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社會心理 愛的哲學

第19章 第五章愛就是成就一個人-2

愛的哲學 瓦西列夫 6798 2018-03-18
自由、靈感、幸福 愛情是體現人的個性奧秘的最重要方面,同時它又完成重要的社會職能。首先,在個人自由這種每個人都直接體驗到的各方面的綜合中,愛情有很大作用。  政治自由(從更廣泛的意義上說是社會自由)是愛情可能實現的條件。壓制個性的社會制度總是或多或少地歪曲親暱關係的內容。自由必不可免地需要各種有利於的感情交往的良好氣氛。在以政治利益至上的年代裡,作為皇室的男男女女們是沒有權利選擇自己的愛情的。兩性關係美的高級形式是愛情,愛情的結晶是婚姻。 然而在人類歷史上,婚姻常常是政治需要的手段。最富有戲劇性的是羅馬皇帝馬克西米連的聯姻活動。馬克西米連為皇子時,勃艮第公爵查理為了換取一個國王封號,主動提出把女兒瑪麗嫁給馬克西米連,聯姻沒有成功。四年後查理死去,新繼位的瑪麗為對抗法國入侵,再次要求與馬克西米連成婚。馬克西米連飛速前往成婚,目的是藉婚姻把尼德蘭納入羅馬帝國版圖。 1482年,尼德蘭叛亂,法國乘機逼進,為了向法國妥協,馬克西米連把年僅四歲的女兒瑪格麗特嫁給法國王太子查理。 1488年,馬克西米連為了控制布列塔尼,便主動與布列塔尼新繼位的女公爵安妮訂婚,因自己不能分身,就派代表前往舉行結婚儀式。但這時法王查理為了爭奪布列塔尼,搶先娶了安妮,把十歲的瑪格麗特退還給馬克西米連。諸如此類的例子還有許多,在政治需要面前,個人的愛情自由被扼殺,這是封建社會的一大特點。在多數情況下,政治對情愛的干預其作用是負面的,政治交易的成功,幾乎總伴隨著愛情的悲劇。

我們早就听膩了男女平等的口號,但是,在情侶的相互關係中,真實的情況是什麼樣的呢?是否存在表達自由意見的條件呢?換句話說,已經產生的愛情在兩人的親密交往中是有利於達到雙方的平等,還是一方盛氣凌人、高於另一方呢?對這個問題的各種回答常常是十分有趣的。 屠格涅夫的《鄉居一月》中,拉基金宣稱:“愛情裡是不存在平等的。只有老爺和奴隸,所以詩人說愛情是鎖鏈,這話是很有道理。您等著瞧吧!您大概會看到,這雙溫柔的小手多麼會折磨人,它們是多麼含情脈脈地把一顆心撕得粉碎……您會看到,拜倒石榴裙下是什麼滋味……這種奴隸地位是多麼丟人,多麼惱人。” 在裡,波圖金也說了類似的話:“男子軟弱,女子有力,機緣更有無窮威力。安於淡泊的生活是困難的……這裡有美貌和同情,這裡有溫暖和光明,——怎麼抗拒得了呢?你就像嬰兒撲向保姆一樣奔過去……反正兔不了要落入什麼人的手心就是了。”這種奴役是不可免的,就像鐵屑投向磁石一樣不可抗拒。直到有朝一日,“死亡來解脫我們”。

