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社會心理 我用一生去尋找

第34章 擁有得多,不如計較得少

我用一生去尋找 潘石屹 2490 2018-03-18
超脫,不是盲目的拋棄,而是想清楚那個使你困惑的東西,站在更高的層面思考它。一層層剝下去,你會看到,錢就是一張特殊印刷的紙,人並不需要錢,需要的是各種商品和服務,錢只是代表這些商品處在流通過程中的簡化形式,一種票據;再從根本上來看,人們也可以說並不需要商品,需要的是這些商品帶來的滿足需要的功能。商品的功能歸根到底又是什麼呢,其實是對人們的生理和心理的需要的滿足。其實這個道理是很容易想明白的,關鍵是順序,我們應該由物到人、由外到內地思考和行動呢,還是反其道而行之?我認為我們應該反過來,從內到外,從人的內心、精神的需要來看待外面的金錢以及物質。從自己的內心出發,做一個誠實的人,誠實的人不需要超脫。

舉個例子來說,我需要喝水,於是我買了一個水杯,這個需求其實就解決了。解決了這個需求,我們再去解決另一個需求。但好多人不是這樣的,他們的消費往往不從自己的內心需要出發,而是從物品的表像出發。比如他在商店看到一個水杯,覺得比家裡那個更好,就把這個買回去,把家裡那個丟了。如果他買的這個水杯比朋友那個好呢,他會帶到朋友那裡炫耀一番。這就是浪費和奢侈,滿足的都是很不健康的心理。 在生活中,最荒謬的需求就是相互攀比、相互炫耀而激發出來的需求。花錢本來是件快樂的事情,可有的人喜歡比賽花錢,你買奔馳,我就買寶馬;你結婚花掉10萬,我就花20萬。這時候的人,遠離簡樸,永遠不會滿足,陷入永恆的物慾的不滿足與相互的爭鬥之中。那是個無底的漩渦,拉動你遠離精神需求。現在隨時可以聽見"刺激需求",我看需求越受到刺激,就越不能滿足。應該平衡需求,給窮人更多福利以平衡貧富差距,給精神更多養分以平衡物質與精神發展的不同步。對個人而言,要平衡物質的需求與精神的需求,只有這兩者間達到平衡時才有幸福感。

面對物質需求,我們要大做減法,達到簡樸。我自己最簡單的時候,有兩樣東西就足夠了。一個是老玉米,不是什麼甜玉米,就是地地道道的老玉米,放在鍋裡煮了,我最愛吃。第二個是蘋果,千萬不要削皮,每當我啃不削皮的蘋果,就想起小時候吃蘋果時的感覺。我說的是我的真實感覺,裡面有著美好的童年記憶,絕不是作秀。我覺得包含著童年記憶的東西就是最幸福的東西。 有的人可能就愛吃魚翅,有的人可能就愛吃龍蝦。可是他們真的愛吃這魚翅和龍蝦嗎?我看他們愛吃的是"我吃得起魚翅龍蝦"的感覺。今天請你吃一頓魚翅,只有一個效果,證明了我是一個有錢人。可是證明了這個有什麼意思呢?魚翅的味道我感覺和粉絲差不多,還沒有我們蘭州的拉麵有味。就這樣,人們在很多"有意義"的東西面前變得不誠實了。我出生在西北,西北沒有大海,海鮮就是吃不慣,但是當吃海鮮成為一種標誌身份和地位的東西的時候,你吃不慣還得吃,還得拿出你經常吃的樣子來裝模作樣,這完全沒有必要。其實你真想吃什麼就吃什麼,你真想穿什麼就穿什麼,你就按照你的方式去生活。按照你本來的方式,而不是比較出來的方式、流行的方式。東西越少越好,從你內心出發,真正需要的東西就那幾件。再多的就是負擔,還會壓抑你的精神,你還要操心打理它。我蓋房子講究簡潔,設計、裝修都做減法。在我的家裡也是這樣,尤其不想家裡堆滿了東西。每一件東西都會發出某種信息,東西多了,信息就多,那會影響人,讓人不能安寧。

驅使人們拼命收集東西的,有兩股最大的力量,那就是求名和求利,並且幻想用物質的形式佔有之。我們得了一個獎,這名氣的代表就是一個獎杯;我們掙了100萬,100萬就變成了現金和家具放在了家裡。你仔細看看我們身邊所有的東西,90%都有名和利的含義在其中。人們之所以大量收羅、囤積,就是因為這些含有名利意義的東西是可以收羅、囤積的。但是名終究是流動的,而且必然是有風險的,所有的獨自佔有的企圖都必然會是失敗的。 第80節:不要讓財富變成愛者與所愛之間的藩籬 不要讓財富變成愛者與所愛之間的藩籬 佔有名和利,是很難擺脫的觀念,有的人窮其一生都走不出來。這種觀念驅使人們達成各種各樣的團隊,實施各種各樣的計劃,形成各種各樣的事件。現在最常見的是企業形式,而其對名利的追求儼然成為第一驅動力。利益的追求表現在企業的經營行為中,就是拼命地去追求利潤;名聲的追求表現在公司的經營行為中,就是不斷地去追求品牌的知名度。我看到有一些公司,在大肆地做品牌戰略、品牌工程,不惜重金去做公司的CI設計,可是,這些是我們追求的最根本的東西嗎?不斷地提高公司的利潤,不斷地提高公司品牌的知名度,表面上看的確是一個企業的目標;但是,這些利潤、這些品牌的知名度是建立在什麼之上的?我想一定是這個公司給社會做出貢獻後,社會給予這個公司的回報。消費者購買企業產品的每一分錢,我寧願將其理解為是投給企業的選票。這個選票,包含著對你滿足其需求的承認,也對你應該承擔的社會責任有著強烈的要求。從這個角度說,名和利只是一個副產品,是公司為社會提供產品和服務後的衍生物。如果不把為社會提供產品和服務放在首位,不注重研究產品,不注重提高服務質量,就會使一個公司失去了根本,"名"、"利"這兩個衍生產品也將不復存在。這樣的做法將會是本末倒置,捨本逐末。

經濟學之父亞當·斯密曾說:市場有一隻看不見的手會分配給你財富,但如果你擁有了財富,卻不能夠為社會創造更多的價值,或者反而讓這些財富給社會起到反面作用,造成浪費,造成破壞,那這只看不見的手也一定會把財富追討回來,重新分配給別人。看不見的手背後有一種讓你看不見、但能感覺到的強大力量,這種力量我想不僅僅是市場的力量,甚至可能是社會道義的力量。 韓國有本小說,書中主人公林尚沃一生經商,最後他總結出兩句話:"財上平如水,人中直似衡。"我想這是他對商業精神的一次總結,他一定真切地體會到了那種看不見、但能感受到的強大的力量,正是這個力量會最終體現出社會公平的一面。 我提醒自己和我的同事,上市給我們帶來了發展的資金,但不能讓財富成為"愛者與所愛之間的藩籬",不能成為社會進步、工作並為社會創造價值的障礙。作為一個上市企業,我們因為具有管理股民投來的資金的能力而獲得回報,我們肩上的責任更重了,我們要創造出更多的價值,來回報社會,回報投資者。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