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社會心理 口才大全

第9章 第三章提問:讓對方說得更多

口才大全 水中鱼 8617 2018-03-18
提問,是社會交往中很常見的一種活動。如何使對話按照自己計劃的進程發展,使社交對像說出自己想要得到的回答,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取決於人們提問技巧的高低。它也是口才高低的表現。提問的一個重要作用是讓對方為自己解疑釋難,此外,提問還有以下作用: 我們每天遇到熟人都會說:“小陳,上哪兒?”“老林,你來啦?”“小白,吃過了嗎?”很顯然,問題的內容並不是我們關心的,而是用這種問候語進行感情交流。在同事、好朋友之間也經常用提問來交流情感。例如:你的女同事坐在那兒哭,其實你也明白她哭泣的原因是由於夫妻倆感情不融洽,受到丈夫的欺負。如果你坐近她,從事件的起因問起,一直問到結束,她一定會感激你的體貼和關心。如果你不問她的苦衷,說上一大通大道理,肯定不能使她感到安慰的。

馮玉祥將軍統領西北軍時,部隊中有個外國軍事專家經常提問刺探軍事秘密。馮玉祥不高興了,有一天對他說:“你知道中國'顧問'二字是什麼意思?” “不知道。” “'顧'者看也;'問'者問話也。'顧問'者,我看著你,有話問你時,才請你答复。” 顯然,馮玉祥將軍的問話,其目的就要引出對方講“不知道”,然後就勢講出後面他想說的,對他進行教育。 裡寫道:有一天晚上,保爾和安娜不幸被幾個匪徒攔劫。一個匪徒用手槍逼住了保爾,另外兩個獸性大發的匪徒把安娜拖到了一所空房子裡。事後,一個正愛著安娜的工人茨維泰葉十分不安地問保爾安娜是否被強姦。保爾很難過,反問道:“你愛安娜嗎?”茨維泰葉費力地說:“是的。”聽了這話,保爾抑制住憤怒,頭也不回地邁步走了。這裡,保爾對對方提出的問題不作正面答复。保爾這個反問,實際上回答了對方的牽掛問題,這個問句起到了一種以問代答的作用,反駁對方的話語。

回擊、反駁有三種情況,一是回擊對方刁難、攻擊自己的話語動機;二是反駁對方的人品;三是反駁對方話語中提出來的觀點。試舉一例: “徐孺子,南昌人,十一歲時與太原郭林宗遊,稚與之還家。林宗庭中有一樹,欲伐去之,雲:'為宅之法,正如方口,口中有木,困字不祥。'余曰:'為宅之法,正如方口,口中有人,囚字何殊?'郭無以難。” 郭林宗有迷信思想,認為宅中有樹,猶如口中有木,成了不吉利的“困”字,因此想把樹砍掉。而十一歲的徐稚一個問句就把這種觀點給反駁了。他說如果宅中不能有樹的話,那麼宅中也不能有人,因為口中有木成了“困”字,口中有人成了“囚”字。如果說“困”就不祥,那麼“囚”字又有什麼不同呢?問得對方無言以對。

打工妹燕子找到了一份在飯店做服務員的工作,卻只上了一天班就被老闆辭退了。其實她的條件並不是很差,也沒有做錯什麼事,只是不小心問了一句不該問的話。 那天,燕子剛一上班,店裡就進來了三位客人,她隨即拿了菜單,去讓客人點餐。第一位客人點的是糖醋里脊,第二位客人點的是宮保雞丁,第三位客人點的是京醬肉絲,但是,他特別強調要用乾淨一點的杯子倒啤酒。 很快,燕子將這三位客人所點的菜,用盤子端了出來,一邊朝他們坐著的方向走來,一邊還大聲地向這三位客人問道:“你們誰要用乾淨一點的杯子盛酒……”就憑燕子的這一句問話,老闆當然會毫不客氣地向她下辭退令,因為她的問話很使老闆臉上無光。 要恰當、得體、有效地提問,需要掌握一定的提問技巧。

