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政治經濟 解密華為

第23章 第四章在憂患中前行

解密華為 余胜海 3458 2018-03-18
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奇兵突進之時,任正非分別在2000年、2004年和2008年3次拉響了“冬天”的警報。 在過去的22年當中,華為飽經危機意識的洗禮。 2000年,任正非第一次提出了“過冬論”,到今天已整整10多個年頭。華為的銷售收入從2000年的152億元增加到2010年的1852億元,10年增長到12倍。而在國際市場上,從第三世界到發達國家市場,華為與世界上最大的通信設備供應商們同台競技,戰無不勝,十分兇猛。 2000年,華為在美國矽谷和達拉斯設立了研發中心,這是華為第一次在歐美髮達市場設立研發機構。但此時的華為,海外市場還佔著極小的份額,在26.5億美元的銷售額中,海外市場僅僅貢獻1億美元。

就在上述情況下,任正非第一次說“冬天來了”,當時很多人難以理解這句話背後的用意。事實上,作為一名企業家,任正非對於市場的點滴變化是了然於胸的。整個90年代末期,中國電信市場的年復合增長率都3倍於國民經濟的發展。結合華為此前每年翻番的表現,也讓1999年時的任正非,對當時華為的判斷為“仍然會翻番”。 不過,電信市場的分拆帶來了不穩定因素,各省的電信網絡建設都停滯了下來,組織調整、企業內部建設、分拆業務成為各地電信部門的關鍵詞,因此1999年的華為,創業以來首次年增長率沒有超過50%,任正非感覺到了“寒意”。 而從全球來看,2000年是科技股暴跌、互聯網泡沫破碎的一年,納斯達克指數一年下跌56%,思科、愛立信、摩托羅拉等電信設備巨頭,紛紛告別了持續增長的狀態。而包括朗訊和北電在內的巨頭,都陷入虧損泥淖。

2001年上半年隨著北電、愛立信大規模裁員,思科26億美元的巨額虧損,朗訊差點兒被併購,網絡和電信設備供應商的冬天終於到來了。華為總裁任正非早就預料這一天終將來臨,他在2000年底寫下了在業界廣為流傳的《華為的冬天》。 任正非在文章中寫道: 公司所有員工是否考慮過,如果有一天,公司銷售額下滑、利潤下滑甚至會破產,我們怎麼辦?我們公司的太平時間太長了,在和平時期升的官太多了,這也許就是我們的災難。泰坦尼克號也是在一片歡呼聲中出的海。而且我相信,這一天一定會到來。面對這樣的未來我們怎樣來處理,我們是不是思考過?我們好多員工盲目自豪,盲目樂觀,如果想過的人太少,也許危機就快來臨了。居安思危,不是危言聳聽。

我到德國考察時,看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德國恢復得這麼快,很受觸動。當時他們的工人團結起來,提出要降工資,而不是漲工資,從而加快了經濟建設,使戰後的德國經濟增長得很快。如果華為公司的危機真的到來了,是不是員工工資減一半,大家靠一點白菜、南瓜過日子,就能行?或者我們裁掉一半人是否就能救公司?如果是這樣就行的話,危險就不危險了。因為,危險一過去,我們可以逐步將工資補回來,或者促使銷售增長,將被迫裁掉的人請回來。這算不了什麼危機。如果兩者同時進行都不能挽救公司,你們想過怎麼應對沒有? 10年來我天天思考的都是失敗,對成功視而不見,也沒有什麼榮譽感、自豪感,有的只是危機感。也許是這樣華為才存活了10年。我們大家要一起來想,怎樣才能活下去,這樣才能存活得久一些。失敗這一天是一定會到來的,大家要準備迎接,這是我從不動搖的看法,這是歷史規律。

華為公司老喊狼來了,喊多了,大家有些不信了。但狼真的會來。今年我們要廣泛展開對危機的討論,討論華為有什麼危機。你的部門有什麼危機,你的科室有什麼危機,你的流程有什麼危機?還能改進嗎?還能提高人均效益嗎?如果討論清楚了,我們可能就不會死,也就延續了我們的生命。怎樣提高管理效率?我們每年都會寫一些管理要點,這些要點能不能對你的工作有些改進,如果改進一點,我們就前進了。 …… 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網絡股的暴跌,必將對兩三年後的建設預期產生影響,那時製造業就慣性地進入了收縮。眼前的繁榮是前幾年網絡股大漲的慣性結果。記住一句話:“物極必反”,這一場網絡設備供應的冬天,也會像它熱得人們不理解一樣,冷得出奇。沒有預見,沒有預防,就會凍死。那時,誰有棉衣,誰就活下來了。

