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社會心理 心靈能量

第10章 陽木性格

心靈能量 唐略 6173 2018-03-18
中有這樣一個故事。宰我問孔子:“爹媽死了,非得守孝三年嗎?”孔子反問說:“不這麼做,你安心嗎?”宰我說:“安心啊。”孔子就無話可說了,宰我走後,孔子說:“宰我不仁!”也是說他很麻木,你小時候爹媽抱了你三年,現在他們死了,你不守孝三年居然能安心,真是沒心沒肺之人啊! 孟子說人皆有惻隱之心,惻隱之心就是仁。綜上所述,我們可以判定,“仁”就是正常人必須具備的一種敏感,它是身體的敏感,也是心靈的敏感。身體的不敏感,輕則神經遲鈍,身體局部出現麻木的感覺,重則中風偏癱,甚至感覺身體的某部分(如四肢)不存在了。這些都可以說是麻木不仁,這類病正是肝系統病。有人感覺大腿外側麻了一塊,害怕得不得了,生怕要擴散、會癱瘓,趕緊去醫院。而心裡的麻木呢?難道不是病嗎?

有人說,我的心不麻木,敏感著呢!錯了,人心不可能完全麻木,不然就是死人了。我們心中不麻木的部位當然敏感,但麻木之處就意味著感覺不到啊。心與大腿是不一樣的,大腿麻不麻木,用手一摸就知道了,心沒法摸。怎麼才能知道你心的麻木?得依靠他人。 “仁”字拆開是“二人”有人說這表明“仁”是體現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仁者愛人”嘛。其實不僅如此,一個人也得仁啊,仁者還要愛物,對一切都有仁愛之心。 “二人”之意,還在於表明人心的麻木要靠他人來發現和啟迪。 如何啟迪呢?我有一位師兄,是素食主義者。我問他為什麼吃素,他說是因為不忍心動物死去時的痛苦。我聽後仔細想想,覺得非常有道理。動物就不怕死?我們殺豬的時候,那豬也怕啊,也會逃命啊,只是它的力量比人小,所以被人抓住按在屠凳上挨刀子。如果有人把你這樣弄,你樂意嗎?一條條生命,就是為了滿足我們這點口腹之欲。魚兒在水里遊,多麼自在,我們卻要去釣它。當魚兒吞下釣餌,魚鉤便深深地紮進了它的喉嚨。試想,那是什麼滋味?而我們卻把釣魚當做風雅之事,用魚兒的生命來休閒取樂!我們從來沒有想過這些,我們的心在這一塊還不夠敏感,這就是麻木不仁啊!靠我自己,可能永遠執迷不悟,但有師兄一提示,我馬上就明白了。

慈悲,不但指對人慈悲,還要對其他動物甚至萬物慈悲。孔子有個學生,在家砍柴的時候,每次只砍那些枯樹枝,連活著的樹枝都不忍心砍下來,所以孔子很讚賞他,這就是“仁”。仁者愛人,仁者惜物。 有這樣的敏感,這樣的慈悲,就是陽木性格,也就不容易發怒了。 《黃帝內經》歸納了最有益於人體健康的飲食結構:“五穀為食,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益,就是溢,已經夠了,非要再加一點,才叫益。可見肉食在中國人的飲食結構中所佔比重其實是相當小的,而且也不是非要不可的。五穀佔的比重最大,是作為主食的。為什麼?五穀都是植物的種子,一顆小小的種子,可以生長出大大的植物,繁衍不絕,這說明它有著極大的“生機”。我們人體需要的,是澱粉、蛋白質、維生素和微量元素等等,數都數不過來,這樣一件一件列舉是西醫的做法,中醫不這麼做,他把這些東西用一個詞來概括,那就是“生機”。食物有生機,它就能養人。種子的生機是最大的,我們一頓飯,要吃掉無數的種子,生機自然也就有了。人們完全可以從穀物、豆類和蔬菜中獲得人體需要的一切營養物質,而不需求助於其他動物的肉。千百年來,中國老百姓都是以素食為主的,只有貴族才能天天吃肉,被人成為“肉食者”,而“肉食者鄙”,也未見得他們比粗茶淡飯的老百姓活得健康長壽。直到十幾年前,我們生活水平還沒有現在這麼高的時候,人們也還是以素食為主,窮苦一些的人家,要到過節才能吃點葷腥。而他們活得也很健康,我們現在看到的七八十歲的老頭兒、老太太,不都是從那個年代過來的嗎?他們過的苦日子,比我們多得多啦。