⑴適應對方的年齡、身份、文化素養、性格等特點。 你對小朋友可以問“你幾歲啦?”對老年人就不宜這樣問。再如你可以對一個中國人問:“你在哪兒工作?”“收入不錯吧?”“家裡有幾口人?”這是關心尊重對方的表示;但這樣問一個美國人,就是打聽別人隱私的不禮貌行為。被問人有的熱情直爽,有的沉默寡言;有的文靜安詳,有的急躁好動;有的高傲,有的謙虛;有的誠懇,有的狡黠。性格不同,氣質各異,提問的方式也應當有相應的變化:或單刀直入,或迂迴進攻,或敞開發問,或試探而進。只有這樣,才能達到目的。 ⑵根據對方的心理特點。 在問答過程中,提問的人、提問的內容、提問的方式甚至提問行為的本身都會對被問人的心理產生一定的影響。提問人必鬚根據被問人的心理特點進行提問,這樣才能達到提問的目的。在提問的時候,被問人總是處於一定的心境之中,比如我們去探望病人,人家正在為病情焦灼不安,我們就不應問:“病情會不會惡化呀?”

另外,被問人總會對提問人的問題本身採取一定的態度,從而產生種種心理活動,如抗拒心理、迴避心理、揣測心理等。 提問在交際活動中處於主動地位,它決定了對方說不說,說什麼,怎麼說;也決定了雙方的交談程序和交際氣氛。所以,提問也應有控制技巧。 ⑴掌握社交氣氛。 兩人問答,氣氛是冷淡或是融洽,對社交的效果有很明顯的影響。社交氣氛可由提問的問題和方式來控制。選擇問句的句式和嚴肅的語氣,使氣氛緊張,能對被提問的人的心理產生壓力。如審訊犯人: “你昨晚去沒去會計室?”“去過。” “一個人還是幾個人?”“一人。” “去幹什麼?”“偷錢。” “偷沒偷?”“偷了。” 從此例可看出收到了較好的效果。

又如一位外祖母同她的小外孫久別後,見面時的一次對話: “夏天過得好嗎?”“好。” “游泳了嗎?”“沒有遊。” “你見到了許多小朋友吧?”“嗯。” “你愛吃冰淇淋嗎?”“愛吃。” 這樣的談話氣氛沉悶,雙方都像例行公務似的。其實,老祖母只是想和小外孫親近親近,可不知怎樣才能讓他說話,只好接二連三地採取是非問和事件信息問,這種閉塞式的提問,當然不會打開對方的話頭了,這樣的提問就沒有控制住談話活動。 ⑵掌握由提問到表達的過程。 有時人們提問,是要對方聽自己表達,這就有個由自己提問到自己表達的轉變過程。如: 電車上,一位中年人給一位婦女讓座。這婦女一聲不吭就坐下了。 中年人問:“嗯,您說什麼?”

“我沒說什麼呀!” “哦,對不起。我以為你說了'謝謝'呢。” 先生的提問是為了引出自己後面對女方的批評,顯得含蓄而又有心計。 又如孟子在批評齊宣王不會治國時問: “假若一個人,把妻室兒女託付給朋友照顧,自己到楚國去了。等他回來時,妻子兒女卻在挨餓受凍。對這樣的朋友,該怎麼辦?” 王答:“和他絕交。” 孟子說:“假若管刑罰的官吏不能管理他的部下,怎麼辦?” 王答:“撤掉他!” 孟子又問:“假若一個國家搞得很不好,那又該怎麼辦?” 王這時只好看看左右,而講其他的了。 孟子先設兩問,誘導齊宣王作出肯定的回答,然後提出應該怎樣處置不會管理國家的國君,使宣王無以對答,最後服從自己的想法。

⑴話題的選擇是一大關鍵。 一位心理學家曾說過,要使對方樂於答話,莫如挑他擅長的來說。其實,提問也如此。比如一個人羽毛球打得好,就可先問:“聽說你對羽毛球很拿手,是嗎?”問話的提問正像打羽毛球時的發球,你以對方的特長發問,就像特意發了個使對方容易接的球,他當然樂意還擊,一來一往,暢談不休。所以,有人把提問稱為“談話的發球”,這一比喻是很恰當的。 ⑵技巧要與實際相適應。 有位青年人走進一家裝潢別緻的咖啡廳,拿起餐巾圍在脖子上。店主看見了,就對伙計說:“你過去告訴他,他弄錯了。不過講話要注意方式。”服務員走過去,對顧客說:“對不起,先生,您要刮臉,還是理髮?”這個青年人聽後卻拉下了臉。這個提問由於不符合社交場合,誰也不會跑到西餐館來刮臉或理髮,於是這種委婉提問在青年人聽來就可能是諷刺與嘲弄,是達不到交際效果的。

