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政治經濟 我想重新解釋歷史:吳思訪談錄

第17章 老子曲線

發表於《SOHO小報》2009年第5期 對話時間:2009年7月24日 不能肯定,一千人讀老子,會讀出一千個老子。但一百人解老子,一定解出一百個老子。更遠的不說,今人多有解老子者,確是一人一老子。有高明的老子,有陳鼓應的老子,有尹振環的老子,有李零的老子,當然還有止庵的老子,劉笑敢的老子,王蒙的老子,等等。對了,還有一個別緻的楊鵬老子。今天我們將看到老子的另一解版本,精彩之極。 老子約5000言,多稱。一般認為它是對統治者的“進言”或“訓誡”。古希臘、羅馬都有這個傳統,色諾芬有《居魯士的教育》,和《西耶羅或僭政》。於此一點,古典作家不分中外,心心相印。仔細讀孔子的,包括孟子的著述,無一不是對著統治者在說話。古典作家說話的另一共同點,便是教育君主的同時,開出理想國的政治方案。柏拉圖的著作乾脆就叫。現在看來,我們不能把它們都當作烏托邦式的異想天開。

李聃有他的理想國,但不是被通常理解的“小國寡民”,否則也不會有他的“治大邦若烹小鮮”之說。但李聃的理想國,跟許多先賢的不一樣,它確實在歷史上,有被實踐的機會,不止一次。像漢代的“文景之治”,唐代的“貞觀之治”。誰見過地上孔、孟的理想國?或柏拉圖的理想國?老子不一般。這或許是老子及其比中國其他先賢的言說,被中外更多關注的原因。 西方思想原點,政治方案有替統治者說話的(柏拉圖),但也有替老百姓說話的(耶穌)。西方後來的歷史,沿著這兩條脈絡發展,校正。相比較,中國像是只有替統治者說話的方案。但統治者卻誰的賬也不買,只考慮自己的得失、利益。中國歷史的弔詭,不止古典時期,近現代亦如是也。老子方案,似乎就是這一切弔詭的原點之一。它更像是陷阱。

李聃聰明,歷史上一部分統治者也比較聰明,多數是笨蛋、傻蛋、糊塗蛋,聽不懂老子說什麼。甚至以為老子方案是它們追求快活的陷阱。 老子及其到底是什麼,我們今天請出賢人吳思,來談談他的版本的老子。 在展開老子前,你能否就的基本情況跟大家作個交代,像版本啊,老子解讀流行的幾條路線啊等,讓讀者進入你的問題前有個準備。 版本我略知一二,解讀路數所知有限,就別露怯了。 我們以前一直用的是所謂“今本”,有名的版本,比如說王弼注的,還有河上公注的,唐朝傅弈注的。最古的是郭店楚簡,2000多字,大概是公元前300年以前的版本。馬王堆帛書有兩個版本:甲本,乙本。甲本、乙本之間大概差30來年,前者是公元前200年左右,後者大概是公元前170年左右。

你為什麼在電腦上讀,而不是直接讀書? 我在電腦裡對照著貼了兩個版本,一個帛書本,一個今本。在電腦上倒來倒去比較方便,好分類。總共81章,按照那81章的順序讀,橫豎理不順內部的邏輯關係。有三五章的邏輯關係能夠說順就不錯了。還有好多重複,顛三倒四地說。後來我想,這不就是一個格言集嘛,格言匯總。既不遵守敘事邏輯,也不遵守論文的邏輯,論點論據什麼的。既然是格言集,我就可以根據內容給它重新分類。用電腦讀老子就是為了重新分類。 你做分類的目的,是想徹底把老子格言化? 正好相反,我是想把格言集編輯成一篇文章,不同的章節說不同的事,說完就了,後邊不再重複。為此還拆開了原來有邏輯關係的篇章,有好多篇章原來也有邏輯關係,但也就是三四章,最多四五章。

這種情況也不多。 既然不多,就重新排列一下吧。按照原來的排列方式,能把人讀暈了。我讀了五六遍都鬧不清楚老子到底說了些什麼。 我也有這個感覺。你讀來讀去,要想對老子思想做一個總結,幾大塊,主要談了什麼東西,非常難。就像你說的,因為它隔一段就重複一次。你這個分類讀法,是很好的思路。按照什麼標準分類呢? 我在琢磨歷史的時候,發現兩件事有一個關係:統治者的利益,和他們給予老百姓的自由,兩者之間有一種正比關係。比如讓老百姓自主經營,自由貿易,給他們比較多的自由,同時,統治者限制自己,減少作為,比如鹽鐵壟斷,開放給民間去做,比如井田制,集體勞動,改成分田單幹。這樣幹起來後,老百姓富了,統治者日子也好過了,省心了,稅收也增加了。我就想用一條曲線把這個關係表現出來。我給你畫出來看看:(圖一)


