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社會心理 達爾文告訴你,為什麼男人不壞女人不愛

第17章 有一點點基?

“您是同性戀還是異性戀?您是高個兒還是矮個兒?”這兩個問題是我在某項研究的問卷調查上看到的,當時並不連在一起,是我暫時把它們放到一起的。您也許在想,這是兩個不同類型的問題。因為第一個問題的答案非黑即白,要么是這個,要么就是那個。而第二個問題卻留下了許多空間,從很矮依次到很高。這個例子很好地展示了,我們研究事物時通常使用的方法過於簡單,總是太過迅速地想到黑白是非。就拿同性戀這個例子來說吧。如果我拿出這份問卷,你們中的大多數應該都會非常清楚地用“當然是異性戀了”來回答第一個問題,而一小部分則給自己扣上“同性戀”的標籤。好了,我這就來給您預言一下,在將來,同性戀和異性戀之間的區別會被大大細化,比如“我70%是異性戀,30%是同性戀”。當然也會有很多人說:“我很大程度上是異性戀!”就跟有人說自己個子很高一樣。不過,通常情況下,人們的結論會細化很多。

這個預言是我憑空想出來的嗎?不是的,是我在一次開會的時候受到的啟發。會上,一位美國心理學家介紹了自己針對性取向做出的研究。他在研究中提出,就性取向而言,是與非這樣的答案已經滿足不了要求了,因為,從異性戀到同性戀,性取向是個連續不斷的過程,存在著許多中間狀態,就跟從矮個兒到高個兒、愚蠢到聰明、富有到貧窮的連續性一樣。 那位研究員是通過網絡調查得出這個結論的。他提了一系列和人的性取向有關的問題。比如“多久夢到一次和異性的性接觸”“想過跟某個異性發生性行為嗎”等類似問題。這是項很刺激的實驗,所以研究員預測參與的人會很多。結果一萬八千人做了測試,需要處理的信息量特別大。最後,研究人員給出了十三個性取向等級,最左邊代表絕對的異性戀,最右邊則是絕對的同性戀。

您和我一樣,肯定期待著以下結果:參加測試的大多數人都堆在最左邊零的地方,一小部分處在最右邊的十三級,而這之間有一大段空白。錯啦!結果是處在一級的人最多,接著異性戀的人數便開始下降,逐漸過渡到同性戀。同性戀的數量在七這裡開始上升,在十一和十二之間出現了一個小高峰。在七和小高峰之間是些雙性戀者。這麼看來,在零和十三級處並沒有出現最大值。從這個實驗看來,大多數人的性取向是混合的。 “你是同性戀還是異性戀?”“嗯,那個,我在四級上,我是說我的性取向。”“好吧,我得了十分,就不請您去喝咖啡了。”有些人明明說自己是異性戀,卻時而表現出同性戀的行為,現在看來,這種情況就容易解釋了,反之亦然。從這些信息中得出的另一個有趣的結論是女性偏向右邊,或者說,相對男性而言,女性更加頻繁地表現出同性戀特徵。研究結果並不局限於某個國家,十二個國家都得出了相似的結果。

這個曲線圖是不是又可以載入心理學手冊了呢?當然了,不過其意義可不只局限於此,還可以從中得到幾個有趣的結論。第一,那些思想還處於中世紀、覺得同性戀是種病的人,現在應該知道,我們中的大多數都有病,只是有些人病得輕,有些人病入膏肓。這簡直是無稽之談。 第二,實驗清楚地表明,當涉及人類問題時,我們應該少用非黑即白的思考方法。就跟高矮胖瘦一樣,人不是絕對的同性戀或者異性戀,因為生理特徵是具有連續性的。比如自閉症作為男性的一項特徵,也是由輕到重逐漸變化的。還有些人甚至認為,男女性別的二分法也不應該用非黑即白的方法來思考。 就我使用的進化論的研究方法而言,第三點是非常有趣的。通過這項研究,人們能對同性戀的進化有更好的理解。我在2009年寫的《達爾文的眼鏡》中已經說過,同性戀是對人類性生活的一種擴充。這一點可以通過以下事實來解釋:倭黑猩猩的祖先及人類的性行為與繁殖是沒有必然聯繫的。不過,要解釋同性戀基因是如何在自然選擇中保留下來的還是很難,因為不進行繁殖的生物,其基因就得不到繼承。我們知道,一個作為同性戀行為基礎的基因“製造”出來的,無疑是個“不育”的身體。而這個基因的攜帶者便會位於性取向級別的右側。不過他(她)仍然可以進行繁殖,把這個基因傳承下去。只是,這樣還沒能解釋出這個基因的好處——也就是自然選擇為什麼給了它一個存活的機會,不過,這種基因的存在及可遺傳的原因倒是解釋清楚了。

測試表明,您很大程度上是異性戀,對於這一點我倒是不怎麼吃驚。不過這項測試的結果與測試中提出的問題關係密切。換個問題,就可能影響最終得分。比如“您是否夢到跟自己同性別的人產生過性行為”。不管舒不舒服,甚至可能是個噩夢,可只要您回答了“是”,得分就會向右側移動。所以,您不必死揪著測試的得分,是高是低您自己早就知道了,至於是同性戀還是異性戀,您可以慢慢測試。不過,要是發現自己的得分處於中間位置,可別動氣。那樣的話,您就兩頭獲利唄,進化可不會覺得這是什麼問題。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