既然女子像是一塊磁石,而男子像是鐵屑,那男子就不可沒有自由的權利了。兩人之間的平等只是徒具虛名,因為女子的隨心所欲壓制了男子的自由。但是男女之間的位置相反的情況更為普遍。男子在歷史上一直在壓製女子的自由。在傳統的一夫一妻制舊式家庭中這確是常有的事。這種不平等,由於正在產生的真正深厚的愛情而逐漸消滅,而推動互愛雙方的自由。在交往過程中,親暱感情越是深厚,平等的趨勢就表現得越明顯。 愛情容不得壓迫,容不得頤指氣使和發號施令。羅素說過:“愛情只有當它是自由自在時,才會葉茂花繁。認為愛情是某種義務的思想只能置愛情於死地。只消一句話:你應當愛某個人,就足以使你對這個人恨之入骨。” 愛情關係是最親密的,雙方都得承擔責任的“兩人聯盟”。其中不可避免地出現一個人對另一個人的承諾,恪守承諾可能束縛他們的自由。但是男女雙方的感受還是親密無間的,雙方完滿的融合在一起以至難分彼此,就使這種遵從和承諾具有了另一種性質。由於興趣和願望一致,調整行動的做法就不再像是從外部硬性注入的那樣,而在很大程度上給予人更大的自由,達成默契和一致。相互承擔的責任往往變成對行動的自由選擇,換句話說,“我要”同時也意味著“她要”,反過來也是一樣,“她要”也就是“我要”。這樣一來,責任轉化為自由的表達。在共同的生活中,男女共同協調自己的行為,達到共同的生活目標,而沒有驅使的感覺。

當然,愛情絕不是相互關係中單純的安逸恬靜,絕不是表現價值體系的完全契合。在某些場合中,一方的想法並不符合另一方的意願。個性的差異是很自然的。但是只要存在愛情,那麼在共同生活的主要問題上,雙方的願望還是可以達成一致或者相近的。 “我要”同“她要”越是矛盾衝突,愛情就越是退化。相互承擔的責任就開始轉化為對個性自由的壓制。這就是彼此的愛情逐漸熄滅的過程。相互關係的自由具有了強制的性質。對個人本性的限制和壓抑使愛情不能得到真正的發展。 男女在愛情上的自由,就是每個人都按照心靈的意願、思考、情感、直覺和評價自己挑選自己喜歡的愛情對象,而不受任何外部私利的限制。各人按照對自己對責任的認識,決定自己愛情的強度和持久程度。如果男女雙方都尊重彼此的自由,愛情就可以長期是幸福的,並得到不斷的延續。因為正是這種在一致範圍內的相對自由能夠促進感情並使它日益豐富。在車爾尼雪夫斯基的小說《怎麼辦》中,羅普霍夫對薇拉·巴甫洛夫娜說:“愛一個人就是希望他幸福。可是沒有自由便沒有幸福。你不願束縛我,我也不願束縛你。如果你因為我而受到束縛,你就會使我感到痛苦。”

愛情幫助人們明智地利用自由的可能空間。因此,愛情有助於豐富人的精神面貌。在人與人相互關係的複雜的網中,社會自由的發展有一定作用。社會自由的範圍歷史地表明實現愛情自由的有限性。山道爾·裴多菲曾經用詩句表達了人的這兩種特徵的價值次序。 我要的只是—— 愛情和自由。 我願意用生命 去換取愛情, 而為了自由 愛情又何足惜。 昔日的許多偉大思想家都指出過愛情在人的生活中的巨大作用。愛情能加深一個人對世界的感受,全面刺激他的生命力。因此,愛情能使男子和女子精力旺盛,精神煥發。 文藝復興時代的先驅但丁熱情洋溢地寫道,愛情是“與陽光同在的上天的光芒”,它“照亮了人的理性”。愛情啟迪思想、為社會的精神發展開闢了廣闊的天地。彼特拉克在《歌集》裡說,真正的愛情是一股神秘的力量,它使人上升到“光明的峰頂”。

盧梭認為,情人的智慧變得“更加敏銳”。愛情是“吞噬一切的火焰,它使其餘的感情燃燒起熊熊大火……給它們注入新的力量……所以人們才說,愛情創造了英雄”。 傅立葉作為一個經濟學家斷言愛情具有生產的功能,只是力量沒有得到很好的發揮。他把人類的這種強大力量包括在未來合理的社會制度中,具體到經濟生活中。他說:“愛情在文明製度下是動亂、懶惰和耗費的萌芽,而在和諧的製度下則成為創造收入和生產奇蹟的源泉。” 人們曾經一再指出過愛情同勞動的完善和加速之間的聯繫。凡·高有一句格言:“會愛的人才會生活,會生活的人才會工作。”愛情使一個人的體力和精神力量更加振奮,使他準備有所作為,使他集聚起生活的勇氣。 愛情作為本能的體現,能加強機體生活的緊張程度。愛情可以促使運動著的身體保持平衡。愛情同一個人的外部環境和內部狀況的其他方面聯繫在一起,能夠提高機體的生命力和主動性。

