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社會心理 好孩子的成長99%靠媽媽

第8章 ☆卷尾語

還沒說完的話 如今,我已步入古稀之年,我經常會想“現在是該整理人生的時候了。”、“我為什麼而活著?”、“上天給我的使命是什麼?”我是否完成了我的使命?當然,這些都是無法回答的。 我寫這本書的目的是為了回顧我的人生。但是,當我寫完這本書的時候,卻不知為什麼心裡忽然有種空蕩蕩的感覺。現在,似乎還有很多要說的話沒有說完,心裡不免有些遺憾。於是,在本書的最後,再補充一些想說的話。 在我的事業生涯中,不斷有人問我:“教育是什麼?” 我的一生似乎與“教育”有著不解之緣,直到現在,還有很多人向我詢問“教育”問題。 我把我們生活的時代分成三部分,即人、空間和時間。 這個時代的“人”,在21世紀的“時間”裡,生活在被稱為社會的“空間”內。這個時代不斷地變化著,隨著時間的推移,社會也在不停地發生變化,構成社會的人也在不斷變化。因為這三大要素的不斷更新,一個時代謝幕後,另外一個新時代就會來臨。

在時代變遷中,教育也是瞬息萬變的。隨著人們所處的空間和時間的變化,教育也在不停變化。例如,信息社會的到來,產生了與信息相關的教育;全球化的到來,外語教育開始變得越來越重要。 但是,在這種變化中,也有亙古不變的東西。教育的中心無論在什麼時間、在什麼地點,都是以“人”為主的。也就是說,“人”永遠是教育的中心,這意味著人性教育的重要性。無論教育怎樣變化,人性教育的基本範圍是不會變的,當然,也不能變。 我在成為媽媽之前,一直工作在教育第一線。我的教育哲學,就是首先教孩子怎樣做人,我也是這樣教育我的孩子的。 我在家裡從來不教孩子英語、數學等在學校可以學到的內容,而是教孩子們在人間應有的生活姿態。每個星期我都會制定幾個主題對孩子們進行人性教育。

星期一是對人類認識的教育。讓孩子認識人類為什麼要生存下去,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是怎樣形成的,家庭的概念是什麼等有關人類生活的基本常識。 星期二的主題是自然。帶孩子們去附近的公園、湖邊等可以接觸到自然的地方散步,並給孩子們直接觀察自然的時間,讓孩子們去聽鳥鳴、聞花香、看昆蟲,直接感受大自然。 我之所以認為接觸自然非常重要,是因為孩子們可以從自然中獲得豐富的感性認識。聽鳥啼聲、雨滴聲可以培養孩子對音樂的感性認識。在大自然中感受美麗的風景,可以培養孩子對美術的感性認識。孩子們對自然的感覺是人類感性認識中重要的一部分。 星期三的主題是科學。我一貫認為“人類所有的發明都來源於自然”。我教給孩子們的不是學術上的科學知識,而是我們自己可以感受到的科學,我讓孩子們認識到,科學來源於自然。瓦特從燒開的水壺中受到啟發,發明了蒸氣機,牛頓從落在地上的蘋果上發現了萬有引力,這些都是從自然中得來的。

這樣可以培養孩子們的觀察力,也幫孩子們養成了從多種角度觀察同一事物、從多種角度思考同一問題的習慣。 星期四的主題是對超自然的討論。話題從神是什麼到我們所知道的神話、傳說等。希臘神話和聖經故事也是很好的話題。這樣對孩子們暢想美好社會、形成正確的價值觀都有很大幫助。 星期五蒐集一周以來其他的話題展開討論。比如從自然規律裡誕生的科學,這種科學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什麼變化。在這樣的社會裡,人類生存的意義是什麼等都可以成為我們談話的主題。而這個就是我畢生追求的“整體教育(totaleducation)”。 對人類來說,一個人需要掌握知識、感性認識和社會關係。但是,如果只進行知識的教育,人就會失去了感性認識和社會性。對這三個方面全面的學習,就是整體教育。

我認為我的孩子各自走向成功並不單是在學校裡努力學習的結果,他們從小就接受了人文、自然、科學、哲學等人性教育。如果孩子們沒有這樣的基礎,就不會有後來的成功。對孩子們來說,人性是基礎,在此之上再學習知識才能夠成功。 美國總統羅斯福曾經說過:“只教人知識而不教育其品德,對社會是一個威脅。”真正的教育不只是傳授知識,還要教授品德,即人性。沒有人性的教育,只會給社會帶來威脅。 縱觀韓國的現代教育,總感到有些缺陷,仔細分析下來,這個缺陷正是教育脫離了人性。 雖然所有韓國人都在強調:“學校應該是人性教育的地方。”但是,真的來到學校您會發現,這裡更注重知識的教育,而忽略了品德的教育。 這種現像不只出現在學校中,在家庭裡也是一樣。在學校裡被灌輸知識的孩子在家裡也被強迫學習知識。

