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社會心理 我用一生去尋找

第51章 愛與恨,一道不必要的選擇題

我用一生去尋找 潘石屹 888 2018-03-18
《聖經》中這樣寫道:亞當和夏娃生活在伊甸園裡,過著無憂無慮、快樂的生活。上帝對他們說:"園中每棵樹上的果子你們都可以吃,但除了善惡之樹上的果子。"後來,蛇誘惑夏娃吃了那棵樹上的果子,夏娃又給亞當吃了。上帝責備了亞當和夏娃,蛇也受到了詛咒,讓它永遠抬不起身子。就這樣,因為能區分善惡了,仇恨之根就深植於亞當和夏娃心中,禍及他們的後代子孫。這就是基督教所說的原罪。 在禪宗中,三祖僧璨在他唯一的一本著作《信心銘》中說道:"至道無難,唯嫌揀擇。但莫憎愛,洞然明白。毫釐有差,天地懸隔。欲得現前,莫存順逆。違順相爭,是為心病。"對那些沒有成見和偏好的人來講,偉大的道並不困難。

當愛和恨兩者都消失,每一樣東西就會變得很清楚、很赤裸。但是如果你對它作出哪怕是非常微小的判斷,那麼天和地就被分割得無限遠。如果你想要看到真理,那麼就不要先入為主地持有贊成或反對的意見,內在喜歡和不喜歡的衝突是心病。 蕭伯納的劇本《巴巴拉少校》中有這樣一段情節:工業巨頭安德謝夫老爺子見到了多年不見的兒子斯泰芬,問他對做什麼有興趣。這個年輕人在科學、文藝、法律等一切方面一無所長,但他說自己有一項長處:會明辨是非。老爺子把自己的兒子暴損了一通,說這件事難倒了一切科學家、政治家、哲學家,怎麼可能你別的都不會,就會一個明辨是非?我們小時候接受的教育總是要我們有愛憎分明的階級立場,對同志要像春天般的溫暖,對敵人要像冬天般的寒冷……而從古到今的聖人、智者們總是教育我們"惡是不存在的"。阿博都·巴哈說,並不存在惡,無知是缺乏知識,謬誤是缺乏引導,健忘是缺乏記憶,愚笨是缺乏良好的感悟。同樣,瞎子是缺乏視力,聾子是缺乏聽力,貧窮是缺乏財富,疾病是缺乏健康,仇恨是缺乏愛,分裂是缺乏團結。如果我們把所有的事物都從正面去理解,就沒有了黑暗。存在黑暗是因為缺少光明,在一個漆黑的屋子,當我們打開電燈的一瞬間,黑暗就不存在了。所以,我們應該做的事情就是帶給這個世界多一份光明和正面向上的力量。

從《聖經》、禪宗的《信心銘》、蕭伯納的劇本到阿博都·巴哈,講的都是同一個道理。在這裡我們不需要更多的語言,需要的只是閉上眼睛靜靜地去想。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