這種有利的生理基礎決定了心理的某種狀態。沉浸在幸福而深厚的愛情中,人是不知道什麼是抑鬱、寂寞、冷淡的。在情侶的思想裡只有歡樂的激動和一種特殊的輕快感,他們彷彿體驗到一種內心的淨化、“靈魂的昇華”。這種心境使人的各種力量都得以充分發揮出來。 愛情從內部推動人的各種力量去最地克服困難。在布魯諾的喜劇《教士》中,瑪爾塔說:“愛情足以使任何沉重的勞動都變得不僅輕鬆,而且愉快。” 另一方面,在心理上也必然出現一些特殊的趨勢。一個正在熱戀中的人總是有強烈的願望,去把某種不同凡響的事情做得很成功,或做到了某種其他人做不到的事情,以求贏得愛情對象的青睞,得到他,使自己配得上他。女子希望自己更漂亮、更性感,更溫柔,男子則希望自己更英勇、更機智、更有創見,更有幽默感。

個人在愛情的基礎上自我發展的衝動自然而然地表現為靈感。文藝作品中描繪過精神從內部積極活動的這種形式。靈感是意識內在的亢奮狀態,是意識進行創造和克服困難的一種志向。靈感的到來是困苦的,是人長期思考問題的結晶,是人內在積極性所產生的。靈感的作用是進步的,因為,它首先發動一個人的體力和精神力量,從而提高他的活動效果;另外,它還能使這種活動變得愉快而富於感情。 靈感並不總是來自同一個社會領域。提到他,我們主要是認為是詩歌、文學的範圍,其實它可以在政治生活、勞動功績、道德、科學等領域都存在。由愛情激發的靈感有巨大的行動力。靈感可以說是一個人日積月累修養的產物,它是一股深厚的感情力量,彷彿能從根本上改造人的精神和身體。而靈感的促進劑卻是那讓人期待的愛情。女人是美的源泉,給男人以生活的芳香,給男人以智慧的火花。或許正是這個原因,那些哲人、智者、藝術家,如歌德、海明威、羅丹、畢加索……在他們短暫的或漫長的一生中多次更換情侶,每次更換一個女人,他們就為人類獻上一部作品。在藝術中,他們尋找女人和愛情;在愛情中,他們尋找藝術的靈性。他們尋找的不是這個女人、那個女人,而是抽象的女人,他們的女人就是他們的心靈,而他們的心靈又寬闊得似乎能包容下所有的女人。道德敗壞!我們不能這樣斥責他們,除了滿身心的傷痕,還有作品。他們真的沒有得到多少歡樂,為愛情或者為藝術,他們用了一生去尋找,誰也說不清楚他們找到了沒有。但有一點是清楚的,他們至死離不開女人。

莎士比亞的喜劇《愛的徒勞》中說,愛情“使每一個器官發揮出雙倍的效能”。愛情蘊含的力量大得出奇。 “它使眼睛增加一重明亮,戀人眼中的光芒可以使猛鷹眩目;戀人的耳朵聽得出最微細的聲音,任何鬼祟的奸謀都逃不過他的知覺,戀人的感覺比戴殼蝸牛的觸角還要微妙靈敏;戀人的舌頭使善於辨味的巴克科斯希臘神話中的酒神。顯得遲鈍;……愛情像斯芬克斯一般狡獪;像那以阿波羅的金發為弦的天琴一般和諧悅耳;當愛情發言的時候,就像諸神的合唱,使整個的天界陶醉於仙樂之中。” 巴爾扎克在裡寫道,愛情給淒楚的眼睛注入生命,給蒼白的面頰抹上紅潤。當巴黎女人“真正傾心相愛時,她們就超越自己的猥瑣品格而變得心靈崇高”。 愛情是藝術家靈感的源泉。由於愛情迷人的魔力的影響,各種藝術形式的優美和神奇才得以產生了。人類幾千年的歷史都讓人信服這一點。

