影響,比如環境問題等。然而,這樣的情緒不只是一種公眾態度,它也說明了在21世紀之初中美兩國之間的巨大鴻溝還在不斷加深。 伴隨著中美兩國互相依賴程度的加深,兩國之間的不信任和彼此猜疑也在加強。兩個國家的經濟依存度越高,兩國民眾的民族主義傾向就越強,也就越容易用一種謹慎的眼光看待對方。在一定程度上,這種情況是合乎情理的。 20世紀90年代,隨著歐盟一體化進程加快,各成員國反對歐盟的聲音越來越高。一項歐洲民意調查顯示,1997年歐盟成員國的民眾支持歐盟的還不到一半,這個比例的確差強人意。公眾對於改革和未知的事情總是偏於保守或不情願接受,尤其當現狀可能越變越糟時更是會這樣。 當熟悉要被陌生取代時,人們會本能地表示反抗。他們會緊緊抓住他們熟悉的東西,並視陌生的東西為威脅。 20世紀90年代和21世紀初,中國和美國的經濟變得越來越密不可分。中國的城市裡充斥著美國的品牌,中國的經濟運行受限於更多的美國市場規則,而美國公司也把中國視為企業生存和發展的新的希望所在。然而,很少有人會意識到究竟發生了什麼,總之一些情況正在變化之中。中美兩國的依存度在提高,但是,即使兩國的經濟系統融合在一起,國家身份、政治機構和民族文化也會保持著相對的獨立性。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