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政治經濟 復興之路·中國崛起的30個歷史關鍵

第59章 四、解讀

市場經濟到底姓“社”還是姓“資”?隨著改革的深化和開放的擴大,這個問題成為困擾和朿縛人們思想、影響和阻滯改革開放進程的最大問題。 半個多世紀以來,在傳統的社會主義經濟理論框架內,計劃經濟就等於社會主義,是社會主義的基本特徵,市場經濟就等於資本主義,是資本主義的專利,社會主義與市場經濟是水火不相容的。自新中國成立到改革開放之前,中國的社會主義經濟休制就是按照這一理論框架建立和運行的。但新中國成立之後的實踐證明,排斥商品貨幣關係,排斥市場經濟,使社會主義經濟缺乏生機和活力,影響了社會生產力的迅速發展,從而拉大了中國同西方發達國家在經濟等方而的差距。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中國的改革首先在農村找到突破口,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實行打破了計劃經濟一統天下的局而,“交夠國家的,留足集休的,剩下都是自己的”,中國的9億農民變成了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商品生產者和經營者。這就為社會主義條件下中國商品經濟、市場經濟的發展創造了一個重要的條件。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蓬勃發展,綜合國力越來越強,人民生活水平幾年上一個新台階……這一切輝煌成就的取得原因何在?思想解放的作用、正確路線的指導,以及全黨和全國人民的團結一致努力奮鬥是不可否認的;但歸根結底,體制上的不斷改革,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是最為基礎性的內在動因。自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後的十幾年間,隨著改革開放在實踐中的不斷發展,“社會主義經濟只能是計劃經濟”這一曾經朿縛人們思想和實踐的僵化觀念己經無法令人心悅誠服了。在十二大提出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命題之後,中國的改革開放全面展開。改革的具體目標是什麼,對於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事業來說是一個非常關鍵的問題。

在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確立的過程中,鄧小平的南方談話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鄧小平關於計劃和市場關係的精闢論斷,從根本上解除了把計劃和市場看作屬於社會基本經濟制度範疇的思想朿縛,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奠定了理論基礎。 中共十四大最終確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目標,是對新中國成立以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歷史經驗教訓的深刻反思和科學總結,也是人們的認識在改革開放實踐中不斷發展和深化的必然結果。中國共產黨把“市場經濟”這個向被認為是資本主義專利的名詞寫進了自己的正式文件,這是又一次思想上的大解放,是社會主義經濟理論的重大突破。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目標的確立,繪出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藍圖。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