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社會心理 愛的哲學

第7章 第二章兩性的美學-5

愛的哲學 瓦西列夫 4911 2018-03-18
沉重的肉身 人類進入中世紀,對世界的整體感受也進入了新的階段。基督教及其教規確立了統治的地位,歐洲人的整個生活方式都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可以說是人類思想發展的轉折點。 首先,在古希臘羅馬時代的人們看來,世界是一個整體,可觸可及的,可以認識,和諧、完滿,充滿了肉體和精神的統一美。而中世紀基督教把世界分裂成截然對立的兩個部分:上帝(靈魂)的世界和魔鬼(肉體)的世界。宗教的理想不是擲鐵餅者似的健壯身體,不是阿波羅,而是疲憊消瘦、蒼白無力、虛偽狡詐的鬼魂——聖徒和苦行僧。 禁慾主義的道德確實有一定的社會心理原因。它要求內省,要求更嚴厲地限制男女兩性的接觸,反映了古希臘羅馬世界晚期人們生活的淫亂,這需要強有力的道德約束力來束縛。正是這種特殊的原因,中世紀創造了另一種愛情觀的新的藝術傑作。基督教消滅了擾亂理智的裸體神像,創造了貞潔之女神聖母馬利亞。藝術中的女性形象籠罩著神秘的、令人費解的色彩。出現了僧道和騎士愛情。在陰鬱的神秘主義時代的氣氛中,文學形象彷彿是迷夢的幻影。

著名德國史詩《尼伯龍根之歌》,根據當時社會的價值標準,描述了理想的男子形象和理想的女子形象。齊格弗里德是男主角,他身經百戰、堅強勇猛的英雄,一個光榮的騎士。他進攻驕橫的國王,征服他們,奪取財寶,殺死巨龍,在巨龍的鮮血中沐浴,成為一個所向披靡的英雄。克里姆希爾特是女主角,一個美麗、溫柔、高尚、細膩、清純的姑娘。克里姆希爾特迷住了齊格弗里德,成了他的妻子。當齊格弗里德遭到暗算被殺之後,悲痛欲絕的克里姆希爾特為夫報仇,她歷盡艱難,終於毫不留情地割下了殺害丈夫的兇手哈根的頭。為了復仇她也獻出了自己寶貴的生命。 《尼伯龍根之歌》歌頌了理想的男女典型。對齊格弗里德的力量和勇敢,以及克里姆希爾特的美麗和高傲的描寫,從美學和道德方面深化了現實對愛情的影響力。以《尼伯龍根之歌》為代表的這種文學培養了深刻的,儘管是仍受宗教壓抑的真摯感情。

在中世紀,愛情備受教規的打擊和摧殘。這在文藝復興以前的詩歌和散文作品中也得到反映。在意大利,但丁以前的新詩歌既表現了神秘主義的宗教亢奮,又表現了普羅旺斯歌手的柏拉圖式愛情的幻想。這是中世紀意識所特有的審美思想的感情色彩。詩人圭多·圭尼澤利在抒情濤中描寫了這種虛無飄渺的愛情。  正如太陽使寶石放射燦爛光輝, 女子使男子高尚的心靈產生愛情。 假如有朝一日上帝質問我的靈魂, “你怎敢?怎敢將我同世俗女子相比, 將我同愛情相比?” “尊貴的主,——我將回答說——她像 天使一樣, 我怎麼能不愛上她? 這絕不是罪過! ” 這時的愛情仍然必須是順從上帝的意旨的。它好似童話中通向天國、通向天使和上帝的天梯,好似清除人類罪孽的神火。有礙於時代的限制,甜蜜的罪過還要乞求上帝的憐憫。由女子所引起的情慾表現為祈禱和懺悔、宗教亢奮和自我陶醉的形式。