拉弗曲線
這叫拉弗曲線,一個美國經濟學家給美國總統講稅率和稅收總額的關係,在講這個關係的時候,他就在餐巾紙上給總統畫了這麼一個東西。這個是稅收的總額(縱坐標),這個是稅率(橫坐標)。稅率提高,稅收總額也提高,10%的稅,比如說10個億,20%的稅,收到20個億,25%的稅,還能收25億嗎?收23個億,35%的稅呢?又變成收20億了。 70%的呢?就變成10億多一點,100%的稅呢,就沒有稅了。沒人種地了,因為乾了都讓你拿走了。 統治者收稅,或者土匪搶東西,都跟這道理一樣,搶劫率超過一個點,搶劫率繼續提高,你搶來的東西反而會少。 竭澤而漁,最後是一無所得。 對。這是一條線。 我受這條線的啟發,就想到另外一個東西,我給這條線當時起的名字就叫“老子曲線”,這根線描述“法酬”與自由的關係,法酬就是法規帶來的收益,搞壟斷就有壟斷利潤,立法徵稅,調整稅率,這類法規也有相應的收益。 (圖二)


老子曲線
但是法規收益比稅率要復雜。 制度不一定是直接拿東西,比如搞人民公社,搞統購統銷,關閉自由市場。幹這些事的時候,統治者的製度收益就是法酬。反過來,不限制、法規放開的那部分,就是自由。 老子曲線的意思是:如果民眾的自由增加——大包乾,農民愛種什麼種什麼,自由種植,自由交易,放開限制,那麼,統治者的法酬也會增加。農民積極性調動起來了,糧食產量提高了,稅收就可以增加,不僅稅收增加,管製成本還會下降。 再往下走,官辦企業也放開了,承包了,抓大放小了,企業利潤就會增加,財政補貼就可以減少。當自由進一步增加的時候,比如外貿和金融領域放開了,整體經濟效率提高,統治者的法酬也進一步增加,兩者之間有正比關係,曲線往上走。

但是走到一個最高點,自由再增加,比如民眾有了知情權,監督權,選舉權,自由大到這個份上的時候,統治者的法酬反而開始下降。它靠法規吃到嘴裡的剩餘逐步消失了。法酬是什麼呢?全部稅收,減去公共開支,其剩餘部分就是法酬。 你這個法酬,就是統治者的利潤? 暴力的利潤。 如果沒有暴力,自由契約,老百姓跟官府做交易,民眾交稅,換官府的公共服務,取之於民,用之於民,自然沒有剩餘。自由如果到了100分,連政治自由都給老百姓了,那麼法酬為零。統治者要是不老實,貪污受賄,吃剩餘,民眾可以把他選下去。 這時的“法酬”等於徹底的公共開支。 公共開支是沒有剩餘的。就是取之於民,用之於民。 老子曲線什麼意思呢?前半段,統治者跟民眾的關係,有共同的利益,雙方是一致的。到了最高點,就開始分道揚鑣。

這邊是增加自由,那邊是增加法酬。 對,這是一致的。但是越過最高點之後,老百姓還想繼續增加自由,特別是政治自由,統治者的法酬將要下降,這時候老子說什麼呢?愚民政策就出來了。老子整個關於愚民政策說了幾句話。 也不多。 不多。跟老百姓有直接衝突的話只有三四段。第三章說:“是以聖人之治也,虛其心,實其腹,弱其智,強其骨,恆使民無知無欲也,使夫知不敢、弗為而已,則無不治矣。”這是第一段。讓民眾保持在無知和無欲的狀態。老子不肯跟隨民眾往下走了,開始抑制民眾了。 再往下說,第十二章:“是以聖人之治也,為腹不為目。”不讓人家視五色,聽五音,嘗五味。控制民眾的慾望。他還說:“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直截了當要愚民。 “民之難治,以其智多”。總之,剝奪民眾的知情權,剝奪他們的認識權,抑制他們的慾望,降低他們的期望值,讓他們覺得世間就是這樣的,不敢做,不敢想,不再追求更多的自由。到此,老子與民眾分道揚鑣。

