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政治經濟 復興之路·中國崛起的30個歷史關鍵

第58章 三、市場經濟不等於社會主義

1991年2月25日,《解放日報》根據鄧小平1月至2月在上海考察時的談話精神,發表了署名為“皇甫平”(黃浦江評論之意)的評論文章《做改革開放的“帶頭羊”》,號召要“進一步解放思想,突破任何一種僵滯的思維方式的朿縛”。 3月2日,《解放日報》又以“皇甫平”的名義發表了《改革開放要有新思路》的評論文章,文章指出:“計劃和市場只是資源配置的兩種手段和形式,而不是劃分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標誌。資本主義有計劃,社會主義有市場。”此後,在3月22日和4月22日,《解放日報》又相繼以“皇甫平”的名義發表了評論文章《擴大開放的意識要強些》和《改革開放需要大批德才兼備的干部》。 以上4篇文章,從銳意推進改革開放到破除新的思想僵滯即所謂姓“社”姓“資”的問題;從發展市場經濟到如何選人用人的問題,形成了一個完整的系列,全而表達了鄧小平在中國改革開放的關鍵時刻所堅持的理論觀點。

這些文章在社會上引起強烈反響,理論界也由此開始了新一輪的關於計劃與市場關係的大討論。在這次討論中,主張市場取向的改革者認為獲得了政治上的堅強支持,而堅持計劃取向的人則在反對“資產階級自由化”和反對“和平演變”的名義下繼續進行批判。在計劃與市場這個經濟休制改革的核心問題上究競應該作出何種選擇,成為當時黨和國家領導人面臨的一個關鍵性問題。 1992年3月9日和1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全休會議。會議認真學習了鄧小平的南方談話,一致認為鄧小平的南方談話對於中國的改革和建設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在計劃與市場的關係問題上,會議指出:計劃與市場,都是經濟手段。要善於運用這些手段,加快發展社會主義商品經濟。

在當時關於計劃與市場關係的討論中,對於建立社會主義經濟的新體制,出現了新的提法,比較有代表性的有“建立計劃與市場相結合的社會主義商品經濟體制”“建立社會主義有計劃的市場經濟體制”“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對於究竟哪一種提法更符合中國的實際,更易於大多數人接受,更有利於促進經濟的發展,當時也進行了討論。江澤民提出,他比較傾向於使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這個提法。 6月12日,江澤民向鄧小平正式表達了他對於“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提法的傾向性意見,鄧小平當即表示贊同。此後,全國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的黨委,都先後表示贊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這一提法。 至此,中國共產黨對於計劃和市場關係的認識在高級領導層已經基本達成了一致意見,並在原有基礎上更加理論化和系統化。這就為中共十四大對於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的確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1992年10月12日至18日,中國共產黨第十四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北京舉行。這次大會的重要貢獻之一,就是明確提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並從理論上論述:這一新體制的各項重大原則:其中,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就是要使市場在社會主義國家宏觀調控下對資源配置起基礎性作川。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同社會主義基本製度結合在一起的。其二,計劃經濟不等於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不等於資本主義,計劃和市場都是資源配置的手段,儘管它們釆取的方式和功能不同,但並不代表社會基本製度的特徵,不屬於基本製度的範疇。其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一種既有計劃又有市場的經濟體制,與計劃經濟和有計劃商品經濟不同的是,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對資源配置起基礎性作用的,不再是無所不包的計劃而是市場,即社會主義國家宏觀調控下的市場。

十四大對於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論述,標誌著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目標模式的確立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的形成。從此,中國的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階段。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