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社會心理 第五項修煉

第14章 第九章自我超越(下)

第五項修煉 彼得·圣吉 8723 2018-03-18
四、誠實地面對真相 我們或許能用一項人們自古奉行的、簡單卻睿智的策略,作為處理“結構性衝突”的開始,那便是說真話。 人們通常不認為“誠實地面對真相”(commitment to the truth)是一個了不起的策略。 “我要怎麼做才能改變我的行為呢?”“我要怎樣改變潛藏的信念呢?”人們常常想要有一個公式、技術或有形的東西,來解決結構性衝突。但當他們絞盡腦汁尋求解決之道時,卻忽略了此一最有力的策略:誠實地面對真相。 誠實地面對真相不是指追求一項絕對的真理或追究萬有之本源;而是根除看清真實狀況的障礙,並不斷對於自己心中隱含的假設加以挑戰。也就是不斷加深我們對事件背後結構的理解以及警覺。自我超越層次高的人,對於自己行為背後的結構性衝突,特別能夠看得更清楚。

因而,處理結構性衝突的首要工作,在於辨認出這些衝突,以及它運作的模式。然而在我們使用這些策略的時候辨認它們又非常困難,尤其是其只伴隨著焦慮和壓力時。因此必須事前發展內部警告訊號。當我們發現自己為了某個問題在責怪某件事或某個人,例如“我所以放棄,是因為沒有人感謝我”,或“我所以這麼煩惱,是因為要是我不把工作做好,他們將要開除我”等情形時,便要意識到自己可能正處於結構性的衝突中。 以我自己為例,在處理重大計劃時,我常覺得別人在緊要關頭時不支持我。因此在發生這種情形的時候,我會勇往直前地孤軍奮鬥,來克服別人的不盡心盡力或能力不足。過了許多年我才看出這樣一個重複發生的模式,是我所習用的“意志力”策略的特殊方式。因為在我的深層意識中,總覺無法改變別人不盡心盡力的心態,因此最後總是覺得好像所有的事情都非自己做不可。

一旦我辨認出這個模式,當再遇到同仁不盡心盡力的時候,我所採取的行動開始有所不同。我變得比較不會生氣,反而接受這種有些刺痛的感覺, “喔,我的模式又出現了。”我因此對自己的行動和所產生的結果看得更深入:有可能是我自己創造了不可能完成的工作,或是由於自己領導不當。本書第十章“心智模式”中,將會介紹相關的技術。 心靈的變換 如果未能發生心靈的變換,我將無從發展這種應付結構性衝突的能力。只要我仍以事件來看問題,我還是會相信自己的問題是由外部引起的;是他們害我的。一旦我看清了造成問題的結構,我開始思索自己能夠做什麼,而不是他們曾做了什麼。 由此可知,是我們未曾覺察的結構囚禁著我們。一旦我們看得見它們,它們就不再能夠像以前那樣囚禁我們。我們並且能開始以改變結構的方式,把自己從支配自己行為的神秘力量中解放出來,對個人和組織都是如此。近年來發展頗有成效的“結構性家庭療法”,就是基於這種原理來治療個人的心理疾病——使人在了解個人與家人的主要互動關係結構之後,產生持久的行為改變。

發現這些在暗中運作的結構,對於高度自我超越的人而言,是喜而不是憂。有些結構很快就可以改變,有些則只能逐漸改變,譬如“結構性衝突”。在確認了結構性衝突的起源以後,所需要的是,對這些結構做更有創意的變革,而不是去跟結構纏鬥。一旦找出一個運作結構,這個結構本身就會變成“真實情況” 的一部分。而誠實地面對真實情況的意願愈強,所看見的真實情況也愈接近它的真相,創造性張力也愈有力量。在創造性張力的結構中,誠實地面對真實情況變成一股創造性的力量,就像“願景”成為一股創造性的力量一樣。 這種過程的一個典型例子,是英國文豪狄更斯寫的《聖誕頌歌》(A Christmas Carol)。在聖誕夜,透過訪問三個鬼魂,書中生性吝嗇的主角史克羅齊愈來愈清楚地看到自己過去所拒絕面對的真實情況。他看到了自己過去的自私和冷酷無情的真相;他也看到了自己目前的真實情況,尤其是那些他試圖逃避的事情真相;他也看到如果以自己現在的方式繼續生活下去,未來可能發生的事情真相……。但是到這裡他醒過來了;他明白自己可以不是這些真相的俘虜,明白自己可以有所選擇,因此,他選擇了改變自己。

