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外國小說 戰爭與和平(第三卷)

第51章 第二十八章

許多史學家說,法軍沒有在鮑羅金諾戰役中取勝,因為拿破崙傷風了,要是他沒有傷風,那麼他在戰鬥前和戰鬥中發布的命令一定會更加天才橫溢,俄國就會滅亡,世界面貌就會改觀。有些史學家認為,俄國的建立是靠一個人——彼得大帝——的意志,而法國由共和變為帝國、法軍開進俄國,也是靠一個人——拿破崙——的意志,他們認為俄國之所以能成為強國,是因為八月二十六日拿破崙得了重傷風。這些史學家作出這樣的論斷是必然的。 如果鮑羅金諾一戰的發生與否是由拿破崙的意志決定的,如果發布這項或那項命令也是由他的意志決定的,那麼,是影響他意志的傷風拯救了俄國,而那個在八月二十四日忘記把防水靴拿給拿破崙的近侍則是俄國的救星。按照這種邏輯,這樣的論斷無疑是正確的,就像伏爾泰開玩笑所說的(他自己也不知道對什麼而發),巴托羅繆的屠殺是查理九世發胃病所致。然而,有人不信俄國的形成是靠彼得大帝一人的意志,法蘭西帝國的形成和對俄國開戰是靠拿破崙一人的意志,他們認為這種論斷不僅荒謬絕倫,而且違反人類實際生活。至於歷史事件的原因問題,他們另有解釋,那就是人間萬事都是由上帝注定,也取決於參與其事的所有人的意志,而拿破崙對這些事件的影響只是表面的,虛假的。

假設巴托羅繆之夜的屠殺並非出於發布命令的查理九世的意志(儘管命令是他發的),他只是發布了命令而已,這種假設看來是荒謬的;同樣,假設鮑羅金諾八萬人的屠殺不是出於拿破崙的意志(儘管他發了開戰和指揮戰鬥的命令),他只是發布了命令而已,這種假設看來也是荒謬的,雖然如此,但是作為人的自尊心告訴我們,我們每一個人即使不比偉大的拿破崙更偉大,也決不比他渺小,而歷史的研究則充分證實了這一點。 在鮑羅金諾會戰中,拿破崙沒有向誰開過槍,也沒有打死過一個人。這一切都是士兵做的,因此殺人的不是他。 在鮑羅金諾會戰中,法國兵殺俄國兵不是由於拿破崙的命令,而是出於他們自己的願望。全體軍人:法國人、意大利人、德國人、波蘭人,由於長年征戰,全都衣衫襤褸,又飢又乏,一看見有軍隊擋住他們去莫斯科的道路,覺得“酒瓶既已打開,就得一飲而盡”。現在要是拿破崙禁止他們同俄國人打仗,他們就會先把他打死,然後再同俄國人打,因為他們非打不可。

他們聽到拿破崙在命令中提到,後代將會記得他們參加過莫斯科戰役,以此來安慰他們所遭受的傷亡,他們就大聲呼喊“皇帝萬歲”,就像他們看見畫上拿棒捅地球的男孩時高呼“皇帝萬歲”一樣,也像他們不論聽到什麼就高呼“皇帝萬歲”一樣。他們除了喊著“皇帝萬歲”前去打仗,以便用莫斯科征服者的身份去獲得食物和休息,就再也沒有事可做了。因此,他們殘殺同類並非由於拿破崙的命令。 指揮整個會戰的也不是拿破崙,因為他的部署完全沒有被執行,而且在戰鬥過程中他也完全不知道前面的情況。因此,這些人互相殘殺,並不是遵照拿破崙的意志,而是根據幾十萬參加共同戰鬥的人的意志。只有拿破崙一個人認為,一切都是由他的意志決定的。因此拿破崙有沒有得傷風,並不比一個輜重兵有沒有得傷風更有歷史意義。

有些作者說,由於拿破崙得了傷風,他的部署和命令就不像他以前的部署和命令那樣好,這完全是胡扯,因此拿破崙八月二十六日的傷風就更無關緊要了。 前面抄錄的作戰部署一點也不比以前打勝仗的部署差,甚至更好些。戰鬥中所臆想的命令也不比以前的差,而是同以前的一樣好。這些部署和命令之所以顯得比以前的差,只因為鮑羅金諾戰役是拿破崙第一次沒有取勝的戰役。所有最出色的、經過深思熟慮的部署和命令,如果執行的結果沒有取得戰鬥勝利,軍事專家就會煞有介事地加以批評,認為這些部署和命令很糟。所有最糟糕的部署和命令,如果執行的結果打了勝仗,態度嚴肅的作者就會連篇累牘地指出它們的優點而大加讚揚。 威羅特在奧斯特里茨戰役中的部署就是這類作品的典範,但還是有人批評它,不過只是批評它過於煩瑣。

拿破崙在鮑羅金諾戰役中執行政權代表的任務,就同他在其他戰役中一樣出色,甚至更出色。他沒有做過任何有害於戰鬥的事;他聽取最合理的意見;他沒有糊塗,沒有自相矛盾,沒有驚惶失措,沒有逃離戰場,卻發揮他豐富的作戰經驗和才能,鎮定自若地扮演了他貌似統帥的角色。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