意大利詩人但丁在自己第一部作品《新生》中所描述了對貝雅特里齊的愛情。在這部作品中,禁慾主義的戒律彷彿容忍了內心的激情。但丁九歲時初次見到貝雅特里齊。他整個地陷入了騎士般的神魂顛倒的感情旋渦中。他猶疑不決,不敢接近自己心愛的人,更不敢鹵莽地向她訴說如神光般照亮他的心靈的愛情。但丁作了這樣的描寫:“她身著典雅的鮮紅色衣服在我面前出現,這麼質樸,這麼尊貴……從此愛情就主宰了我的心靈……每次不管她從哪裡出現,只是希望看到她那美妙的鞠躬就把我心中的一切邪念驅散,它燃起了我慈善的火焰,使我原諒一切傷害過我的人。如果那時有誰來問我什麼事,我的回答就會只有一個:'愛情',而我的面容會洋溢著寬容。”

但丁的愛情雖然充滿著對宗教的篤誠,但從根本上來說完全是塵世的。在《神曲》中天國的“水晶般的九重天”中,得到了完滿的表達。他的靈魂在天國得到了夢寐以求的幸福。他的愛情最後以溫柔的抒情頌歌和對“聖潔女神”的讚美而告終。在“煉獄”裡但丁遇見了貝雅特里齊,他卻沒有立即認出目己的心上人來,她的面孔閃耀著天使的光芒。貝雅特里齊嚴厲譴責但丁在她死後所犯的罪過:“你說,你說,我不對嗎?我的證據要求你承認一切。”無限羞愧的但丁淚流滿面,溫順地承認了自己的罪過,獲得了她的寬恕。充滿基督教意識清白觀念的道德序曲,以最後的考驗而告終。但丁輕快地由貝雅特里齊引導經過神奇美妙的諸重天和好像玻璃上面反射出來的影像的眾天使一起,飛上極樂的天堂。

但丁詩篇的潔淨光輝預示了文藝復興時期文學朝氣蓬勃的黎明。 資產階級作為進步階級開始登上了歷史舞台。從此,自由思想、宗教改革、異端紛起的時代來臨了。 意大利作家薄迦丘是文藝復興時期的先驅者之一。他和但丁不同。但丁預感到新的歡樂的生命力的要求,但他還是在天國和光芒四射的天使當中尋找幸福。沒有走出基督教的邏輯。薄伽丘探求的則是完全的塵世幸福。薄伽丘將愛情看得高於人的一切其他本性,他歌頌愛情的偉大力量、愛情的絢麗多形、愛情的瘋狂和曲折離奇和愛情的神聖權利。帕西寫道,這種愛情是“熱烈的、南方的、不可遏止的”,它佔據人的整個身心,“使他不得安寧,不達目的決不罷休”。故事集幽默諷刺地描寫了“既渺小而又偉大的肉體節日”,這些故事要早於提香和委羅奈斯那些描繪強壯有力的男子和甜蜜多情的女子的油畫。並且,薄伽丘描繪得更直率,更揮灑自如,淋漓盡致。因為文字“比造型藝術更有自由發揮的餘地”。

有很多地方描寫了抑制不住的情慾,這是對禁慾主義的沉重打擊。一些過分的渲染說明了人的情慾的巨大的壓抑和禁慾的卑鄙。的作者表白了文藝復興時期人對自由和愛情的需要,愛情就是感情的直率表白,就是歡樂和痛苦、自我犧牲和高尚、溫柔和力量的結合。在文藝復興時代是一篇關於愛情自由的美學宣言,它向基督教道學的假仁假義發起了挑戰。 自文藝復興時代至今,文學日益深入人的感情生活領域。它不但宣揚了美好的男女情感和自由的權利,它更豐富了男女交往的文化素養,促進了男女情愛的審美化。 繼薄伽丘以後,文藝復興時期的愛情觀在一大批作家的作品中得到了出色的體現。這些作品在把人的感情和心願詩意化方面有極高的藝術造詣。馬格里特·德·納瓦爾的摹仿,引人入勝地描繪了那一時代五光十色的愛情場面。男女互相熱戀,夫婦間爾虞我詐、彼此不忠,修士經不起情慾的誘惑,少女因為愛情苦惱而憔悴不堪。