顯然史克羅齊在更深入察覺他所處的真實情況之前,無法作出改變的選擇。正如狄更斯所指出,不論我們多麼盲目,和懷有多深的偏見,只要我們有勇氣選擇,我們就有徹底改變自己的力量。 五、運用潛意識 “自我超越”層次高的人最引人注意的一項特質是,他們在忙亂之中,仍能優雅而從容地完成異常複雜的工作。令人驚嘆不已;就像芭蕾舞者令人屏息的美麗舞藝,這是經年累月修煉而來的能力。 自我超越的實踐過程中,隱含心靈的另外一個面向——潛意識。事實上我們都曾不自覺地透過潛意識來處理複雜的問題。使自我超越層次高的人與一般人有所區別的,在於他們能在意識與潛意識之間,發展出較高的契合關係。與一般人偶然短暫的感應不同,他們將潛意識的運用當作一種修煉來加以提升。

潛意識跟管理與組織有關嗎?京都陶瓷的稻森勝夫說:“當我全神貫注時,我便進入了潛意識的心。據說人類有一個意識層的心(conscious mind)和一個潛意識層的心(subconscious mind),而後者的容量遠高於前者。” 漢諾瓦的歐白恩,認為這種以前被忽視的心智能力是建立新型組織的核心:“世界上最大尚未發掘的領域,是位於我們兩耳之間的空間。而學習型組織將會找出方法,來滋育和凝聚在我們內部不凡的能力。” 但是這些所謂“不凡”的,實際上是跟許多生命中十分“平凡”的事物密切關連,以致我們幾乎未註意到它們。我們常常可十分乾練地處理生活中細微複雜的工作,卻幾乎不經意識的思考。請你嘗試做一個實驗,觸摸你的頭頂。你是怎樣做到的?多數人的回答都是大同小異:“我只想到把我的手放在頭上,它就在那裡了。”但是由神經生理學的層次來看,把你的手舉上頭頂,是一件異常複雜的工作。從大腦傳送訊號到手臂,訊號再傳回大腦,這個過程牽涉到無數神經細胞的刺激與反應。這項複雜的活動從頭到尾地協調,我們並未在意識上察覺。同樣的,如果你必須思考步行的每一個細節,你的麻煩可大了。走路、談話、吃東西、穿鞋子、騎腳踏車,都是在幾乎沒有意識下完成的;然而事實上這些都是極端複雜的工作。這些工作之所以能正確地完成,便是靠潛意識的作用。

潛意識學習 潛意識對於我們的學習是非常重要的。人自出生每項事都需要學習。只有漸進地學習,嬰孩才能夠學會一切新事務。任何新的工作,起先都需要意識非常專注與努力。在我們學習的過程中,整個活動從有意識的注意,逐漸轉變為由潛意識來掌管。譬如,在你初學開車的時候,需要相當大的注意力,甚至要和坐在你身旁的人談話都有困難。然而,練習幾個月後,你幾乎不需要在意識上專注,就可做同樣的動作。不久之後,你甚至可在車流量很大的情形下,一面駕駛,一面跟坐在旁邊的人交談。顯然現在你對於必須監測和回應的上百個變數,幾乎不必在意識上加以注意了。學鋼琴、學繪畫、學舞蹈、學打球、學太極拳部是如此,把熟練的部分交給潛意識來管,而讓意識專注於其它部分或新的事物上。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不斷訓練潛意識,而熟練各類技能。一旦學會了。就變成好像天生就會的,所以當我們在運用潛意識的時候,甚至不會注意到它的存在。但是,對於我們如何熟練這些技能,我們如何能夠精益求精,不斷發展我們一般意識與潛意識之間的契合,多數人並不曾仔細考慮過。然而,這正是“自我超越”這項修煉最重要的部分。 這就是為什麼有些人藉由如“靜坐”(meditation)的方式不斷修煉“自我超越”。另外如宗教上透過默禱,或是使意識的心沉寂下來的其它方法,都可讓潛意識的心提升。潛意識沒有自己的意志,也沒有特定的目標或方向,當我們意識的心思活躍的時候,潛意識便被矛盾思緒的洶湧浪潮淹沒。如果心靈處於平靜的狀態,當我們專注於某些特別重要的事情,或是願景的某些方面時,潛意識使浮現而不易分心。

