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政治經濟 復興之路·中國崛起的30個歷史關鍵

第41章 三、一支不可戰勝的力量

歷史往往如此巧合。 1950年10月8日,毛澤東簽署了組成中國人民志願軍,出兵抗美援朝的命令,並舉杯為彭德懷餞行;同一天,“聯合國軍”從3麵包圍了朝鮮首都平壤,開始實施強攻。 10月19日,中國人民志願軍開始跨過鴨綠江;同一天,平壤陷落。 在朝鮮最危難的時刻,中國人民志願軍及時出現在朝鮮國土上。而中國人民志願軍在朝鮮的出現,是以一種巧妙的隱蔽形式,初步達到了預期目的。 時任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的奧馬爾·布雷德利將軍在後來的回憶中提到:在10月14日之後的兩週時間內,約有18萬中國部隊跨過鴨綠江。儘管北京發出了所有警告,在麥克阿瑟管轄下進行活動的軍事情報單位或偵察機構並未發現上述部隊的行動。他們鑽進了深山老林,隱蔽得十分巧妙。

志願軍各部隊入朝時,採取了一系列偽裝隱蔽的措施。他們利用黃昏和夜暗分路過江,使敵軍“聯合國軍”不便進行空中偵察和空中襲擊。在入朝後向前開進時,避開定州、博川、軍隅里一線及其以北約20公里的地兇,以防過早被敵發覺。志願軍各部隊派遣遠出之偵察隊,偽裝成朝鮮人民軍,而不稱中國人民志願軍,藉以迷惑“聯合國軍”。時機不成熟,大部隊盡量避免過早同敵人接觸,以免暴露作戰企圖。由於以上措施得當,加之美軍判斷中國出兵的可能性極小,因而對志願軍行動未能察覺,使志願軍收到了出其不意、攻其不備的效果。 當敵軍分兵冒進到朝鮮的博川、雲山、熙山、五老裡一線時,隱蔽入朝的中國人民志願軍利用敵人未料到我軍出兵的麻痺狀態,集中6個軍的兵力,於10月25日突然向敵人發起進攻,開始了入朝之後的第一次戰役。經過12晝夜的激戰,11月5日戰役結束。此役殲敵1.5萬多人,使美軍在感恩節前佔領全朝鮮、結束朝鮮戰爭的計劃成了泡影。這次戰役初步穩定了朝鮮戰局,為此後的作戰創造了有利條件。 10月25日後來也成為中國人民志願軍入朝作戰紀念日。

在遭到第一次打擊後,敵軍不甘心失敗,集中了20多萬兵力,於11月25日發動所謂的“聖誕節結束朝鮮戰爭”的總攻勢。志願軍採取誘敵深入的作戰方法,先主動撤退,當敵軍進入預定作戰區時,再發起猛烈反擊。經過激烈戰鬥,到12月24日,第二次戰役結束。中國人民志願軍在冰天雪地、裝備不足、供應極其困難的條件下,共殲敵3.6萬多人,收復了三八線以北除襄陽之外的全部失地,從而扭轉了朝鮮戰場。 在第二次戰役期間,美國總統杜魯門發表了一個關於朝鮮戰爭局勢的聲明,公開威脅說,美國“不排除使用原子彈的可能”。接著,麥克阿瑟又於12月3日向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提對中國進行軍事報復的建議。毛澤東、周恩來等中國領導人得知這目情報後,並沒有被嚇倒。毛澤東輕蔑地說:“杜魯門和麥克阿瑟的那些話都是嚇唬人的,靠戰爭和原子彈訛泎,其結果只能使美國更加孤立,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結果正是如此,美國以使用原子彈相威脅和擴大朝鮮戰爭的政策受到許多國家的斥責。

在第二次戰役勝利的形勢下,中國人民志願軍在朝鮮人民軍的配合下,從12月31開始發起第三次戰役,向“聯合國軍”在三八線附近的防禦陣地發起全線攻擊,並迅速突破了敵軍防線。 1951年1月2日,敵軍開始全線撤退。中朝軍隊乘勝追擊,1月10日戰役結束。此役共殲敵1.9萬多人,並將“聯合國軍”趕至三八線附近。但為避免被敵人引誘南下,陷於不利地位,志願軍適時收兵,主力後撤進行休整,只留少量部隊在第一線擔負警戒任務。 “聯合國軍”為挽回頹勢和緩和內部矛盾,在經過準備後,於1951年1月25日對志願軍和朝鮮人民軍發動全線進攻。志願軍立即停止休整,同朝鮮人民軍一起重新投入了戰鬥,此為中國人民志願軍入朝後的第四次戰役。中朝軍隊採取堅守防禦、戰役反擊等作戰方式,血戰漢江,在給敵人以沉重打擊後,主動撤離漢城,在向北轉移中繼續抗擊敵人。至4月21日戰役結束,中朝軍隊經過87天的艱苦戰鬥,終於遏制了敵人的進攻。此役共殲敵7.8萬多人,給敵人以沉重殺傷,基本上將戰線穩定在三八線附近。