中國人的傳統飲食結構,自古就是以素食為主的,經過幾千年,已經形成了中國人的體質特徵,甚至影響到性格。這一點是不能說變就變的,但是近年人們飲食的結構,確實說變就變了--現在,除了在一些特別窮的地方,誰不是天天都要吃肉?而天天吃肉,多半是沒有好處而只有壞處的:前幾年,有一份研究報告稱,中國人的腸子比歐美人的腸子要長,腸子越長,越利於消化素食,短腸子則利於消化肉食,腸子長的人比腸子短的人多一些慈悲,性情更柔和。動物也是如此,草食動物的腸子比肉食動物的長,草食動物也比肉食動物更溫馴。中國人的腸子長,肉食進去了,還沒從腸子這頭跑到腸子那頭呢,就早已腐熟消化掉成了渣滓,直接傷害腸胃,腸胃病出現了。再消化下去,渣滓就發酵了、腐敗了,這時人體吸收的已不是營養,而是毒素了,糞毒入血,造成血管硬化,這正是心血管疾病和各種腫瘤的誘因之一。這一學說是否成立,仍有待進一步研究和證實,但值得我們引以為戒。

還有,肉類以蛋白質為主,維生素、礦物質和碳水化合物的含量極少,人體每天只需要攝入70-90克蛋白質就夠了,這些成分是素食完全可以提供的。食肉造成蛋白質攝入過量,容易導致肝病和心血管疾病等。食肉還會阻礙碳水化合物的新陳代謝,進而引發糖尿病。 再者,肉食會增加人體血液的酸性。健康人的血液是呈弱鹼性的,PH值約在7.35~7.45之間,而癌症患者的血液,幾乎百分之百是酸性的。導致人體體質酸化主要有三大原因:1.精神的緊張或肉體的疲勞;2.年齡的增長;3.肉食。因疲勞和緊張產生的酸性物質會隨著疲勞的恢復而分解,因年齡增長而產生的酸性物質是非常少也非常緩慢的,只有因肉食產生的酸最難分解,而且增長非常快。酸性體質的人,皮膚無光澤,容易疲勞,容易發胖。酸性體質也為癌細胞生長提供了絕好的環境。而素食正好增強人體的鹼性,所以它不僅能消除疲勞,還能延緩衰老,更能防治癌症。

最後一點,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我們現在之所以天天有肉吃,並非我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而是肉類生產的技術改變了。過去的肉食,是農家養出來的,是天然的食品,一頭豬,一隻雞,至少得養一年才能上市,這是符合動物生命週期的養殖。現在,養殖場是用含有激素等添加劑的飼料,打亂了動物的生長周期,在極短的時間內就能把肉雞、肉豬、菜牛等催肥。而且,過去,牲畜多是放養的,這些牲畜可以在房前屋後,在田野里山岡上到處跑,到處溜達,它們活得很快樂。現在,人們採取現代化的大規模養殖,動物在很小的籠子裡,終身監禁,最後集體走向屠宰場,它們心裡能快樂嗎?它們也有怨恨啊!它們的這些情緒也會催生毒素,保留在肉裡面。所以,現在我們吃到的肉,質量是大不如前了,肉中含有激素等殘留,這還是小問題;真正殺人的罪魁禍首,是動物本身在惡劣的養殖環境中產生的各種毒素,這些毒素與我們身體裡惡劣情緒產生的毒素相關聯,造成無數的奇病、怪病。

綠色是陽木的顏色。 尤其是現代人,生活壓力大,工作緊張,不如意的事十之八九,特別容易動肝火,容易滋長陰木性格。越是如此,人們越渴望綠色,渴望親近自然。大自然的綠色能讓人們緊繃的心舒緩下來,所以,自然美景能讓“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在日常生活中野心勃勃忙忙碌碌的人,一到大自然中,看到綠色,心就平靜下來了,這就是自然對人的陶冶。人在這種陶冶中,能慢慢轉換心情,改變性格。 在五行之中,木是青色的。青色是一個籠統說法,包括綠色、青色甚至藍色。木性人往往喜歡這類顏色。易怒的人,看見青青的草、蔥翠的樹、碧綠的湖水,蔚藍的大海,都會感覺寧靜,即使心裡有怒氣,也會平息一些。 流水也是綠色的,更重要的是,流水的聲音也是護肝的良藥,因為水生木。現代科學也證明,流水聲特定的頻率和音色能使人心情舒暢,肝氣平和。

