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政治經濟 復興之路·中國崛起的30個歷史關鍵

第51章 四、十一屆三中全會:偉大的歷史轉折

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中國共產黨第十一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在北京隆重舉行。 12月18日,全會開幕式由華國鋒主持。華國鋒在講話中宣布,這次全會的主要任務是:討論通過中央政治局提出的關於從明年一月起把全黨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的問題。同時審議通過關於農業問題的兩個文件和1979年、1980年國民經濟計劃的安排,並討論人事問題和選舉成立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 整個會議日程在緊鑼密鼓中進行。 19日,全會出席者閱讀文件。 20日和21日,全會分6個組進行討論。 22日晚,全會舉行了閉幕會,通過了《中國共產黨第十一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公報》,原則通過《中共中央關於加快農業發展若干問題的決定(草案)》和《農村人民公社工作條例(試行草案)》,原則同意《1979、1980兩年國民經濟計劃安排》,建議國務院在修改後提交第二年召開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討論通過。

會議的一個中心內容就是討論把全黨的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全會一致同意中央政治局作出的決策,即適應國內外形勢的發展,及時結束全國范圍內大規模揭批林彪、“四人幫”的群眾運動,從1979年開始,把全黨工作的著重點和全國人民的注意力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 會議對黨的思想路線問題著重進行了討論,堅決批判了“兩個凡是”的錯誤方針,認為“兩個凡是”的實質,就是繼續堅持毛澤東晚年的“左”傾錯誤。會議充分肯定了必須完整準確地掌握毛澤東思想的科學體系,高度評價了關於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確定了解放思想、開動腦筋、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的指導思想,並據此制定了一系列正確的政策。 會議對一些重大歷史遺留問題進行了處理,認真討論了“文化大革命”中發生的一些重大政治事件,實事求是地審查和解決了中國共產黨歷史上一批重大冤假錯案和一些重要領導人的功過是非問題。會議充分肯定了鄧小平在1975年主持中央工作期間代表黨的正確領導,同“四人幫”展開針鋒相對的鬥爭、進行全面整頓的功績,決定撤銷中央發出的有關“反擊右傾翻案風”運動和天安門事件的錯誤文件,為鄧小平和天安門事件平反。會議審查和糾正了過去對彭德懷、陶鑄、薄一波、楊尚昆等人所作的錯誤結論,肯定了他們對黨和人民的貢獻。會議指出,解決歷史遺留問題必須遵循毛澤東同志一貫倡導的實事求是、有錯必糾的原則。只有堅決地平反假案,糾正錯案,昭雪冤案,才能夠鞏固黨和人民的團結,維護黨和毛澤東同志的崇高威信。在揭批“四人幫”的群眾運動結朿以後,這些任務還要堅決抓緊完成。過去那種脫離黨和群眾的監督、設立專案機構審查幹部的方式弊病極大,必須永遠廢止。全會號召,黨中央在理論戰線上的崇高任務,就是領導教育全黨和全國人民歷史地、科學地認識毛澤東同志的歷史功績,完整地、準確地掌握毛澤東思想的科學體系,把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的普遍原理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具體實踐結合起來,並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加以發展。

會議對經濟建設問題也進行了討論,認為在經濟建設問題上,從糾正急中求成的錯誤傾向和全黨要注意解決好國民經濟重大比例嚴重失調等問題出發,必須來取一系列新的重大措施,對陷於失調的國民經濟比例關係進行調整,對權力過分集中的經濟管理體制著手進行改革。要在自力更生的基礎上,積極發展同世界各國平等互利的經濟合作,努力採用世界先進技術和先進設備,大力加強實現現代化所必需的科學和教育工作。 為了充分調動中國現代化建設的主力軍農民參加社會主義建設的積極性,會議決定要首先集中主要精力把農業搞上去,從經濟上關心農民的物質利益、政治上切實保障他們的民主權利的指導思想出發,制定了發展農業生產的一系列政策和措施。 在人事方面,會議增選陳雲為中央政治局委員、政治局常務委員、中央委員會副主席;增選鄧穎超、胡耀邦、王震為中央政治局委員;增補黃克誠、宋任窮、胡喬木、習仲勳、王任重、黃火青、陳再道、韓光、周惠9人為中央委員;選舉陳雲為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第一書記,鄧穎超為第二書記,胡耀邦為第三書記,黃克誠為常務書記,王鶴壽等為副書記,並選舉了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的常務委員和委員。

十一屆三中全會閉幕後,中央政治局對人事進行了進一步調整,設立中央秘書長、副秘書長,協助中央領導同志處理日常工作,由陳雲主管中央紀檢、政法等部門,鄧穎超主管工、青、婦等群眾團體,王震主管第三、四、五、六機械工業部,胡耀邦主管中央日常工作和宣傳工作。同時還對其他一些領導人的職務進行了調整。這些工作的進行,為切實貫徹執行十一屆三中全會所確定的路線、方針和政策,提供了組織上的保障。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