想到這條曲線之後,我就想起來老子的很多話,可以支持這條曲線的話。例如支持前半段的:“將欲取之,必固與之”,“聖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給民眾的自由越多,統治者得到的利益也越多。 反過來,限制民眾的自由:“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當年人民公社時期不就是什麼都限制嗎?限制越多,民眾越窮。 “人之飢也,以其取食稅之多也,是以飢。百姓之不治也,以其上有以為也,是以不治。”上邊想幹的事太多了,老百姓就不聽話了,開始反抗了。而且犯法的也多。 “法令滋章,盜賊多有”。 後來改革了,放開搞活了,“我無為而民自化,我無事而民自富”。關於無為而治的論述非常多,我就不舉例了。 老子的這些話,描述了統治者和民眾之間的共同利益,民眾自由增加,好處增加,統治者的收益也隨之增加,然後到達拐點。我想到了這條曲線,就稱之為老子曲線。但我又有點心虛,老子是這個意思嗎?整個講的都是這個東西嗎?於是我重讀。把相關的話歸成類。歸類可以有許多角度,我選的角度就是統治者跟老百姓的關係。從這個角度去分類。我原來最基本的分類就是“民跟官的一致”,“民跟官的分歧”。總共81章,跟老百姓衝突的有三章,跟老百姓一致的有四章。