此外“自我超越”層次高的人,有特殊的方式來引導自己專注於焦點。那便是前面討論過的,他們專注在所想要的結果,而非達成結果所必要的過程或手段。 學習專注於心中真正想要的結果是一種技能。這在開始的時候是不容易的,需要時間與耐心去培養。對多數人來說,一想到某項心中重要的目標,幾乎馬上想到這項目標難以達成的所有的理由或障礙。雖然不斷思考達成目標的各種可能策略是很有幫助的,但這也可能是缺乏修煉的一個訊號——對於“過程”的過分專注,會不斷地掩蓋目標的焦點。我們必須努力學習如何將自己真正想要的,與達成它的過程加以區別。 不斷對準焦點 學習如何更加清楚地把焦點對準想要的結果,一項有用的起步練習是,只將“願景”中的一項特定目標或某一方面納入思考。首先想像這個目標已經完全實現了。然後問自己:“如果我真的得到這個,它將帶給我什麼?”許多人發現,對這個問題的回答,揭開了在目標背後更深的渴望。事實上,目標是為了達成一項更重要結果的、必要的中間步驟。譬如,某一位女士的目標是晉升到組織階層的某個層次。當她自問:“成為資深副總將帶給我什麼?”她發現回答是:“同濟的尊敬”或“行動中的自我實現”。雖然她可能仍然熱切期望升上副總的職位,但她現在看清一個她所渴望的更為深層的結果;而她現在便可以開始追求她的“願景” 的一部分,與她位於組織階層的位置無關。 (如果她沒有釐清她真正尋求的結果,可能在達到她的預定目標時,發現更高的職位仍無法稱心滿意。)

這個技能所以如此重要,是因為潛意識對明確的焦點有較佳的回應能力。如果我們不能明白分辨階段性目標與終極目標,潛意識就無法區分輕重緩急和對準焦點。 另外,對目標作明確的選擇也同樣重要。只有經過選擇,潛意識的能力才能充分發揮。 誠實地面對真實,對發展潛意識也同樣重要,這跟測謊器。的基本原理一樣。測謊器所以有效,是因為大多數的人在講謊話的時候,他們的體內會產生某種程度的壓力,這種壓力會產生可測量的生理效應,如血壓、脈搏,與呼吸的加速。所以不誠實面對真實,不僅阻礙潛意識獲取現在到達“願景”什麼境界的資訊,也使會讓使潛意識分神的資訊輸入。運用潛意識來形成創造性張力,也是在焦點明確對準“願景”與目前真實的情形下最為有效。潛意識的有效運作必須結合許多技能。使潛意識對準焦點的一個有效途徑,是透過心靈描繪的景象(imagery)與視覺化呈現(vsualization)。譬如,世界級的游泳健將發現,想像自己的手比實際的大兩倍,自己的腳掌有錢,確實游得更快。高難度複雜動作演出前的“心智預演”已成為各種專業表演者的例行心理訓練。