一個故事的女主人公是個貧窮的姑娘,她愛上了一個貴族青年,這個貴族青年對她也產生了愛情。但是,他們兩個最後卻都進了修道院。他們崇高的心靈渴望著只有神才能具有的完美,他們“寧願死,也不願放任自己的慾望,因為那會損傷愛人的榮譽和良知”。但是,在裡,同這類虛偽故事並存的還有對大膽、直率的情慾的描寫。熱戀的阿馬杜爾對美貌的弗洛里達直稱,她的肉體應該屬於他。慾火熾烈的阿馬杜爾向弗洛里達說:“當一個人的身體和心靈都充滿愛情時,也就不再有罪過的餘地了。” 馬格里特·納瓦爾歌頌了男女問深沉、真誠和熱烈的愛情。她的一位主人公說:“沒有什麼東西比愛情更符合美德,因為正是上帝命令我們去愛的。我看,真心實意地愛一個女人,比把幾個婦女當做聖母像來朝拜要好。”

馬格里特·納瓦爾堅決捍衛了騎士和歌手們的虛情假意的、虛無飄緲的愛情。但是,她對放縱肉慾也持寬容態度,如果這種放縱是出於主人公的精神親近,她樂於在字裡行間原諒這類罪過。這部法國式的雖然披著耶穌教和柏拉圖主義的外衣,卻充滿了文藝復興時期美好愛情的蓬勃生命力。然而左右搖擺的矛盾態度畢竟說明他反對禁慾主義的不徹底。 緊接其後的塞萬提斯更大膽、更堅定地捍衛了人對愛情的自然權利。一方面,他嘲諷了過時的聖潔的、騎士式的精神戀愛。另一方面,塞萬提斯塑造了熱戀的男女的鮮明形象。他們渴望感情的充分酬答,肉體和精神的融合,浪漫主義的奇遇和真正的人間幸福。 塞萬提斯揭露了禁梏著人們心靈的一切成見。他宣告男女有自由表示自己感情並獲得愛情的不可剝奪的權利。他打破了愛情上的種種障礙,認為相互愛慕的價值高於一切。

馬弗里坦卡·索利塔愛上了被俘的西班牙人魯伊·德維特姆。她和自己的愛人逃到了遙遠的歐洲,在那裡找到了幸福。阿拉貢的十六歲少年唐·魯伊斯,一個擁有兩處莊園的著名闊佬的獨生子,為了追踪自己的心上人克拉拉夫人,寧願離家出走去當一個趕騾人。 塞萬提斯筆下的愛情是一種強大的、不倦的、高傲的、沒有絲毫虛假和邪念的感情。 熱戀克拉拉夫人的唐·魯伊斯歌唱了“無從實現”的希望和“頑強的愛情”;他唱道:“即使前進一步死,此心亦不為所動。”在塞萬提斯的悲劇《努曼西亞》中,馬蘭多對自己心愛的人說: 喔,里拉,你不要跑開, 請你留步。 讓我們雙雙在訣別之前, 享受一下生活的甜蜜…… 塞萬提斯描繪的愛情充滿了深刻的魅力和特別歡快的氣氛。洛貝·德·維加與此不同,他的戲劇是情侶洶湧澎湃的生命力的頌歌。在《羊泉鎮》中,一個普通的農民說:“你應當學會愛得更熱烈些。”而在《愚蠢的女子給別人,聰明的女子是我的》一劇中,希亞娜議論道:

我知道,愛情是 創造的第一個寧馨兒, 我知道,愛情創造了 過去和現有的一切; 但我不相信,愛情會 賜予一個卑微小人, 會佔據一顆齷齪的心。 莎士比亞的作品是文藝復興鼎盛時期的最高峰。他的詩歌充滿陽光和春天的鮮花氣息,氣息中包圍的就是追尋已久的愛情。 莎士比亞的喜劇和戲劇表現了幾千年的歷史進程所造就的人的精神深度和道德成熟性。莎士比亞在他的創作中保存、發展而且和諧地綜合了一切優秀的傳統,他預示了未來的啟蒙運動、理性主義和浪漫主義的精神。這位語言大師創造了無限豐富的瑰寶,它們以不同凡響的智慧、不朽的感情、人道思想和審美洞察的光輝、道德淨化的深刻力量、感情生活的高度修養和多種多樣的藝術感染力,教育和振奮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們。 在莎士比亞之前的文學中,沒有一個人像他那樣按照審美規律反映了愛情感受的多樣性和人物心理的個性特點。安東尼和克莉奧佩特拉火焰般的南方熱情,羅密歐與朱麗葉的無望的純潔溫柔的愛情,普洛丟斯和朱麗亞的潑辣熾烈的情慾(《維洛那二紳士》),福斯塔夫的終日耽於歡樂(《溫莎的風流娘兒們》),費迪南和米蘭達充滿神話般浪漫色彩的關係(《暴風雨》),傑西卡和洛倫佐之間肝膽相照的友誼(),奧瑟羅和波塞摩斯的妒火燃燒(《奧瑟羅》)等等——綺麗多彩、情節曲折的愛情故事激起了讀者極為廣泛的共鳴。 在莎士比亞的作品中,特別是在他的悲劇中,沸騰著火一般的激情。愛情經常是閃電般的“一見鍾情”。它震撼著人的意識,改變著人的性格。莎士比亞以藝術手法再現的愛情,其色彩領域異常廣闊:風騷、羞怯、溫柔、讚賞、信任、忠誠、騎士風度、自我犧牲精神、無畏、細膩、敏感等。 熱烈的感情在莎士比亞筆下仍然要不同程度地遵守道德責任的規範和美的準則。莎士比亞以完美的審美形象找到了人與人關係的最恰當分寸,他的戲劇和喜劇所描寫的愛情之所以美麗動人,就是因為達到了感情修養的極致。 體驗著這種感情的男女充滿了特殊的吸引力和內在美。甚至《亨利四世》中終日酗酒的福斯塔夫也不例外。這個肥胖的罪孽深重的浪蕩子也充滿了生命力,直率而又天生地“恬不知恥”,以至他在我們的眼裡正如丹納所說,“已不再是不道德的了”。 莎士比亞在人的感情表現中維護了人的尊嚴。他的劇本《請君入甕》在這方面特別突出。 伊莎貝拉的確想去當修女,但她之所以有這種打算,是因為別無他法拒絕安哲魯要她以自己的榮譽來拯救身陷囹圄的兄弟的建議。劇本提出的是一個更富有生命力和高尚的思想——維護關係的美,人自由地支配自己感情的權利最大化,哪怕是為了拯救某一個人的生命,也決不犧牲這種自由。因此,絕非鐵石心腸的伊莎貝拉才有勇氣作出如下的決斷: 去死吧,我的兄弟!姐姐活著清白; 我們的廉恥重於兄弟的性命! 莎土比亞對愛情的藝術再現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他出色地把肉體與精神水乳交融的愛情理想化了。悲劇《羅密歐與朱麗葉》就是這種審美奇蹟的最高成就。這部悲劇中的愛情是最純潔的詩篇,是感情的沐浴,是奇妙的心靈音樂。羅密歐和朱麗葉的悲劇殉情在藝術的宮殿中淨化了愛情的審美和道德價值。這首愛情的讚歌將世世代代傳誦下去。 不光是莎士比亞,直至今天,文學作品仍然日益深刻地反映著人的感情生活修養的不斷提高。文學作品有助於愛情的不斷深化和發展,有助於豐富人類的精神環境。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