一致的只有四章嗎?我印像中很多似的。 以退為進,欲取先予,講這種反向行動的原理的有25章。這25章裡頭包括了與民眾利益一致的4章。給民眾好處,就是一種反向行動,結果是:“以其無私,是以成其私”——統治者越乾無私的事,對他自己越有利。這是反向行動部分。 此外還有“無為而治”部分,也可以認為和自由放任的政策有關係,無為而治部分有24章。兩部分將近50章,比重非常大。這兩部分之下還可以分作幾個單元。 在我看來,整個道德經,一級分類有五個部分。還有二級分類和三級分類。 一套章節目錄? 看看我的分類目錄: 一、什麼是道(共15章) 1.1什麼是道,對道的認識(8章) 1.2道利而不害,(7章,) 二、守道(共63章) 2.1道之重要(2章) 2.2無為而治(共24章) 2.2.1無為而治(1章) 2.2.2無為而治為上,其次的排列(4章) 2.2.3無為而治道理之一:守道(2章) 2.2.4無為而治道理之二:虛無(2章) 2.2.5無為而治道理之三:守靜(3章) 2.2.6無為而治道理之四:反用(2章) 2.2.7無為而治道理之五:柔克剛(1章) 2.2.8無為而治:謹慎,逐步,簡易(2章) 2.2.9不過度,跟隨自然而已(7章) 2.3反向行動(共25章) 2.3.1反用術的一般道理,道的特徵(3章) 2.3.2欲取先予,以退為進,反用的治國術及其原理(12章) 2.3.3對民眾多予少取反而有利(與民的共容利益)(4章) 2.3.4節制暴力,以下為上(國際關係)(4章) 2.3.5以合道的方式進行戰爭,反向行動(2章) 2.4統治者的修養(與自身的關係)(共12章) 2.4.1統治者的自我修養(11章) 2.4.2不守道的統治者近似盜賊(1章) 三、與民的衝突性關係(共3章)(右傾) 四、理想統治者和理想世界(共2章)(左傾) 五、對吾道的知與行(共2章) 我稍微解釋幾句。 第一部分,什麼是道,可以分為兩個單元:第一單元,什麼是道,對道的認識和描述,如何難以認識,如何難以描述等等。第二單元,“道利而不害”,“往而不害,安平泰”。 “道生之,德蓄之,長之育之,”總之“道”是建設性的。而且,“天道無親,恆與善人”,只要你辦善事,天道給予的回報總是好的,從結果上看,道也鼓勵善人。 第二部分,就是守道。守道這一部分就佔了63章。這是的主體內容。 第三部分,與民眾的衝突,在以上分類的邏輯中無處安插,於是單獨作為一部分。 第四部分,老子描繪出一種理想統治者的形象,又描繪出一個理想世界。這也無法安插在以前的三部分中,於是單列。 最後是結尾,好像一個後記,老子說他的道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因為人們不虛心等等。這部分有兩章。 這就是我做的分類。因為有四章的內容包含了兩種以上的意思,需要同時歸入不同單元,所以總章節超過81 章,各部分的分類加上重複共有85章。 分類之後我發現,所謂老子曲線,總的說來,可以獲得在思想上的支持。但是又有一些小衝突。按老子的邏輯說,既然“道利而不害”,排除了其中的暴力或傷害人的成分,那麼,這樣的無為而治,自發成長,就應該一路發展下去,但老子又說不讓老百姓發展知識和慾望,抑制民眾,讓他們無知無欲,這是自相矛盾的。這種自相矛盾的內容,我只好單獨列為第三部分。 另外,老子又說,理想社會是“小國寡民”,“雞犬相聞,老死不相往來”。我們知道,按照歷史發展的邏輯,也是道的邏輯,只要你無為而治,順其自然,利而不害,那麼,隨著交易增加,專業程度增加,這個社會必將走向繁榮,“我無事而民自富”。另外一種可能,隨著人口增加,資源緊張,如果控制不住暴力的話,就會出現戰爭。如果你把暴力控制住了,就會高度繁榮。所以,在任何情況下,他想像的“小國寡民”都不會出現:有戰爭時不可能出現,大吃小,將有大國出現,大國就是暴力競爭的產物。如果沒有戰爭,會出現經濟繁榮和社會進步。 老子描述了理想統治者:“聖人無心,以百姓之心為心。”如果真是這樣的話,老子曲線就會走到頭,不會出現統治者與民眾的衝突。怎樣保證“聖人無心,以百姓之心為心”呢?老子只給了這麼一句話,沒有給出任何具體的辦法。我們知道,民選總統可以保證統治者大體符合民心,民主監督也可以讓百姓把不順心的統治者換下去,換上來的肯定是順百姓心的,如此,這條老子曲線就可以走到頭。但是老子只有一句空話。而且,還有其他一些很紮實的話與這句空話相反,堵住民眾不讓他們往下走。所以,這條走到頭的線,這後半段,只能是一條虛線。 這段無法歸類的理想描繪,單獨列為第四部分。 分完類之後,我才明白的思想有這樣一種結構,我才第一次能講清楚老子究竟說了些什麼。 你怎麼看老子曲線的後半段? 這一段,他實際上只有一句話。在曲線頂點或者叫拐點的位置上有三句話,還與這一句話有矛盾。 對,你剛才講清楚了,後半段老子只是提出了問題,而且還左右搖擺了一下。何以致此?向右上這條線肯定走不通,或走到“小國寡民”,或無限繁榮,都不可能。有一個強約束因素,像你說的人口增長。