廓清生命的終極目標 但是這一切真正有效的關鍵,仍然在於知道對你最重要的是什麼。在不知道對你真正重要的是什麼的情形下,將易流於機械式的運用潛意識。這雖然是一種使自己更有生產力的新方式,然而在沒有廓清和不斷修正自己生命終極目標的情況下,幾乎所有精神方面的傳承,都反對以學習來增強心智力量的技術。 總之,培養潛意識最重要的是,它必須契合內心所真正想要的結果。愈是發自內心深處的良知和價值觀,愈容易與潛意識深深契合,或甚至有時就是潛意識的一部分。 追求對一個人真正重要的事情,到底可產生多大的力量?卡普蘭(Gilbett Kaplan)的故事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他是一家十分成功的大型投資期刊的發行人兼編輯。 1965年卡普蘭在一場排演中,第一次聽到馬勒(Mahler)的《第二交響曲》。他“發現自己感動得無法入眠。我再次去欣賞演奏,在走出演奏廳的時候,我感覺自己完全變成另一個人。這是一段與音樂漫長愛情故事的開始”。儘管他沒有受過正式的音樂訓練,他決心投入時間、精力和財力(他必須僱用一個交響樂團)來學習如何指揮交響樂團。今天,他演出的交響曲獲得世界各地評論家最高的讚美。紐約時報稱讚他在1988年指揮倫敦交響樂團灌錄的交響曲唱片,為年度最佳五張古典唱片之一,紐約馬勒協會的理事長稱之為傑出的錄音演奏。只依賴意識層的學習,將永遠達不到這個藝術水準,甚至集合這個世界所有的意志力也辦不到。而卡普蘭之所以辦到,是因他將高層次的潛意識,與所追求的新“愛”相契合所致。 在潛意識之中去發展高度“自我超越”的關鍵,是與發展個人“願景”的修煉相連結。這是為什麼“願景”的概念在創造性的藝術中,總是居於非常重要地位的原因。畢加索曾說:“我們可以從傳記或其他記錄中,了解畫家心靈循怎樣的途徑,找到使他們夢想具象化的方法。但是,真正重要的是,從這些記錄中看出,他們最初的願景幾乎始終如一。” 自我超越與系統思考 從事“自我超越”這項修煉的時候,內心漸漸地會發生改變。這些變化有許多是相當難以察覺的,因而往往未引起注意。自我超越修煉結構性的特徵,在前面已說過,例如創造性張力、情緒張力與結構性衝突等;另外,系統觀點也彰顯了自我超越更為精緻的幾個構面,特別是:一、融合理性與直覺;二、看清自己跟周遭世界是一體的;三、同理心;四、對整體的使命感。 一、融合理性與直覺 有一個古代回教國度的故事是這麼描述的:一個瞎子迷失在森林裡,被東西絆倒了。瞎子在森林地面上摸索,發現自己跌在一個瘸子身上。瞎子與瘸子開始交談,悲嘆自己的命運。瞎子說:“我已經在這個森林裡徘徊很久了,因為我看不見,所以找不到出去的路。”瘸子說:“我也躺在森林的地上很久了,因為我站不起來,無法走出去。”當他們坐著談話的時候,瘸子突然大聲叫起來,他說:“我想到了,你把我背在肩上。我來告訴你往哪裡走,我們聯合起來就能找到走出森林的路。”這位古代說故事的人,將瞎子像徵理性,瘸子像徵直覺;我們必須學會如何整合二者,才能找到走出森林的路。 直覺在管理上的應用,被刻意忽視好長一段時間之後,近來日益受到注意與接受。許多研究顯示,有經驗的領導者相當重視直覺,他們並非全然以理性的方式摸索複雜的問題。對於一些異樣的情況,他們也依賴第六感,以直覺描繪出事情可能發生的方式,或在似乎不相關的事情之間找出相關性。有些管理學院甚至開設直覺與創造性解決問題的課程。但是在組織與社會朝向重新整合直覺與理性的路上,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自我超越”層次高的人,不會在一開始就著手整合理性與直覺。而是因勢利導、掌握契機,將它們當做可利用的資源之一。