愛情的能量,有時還是一種催化劑,給人思維的活力,給人創新的靈感。古今中外,許多男人都是因對女人的愛才成為某某“家”的。普希金的《給凱思》,是1819年在彼得堡遇見一位叫凱思的美麗女郎,一見鍾情觸發靈感而寫成;裴多菲的《小樹顫抖著》等為數可觀的動人詩篇,是在1664年秋詩人熱戀尤麗時而寫的獻詩;舒曼與女鋼琴家克拉拉相愛時,寫出的《c大調幻想曲》可以說是他用音符對她發出的心靈的呼喚。他說:“愛情的火花使我的創作熱情愈燃愈旺。”莫扎特由於愛情的鼓舞,寫出《費加羅的婚禮》、《唐璜》、《魔笛》等一系列偉大作品。他對戀人說:“我所以能很快寫出這些作品,一半功勞是屬於你的。”相反,愛情的失去或中斷,有時則會摧毀一個男人的精神世界。舒伯特因愛情而獲得了不竭的創作靈感,但愛情的失去又使他陷入了極度的憂傷和失望之中,30歲便在無數的生活磨難和疾病的摧殘中死去……無數的事例都說明了愛對靈感的激發力量。

奧維德說,愛情不是浪蕩的“遊手好閒”。他在《愛情的悲歌》裡寫道:“如果你不願意做一個無所事事的懶漢,你就去愛吧。”古羅馬詩人圖克西安十分了解愛情善良的力量:“歌曲產生愛情,而愛情也產生歌曲。” 文藝復興時代的藝術尤其鮮明地表現了愛情的鼓舞力量。愛的激情不斷推動著詩人、畫家、建築師和音樂家的創新。愛的光輝照亮了彼特拉克和薄伽丘、塞萬提斯和莎士比亞、歌德和席勒、拜倫和雪萊、司湯達和巴爾扎克、普希金和萊蒙托夫以及許多其他詩人的審美視野。 在文藝傑作的內部氣氛上,幸福的愛情借助創作者的靈感也有很強的反映。幸福的愛情通過心理的概括使這些作品的感情是充滿生機的,對世界的看法是樂觀無畏的,它驅散了憂悶不樂和悲觀失望的心情。 在科學中愛情也是一支鼓舞的力量。要考察愛情在學者生活和創作中的作用是一件困難的事情,因為它在這方面遠不如在文藝創作中表現得那麼直接。只有一些偶然的自白才稍稍揭開了這層帷幕。維涅爾寫道:“在講述我作為一個學者的經歷時,我毫不吝惜地捨棄同妻子的共同生活中那些最令我感動的情節,如果這些事情同我的學術活動沒有直接關係的話。可是,如果因此而給人造成一種印象,似乎我的內心生活只局限於關心自己的前程,似乎忽略了隨時給我以幫助的忠實的愛妻,我也能正常地生活了這麼多年頭的話,那是讓我很不愉快的。我深信,家庭生活是純屬私人的問題,這使我現在難於啟齒。我覺得,要使讀者了解我生活的這個側面,就勢必要談到只屬於我們兩個人的某些東西。” 很難指出一種社會活動是不受愛情的積極影響,或者可以說根本沒有不受它影響的。我們之中的每一個人時刻都在體驗著愛情的鼓舞力量。不過,這在他們生產活動的結果中卻並沒有得到如實記錄。 當然,情侶也可能對勞動沒有什麼熱情,而寧願遊手好閒,悠哉游哉地過日子。這種情形是罕見的,不過它們表明,愛情不會自動地發揮良好的作用。愛情是同教育、親近的人的榜樣等其他因素一起,共同對人的意識產生有益的促進作用。 愛情激勵人去克服前進路上的困難,去創造奇蹟。傑克·倫敦在長篇小說《緊箍衣》裡在世界歷史的背景上把婦女理想化了。 “我有時覺得,一個男子的歷史就是他對'某個女子的戀愛史……我一直在愛著她。在我的夢裡縈迴的是她,不論我白天胡思亂想些什麼,歸根到底想的也是她。