中國人民志願軍入朝後的第五次戰役,從1951年4月22開始至6月10日結束。此次戰役共分三個階段。從4月22日至29日,我方軍隊連續作戰7天,殲敵2.3萬人,迫使敵人撤至漢城、北漢江、眧陽江以南地區。 4月30日,戰役進入第二階段,志願軍集中6個軍的兵力,於5月16日對敵人發起猛烈進攻,在5天激戰中共殲敵1.7萬人,敵人被迫退至縣里以南地區。 5月23日,戰役進入第三階段,志願軍為集結部隊進行休整補充,開始主動北撤,在轉移中機動殲敵。 6月10日,志願軍又回到三八線附近。此役共殲敵8.2萬多人,雙方轉入戰略對峙。 以上五次戰役的進行,從根本上扭轉了朝鮮戰局,把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從鴨綠江邊打退到三八線以南。自此之後,朝鮮戰場形成了雙方僵持對峙的狀態,無論敵軍發動多麼猛烈的進攻,戰線都穩定在三八線附近。

在無法取得戰爭優勝權的情況下,美方不得不接受停戰談判。 1951年7月10日,停戰談判開始。談判地點最初設在開城,10月25日起移至板門店。在談判進行期間,雙方都採取了一些軍事行動,整個談判呈現出時斷時續、邊打邊談的複雜局面。 談判一開始,美國就公然提出,將軍事分界線劃在朝中軍隊控制的三八線以北地區。這一無理要求被拒絕之後,美國就單方面終止談判,並以“讓炸彈大砲和機關槍去辯論”相威脅。從1951年8月18日開始,美軍先後發動了所謂“有限目的”的夏季攻勢與秋季攻勢。中朝軍隊堅決給以反擊,採取積極防禦、持久作戰的戰略方針,以陣地防禦和運動反擊相結合的作戰方法粉碎了敵人的攻勢,共殲敵15.7萬多人,迫使敵人於10月25日在板門店重新恢復談判。 11月27日,談判雙方就軍事分界線問題達成協議,決定以實際接觸線為界,雙方軍隊各由此線後退兩公里作為非軍事區。

但在恢復談判之後,美方仍拒絕平等協商,有意設置種種障礙拖延和擱置談判,並且依仗其空中優勢發動了所謂的“絞殺戰”,出動大量飛機全力轟炸志願軍後方運輸線,封鎖朝鮮蜂腰部的鐵路、公路咽喉地帶,企圖迫使志願軍因糧彈不濟而屈服。志願軍以鐵道兵、工程兵、高射砲兵和後方運輸部隊協同作戰,頑強地進行反“絞殺戰”的鬥爭,建立了一條“打不爛、炸不斷的鋼鐵運輸線”,保證了對前方的物資供應。 在戰俘問題上,雙方的主張截然對立,這也是造成戰爭遲遲不能結束的主要原因。中朝方面堅持按照國際慣例和《關於戰俘待遇之日內瓦公約》的有關條款遣返全部戰俘;而美方則蓄意刁難,拒絕按照國際公約實行遣返,提出所謂的“自願遣返”。為此,美方除不斷對中朝方面施加軍事壓力外,還採取強行扣留中朝被俘人員,停止談判等手段,企圖使中朝方面屈服。在遭到嚴厲譴責和拒絕後,1952年10月8日至25日,美方再次終止談判,並於10月14日發動了所謂的“金化攻勢”。忐願軍依托坑道工事進行了英勇頑強的反擊,與敵人反复爭奪陣地,使敵人付出傷亡2.5萬人的慘重代價。

1953年2月22日,美方致函中朝方面,建議在戰爭期間首先交換傷病戰俘。經仔細研究,中朝方面於3月28日復函同意首先交換傷病戰俘。 6月8日,談判雙方達成交換戰俘的協議。正當這吋,韓國李承晚集團蓄意破壞停戰協定,以“就地釋放”為名,強行扣留2.7萬名朝鮮人民軍被俘人員。志願軍於6月26日發動金城戰役,給韓國軍隊以沉重打擊,從而保證了停戰協定的切實實施。 1953年7月27日,朝鮮停戰協定在板門店簽字。中國人民志願軍歷時兩年零九個月的抗美援朝戰爭節此勝利結束。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