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社會心理 領導口才全書

第19章 第十八章點到為止的藝術

領導口才全書 李树斌 9386 2018-03-18
不經意的修飾如果點到為止常常有出奇制勝的收穫;刻意的追求一旦過度則難免弄巧成拙——沈嘉祿 車軲轆話就是口語表達中重複、囉唆的轉圈話。說車軲轆話是口語表達中的常見毛病。面對面的言語表達或交流,其要求之一就是“立等可取”。它不像文字表達可以完全準備好了再拿出來。為了保證表達或交談能夠連續不斷地進行,必須隨想隨說,現蒸現賣,做到“立等可取”這樣就大大縮短了表達與思維之間的距離,使二者幾乎同步進行。這種情況,給說話者帶來一個很大的難題,即把思想變成語言的時間太短思路來不及理順,語言也不容推敲,於是便造成口語表達不准確、不規範、詞不達意的常見病。 面對面的言語表達或交流還有一個限制,就是說出的話是一次性的,不可修改的。它不能另起一行,也不能錯了再收回來,揉成一團扔進垃圾箱。一言出口,落地有聲。每句話都會當即產生相應的效果,尤其是說錯了的話、不當的話,更是如此。我們常聽某人、某領導講話作報告,說話沒毛病時無人議論,若說的有一點差錯,便立刻會有議論紛紛的“熱烈”的反應。出了錯怎麼辦?許多講話人除了懊悔之外,就是想辦法挽回,明知不能“修改”,但也更千方百計、想方設法地進行修改,於是口語表達便出現瞭如下一個循環現象:說錯了便想重說,重說又想得不准;不准又想解釋,解釋又怕人聽不明白;於是又重說結果是反复、囉唆,越說越糟。

常見的車軲轆話有這樣幾種現象。 一是說話人唯恐聽話人聽不明白自己所說的話,所以,即使是佈置一項簡單的工作,說明一個簡單的問題,也要翻來覆去地解釋。 二是自己剛剛學會的東西,例如,一個剛學會的新詞、一句詩詞,便總以為別人都不會,只是自己知道,於是便當做新話反复說,反复解釋。 三是本來無話可說,卻硬要湊時間,沒話找話,來來回回重複那幾句淡如水的話。 那麼,如何克服這種口語表達的常見病,不說、少說重複、囉唆的轉圈話,去掉語言的“殘渣”,提高口語表達能力呢?應當掌握好以下幾種練習方法。 首先,是想好頭三句再說。在一定環境裡生活的人們,日常言語表達的內容並無多大區別。之所以產生不同的效果,主要原因在於表達方式不同,即話怎麼說,而怎麼說的關鍵又在於如何開頭。開頭,不僅對於說話,而且對於做事、做人都是至關重要的。

其次,說話中的一般性錯誤可以不去管它。開口說話,誰都有說錯、說漏、說走了嘴的時候。說錯了怎麼辦?當然不能像小孩子那樣,又搖頭又擺手,連叫“錯了,錯了!”錯了也不必驚慌,要沉著冷靜,弄清楚是什麼錯,是大錯,還是小錯,是原則性的錯,還是一般的錯。如果是原則性的錯,那就要立刻予以糾正。如果只是一般的錯誤,可以不予理睬。比如,按講稿講時丟掉了一句無關緊要的話,或者是沒按原來的順序講,或者是與原來的意思略有出入等,這些錯誤,從表達內容來講,可以說無礙大局;從聽眾來講,一般也不會察覺。所以,老練的講話者,會作出巧妙地處理,不動聲色地說下去,適當的時候再作處理或根本不予處理。只有缺乏經驗和呆板的人才會停下來重複、補充、解釋、說明。現實生活中,我們常常可以看到這樣的情況,有的干部講話,本來應結束了,可是又想起遺忘了的那一點,於是便進行補充交代。再從頭講起,講個沒完沒了,這樣做的效果一般是不會好的。

第三,量事說話,看人開口。與人交談,談工作、談思想、擺問題,或者買菜購物、閒談聊天,話應該說多說少都要視需要而定,不能信馬由韁,走哪兒說哪兒,也不能信口開河,該完不完。有的人在同別人交談時,本來三兩句話就能說完的事情,硬是要侃上個把鐘頭,弄得人家左右為難,只好耐著性子聽下去。也有的人,該講的話講完了,自己卻餘興未盡,於是又從頭開始,反復強調,令人生厭。還有些人講話,隨意道來,無拘無束,東拉西扯,節外生枝,把一點閃光的思想淹沒在連篇的廢話之中。 作為一個領導者,言語表達與其自身形象關係十分密切。若說話囉唆,言語不暢,便會給人糊塗平庸的印象;若說話生動精練,概括力強,便會讓人感到精明強幹。因此,凡是想在群眾中樹立良好形象的領導,都必須在口語表達上狠下工夫。