所以,在緊張的工作和生活之餘,我們千萬不要忘記親近自然,不要忘記旅行健身。當然,有人會說,外出旅行是花錢買罪受,這又是心態不對了。當我們把著眼點放在路途的遙遠旅途的艱辛上的時候,真的,旅行真是一個重任;如果我們把關注點落在翠綠的草木和潺潺的流水上,盡情欣賞,盡情聆聽,那麼,我們就獲得了世界上最珍貴的心靈雞湯了。 當然,我們也沒法時時刻刻生活在大自然中,這也無妨,我們可以讓辦公室裡多一些青色,比如牆上貼一些山水畫,窗台上放幾盆綠色植物,電腦桌面或頁面背景設置成青色等等。這樣都可以為工作創造一個輕鬆的環境。在家居設計時,我們不妨把青色作為客廳或臥室的主色調,這樣會讓人一回家就放鬆心情。青色範圍很大,每個人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選擇,可以是墨綠色的,也可以是淡藍色的,自己喜歡的就是對自己有最益的。

0-15歲,是人生的春天,也是培養人陽木性格的最佳季節。 我們都知道,這個年齡段是人長身體的關鍵時期。其實,這一時期,人的心智也在生長,性格也正在成型,並趨於成熟。 中國有句俗話:“七歲看老。”從七歲的小孩身上,你就基本上能看出他長大後是什麼樣的了。這就叫“苗頭”,或者“趨勢”。那“七歲看老”到底怎麼看呢?是看他能背多少唐詩、會說多少英語嗎?是看他語文、數學考多少分嗎?是看他會不會書法、鋼琴嗎?都不是,最重要的是看他的性格。確切地說,是看他有沒有陽木性格。 陽木性格首先表現為愛心,能用仁愛的心態去面對周圍的一切。孩子們有其獨特的觀察世界的眼睛,在他們的世界裡,動物是能說話的,小樹是有感情的。我們愛孩子,關心孩子的衣食冷暖,關注他的一舉一動、一笑一顰,這其實也是在教孩子,孩子有著與生俱來的模仿本能,他們也會學著大人的樣子,去關愛身邊的一切,哪怕是一棵樹、一個布娃娃。這就是“愛的教育”。有愛心的小孩,最有前途。

父母愛孩子,是出於天性,其目的是熏陶孩子,讓孩子有愛心,有人情味,而不是讓孩子享福省事兒。很多人沒有弄清這一點,所以對孩子的愛變成了溺愛。有的父母因為太愛孩子了,不忍心讓孩子吃一點苦,不願意讓孩子受任何委屈。甚至有人說現在的姑娘擇偶,都一定要選有錢的,不為自己,而是為了將來的孩子,以免讓孩子生在窮人家裡受苦。這就不叫愛孩子啦。對於一個孩子來說,富有並不意味著更多的幸福,甚至不意味著更好的成長。常言道“窮人的孩子早當家”,貧窮倒更容易讓人自立自強,而自立自強正是陽木性格,是0-15歲之間必須培養的性格。如果父母在這期間很富有,且將財富盡可能地讓孩子享受,那麼,這個孩子將不懂人世艱辛,不懂自強自立。一切都為孩子包辦,給孩子代勞,孩子就產生依賴性了,不能自立,在以後的生活裡,就要多碰壁了。