任正非還在文中提出了10條應對之策:(1)均衡發展,就是抓短的一塊木板;(2)對事負責制與對人負責制是有本質區別的,一個是擴張體系,一個是收斂體系;(3)自我批判,是思想、品德、素質、技能創新的優良工具;(4)任職資格及虛擬利潤法是推進公司合理評價幹部的有序、有效的製度;(5)不盲目創新,才能縮小龐大的機關;(6)規範化管理本身已含監控,它的目的是有效、快速地服務於業務需要;(7)面對變革要有一顆平常心,要有承受變革的心理素質;(8)模板化是所有員工快速管理進步的法寶;(9)華為的危機,以及萎縮、破產是一定會到來的;(10)安安靜靜地應對外界議論。 這篇力透紙背的文章不僅是對華為的警醒,也特別適合於IT行業學習。接下來的互聯網泡沫的破滅更是讓這篇文章廣為流傳,“冬天”自此超越季節,成為危機的代名詞。國內許多媒體和企業內刊轉載了這篇文章,眾多的企業家和MBA學員將其作為重要資料進行精讀。

當時,創維集團董事長黃宏生認為這篇文章說出了所有做企業人的感受。聯想集團少帥楊元慶把這篇文章發給所有中層幹部,要求認真學習。東軟集團董事長劉積仁在公司成立10週年大慶之前,向下屬推薦閱讀。 事實上,華為第一次冬天的預警,本是任正非針對企業內部作出的,但卻讓整個中國企業界感到寒意的影響力。 2001年3月,任正非到日本取經,在日本,任正非與日本國情顧問竹內倫樹教授進行了深入交流。 任正非回國後在《北國之春》一文中寫道: 華為還未處在冬天的位置,但在秋末冬初,要認真向別人學習,加快工作效率的整體提高,改良流程的合理性與有效性,裁減並不必要的機構,精簡富餘的員工,加強員工的自我培訓和素質提高。只有居安思危,在冬天來臨之前,我們才能做好棉襖。

什麼叫成功?就是像日本那些企業那樣,經九死一生還能好好地活著。這才是真正的成功。華為沒有成功,只是在成長。 任正非的預感是對的,2002年華為的銷售收入出現了首次下滑,從255億元跌至221億元。如果說國內電信重組和互聯網泡沫是導致這一現象的外因,那麼華為在國內極高的市場份額和海外市場拓展遭受挫折,則是內因。 苦心經營了5年的海外市場,到2002年時還不到整體銷售額的5%,沒有好的經營模式,而海外市場開拓的費用卻長期高居不下。任正非的“過冬”言論,的確恰逢其時。 在第一次預警冬天后,任正非還預測了一次春天。 2002年任正非發覺春天就要到來,發表了《迎接挑戰,苦練內功,迎接春天的到來》的講話。他明確指出:“大家總說華為的冬天是什麼?棉襖是什麼?就是現金流,我們準備的棉襖就是現金流。”

任正非當時透露:“好在我們銀行里還有幾十億現金流,大家說是不是要多發一點,多分一點,我們說把困難度過去後,再看看。” 在那個冬天,朗訊裁減了50%的員工,北電裁減了2/3的員工,市場份額大幅下降,當時的世界500強之一—馬可尼,股票降到了6先令。 當時任正非對國際化收購有清醒的認識,他還在準備棉襖而不是抄底收購,他說:“6先令像垃圾一樣很便宜啊,像我們公司如果想買的話,出手就可以把它買過來,不過買過來後還有42億美元的負債,咱們沒有那麼大的能量。” 而朗訊和馬可尼在熬過一兩個冬天后終於支撐不住,後來分別與阿爾卡特和愛立信進行了併購重組。 任正非表示,活下來才是真正的出路;普遍客戶關係是差異化的競爭優勢;要爭取更大的市場份額和合同金額;公司規模是未來運營商合作的基礎。但任正非拒絕稱500強,他要求公司從上到下杜絕500強這個名詞,永遠不說進入500強,他說華為公司垮了再起來,再垮再興起,才有進入500強的可能。

他當時認識到,公司是一條供應鏈,將來的競爭是供應鏈的競爭。華為供應鏈上連著數百個廠家,有製造商、分銷商、代理商,是非常龐大的體系。這個體係要當成華為的同盟軍,一件件的小夾襖送來,秋冬的棉襖就夠了。而華為也確實做到了三次安全過冬。 “勝則舉杯相慶,敗則拼死相救”是華為狼性的體現。一向低調的華為時時刻刻把內部員工的神經繃緊。從《華為的冬天》到《華為的紅旗還能扛多久》無不流露出華為的憂患意識,而對未來的擔憂就要求團隊團結,不能丟失狼性。任正非認為只有這樣,華為才能找到冬天的棉襖。 哀兵必勝,正是這種自我否定、低調和冷靜,以及超前意識,給了華為以動力,使華為有時間自我完善、自我調整、自我優化,整合出內部的力量;當冬天真正來臨時,華為已經找到了過冬的“棉襖”,保持了持續穩定發展的動力。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