在生活和工作中,無論是孩子、朋友、下屬還是同事總會做出一些錯誤的事情,這個時候我們免不了要批評或者規勸他們,但是如果批評的時候說的話不到位不但起不到教育和規勸的目的,反而會適得其反,增加他人的反感。因此,我們有必要了解和掌握其中的說話技巧。 (1)批評孩子要點到為止 很多父母都不願意當面稱讚孩子,恐怕會寵壞他。如果我們不是衷心稱讚孩子,只是胡亂稱讚一番,那麼就確實有寵壞的可能。很多家長常常說:“疼孩子疼在心裡,不要疼在嘴上。”這是怕造成孩子自滿和驕傲的心理,以後他就不再求上進。而事實上合理的稱讚對於孩子的成長是有利的。 稱讚如土壤中的肥料、食物中的維生素,可以給孩子很大的鼓勵,使他們雄心勃勃,百尺竿頭更進一步。父母給孩子的讚揚比任何人的都重要,因為父母是孩子最親切的人,所以一言一語都發生很大的作用。稱讚比責罵有效,父母們不妨慷慨地稱讚自己孩子。

當然,為了糾正孩子的錯誤,指導孩子去做應該做的事情,有時批評孩子是必要的,只是要特別小心,在言語和態度上都要謹慎,千萬不可用諷刺或嘲笑的言語,免得引起孩子的反感和難堪,使之產生自衛和反抗的心理。批評孩子的時候可以直接指出錯誤的地方,然後提出改正的方法,使孩子明白應該走的路和應該做的事。如果孩子付出了努力,嘗試去改過,就算不能立即生效,做父母的也不必氣餒,可以從旁鼓勵,告訴孩子他的努力不會白費。 但是要注意選擇適當的時候和地點。隨著長大,孩子越發注重自己的思想和自尊。所以,在大庭廣眾或當著親友面批評孩子實在會讓孩子太難為情了,不論出發點是如何良善,所指出的地方如何合理,在這種情形下孩子也難以接受。

(2)批評朋友要點到為止 很多人都有這樣一種觀念,對朋友讚美就好了,批評會傷害了感情。而實際上,當你覺得朋友做事不恰當的時候,對他的批評,好朋友是不會見怪的。至少他知道你是善意的。當然,對於朋友的批評還是要掌握一些技巧,才能讓人家願意接受。這就要求我們在和朋友的相處中做一個善於批評的角色。 批評要與讚美相結合。適度地批評之後,對於其優點別忘了加上幾句稱讚的話,才不會損壞彼此的情誼。 “以理服人”是對的,但道理有時並不容易被直接接受,有時會讓對方產生反感,儘管在反感時他內心並不一定認為道理錯了。 善於批評者還要爭取讓對方心服口服,這就需要一定的技巧了。有時批評者往往認為自己是好心,但如果話中帶有了威脅,效果就難以達到,甚至會給雙方關係造成不良影響。如兩個情侶發生了點摩擦,一方大叫“你這樣誰還會願意和你在一起”,對方馬上回嘴“不在一起就不在一起,你有什麼了不起”,好心的批評也會起到逆反作用。

善於批評者會讓對方感到彷彿不是在批評自己,倒像自己在勸說自己。善於批評者語言中應避開“你應該”、“你必須”之類的詞,多用討論的口氣,避免對方的反感,在任何“強攻”都難奏效時,還不如暫停。 批評的目的是讓對方接受自己的意見。光是理由充足不行,還要掌握對方的心理特點,對不同性格的人應使用不同的方法,因人而異。 看到朋友有缺點不指正是不真誠,而批評別人不講究方法就真會傷害感情了,只有講究技巧地批評才能做到兩全其美。 (3)批評下屬要點到為止 上司對於下屬的批評可能挫傷下屬的自尊,但是若想保證工作質量,批評仍不可避免。有一種做法錯誤至極:問題初始時對他視若無睹,而待某日心血來潮才處處責難。這種首尾不一致的做法,很難令下屬心悅誠服地改過。況且,此時也多半到了忍無可忍、不得不糾正的時候,說話時難免會像連珠炮似的囉唆沒完,似乎要將滿腔鬱積已久的數落之詞一吐而盡。