⑶運用技巧要講究效果。 有位父親想知道兒子畢業後找什麼工作。他提問: “寶兒,你長大要幹什麼?” “當飛機駕駛員!”兒子說。 “當駕駛員幹什麼?” “周遊世界!” 這位好心的父親啟發式的提問之所以未能達到效果,是因為提問的導向不明確,故兒子不可能如他預想的那樣回答。 表達同類或類似的意思、達到同樣或類似目的的問話,以不同的形式說出來,其效果也不一樣。比方說,問“你很討厭他嗎”或“你很喜歡他嗎”就不如問“你對他的印象怎麼樣”好。對一個看來超過40歲的人,與其問“你今年貴庚”,倒不如問“你今年可能有30多歲了吧”;問“替我把信寄了吧”,就不如問“是否幫我寄了那封信”聽起來更舒服。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效果上的差異呢?原因很清楚。第一句問話太直接,第二句話以對方為中心,讓人聽來有被尊重之感。提問者是否謙恭,其問話是否合乎聽者的心意,都直接會影響到問話的效果。任何人都希望得到別人的尊重和體諒。問話者如果不尊重和體諒對方,他自己也只能自討沒趣。下面,我們將通過對兩句普通問話的分析來說明這一點。 一家餐廳裡曾發生過一件饒有興趣的事。有兩位顧客同時到這家餐廳吃飯。在點菜時,一位顧客問服務員:“今天的石斑魚好不好?”服務員答應說:“好。”結果這位顧客只吃到了前一天剩下的石斑魚。另一位顧客則問服務員說:“今天有沒有什麼好的海鮮?”服務員也滿口應承說:“有。”這位顧客最後真正吃到了好海鮮。 為什麼這兩位顧客的遭遇不一樣呢?這就要從他們的問話上找原因。 “今天的石斑魚好不好”和“今天有沒有什麼好海鮮”兩種問法,在對方心理上引起的反應是不一樣的,雖然它們在字面上有些相似之處。前者只是在問一樣東西,只有好或不好的兩個答案,為了顧全餐廳的聲譽,服務員不能不說“好”。而且,一種東西的好與不好的標準是很難說的。標準既不易界定,那麼服務員說了個“好”字,也不能說是欺騙了你,即使今天的石斑魚並不好。另外,前者所問的只是石斑魚,似乎除了石斑魚外,其他的都不愛吃。為了討好你,服務員也覺得說“好”是他的責任。這種問話產生的效果,只能是問話者吃虧。 第二種問法就不同了。首先,“今天有沒有什麼好的海鮮”表示心中並無成見,不管什麼海鮮,只要好便行。其次,這種問法還體現出提問者為人謙虛,善於請教他人,不是故作聰明。再次,這種問法範圍很廣,給對方留下了較大的迴旋的餘地。服務員可以說“有”,也可以說:“今天沒有什麼好海鮮。但今天的燒雞又肥又嫩,值得一試。”因此,這種問法必定會給服務員留下良好的印象。他見你求教於他,其自尊心就得到滿足。出於內心的高興,也出於對工作的負責,他當然會把最好的海鮮介紹給你。而且,“海鮮”的範圍很廣,只要把各種海鮮比較一下,把當天最好的介紹給你就行了,並且這工作也易於應付。 問話的方式是千變萬化的,這裡所舉的例子,只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要掌握紛繁的問話方式的奧妙,還得自己去不斷地揣摩和探索。 日常閒聊總免不了提問,但問也不是隨隨便便的。俗話說:到什麼山唱什麼歌。同樣,提問也應見什麼人發什麼問。 首先,人有男女老幼之分,該由老人回答的問題,向年輕人提出就不合適,該向男性提出的問題,也不能叫女性來回答。 其次,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立的性格色彩。有人性格外向、熱情直率,對任何問題幾乎都能談笑風生,暢所欲言;有人寡言好思,情緒不外露,但態度比較嚴肅;也有人訥於言辯、孤僻自卑,對任何問題都敏感,甚至有點神經質。