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政治經濟 解密華為

第22章 海外併購再次受挫

解密華為 余胜海 1466 2018-03-18
2011年2月11日,美國國會以“國家安全考慮”為由,要求中國的華為技術公司剝離已收購美國服務器技術公司3LeafSystems所獲得的科技資產。華為是2010年5月斥資200萬美元收購3LeafSystems公司的。 在強大的美國國會面前,華為的海外併購之路又遇到一次挫折。華為方面宣布,已主動撤銷收購美國3LeafSystems技術資產的申請。這意味著華為第二次進軍北美市場的嘗試再次以失敗告終。華為稱這是一個艱難的決定,公司無意使這一收購交易產生這樣重大的影響和關注。 對於實力雄厚的華為來說,這項僅僅200萬美元的收購,不僅遭到美國外國投資委員會出面建議撤銷交易,還有5位國會議員致信美國的財政部長蓋特納和商務部長駱家輝,認為這一收購直接危害到了美國的國家安全。

數據顯示,2003~2007年間,中國在全球併購市場中所佔份額在2%~4%之間。到2009年,全球金融危機導致其他國家併購活動受挫,中國所佔份額隨之飆升至9%的頂峰。然而,在海外併購之路上,不僅是華為,其他中國企業也屢屢遭遇非經貿壁壘,特別是在美國,經常遭遇冷遇。 其實,華為並非個案,在中國企業日益壯大並尋求海外契機的同時,非經貿壁壘卻像一個隱形的殺手,扼殺了不少併購機會。據德勤2010年併購報告統計,超過50%的中國企業的海外併購交易未取得成功,無法達到增值的底線。值得注意的是,非經貿壁壘正成為這些中國企業海外併購活動中新一輪“成長的煩惱”。 而作為華為的競爭對手,包括中興通訊、中國移動的投資和產品,在過去的10多年裡,也一直未能有效進入歐洲和北美市場。從多次失敗的過程來看,本土化和無形的非貿易壁壘是目前這些電信廠商海外擴張的最大障礙。

資深財經評論員譚浩俊發表評論認為,雖然從表面看,華為在美、印、英等國的遭遇,並不值得大驚小怪,因為,近年來,歐美國家針對中國企業和產品的貿易保護行為並不少見,但華為所遭遇的是“國家安全”這根“高壓線”。原因在於,其他企業都是一般的加工企業和製造業,所生產的產品也是普通加工品和一般製造品,屬於低端製造業範疇,沒有什麼核心技術和核心競爭力,採取一般的貿易保護手段就可以起到阻止和限制的作用;相反,華為屬於高端製造業,並掌握了不少核心技術和核心產品,具有很強的市場競爭力和核心競爭力,要想進入歐美國家和市場,自然會遭到這些國家的強力抵制和限制。 業內人士分析,華為再三澄清,願意隨時開放設備接受檢查,美國方面依然如此作為,“國家安全”因素是表面藉口,其實質是變相的貿易保護。近年以華為、中興、中國移動等為代表的中國通信廠商的崛起,給歐美同行造成強大的競爭壓力,一些政府為了保護國內企業,屢次在併購審查上找藉口。為掩人耳目,“國家安全”是最合適的理由。據悉,成立於1988年的CFIUS是美國管理外國投資的專管部門,初衷即是為了保障國家安全。與該委員會配套的,則是特別設立的外國投資審批制度。

儘管此次又被“審批制度”卡住,但華為表示,華為將堅守我們對美國市場長期投資的承諾,仍將繼續發展在美國的業務,並與美國政府進行合作。目前,華為在北美以外的市場,發展良好。 華為海外併購屢屢受挫也給了我們新的啟示,中國企業要提高核心競爭力,提高國際市場的競爭力,不僅要面對自身的挑戰,還要面對外界的壓力,不僅要克服傳統觀念的束縛,還要改變外界對中國企業的認識。而面對中國經濟不斷以新的姿態、新的業績出現在世界的面前,尤其是經濟總量已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二,遏制中國發展和崛起的力量會進一步集聚,針對中國企業和產品的貿易保護手段也會不斷變化和升級。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