缺乏人性教育的教育,就像沒了頂樑柱的房子,表面上看著富麗堂皇,卻經不起風吹雨打。韓國的教育以及接受教育的孩子,不知在什麼時候就會在瞬間崩潰,這一點令我異常不安。為了擺脫這種不安,現在就要展開以人性為主的教育。而人性教育的出發點正是家庭,這一點,希望家長們一定要牢記。 支撐我生活的力量 人最終是脆弱的,但即使是再脆弱的人,如果有某種目標和力量支撐的話,也可以發揮出自己最大的能量。對我來說,就有很多力量支撐著我。 第一種力量來自於我的父親。父親的以身作則,讓我知道了一個人應當怎樣生活。父親的信念、學習態度以及對孩子的教育觀念,都對我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映射到了我生活的每一個角落。 留學的時候,我每天只吃一頓飯,一邊學習一邊打工,身心疲憊不堪。坦白地說,當時,我也產生過放棄學業回國的想法。當時,父親來過一次美國,但是,由於他日程安排得太緊,我們只在機場見了一面。父親看著我憔悴的臉龐半天沒說出話來,最後,他用力地說了一句:“炳慧呀,一個人只有知道了餓肚子的滋味,以後才能做大事。”

父親的這句話使我重新振作起來。父親經常像這樣給我力量,直到他過世,他的話還支撐著我的人生。 第二股力量來自於我的孩子們。現在,我一閉上眼睛,腦海中就會浮現出愛麗絲、南希和彼得的樣子。我們第一次見面的樣子,他們上學的樣子還有成家立業後的樣子。 和孩子們的相遇,成為我人生的一個轉折點。從此,我生活的中心從自己轉到了孩子們身上。孩子們讓我明白了付出的意義,通過付出換來的是歡樂。 有人也許會問,如果沒有這三個孩子,你有可能會擁有比現在更幸福的生活。我笑著回答,遇到三個孩子時,我的生活才真正開始,沒有比現在更幸福的生活了。 最後的力量是因為我是一個韓國人,身體流淌著韓國人的血脈。韓國在歷史上曾經被日本、俄羅斯、美國等列強控製過。我去美國留學的目的就是為了成為能夠為祖國發展做出貢獻的人才。但是,祖國還是被人為地分裂了。

我的父親為祖國奮鬥了一生。為了尋求獨立,父親將祖先們留下的財產全部奉獻出來。解放後,他在政治的最前沿孤軍奮戰,我繼承了父親的信念。 我時刻牢記自己是一個韓國人,要為了祖國的富強而努力奮鬥。在美國的生活,使我這種想法變得更加迫切。每一個身在外國的韓國人,都代表著韓國。旅美僑胞棒球選手金炳賢、朴贊浩的優異表現,時刻牽動著每一個韓國人的心,就因為大家都是韓國人。 如今,我們依然在列強的壓迫下保持沉默,但是,我想總有一天我們的祖國會成為強國。通過教育振興我們的國家是至今支撐我的動力之一。 一個人的前進要有引導生活的動力。從這種意義上來說,韓國的媽媽們已經有了“孩子”這個生活的動力。 在韓國,作為一名女性生活是很辛苦的,除了要照顧孩子,還要背負很多東西。

在找到支撐生活的動力之後,媽媽要克服所有困難,將這種動力轉化為力量,這是媽媽生活的基礎。 對已經成為父母的孩子們的話 有時我的孩子們會問我: “媽媽,您為什麼甘心為我們付出那麼多?” 在孩子長大成人、結婚生子之後,他們開始明白了為人父母、教育子女的艱辛,正所謂“不養兒不知父母恩”。 孩子們說:“我們絕對比不上媽媽。”但是我明白,就像我是踏著父親的足跡,把所學到的東西教給我的孩子一樣,我的孩子們又踏著我的足跡,把學來的東西教給他們的子女。他們已經體會到了為孩子犧牲所換來的歡樂,他們已經知道該如何教育孩子。 平時雖然很少干涉孩子們如何教育他們的子女,但是,現在我一定要對他們說一句話:

“教育孩子的方法,並沒有從我這裡失傳。我的努力已經延續到你們的下一代了……” 每一代人都是橋樑,是發揚優良傳統、傳承先進文化的橋樑……這不只是對我的孩子,也是我對所有母親的希望。既然成為母親,再苦再累也要滿懷信心地承擔下去。如果別人還沒有做到,就請讀這本書的您去實現吧!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