對性格外向的人儘管什麼問題都可以提,但必須注意問得明白,不要把問題提得不著邊際,否則很容易使談話“走題”;對寡言好思的人,要開門見山,簡潔明了,提問要富有邏輯性,盡量提那種“連鎖式”問題,“你為什麼會這樣呢?”“後來呢?”等等,這樣可以促使他源源不斷、步步深入地談下去;對那種敏感而又訥於言辭的人,要善於引導,不宜開始就提冗長、棘手的問題,通常以他喜歡的話題,由淺入深據實發問,啟發他把心裡話說出來,但必須注意絕不能向他提令其發窘的問題。 再次,提問必須掌握最佳時機。提問並不像逛大街、上自由市場那樣隨時都可以進行。有些提問時機掌握得好,發問的效果才佳。兩個過去很要好的朋友都剛剛走上工作崗位,一個偶然的機會他們相遇了,互相詢問:“你們單位怎樣?工作還順利吧,談戀愛了嗎?”顯得既親熱自然,又在情理當中。但是,如果一位姑娘經人介紹與一位從未見過面的小伙子談戀愛,公園門口兩人準時赴約了,沉默了一會,姑娘抬起頭來問:“你談過戀愛嗎?工作輕鬆嗎?工資多少?”其結局就可想而知了。中國人見面打招呼都喜歡問一句“吃了嗎?”如果這話用在吃飯時間前後,倒也無妨,但如果下午三點左右在公共汽車上遇到熟人也問這麼一句,就難免讓人感到有點莫名其妙。 一般來說,當對方很忙或正在處理急事時,不宜提瑣碎無聊的問題;當對方正專心欣賞音樂文娛節目或體育比賽時,不宜提與這場音樂文娛節目和體育比賽無關的問題;當對方傷心或失意時,不宜提太複雜、太生硬、會引起對方不愉快的問題。 總之,一把鑰匙開一把鎖。我們應該注意選擇最佳時機,針對不同的對象,採用不同的對策提問,讓對方在輕鬆、自然的氣氛中,把思想深處的東西和盤托出。 有個人家裡出了一點麻煩,可他並不想讓別人介入這件事。可是有個朋友一次到他家去,感覺氣氛不對頭,於是就不斷問:“怎麼回事?你家出什麼事了?”搞得他很無奈。 經常遇到一些喜歡刨根問底的人,“無微不至”地關懷,讓人不堪忍受啊!假如有人沒完沒了地打聽你的生活,你感到煩不煩呢?不妨來連珠炮似地問一問: 第一,你現在正在聽誰的歌?你在哪裡讀書(工作)?你最後吃的一樣東西是什麼?現在天氣如何?戴隱形眼鏡嗎?你們家養過什麼?什麼星座?兄弟姐妹和他們的年齡? 第二,有幾個耳洞?你有文身嗎?你喜歡你目前的生活嗎?喝過酒嗎?暗戀過幾個人?會因為害羞而不敢跟人表白嗎?不敢吃的東西有哪些?最喜歡吃的是什麼東西?最喜歡喝什麼飲料?最喜歡的數字?最喜歡的電影?最喜歡的卡通人物?最喜歡的品牌? 第三,最懷念的日子?最傷心的經驗?最喜歡星期幾?最喜歡春夏秋冬哪個季節?最喜歡的花是什麼?最喜歡的運動是什麼?最喜歡的冰淇淋種類?最怕什麼東西?如果有來世? 第四,討厭做什麼事?擅長的事是什麼?臥室地毯的顏色是什麼?想做什麼職業?你們家住幾樓?你覺得自己十年後會在哪裡?寄這封郵件給你的人是誰? 第五,無聊的時候你大多會做些什麼?你住得最遠距離的一個朋友是誰?世界上最好的事是什麼?目前有男(女)朋友嗎?覺得同性戀如何呢?對於沒有把握的事情態度如何? 第六,如果有人誤會你怎麼辦?如果有人誤會你,又不聽你解釋怎麼辦?有想過要怎麼對你討厭的人嗎?你認為你的另一半幫你付錢是理所當然的嗎?通常幾點上床睡覺?現在心裡最想見的人是誰?想要多大結婚?今天心情好嗎? 你如此地了解,煩不煩啊?累不累? 與人交往,不該知道的就不要知道。知道多了反而惹是生非。每個人都有自己需要保密的東西,都有不想讓別人知道某些事的權利。