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社會心理 成長比成功更重要

第15章 自信是成長之路上的第一路標

成長比成功更重要 凌志军 1658 2018-03-18
儘管我常常不如別人好,但我還是對自己說:“我是最聰明的。我能做好。” ——張宏江 今天全世界數以萬計的計算機科學家中,沒有人能夠忽視張宏江。他就是當年那個走進河南葉縣頓覺眼界大開的小男孩,而現在,他的專長是“對多媒體信息內容的理解、檢索和 瀏覽”。他的理想是讓人們在網絡上隨心所欲地使用各種設備,而且能夠迅速得到想要的信息,無論你擁有什麼樣的帶寬、什麼樣的設備、什麼樣的語言,都不會感覺到有任何障礙。用專家們的話來解釋,這叫做“實現多媒體的自動分析、有序化和可視化”,這中間最重要的部分,是張宏江在8年以前開拓出來的,其功績直到今天仍為人們稱道。張亞勤說他是“先驅”,李開復說他是“鼻祖”,意思都是一個:他在“視頻檢索”方面是名副其實的第一人,走在全世界的最前面,沒有人能取代他在這個領域中的位置。現在,讓我們回過頭來,繼續他的“葉縣故事”。

“葉縣故事”的第一個情節出現在1973年那次所謂“修正主義教育路線回潮”中。全國都在恢復學校的秩序,學生們回到教室裡,老師們回到講台上,有個說法描述這種情形,叫“復課鬧革命”。葉縣的中學也復課了,宏江剛好到了上中學的年齡,那是他第一次走進一所正規的學校,第一次經歷正常的教育。 但是這孩子的精神世界還在隨心所欲的狀態中。有一天自習課,他不肯做作業卻埋頭畫畫,被老師發現,當場一頓訓斥,揪出教室。這是那時候學校裡面最嚴厲的體罰,對這孩子來說更是前所未有的屈辱。走回教室的時候,他哭了。那感覺直到30年以後還能記得:“那是我這輩子唯一被人逼過的一次,我還從來沒有被當眾揪出去呢。” “等著瞧吧。”他一邊哭一邊對老師說。

這有點像一句中國成語說的,“知恥後勇”。很多孩子都曾有過這樣的精神狀態,只不過沒有遇到持續的激勵,所以不能長久。事實上,從很小的時候起,孩子們的自尊自信就不斷地受到侵犯,就像一塊石頭,被一把堅硬的鑿子敲打著,一點一滴地被擊得粉碎。令人驚奇的是,這種冷酷無情的破壞力量,都是來自那些自稱要教育孩子成才的人——父母和老師。但是我們也能看到一些孩子,他們的自尊和自信似乎是敲不碎的。因為他們內心裡的力量更強大,就像美國總統羅斯福的夫人艾莉諾·羅斯福說起過的那種情形:“沒有你的同意,誰都無法使你自卑。” 幾週之後,宏江迎來他期待的時刻。這是學校復課以後第一次正規考試,老師和同學都認定意義重大,而宏江心裡還有一個更加強烈的願望。結果他如願以償,在360個同學中得了第一名。老師開始用另一種眼光打量這個平時不起眼的學生,可是他卻發現原來那個讓老師“等著瞧”的念頭,一點也不重要了。他擁有了更重要的東西:“第一次意識到自己的潛力,而且是突然意識到的。”

事實常常是,一般最平常的孩子其實和頭戴“神童”光環的孩子一樣,也具有潛在的能力。就像亞勤、宏江和向洋這三個人說的,每個孩子都是潛在的天才。不幸的是,大多數孩子往往不相信自己擁有才智,他們的父母和老師也不相信,所以從來沒有想到給他們一次表現的機會。 宏江的幸運不在於他擁有超越其他孩子的能力,而在於他有機會發現自己的能力,然後還有機會表現出來。那一瞬間,他看到了自己的長處、能量和潛力。他對自己的看法從此發生改變。 “我相信我是最聰明的。”他對自己說:“是的,我是最聰明的。即便在後來的日子裡我也常常不如別人,但我還是對自己說:'我能比別人做得好'。” 成功驅使他遠離自卑,向著自信走去。但幾個星期之後風雲突變,臨近的駐馬店市有一個女學生自殺,報紙上引為“修正主義教育路線回潮造成的惡果”。大批判的高潮再度掀起,幹校擴大了,工廠也擴大了,工農兵再次呼喊著口號佔領“上層建築”,惟有正規的學校在沉寂。張宏江離開了給他帶來那麼多“第一”的縣中學,回到父母工廠的學校去讀書。

這裡學生很少,但老師可以給學生更多的自由讀書的時間。語文老師似乎格外眷顧這個曾經“考試第一”的孩子,他也在老師的眷顧和偏愛當中鞏固了自己的信心。對於今天那些望子成龍的父母或者“恨鐵不成鋼”的老師來說,這些往事也許能夠證明一件事: 給孩子一個自信,比給他一大堆的知識都重要。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