因此,只要下屬做出不當之行,就該刻不容緩地對他言明“此事不當,實不該為”,這才是對他親切的表示。另外,機巧地對他適時提出警告,也是可行的方法。 有許多上級主管,常是基於“順便代勞”的心態,代替下屬做他所應當完成之事。此種體恤下屬的作風,原是無可厚非的,然而,長久如此,下屬們不僅會失去原有的感戴之心,甚至會反過來支使你。他們常會如此說:“你啊!你是否要到辦公室去呀?麻煩你順便將我把這份文件帶去好嗎?真謝謝你了!”他甚至還會說道:“麻煩你要去總公司之前預先通知我一聲,我想麻煩你帶一件東西過去,不然,讓我自己跑一趟,就得多費一道程序了!” 當然,這種觀點或許於公司業務推展上無大謬誤,卻往往會造成不良風氣。有鑑於此,主管不可使下屬有怠惰心態,應當用一些話語婉拒下屬所託,否則,爾後必接二連三地發生這種事情,給工作造成影響。

(4)批評同事要點到為止 當同事或上司犯錯時,我們一般不會去干涉。為什麼呢?因為你可能曾經這樣做過,結果則是你做了努力卻引火燒身。接受幫助者可能變得非常生氣,也可能通過揭你的傷疤來回應你。於是你寧可維護這種緩和氣氛的關係,也不再提這種引起對方不快的話題。 也許你仍然認為最常見的推動力就是批評,但從過去的經驗中你可以知道,批評不是總能被很好地接受。於是你盡量去提一些“建設性的批評意見”,但是“建設性”與“破壞性”通常是沒有明確分界點的,或者說我們很難把握得當。但如果你不願意三緘其口,又不可能輕易放棄與你的同事、上司在一起工作,你就需要用不同的方法來實現你的目的。 第一,鼓勵以提高他們士氣,對別人的努力表示感謝或贊同。因為你的目標是影響同事對工作的看法,使他們能更努力地工作。你希望能使他們對處理複雜的任務充滿自信,使他們充滿熱情地去迎接每天的工作,使他們能獲得成績而感到高興。這樣他們就會更努力地工作,更願意在這個團體中,也更想做好工作。