她是無處不在的……我和在我之前的所有賢哲一樣,了解女人的真實面目,了解她的種種弱點……可是,命中註定的事總是避免不了的:她的腿是漂亮的,她的眼睛是迷人的,她的雙手和乳房是天堂,她的誘惑力是頭暈目眩的男子所不能抗拒的……女人吸引著男子,就像北極吸引著羅盤的指針一樣。” “因為女人在男子眼中……是美妙絕倫的。他品嚐到她的甜蜜,嗅得出她的芬芳,她使他熱血沸騰……所以女子才有權力去震撼那光明與黑暗的大力神都不能使之顫抖的男子的心靈。” “為了她,也為了她未來的孩子,我在大樹的頂端奄奄待斃,在山洞的入口處同敵人拼搏,在圍困中堅守在土牆後面。為了她我在天上劃出黃道十二宮。我把十塊玉石看成是宜於耕種的月份,朝它們膜拜時,我是在向她祈禱。” “女子就像掩護自己雛兒的母雞,總是緊貼著大地。而我浪跡天涯的願望卻老是把我引向閃爍發光的旅途。” 愛情是同個人幸福的最高境界聯繫在一起的。這兩種體驗的內容之間存在的依存關係由來已久,緊密相連。日常生活的聯想是很牢固的,兩個語詞常緊密地聯繫在一起,說到一個方面就會召喚另一個的出現。如果一個人沒有體驗過深沉的愛的激情,就未必能說他是完全幸福的。這種觀點被生活中的事例不斷地證實著。 自然,幸福並不僅僅限於愛情和對愛情的親切體驗。幸福涉及人的整個生活的各個方面。幸福從古至今都引起熱烈的爭論。人們通常賦予幸福的含義是各不相同的。 從亞里士多德和伊壁鳩魯到斯賓諾莎、愛爾維修和霍爾巴赫這些快樂論者把幸福看作長時間的、合理的個人滿足,看作最高的福利。他們認為人生的這個目的是主要的,並堅定地同禁慾主義做鬥爭。 從柏拉圖和塞內加到愛比克泰德、康德這些倫理學上的嚴肅派認為自己最高的道德任務,不是個人滿足,而是合理地服從“命運”或者義務。他們把意識引向另一種現實,即先驗主義的現實。 這樣提出問題就使愛情和幸福的共同因素更加顯而易見。問題直接涉及到滿足和義務,因為愛情不僅是一種愉快的、長時間的個人體驗,而且是在現實中具體地實現某種社會聯繫。因此,愛情會給人帶來享受,同時又符合他的義務感。也正是愛情的不同方面總體的滲進個人的心理,形成個人幸福的感受。  不同的人對理想和自己的義務有不同的理解,因此他們賦予幸福這種個人生存的最高需求以不同的內容。個人對各種生活價值的看法在這裡有很大作用。有的人認為為藝術和科學而工作是幸福,有的人認為擁有物質財富是幸福的,如此等等。但是,無論是哪種情況,幸福都要求滿足社會層面的情感需求。因此,個人在追求自己最高的人生目標的同時,就最充分地表現了自己。 愛情同完成社會義務有關,使日常平凡的生活具有了強烈的、長期的滿足,開闢了最深厚、最親暱的情感源泉。因此互愛雙方的個人生活就更充實,充滿了優美和愉快的感受。愛情在建立個人內在幸福這種特殊的情感和精神狀態方面有重要作用。 一般說來,愛情有一種奇妙的功能,它能使它所觸及的東西在個人眼中提高價值。這樣一來,愛情就使個人的日常平凡生活具有新的、更高的意義。席勒在《愛情的凱歌》中,用詩的境界表現了人對這種狀態的主觀認識。 神仙因愛情而幸福, 我們有了愛情, 宛如神仙一樣。 在有天堂般愛情的地方, 那里人間的一切, 彷彿都是天堂。 社會的發展必不可兔地也要求愛情的發展。愛情的內容成為衡量一個人的精神高度的重要標準。愛情的精神本質不斷豐富,它積聚著日益發展的精神文明中的審美價值和道德價值。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