他們不會武斷地在理性與直覺、腦與心之間作選擇,不然就會像是選擇用一條腿走或用一隻眼睛看那樣。 “配對”是高等有機體演進背後的原理。大自然似乎學會了以成雙成對的方式設計;甚至有些事物不成雙就發揮不了力量。雙腿與雙手對於攀爬、上舉,與操作物件非常重要。兩隻眼睛配上兩隻耳朵和知覺,讓我們看見立體的景象。依相同的設計原理,我們難道不可能將理性與直覺調和運作,使潛在的智慧得以發揮? 系統思考或可掌握一個整合理性與直覺的關鍵。直覺常是非直線的思考,通常不包括因與果在時空上非常接近的情況。這也正是為什麼多數人覺得直覺不合理。 有經驗的管理者,對於復雜的系統,大多有他們無法說明的豐富直覺。直覺告訴他們,因果在時空上並不接近,不加深思的解決辦法產生的害大於利,短期對策會產生長期問題。但是直覺常無法用簡單的直線式因果語言來說明。他們往往只好說:“只要這麼做就行,會有效的。” 譬如許多管理者意識到目標或品質正在被侵蝕,但是無法解釋市場成長困境是因投資不足,而自我設限更深的緣故。或者,管理者可能感覺到他們把焦點放在確切、容易衡量的一些績效指標,反而會掩飾較深層的問題,而使問題惡化;但是他們無法說服別人為什麼這些是錯誤的績效指標,或者為什麼替代方案能夠產生較佳的結果。只要了解背後的系統結構,這兩種直覺都能夠得到解釋。 直線式(非系統)的思考與直覺之間的衝突,已經種下理性與直覺相對立的種子。偉大的思想家或發明家也並非都憑理性來發明或創新。愛因斯坦說:“我從來沒有以理性的心發現過任何事物。”他敘述如何以想像自己跟著光束旅行,而發現了相對論。更重要的是,他能夠將直覺轉換成明確而且可以理性驗證的定理。 當管理者能夠自在地使用系統思考為語言時,他們將發現自己的許多直覺變成能夠加以說明。系統思考的一項重大貢獻便是,重新整合理性與直覺。 二、看清自己跟周遭世界是一體的 我剛出生六個星期的兒子,治安,似乎還未了解他手與腳的功能。我懷疑他是否知道手與腳的存在,或者並未覺察是他在控製手與腳的行動。前幾天,他被一個可怕的增強回饋環困住了。他以左手抓住耳朵。你從他痛苦的表情和愈來愈用力的拉打,看得出他開始激動起來。但是,激動使他更用力拉。這樣使他更加不舒服,導致他變得更激動和更用力拉。如果我沒有拉開他的手使他靜下來,可憐的小傢伙可能會繼續拉下去。 怡安不明白手是可以由自己控制的,他把不舒服的來源想成是外部的力量。似曾相識?怡安的困境跟第三章玩啤酒遊戲的人並無不同;將自己對於遲遲收不到的供應商的貨所作出的反應,視為是外部因素所引起。或第五章中,軍備競賽雙方,各對他方的軍備擴展作出反應,好像自己沒有力量改變情況般。 怡安的動作令我開始思考個人成長中、一個未被注意的方向——不斷將事物的互動關係“銜接成環”;即不斷發現我們原本視為外部的力量,實際上是與我們自己的行動互相關聯的。很快怡安就會認得他的腳與手,並學習控制它們的動作。然後他將發現自己能控制身體的姿勢;如果背部不舒服,他能夠翻滾。然後是體內狀況,例如體溫可以接近或遠離熱源加以控制。最後領悟到父母的行動與情緒是受到自己的影響。在進步的每個階段,他心中關於真實的圖像,將逐漸納入愈來愈多由生活的行動所獲回饋而作相應的調整。 但是對許多人而言,在生命早期便停止了看見外部力量與自身行動相互影響的能力。年紀愈大,發現的速度愈慢,看見自己的行動與外部力量之間新的連結也愈來愈少。 幼兒的學習過程,為我們所面對的學習挑戰,提供了一個美麗的隱喻:不斷擴展我們的洞察力,看見更多自身行動與目前情況之間的關聯性,並進而看見我們與周遭世界是連成一體的。我們或許永遠無法完全知覺自己的行動如何影響目前情況的各種方式。但是只要對這種可能性存著開放的心,就足夠擴大我們與周遭的一體感。 對於此種學習的挑戰,愛因斯坦說:“人類以為自我是個獨立個體,這是一種錯覺。