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政治經濟 中美國·從激烈對抗到超級融合

第45章 聯想:不再沉默

經過多年來的不懈努力,中國本土的創業公司聯想公司已經在個人電腦生產方面擁有了成熟的技術。聯想公司的產品在中國市場佔了相當大的市場份額,而且在國際市場的佔有率也在逐漸提高。聯想公司創立於1984年,它的創業者是一群對計算機研製懷有極大熱情的人。到20世紀90年代初,這些人還做著自己的夢:中國應該有自己的“IBM”,也應該有屬於自己的跨國公司。剛剛進入21世紀,聯想公司就售出了200萬台台式機和12萬台筆記本電腦。其中的原因是中國的中產階層對手機和個人電腦需求的增加。手機的購買浪潮先於電腦,2002年手機用戶達到2億,在此後的5年之內又翻了一番。家用電腦緊跟著興起,儘管相比商用電腦的需求來說家用電腦的需求要小很多,但發展速度很快。 2004年之後中國的家用電腦和互聯網迅速普及。

很多西方的計算機製造商早已停止生產零部件。戴爾、惠普、康柏和IBM等公司都把計算機硬件的生產業務轉移到亞洲的生產工廠。 IBM公司在20世紀60~70年代就開始生產個人電腦和企業的大型主機。而之後發展個人電腦業務已經成為IBM公司非常棘手的難題,在該業務上,IBM公司每年的損失將近5億美元。 IBM公司的損失主要源自競爭對手靈活的經營模式,比如戴爾公司通過即時生產組裝和在線銷售取得了相當大的一部分市場份額。令人們感到驚奇的是,IBM公司的個人電腦業務被賣給了很多美國人從未聽說過的一家中國公司,出售協議於2004年10月被公之於眾。 從成交額來看,17.5億美元不算是一樁巨大的買賣。根據協議條款,聯想公司可以在未來的5年內繼續生產IBM ThinkPad筆記本電腦。考慮到IBM公司的確有意出讓公司業務,而聯想公司也是真心購買,所以這樁交易進行得公平且順利。交易起初是IBM公司提出的,事後聯想公司管理者承認,他們對這樁買賣從來都沒有想過。他們夢想過聯想公司將來能夠成為世界品牌,但是從來沒有想過能夠收購IBM公司的個人電腦業務。因為收購IBM公司就好像是一家地方的連鎖超市想要收購沃爾瑪一樣,聽起來如同在做白日夢。

聯想公司雖然擁有強大的商業運營能力和快速的增長業績,但直到與IBM公司達成協議時,它的規模也才相當於IBM公司個人電腦部的1/4。當聯想公司收購IBM公司個人電腦業務的消息傳出,華盛頓的一些人感到了擔憂,他們擔心聯想公司可能會接觸到美國用於武器製造和軍事系統的先進技術。而IBM公司的員工則擔心他們的養老金會不會以人民幣來核算。然而,這些擔憂並沒有像幾個月之後的優尼科公司要被中海油公司收購那樣引人注目,聯想公司收購IBM公司個人電腦業務獲得了批准。在中國,人們把聯想公司對IBM公司個人電腦業務的收購形像地比喻成“蛇吞大象”。聯想集團主席稱這筆交易“不可思議”。 聯想公司和IBM公司就設立兩個研究中心一事達成一致,一個設在美國北卡羅來納州的羅利,另一個設在中國的深圳,而公司運營總部在紐約。聯想公司獲得成功是由於降低生產成本的改革,而不是創新性的研發。它在取得世界級的研究部門的支持後,已經成為世界上第三大個人電腦生產商。在未來的幾年中,兩個公司聯合之後發展速度很快,它們開發出時尚超薄的筆記本電腦,與蘋果公司設計的流線型多功能電腦展開市場競爭。毫不奇怪的是,如今聯想公司控制了1/3的中國個人電腦市場份額,已經成為市場的主導者。而中國市場是緊隨美國之後的全球第二大個人電腦市場,2007年美國個人電腦的銷量是2700萬台。

在中海油公司競購優尼科公司的過程中,美國對中國表現出敵意,而聯想公司收購IBM公司的個人電腦業務時,美國人卻平靜很多,坦率地講,前者比後者給中國領導人留下的印像要深得多。美國政府在優尼科收購案中出乎意料的反應令中國政府感到不滿,美國對中國沒有對人民幣重新估值而採取的報復性關稅讓中國明白了一點:無論中國如何描繪自身的發展過程,“和平崛起”也好,“和平發展”也罷,美國政府的對華態度不會改變,仍會堅持自己的行為方式。歐洲某些國家還在猶豫,是否把一些涉及國家重大利益的領域向外國購買者放開,如國防、能源和金融等領域。但是歐盟各國並沒有被中國視為全球系統的發動機——在中國眼中,這一角色屬於美國。美國在中東的強大勢力及其與世界主要石油生產國的密切關係,都可能成為中國未來發展道路上潛在的威脅。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