你的朋友因一個不願讓他人知道的事鬧得情緒很低,而你又敏感地從他的神色上猜出了他有心事,於是就問對方遇到了什麼麻煩,可對方覺得告訴你不好,不告訴你又怕得罪你,這不是難為他嗎? 美國電機推銷員哈里森,講了一件他親身經歷的有趣的事: 有一次,他到一家新客戶的公司去拜訪,準備說服他們再購買幾台新式電動機。不料,剛踏進公司的大門,便挨了當頭一棒: “哈里森,你又來推銷你那些破爛了!你不要做夢了,我們再也不會買你那些玩意兒了!”總工程師惱怒地說。 經哈里森了解,事情原來是這樣的:總工程師昨天到車間去檢查,用手摸了一下前不久哈里森推銷給他們的電機,感到很燙手,便斷定哈里森推銷的電機質量太差,因而拒絕哈里森今日的拜訪,推銷更是無門啦! 哈里森冷靜考慮了一下,認為如果硬碰硬地與對方辯論電機的質量,肯定於事無補。他便採取了另外一種戰術,於是發生了以下的對話: “好吧,斯賓斯先生!我完全同意你的立場,假如電機發熱過高,別說買新的,就是已經買了的也得退貨,你說是嗎?” “是的。” “當然,任何電機工作時都會有一定程度的發熱,只是發熱不應超過全國電工協會所規定的標準,你說是嗎?” “是的。” “按國家技術標準,電機的溫度可比室內溫度高出42°C,是這樣的吧?” “是的。但是你們的電機溫度比這高出許多,喏,昨天差點把我的手都燙傷了!” “請稍等一下。請問你們車間裡的溫度是多少?” “大約24°。” “好極了!車間是24°C,加上應有的42°C的升溫,共計66°C左右。請問,如果你把手放進66°C的水里會不會被燙傷呢?” “那——是完全可能的。” “那麼,請你以後千萬不要去摸電機了。不過,我們的產品質量,你們完全可以放心,絕對沒有問題。”結果,哈里森又做成了一筆買賣。 哈里森的成功,除了因為他的電機質量的確不錯以外,他還利用了人們心理上的微妙的變化。 當一個人在說話時,如果一開始就說出一連串的“是”字來,就會使整個身心趨向肯定的一面。這時全身呈放鬆狀態,容易造成和諧的談話氣氛,也容易放棄自己原來的偏見,轉而同意對方的意見。 使用讓對方說“是”的方法,有幾點要特別引起我們注意: 例如,一推銷員與顧客之間發生了一場對話: “今天還是和昨天一樣熱,是嗎?” “是的!” “最近通貨膨脹,治安混亂,是嗎?” “是的!” “現在這麼不景氣,真叫人不知如何是好!” 這一類問題雖然很正常,不論推銷員如何說,對方都會回答“是的”,好像已經創造出肯定的氣氛,可是注意他說話的內容,卻製造出一種讓人無心購買的否定悲觀的氣氛。 也就是說,顧客在聽到他的詢問後,會變得心情沉悶,當然什麼東西也不想購買了。 所以,在推銷商品時,不應問顧客喜不喜歡,想不想買。因為你問他“你想不想買”、“喜不喜歡”時,他可能回答“不”。因此,應該問:“你一定很喜歡,是吧?” 當你發問而對方還沒有回答之前,自己也要先點頭,你一邊問一邊點頭,可誘使對方作出肯定回答。 同是一個問題,措辭略有不同,效果相差很遠,例如,說“郵筒在哪裡?”和“在哪裡有郵筒?”便有不同的答案。因為你問法不同,聽起來就有差別。 以講究衣著出名的美國電影明星辛西婭?吉布,某次出席一個聚會,穿的是一件紅色的大衣,用一句形容詞就是“紅得很好看”。第二天,許多親友和記者來問及那件紅大衣的事,問法有如下的不同。 “吉布小姐,昨天你穿了件什麼顏色的大衣呀?”(自由式) “吉布女士,你昨天穿了件大衣,是紅色,還是什麼別的顏色?”(半自由式) “是紅色的麼?”(肯定式) “不是紅的吧?”(否定式) “是紅的,還是白的?”(選擇式) “是深紅還是淺紅?”(強迫式) 吉布事後對人說,她最不開心是聽到“否定式”的提問,對於強迫式也不感愉快。