第二,幫助提高他們的技能,給他一些建議或指導,這些建議要關注於人的表現而不是評判這個人。在這裡,你的目標是幫助你的同事表現得更有能力。你希望他們從實踐中學到東西,以便以後乾得更好。你不應強迫你的同事去做這些事情。他們應自主自己的行為,你的目標只是為他們出主意和提建議,以讓他們能夠從中選擇採納。 如果直接的批評不妥當,那麼不妨想一些婉轉的辦法,這樣更容易達到目標。 (5)批評上司要點到為止 當然,上司也有說錯話的時候。這時你該怎麼辦,當然沒有一個一成不變的處理模式,要看上司的脾氣秉性、說錯話的場合、說的錯話可能造成的影響等諸方面的因素來決定你該採取的方法,當然,你在公司裡的地位及與上司的關係也是你應該考慮的因素。 如果上司說錯了話,而這些錯話並不影響你的利益以及你所負責的工作,你都可以採取“裝聾作啞”的方法,即裝作沒聽見或沒聽明白。這是一種揣著明白裝糊塗的辦法,它可以讓你避免一些是非,也避免讓上司處於尷尬和困窘的地位。 但是如果你決定不再“裝聾作啞”了,那麼有些原則必須遵守:在批評上司之前,先要從對方的角度想想,為什麼他要那樣做。有時候,對方可能是有難言的苦衷,沒有辦法,然而又不願向別人透露隱情。在此種情況下,就應該以關心代替批評。這樣會使對方更容易接受。 每個人都喜歡聽讚美的話,而且如果這種話是當眾聽到的,就會更加覺得有面子。反之,有關批評的話要私下說,這樣除了能照顧到對方的面子外,對本身的形像也會產生好的影響。當眾讚美,私下批評,這看起來有點像搞“兩面三刀”,實際上並非如此,這樣做和那種表面一套、背地一套的人,有本質上的不同。 批評的質量與其數量之間,並不存在正比的關係,有效的批評往往能一針見血地指出問題的實質,使下屬心悅誠服,而絮絮叨叨的指責卻會增加下屬的逆反心理,而且即使他能接受,也會因為你缺乏重點的語言而抓不住錯誤的癥結。 而嚴重的是,有些領導似乎就是喜歡“痛打落水狗”,下屬越是認錯,他咆哮得越厲害。這樣的談話進行後會是什麼結果呢?一種可能是被批評者垂頭喪氣,另一種可能則是他忍無可忍,勃然大怒,重新“翻案”,大鬧一場而去。這時候,挨罵下屬的心情基本上都是一樣的,就是認為:“我已經認了錯,還要抓住不放,實在太過分了。”性格怯懦者會因此喪失信心,較剛強者則說不定會發起怒來。 顯然,領導這麼做是不明智的。有些領導認為下屬並非真心認錯,實際上不論認錯態度真假,認錯本身總不是壞事,所以應該先肯定下來。然後便可循此思路繼續下去:錯在何處?為什麼會發生這樣的錯誤?造成了什麼惡劣後果?怎樣彌補損失?如何防止再犯類似錯誤?只要這些問題,尤其是最後一個問題解決了,批評指責的目的也就達到了。 須知一千個犯錯誤的下屬,就有一千條辯護的理由。下屬能自我反省,承認錯誤,就不應太過苛求。總之,犯錯是第一階段,認錯是第二階段,改錯是第三階段。無論如何在下屬認錯之後,領導者只能努力幫助他邁向第三階段,而不是其他。 世間沒有絕對的對錯好壞,凡事能夠把分寸拿捏得好,就是一種智慧。在誇讚別人這個問題上同樣存在分寸拿捏不同,後果也不同的現象。如果讚美得當,那就是一種美德,但是不得當的讚美成為阿諛,難免遭人輕視。把握讚美的分寸十分重要。 讚美能贏得友誼。讚美如花香,芬芳而怡人,能以讚美之言予人者,必得人緣,所以和人相處,最重要的就是讚美。基督教唱讚美詩,佛教唱爐香贊,說明神、佛也要人讚美,何況一般人呢。尤其當一個人灰心的時候,一句鼓勵的話,能令他絕處逢生;當別人失望的時候,一句讚美的話,能使他重見光明。要想獲得友誼,誠心地讚美別人,必定能如願。 阿諛會遭人輕視。做人要“日行一善”,其實日行一善並不難,讚美別人也是一善。但讚美不同於阿諛,阿諛是一種虛偽的奉承,所謂“好阿諛則是非之心起”,所以做人寧容諫諍之友,勿交阿諛之人,被人批評不可怕,受人阿諛才可畏。有的人讚美不當,成了逢迎拍馬、阿諛奉承,也會受人輕視,因此做人不要阿諛諂媚,也要避免不當的讚美。 讚美和阿諛最大的區別在於出發點的不同。讚美一般是符合客觀實際情況的,而阿諛往往是誇大其詞。在日常交際中,要多一些真心誠意的讚美,少一些阿諛,這樣最終會給你帶來好名聲。 俗話說:“酒逢知己千杯少,話不投機半句多。”即便作為領導,也不會例外。 (1)邊考慮對方的立場邊選擇你所要講的話 語言可以溝通人們之間的想法,也能傷害對方的自尊心,說話的一方往往覺得無所謂,但是,往往因自己用詞不當刺傷了對方的自尊心,進而使雙方關係惡化。上述情況在我們日常生活中經常發生。 說話的一方雖無惡意,但對方卻有受侮辱、被諷刺和被取笑的感覺,這主要是因為說話的一方在說話時欠考慮,沒有註意到措辭,上述情況對於推銷人員來說尤其重要。