這個錯覺對我們來說是一種束縛,使我們的願望只限於自己及最親愛的一些人。我們的任務是必須把自己從束縛中解放出來,以擴大與周遭的一體感,擁抱所有的生物與整個美麗的大自然。”這也是“自我超越”修煉系統觀的一個重要部分。 三、同理心(Compassion) 藉著看見個人與外界的相互關聯,人們改變了怪罪他人和自責的態度。我們開始看到所有的人都被困在結構中:結構深藏在我們的思考方式中,存在人與人之間,存在我們所生活的社會環境中。如此,我們一看見不對,便反射性地互相挑毛病的習慣,自然漸漸減弱,而會深深體認自己置身其中的系統的力量。 這並非指人們只是系統的受害者,行為完全被系統所控制。事實上,這些結構常常是我們自己創造的,但多數人看不見身在其中運作的結構。我們既不是被害者,也不是囚犯,而是尚未學會如何察覺及控制自身力量的人類。 我們慣於把同理心想成一種情緒狀態,一種基於我們對他人的關係。但是它也奠基在一個洞察的層次上面。依我的經驗,當人們對於在其中運作的系統看到得更多,對彼此如何互相影響也會有更清楚的了解,再經由設身處地地為別人著想後,他們也自然會發展出更多同理心。 四、對整體的使命感 歐白恩說:“真誠的誓願是一種對於比自我為大的整體的使命感。”自我超越層次高的人,經由與外在整體連成的一體感,會自然而然地形成一個更寬闊的“願景”。沒有這樣的願景,人類的潛意識所認知的世界,常常是以自我為中心的——只顧追求自己想要的。 當人類所追求的願景超出個人的利益,便會產生一股強大的力量,遠非追求狹窄目標所能及。組織的目標也是如此。稻森勝夫說:“任何一個曾經對社會有貢獻的人,都一定體會過一股驅策其向前的精神力量,那是一種來自追求更遠大的目標、而喚醒了內心深處真正的願望所產生的力量。” 在組織中培養自我超越 我們必須謹記,走上任何一條個人成長的路都是一種自我的選擇。沒有人能夠被強迫發展自己的自我超越,如果這樣做,保證一定會產生反效果。組織如果變成太過積極推動內部人員的自我超越,可能會碰到很大的困難。 有些組織企圖設計一些強迫性的個人成長訓練課程。不論是多麼的善意,這樣的課程必定會妨礙組織中自我超越的發展,因為這會和自我的選擇相衝突。我這幾年親眼目睹過許多這樣的失敗例子。 那麼領導者對於培養自我超越能夠做些什麼? 他們可以鼓勵一種員工可在其中鍛煉“自我超越”的公司氣氛。說得更具體些,這是指建立起一種組織,在這個組織中,大家在建立願景的時候有安全感,“追根究底”與“誠實面對真相”變成一種文化,挑戰現狀是一種期望——尤其是當現狀中隱含著大家一直在逃避而不願意麵對的問題時。 這樣的組織氣氛,將以兩種方式增強自我超越。首先,它將持續強化個人的成長對於組織是真正有益的理念。其次,由成員們的回應,組織將可提供對發展自我超越有所助益的在職訓練。就像其他任何的訓練一樣,發展自我超越必須成為一個持續不斷的過程。對於有心自我成長的人來說,沒有什麼比一個願意支持這種發展的環境更為重要。而能夠發展自我超越的組織,便能夠不斷鼓勵個人願景、不斷地探究目前的真實情況,和誠實地面對兩者之間的差距。 發展自我超越的許多實踐方法,都深藏在建立學習型組織的其它各項修煉之中,例如學習系統思考的能力、練習如何反思心中隱藏的假設、表達個人的願景和傾聽他人的願景,以及共同探索每個人對於目前的情況各種不同的看法。所以,一個組織為了培養自我超越所能採取最積極的行動,在許多方面都與發展其他四項修煉有關。 至於核心的領導策略則很簡單:以身作則。自己先誓願自我超越。顯然以文字或言辭宣揚自我超越的理念與方法,多少會開啟人們的心靈,但廳動永遠比言談的效果來得大。鼓勵別人追求“自我超越”最大的力量,便是你自己先認真地追求自我超越。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