她笑道:“他們何不問我那大衣是淺綠還是深綠?這樣,我會爽快地答他是紅的。” 否定的方式常會使問話的意義模糊不清,比如: “你昨晚喝醉了酒所以沒有回家麼?” 公共汽車上有一個女學生問她的同學小趙:“你覺得這個假期的電影不算沒有好看的吧?” 小趙聽不慣對方的談話,因為小趙一時也想不出如何答她,答“有”呢還是“不算沒有”?實在是因為她的問題令人難解。 聰明人都喜歡間接,但是大都加以濫用,所以有時弄巧成拙。凡是可能直接使對方難過,有所損害的,都以間接法為宜。 有這樣一個例子:某地有一個退休幹部,年已九十九歲,已拿退休工資數十年,每次都由他的孫兒到有關方面領取。某次財務處換了一個新人,他看見花名冊上寫著領薪人的出生年月是1907年,算一算豈不已近百歲,心想可能是他的兒孫蓄意瞞報領薪人死亡,從而冒領退休工資。 本來他可以問:“餵,同志,這個老先生究竟死了沒有?”可是他並不這樣問,卻用“間接法”:“老先生在1907年出生,今年可有幾歲了?”聽話的人當然知道對方用意何在,於是答道:“今年九十九了,托福他還健在。”對方疑團頓釋,當即語帶歉意地說:“是嗎?恭喜你有這麼一個長壽的祖父。”於是雙方滿意告別。 要知道別人的年齡,直接詢問也常會得不到好結果,尤其是問女性今年多少歲,簡直會被對方認為是一種侮辱。被選為日本第一號保險推銷員的原一平,就常用以下的方法問別人的年紀。 他先問對方:“你看我今年有多少歲呀?”對方說:“三十四五歲吧?”原一平就答:“你猜中了,我今年三十四,你呢,我看是四十二三吧?”(故意把對方估計年輕一些) “哪裡,我今年四十八歲了。” 先用一種方法向對方示以敬意,就是間接法的經典之處。比方說,你看見一個婦女大腹便便,你與其問她:“你懷孕啦?”就不如說:“恭喜你!” 以下是封閉式與開放式問句類型舉例: 例一:有相當程度威脅性,令人不舒服 “上星期三,你上哪兒啦?” “你有沒有向××提那件事?” 例二:供對方任意選擇 “你的專業是文科還是理科?” “畢業後,你是去政府機關,還是到工礦企業?還是選擇留校?” 例三:讓對方進一步明朗態度 “你想辦××那件事,決定了沒有?有什麼困難嗎?” “你說領導交給你的那項任務非常不好辦,現在有沒有勇氣承擔?” 例四:敦促對方表態 “一個共產黨員,必須無條件服從革命需要,你說是嗎?” “學習劉翔的拼搏精神,就能克服困難,你說對不對?” “他一貫表現很好,應不應該受到表揚?” 例五:參照式問句,用第三者的意見說服對手 “老李認為這事應該採取措施完成,你以為如何?” “經理說,今年把營業額提高10%,大家認為怎麼樣?” 例一:使大家暢所欲言 “你對自己當前工作表現有什麼看法?” “你看我們承擔任務應該怎樣開展才好?” “你對明年的工作計劃有什麼考慮?” 例二:徵求意見 “公司經理說需要派一個人去洽談業務,你願意去嗎?” “工廠要搞一項技術革新,你在這方面有基礎和經驗,你願意參加嗎?” “我校新興學科缺乏教師,要公開招聘,你願意報考嗎?” 例三:探索式問話可以顯示興趣和重視 “你談到在工作中遇到不少困難,你能不能告訴我主要有哪些?” “你剛才講不適合承擔這項工作,你能進一步說明原因嗎?” “你說小張有才華可以提拔重用,能不能進一步談談理由?” 例四:啟發對方談出新看法 “現在接近年末了,你能不能談談對今年工作的評價?” “你在報刊上發表了不少方面的學術論文,對於學術研究有什麼竅門?” “明年的物價可能還要上漲,你有什麼看法和意見?”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