按當時他們處的自然條件,或者社會環境條件,難以想像。人口增長沒有控制會導致什麼?一定是戰爭嘛,以至於“人相食”嘛。 我這麼理解。我們假定作者老子是一個人,一個很複雜的人,有內心矛盾的人。如果不是一個人,而是幾個作者合起來,互相之間更會有差別和矛盾。總之作者自身存在矛盾。但他非常聰明,能反向看問題,在百姓和統治者一致方面,他提的策略都是可操作的,可行的,很有智慧。他就像後來的知識分子一樣,在給官方出主意的時候,考慮得很現實很具體。但並不等於這位知識分子沒理想,沒良心,他有。在給官方提了很有操作性的建議之後,他補充說,您應該克服私心,為民父母,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等等。老子提出了這個理想,但是沒有製度措施,所以我只能說這是一條虛線。 他描述理想世界也同樣很虛,就一句,也沒有重複和支持,就是“小國寡民”。 我們就順著你這個曲線來看老子。如果按照你剛才講的他不僅把問題講清楚了,包括細緻的方案、怎麼做他也有了。以至於這麼做的好處也點出來了,可是老子之後的2500年,除了個別歷史時段,我們看到老子曲線上半段被呈現出來,最典型的就是“文景之治”和“貞觀之治”,那比起我們更長段不堪回首的歷史,這幾乎是一瞬間。 還要加上改革開放30年。說實在的,我能畫出這條線來,就是在勾勒改革開放給我的印象。我覺得我理解了老子,就是因為我理解了現實。老子也要求你通過這種方式去理解他。帛書本的第14章,他叫我們“執今之道,以御今之有”,就是用今天的道理來把握今天的事實,“以知古始”——由此來知道古代的初始狀態,“是謂道紀”。這叫道紀。 今天的道理是什麼呢?我前一段在讀田紀云的《改革開放的偉大實踐》,讀的時候,我就發現改革者把握了幾條規律性東西,這麼一場大規模的改革開放,沒真正抓住點規律,能取得如今的成就嗎?那麼,改革者到底抓到什麼規律了?我看出兩條全黨形成共識的規律: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 第一定律:財富創造律。財富創造取決於生產者是不是有積極性,生產者是否有積極性,又取決於是不是多幹多得,少干少得,自作自受。自作自受的製度是什麼呢?承包製度是淺層的,產權制度改革是深層的。最能調動財富創造積極性的產權制度是:個人自主決策,成功了自己受惠,失敗了自己承擔結果,自作自受,這就是自由的標准定義。這種自由的深度和廣度,與財富創造正相關。兩個東西之間穩定持久的正相關,不就是一個定律嗎?這就是改革者認識到的第一定律:財富是怎麼創造出來的,財富創造的強度與自由度正相關。 再進一步說,如果把市場引進來,優勝劣汰,有競爭,幹不好的自然淘汰,留在這裡都是能幹的,效率不錯的,這種自作自受的製度,在整體上必然是一個創造財富非常有效的製度。總之,自由市場製度,自由企業製度,個體層面和宏觀整體的自作自受的製度,與財富創造活動的強度,有很強的正相關。這是第一定律。 尊重了第一定律,這個政府就得民心,就安定,政府的財政收入也越來越多,政權越來越穩固。這就是第二定律:統治集團的興亡取決於你對第一定律的接受和遵從。當然,最徹底的遵從就是民主,讓老百姓自己當家作主,維護自己自由,誰侵犯他們就把誰選下去,換上來的人都是維護百姓自由的。目前還沒有貫徹他們對第二定律的認識,沒有貫徹到底,就像老子似的,表達了一些理想,但只給虛的,下半段還是一條虛線。 這兩條定律,老子都講到了,所謂“我無事民自富”,你不去干預,民眾就能富裕起來,這就是財富創造律,或者叫改革開放第一定律。民怎麼富?統治者少干預,減少苛捐雜稅,少壟斷,於是財富就增加了。如果政府遵循第一定律,政府也就跟著強大起來,這就是第二定律。老子曲線的前半段,可以根據改革開放的經驗,拆解成兩條定律,自由度、財富創造、政權強大程度,三者之間正相關。老子曲線的前半段合併描繪了這種相關關係:給民眾的好處越多,統治者的收益越高。 理解了這些今天的道理,回過頭再看老子說的道理,就發現他說的是這個貫穿古今的道理。 “執今之道,以御今之有,以知古始”。你想想,那時候跟現代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井田制不行了,後來被初稅畝代替,用我們現在的說法,大概就相當於人民公社解體了,分田單乾了。老百姓自由了,於是財富創造增加了。初稅畝是公元前594年的事,這是《老子》的作者可以看到的歷史經驗。孔子生於公元前551年,據說孔子曾拜訪過老子。 你怎麼用老子這條曲線解釋這樣一種現象:中國所謂有錢,或者給人感覺富起來了,實際上是入關(WTO)以後。統計數字告訴我們,入關前的1999年,中國的外匯儲備只有1440億美元。入關8年,超過2萬億。這個增長速度在所知人類歷史上是沒有出現過的。 剛才把老子曲線拆解成的兩個定律,第一定律是財富定律,“我無事民自富”,你給老百姓自由,財富就增加,用這個可以解釋加入WTO之後的成績。 怎麼解釋呢?