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政治經濟 復興之路·中國崛起的30個歷史關鍵

第52章 五、解讀

十一屆三中全會,是中國共產黨歷史上的一次偉大的歷史轉折,也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程中的一次偉大轉折。 十一屆三中全會重新確立了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這次會議提出,只有在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的指引下,解放思想,努力研究新情況、新事物、新問題,堅持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理論聯繫實際的原則,中國共產黨才能順利地實現工作重點的轉變。會議還強調,要歷史地、科學地認識毛澤東同志的偉大功績,完整地、準確地掌握毛澤東思想的科學體系,對於“文化大革命”,也應當歷史地、科學地、實事求是地看待它。由此,把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同堅持毛澤東思想有機結合起來,為解放思想確立了最根本的原則。 十一屆三中全會重新確立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政治路線。在建國之後的一段時期內,中國共產黨一直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毛澤東早在1957年即作出“大規模的急風暴雨式的群眾階級鬥爭基本結束”的正確論斷。但自1957年反右派運動之後,階級鬥爭在黨和國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被強調得越來越高,一度幾乎充斥了群眾生活的每一個角落,給國家的政治和經濟發展帶來嚴重影響。基於這一歷史教訓,全會果斷地停止使用“以階級鬥爭為綱”這個不適用於社會主義社會的口號,否定了“無產階級專政下繼續革命”的錯誤理論,作出了把全黨工作的著重點和全國人民的注意力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的戰略決策,實現了中國共產黨在政治路線上最根本的撥亂反正。

十一屆三中全會重新確立了正確的組織路線。這種正確組織路線的確立表現在:總結黨的歷史上的經驗教訓,強調“少宣傳個人”,恢復並健全民集中製和集體領導的原則;強調要健全黨規黨法,嚴肅黨紀,並選舉產生了以陳雲為首的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以保障黨的各方面政策的貫徹執行。最為重要的一條是,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後,華國鋒雖然繼續擔任黨中央主席,但就黨的指導思想和實際工作來說,鄧小平在黨中央領導集體中已經起了決策性和關鍵性的作用。因此,這次會議標誌著以鄧小平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形成,為實現偉大的歷史轉折和順利進行現代化建設提供了根本的組織保障。 十一屆三中全會重新確立了正確的經濟建設戰略方針。這就是,從封閉到對外開放,從墨守成規到展開各方面改革。按照馬克思的設想,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實現首先發生在西方發達國家。列寧領導的十月革命衝破了帝國主義鏈條上最薄弱的一環,在資本主義相對比較落後的俄國建立了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而中國革命的勝利,則發生在一個比俄國還要落後的國家。如果說,中國革命的勝利是毛澤東等人堅持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的結果,那麼,在中國這樣一個經濟如此落後、國情如此特殊的國家進行經濟建設,更需要從中國的實際出發,探索出一條適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

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創了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新時期,具有非常重大的歷史意義。以十一屆三中全會為標誌,肩負著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使命,中國共產黨在總結歷史經驗教訓的基礎上,領導中國人民走上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征程。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