0-15歲的孩子的性格中,木性格佔很大一部分,所以要培養陽木性格,如果未能培養陽木性格,那陰木可能就會乘虛而入了。有的小孩,性格中有殘忍的因素,比如喜歡無故虐待小動物,喜歡打架,喜歡看電影電視中殺人的血腥場面,這是陰木性格的表現,得注意扭轉了。否則,兒時的陰木性格對以後的人格發展是很不利的,對健康和事業都有很多不利的影響。 數年前,有一位女士向我抱怨說,她找了個男朋友,老家在農村,又是家裡的老大,弟弟妹妹還在讀書,家庭負擔很重偏偏這男孩又太顧家,太照顧家裡的弟弟妹妹了,每年都要為此花掉很多錢、很多精力。我說:“這是好事啊。有何不可呢?”因為她的男朋友作為家中的長子,最需要具有陽木性格,而他的所作所為,正是陽木性格的體現,陽木性格,讓他年輕的時候,就具備了較大的人生格局。 或許在很多人看來,一個家庭,就是丈夫、妻子和孩子的“三口之家”;一個男人只用照顧好自己的妻兒就算“顧家”了。其實不然,“家”這個概念,在不同的人眼裡,含義是不同的,有大有小。一個三口之家,那是最小的家,如果一個男人僅僅把這個三口之家當家,滿足於“老婆、孩子、熱炕頭”,那麼,我只能說,他的人生格局不夠大。 中國傳統文化里講的“家”,都是大家,至少是一個大家庭、一個家族。男人肩負著“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大任,其中的“齊家”,就是要讓自己所處的這個大家庭興旺。當你把一個國當成“家”的時候,你的人生格局就是治國;當你把整個天下當成“家”的時候,你的人生格局就是平天下。可我們在生活中,見得更多的是這樣的男人:一結婚就不顧弟弟妹妹了,趕緊分家,和老婆孩子過小日子去了,這種男人的格局就太小了。可偏偏有很多女人希望男人如此。試想,一個能善待弟弟妹妹的男人,難道還不能善待自己的妻兒?一個顧大家的男人,難道不能顧小家?如果一個男人的人生格局僅僅局限於一個小家,那麼,我們很難指望他的人生和事業能發展到多高層次。 這是我當年的分析。如今,這位女士當年的男朋友已經成了一位好丈夫,事業有成,家庭美滿。這一切,要歸功於他從小在家裡作為一個長子養成的陽木性格。 長子,是一個家庭裡最大的兒子,也是一家的希望,他很快就要肩負起一個家庭的責任,所以要自立,尤其不能受溺愛。可偏偏長子是最容易受溺愛的,因為長子出生的時候,家裡沒有別的男孩兒,家裡爺爺、奶奶、姑姑、叔叔等所有人的寵愛都會落到他一個人身上,這種態度會一直延續,使長子在弟弟妹妹中始終有種優越感。長子千萬不能在這種氛圍中被慣壞了。 家中長子的陽木性格首先表現為自立。長子是給弟弟妹妹做表率的,長子自立,弟弟妹妹也會跟著有出息;長子不自立,弟弟妹妹雖然不能說一定沒出息,但至少,失去一個好的表率。長子應該仁慈,這種性格有益於他人生的發展。 現在,一個家庭通常只有一個孩子,而且男女都一樣了,那麼,這一個孩子不管是男是女,都算長子,都應該具有陽木性格,尤其是在0-15歲之間,無論是從年齡段還是從在家庭中的地位而言,都是培養陽木性格的最佳時期,這是值得每一位父母在家庭教育中格外重視的。 熟悉農業的人都知道,種莊稼要順應四季;熟悉中醫養生的人都知道,養生也要順應四季……四季是自然的規律,中國傳統文化主張順應自然規律,順應四季的。培養我們的性格,也應該順應四季。 《黃帝內經》是一部大書,它不只局限於醫學,而且也涉及心理和性格的培養。 《黃帝內經》講到春季的時候,特別強調:“生而勿殺,予而勿奪,賞而勿罰,此春氣之應,養生之道也。逆之則傷肝。”這其實是在教我們如何通過順應春季的季節規律,來培養陽木性格。 春天是萬物生髮的季節,草木抽枝、發葉、開花,各種動物也開始長身體、求偶、繁衍。看著一棵小樹欣欣向榮,你忍心將它砍掉嗎?看到一個新長出來的樹枝柔嫩柔嫩的,你忍心將它折斷嗎?看到一個剛發芽的植物剛從土裡探出頭,你忍心踏它一腳嗎?還有各種動物,它們在春天享受愛情,孕育生命。古人常說,“勸君莫打三春鳥,兒在巢中盼母歸”啊,你殺死的可能不只是一條生命,而是要毀滅鳥兒的一個家庭,在這生機勃勃的春天把一群嗷嗷待哺的小鳥帶進死亡的恐懼之中。想想這一切,我們於心何忍!因為這是新的生命,它有生存、長大的權利,我們不能把一個生命扼殺在萌芽狀態。這就是“生而勿殺”,春天以新的生命,在提示人們應該有這種慈悲,這就是陽木性格。 春天也是充滿希望的季節,是一個美好的開端。如果你給人一些種子,他可能要拿去播種;如果你給人一筆錢,他可能要用來作本錢,為全年的經營預算;如果你給人一次機會,他會用盡全力去做;如果你給人一些鼓勵或獎賞,這可能會成為他全年的動力……此時如果把那些給出去的東西又從人家手里奪回來,或者對人進行刑罰打擊,那太殘忍了!人家一年的希望可能因此而被斷送掉!這就是“予而勿奪,賞而勿罰”,在春天,要給人以信心和希望。 “生而勿殺,予而勿奪,賞而勿罰”就是仁的表現,也是培養陽木性格的方法。春天生髮、蓬勃的景象讓人產生特殊的敏感,從而容易接受這種觀念。植物柔嫩翠綠的陽木在生長,人體的陽木性格也在生出來。所以春天是培養人的慈悲之心和仁愛之心的最佳季節。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