第一,破除貿易壁壘了,加入世界貿易體係了,意味著我們的自由可以跨國界了,各生產要素的流動,產品的流動可以自由跨國界了。全世界都是我們的自由空間了。 第二,這個自由必須剔除暴力,所謂道“利而不害”,自由也有同樣的特點,利而不害,就是不侵犯別人的權利,這個範圍之內你是自由的。道和自由有相同的靈魂,就是利而不害。在我們加入WTO之前,中國國內的製度歧視民營企業,設立了種種壁壘,而這些壁壘都是以暴力為依託的,非法集資,坐牢,槍斃。加入WTO之後,至少拆了一部分壁壘,老百姓所受到的束縛,就是強制捆住你手腳的東西減少了,就是老百姓自由的深度增加了。無論在質上量上,中國老百姓的自由都增加了,財富的增加就是經濟自由增加的自然結果。 好,我們還是回到你這個圖上來。人類存在本身所追求的只是前半段嗎?還是統治者實際上最希望追求這一段? 對統治者來說,最佳自由度就到這個最高點,再往前走,其純收益就要下降。 這樣就好理解了。統治者在自由這一條線上放一放,並不是他對自由有什麼理想追求,順道增加他的法酬,而是他首先想到如何增加法酬,才發現還有這麼一條可以適度擴大的自由線。而我們實際看到的,更可能是在這條線的後半部分來回推磨,收一收,放一放,像是螺旋式運動,實際上既不倒退,也不前進。如此一來,這個自由與人類代代追求、被思想家們不斷強調的具有本質規定性的自由,相去十萬八千里。 當然有差別。 但你一直在用自由這個詞。在我看來,這幾乎是一個物慾的自由。統治者增加你慾望的度,將導致他財富或者力量的增加。物慾的自由就是吃飽飯的自由。 我們在這加一個字:“度。”“自由度”在理論上的滿分是100分。但對統治者最有利的時候是一半,50分。民眾希望100分,統治者希望50分,有50分屬於共同利益,還有50分屬於分歧。 對,用“自由度”。如果你把整條線看成是自由度的話,你怎麼看這後半段呢?後半段你用虛線表達,如果虛線坐實了,是不是就是真正的自由了? 對。 後半段統治者不肯坐實,要極力限制民眾的權利和選擇空間。 人滿足了低級需要,就轉向高級需要,高級需要發展下去,就要爭取榮譽,自尊心,社會地位,自我實現,最後整天下棋,跟神仙似的,不干活了,追求閒暇。對統治者來說,你光閒著,不給我生產,不給我打仗,這種人沒用。按照李零的說法,扣除了那些高級慾望之後,人滿足於吃飽穿暖,那是牛馬。統治者心目中的最好的民眾就是牛馬。沒有更高的慾望。這個分寸對統治者最好。所以這個最佳自由度就到這個頂點或拐點的位置,就給你50平方米的自由空間。再多增加10平方米,你就會有了某些政治權利,要求監督權,要求知情權,要求掌握更多的知識,要求掌握自己的命運。這些要求和慾望的增加,都是老百姓的自由度在增加。但是統治者的法酬就要下降。要真的讓老百姓能夠選舉公僕了,統治者的法酬就會變成零。他們就真成公僕了。這就是民主社會中可能達到的自由度,100分,100平方米。沒這麼理想也有80分吧。 如果說改革開放30年一直沿著老子曲線的前半段走,是開不出後半段來的——把這個虛線變成實線。古典智慧當中,還有誰能給我們從虛線到實線以啟發嗎? 我不知道。前半段曲線,我們可以稱之為經濟自由主義,在經濟領域裡充分擴大自由。能夠使經濟發展,這些確實能給我們帶來“文景之治”,能夠給我們帶來改革開放的偉大成就。但是,再往前走,自由度再擴大的話,我們歷史沒這個經驗,別說沒這個經驗,在想像力上,老子也沒想像出來。 這個叫動物自由。 動物自由有點狠了,經濟自由吧。經濟一般都是為了滿足一般人的物質慾望。吃飽穿暖。但是再往前走,涉及到人的尊嚴、政治權利,涉及到人可以不干活了…… 這是人的自由的時候。 主要是政治領域,因為人們一旦能決定自己的命運了,他愛幹嗎就是自己的事了。 也不光是政治領域,包括信仰、藝術創造。 我們這條線講的是法酬和自由度的關係。前半段重點在經濟領域,經濟上的改革開放,經濟自由都可以做。再往前走就是政治自由了。這半段是涉及到對統治者的限制和監督的問題,民間增加一點,統治者減少一點,民間增加到100,統治者的剩餘變成零,這是不能容忍的。我認為,我們改革走到這一點,就到了這個雙方利益一致的最高點,也是從統治集團看來的最佳自由點,到了50分了。再往前走到51平方米的時候,民間自由增加1平方米,官方的收益要降低1寸,這時候分歧開始。這就是我們的改革到現在難以推進的緣故。 有的時候阻礙者是一個利益集團,他的最佳利益和總體統治集團的利益不一樣,他到45、47就不肯放權讓利了,不往前走了,儘管還有一段利益,比如開放電信,開放金融。儘管整個國家經濟受損,他也咬住,就不往前走。於是可能就發生這樣的博弈,在各個集團利益的阻擊之下,連50平方米的自由空間都達不到,就45到47之間拉鋸。 現在大體還是40到50之間在博弈。你走到50又能怎樣? 沒有質變。走到50平方米,就是老子政策的理想境界。當然不是小國寡民,而是官民雙方的繁榮。但是這個繁榮都是沒有保障的。 誰都沒有保障,包括統治者自己在內。今天打住吧。收穫很大。多謝吳思!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