當對方說話之前,一定要自始至終做好應對的準備:“我要怎麼說才能不傷害對方的自尊心呢?” (2)不要傷害對方的自尊心 下屬中什麼人都有,有的很任性,有的性子急,有的愛發脾氣,有的說話帶口頭禪。作為領導,要容納和包容各種各樣的下屬,如果老是用自己所固定的那種調子談話,談一個問題就想一次談透,以為下屬都是沒有上進心或缺乏智力,就無法和所有的人談得來,弄得不好,還會遭到下屬的疏離甚至抵制。 面對上述情況,要不斷地檢查自己的言辭並及時地作出決定;發現說話不能收到應有效果之前就迅速地轉換話題,或適可而止,以便傷及別人或給下屬留下不良的影響。在聊天時,有時因講了些有趣的話而使對方捧腹大笑,可是一旦進入商業談判則往往會急轉直下,雙方也會激烈地爭論起來。因此,不管在什麼場合都不允許自己失言或失態。如果失去控製或出言傷人,把對方給惹惱了,對方就會從此拒絕跟你往來。 為此,優秀的領導在和下屬交談時,一定會絞盡腦汁地選擇用語。不過講話時過於恭敬或亂用警語也不行,要用通俗易懂、誠實且令人感到親切的語言,只有這樣才能取得成功。這些看上去好像很難,其實只要有心,誰都能做到,只要多練習就能夠具有和任何顧客都能打交道的能力。 另外,學會了上述方法並成為習慣,不僅對下屬,而且對上司、對同級講話時也同樣有用。這裡再提醒一次,談話時,請注意把握火候,千萬不要沒完沒了,切記! 自信心強、辦事果敢的人一般都說話乾脆,不拖泥帶水;思維和認識能力突出的人說話簡潔精緻,不長篇大論。在現代交往中,社會節奏快,時間觀念強,說話簡潔會該給人一種生機勃勃的感覺。 1863年7月1日,美國南北戰爭中的一場決定性戰役,在華盛頓附近的葛底斯堡打響了。經過三天的鏖戰,北方部隊大獲全勝。戰後,賓夕法尼亞等幾個州決定合資在葛底斯堡建立國家烈士公墓,公葬在此犧牲的全體將士。 1863年11月19日公墓舉行落成典禮,美國總統林肯應邀到會演講。這對林肯來說,有很大難度,因為這次儀式的主講人是美國前國務卿埃弗雷特,林肯只是由於總統的身份,才被邀請在埃弗雷德之後“隨便講幾句適當的話”。埃弗雷特當時不僅是個著名的政治家,而且當時被公認為美國最有演說能力的人,尤其擅長在紀念儀式上演講。在這個典禮上,他那達兩個小時的演講,確實精彩。在這種情況下,怎樣講才能和聽眾建立良好的交往關係,並最終贏得他們呢?林肯決定以簡潔取勝,結果林肯大獲成功。儘管他的演講僅有十句話,從上台到下台不過兩分鐘,可掌聲卻持續了十分鐘。林肯的演講不僅贏得了在場一萬多名聽眾的熱烈歡迎,而且轟動了全國。當時的報紙評論說:“這篇短小精悍的演說是無價之寶,感情深厚,思想集中,措辭精練,字字句句都很樸實、優雅,行文毫無瑕疵,完全出乎人們的意料。”就是埃弗雷特本人第二天也寫信給林肯道:“我用了兩個小時總算接觸到了你所闡明的那個中心思想,而你只用了十分鐘就說得明明白白。”後來,林肯這次出色的演講的手稿被收藏到圖書館,演講詞被鑄成金文,存入牛津大學,作為英語演講的最高典範。 在我們實際生活中,講話要想得到較佳的效果,語言必須簡潔、精練,要能使聽者在較短的時間裡獲取較多而有用的信息。反之,空話連篇,言之無物,必然誤人時光。 古人講: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說話也是如此,話不在多,點到就行。在生活節奏緊張快速的現代社會中,沒有人願意花費大量的時間去聽你的長篇大論。這就要求你在談話時要做到言簡意賅,一針見血。 喬治是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的大亨,資產逾十億美元。某年他與商業夥伴戴維從加州飛往中國某大城市,準備投資建廠,尋找合作夥伴。三天后,喬治坐到了談判桌前,談判對像是我國某一大型企業的領導。這位領導精明能幹,通曉市場行情,令喬治頗為欣賞。聽了這位領導對合資企業的宏偉設想後,喬治感到似乎已看到了合資企業的光輝前景。正準備簽約時,忽聽這位領導又頗為自豪地侃侃而談道:“我們企業擁有兩千多名職工,去年共創利稅七百多萬元,實力絕對雄厚……” 聽到這兒,喬治暗暗地掐指一算:七百多萬元人民幣折成美元是九十餘萬,兩千多人一年才賺這麼點兒錢?而且,這位領導居然還十分自豪和滿意。這令喬治非常失望,離自己預定的利潤目標差距太大了?選如果讓這位領導經營的話,是很難有較高的經濟效益和利益的。於是決定立即終止合作談判。 試想一下,假若那位領導不說最後那句沾沾自喜的話,談判也許會以另一種結局而告終。那位領導最後那些不著邊際更是畫蛇添足的話,不僅暴露出他自身弱點,而且令外商失去了合作的信心,最終撤回投資意向,的確是多餘之至,應該引以為戒。 在生活中我們經常看到,有的人習慣於喋喋不休、滔滔不絕地高談闊論,而又詞不達意,語無倫次,讓人聽而生厭;還有的人喜歡誇大其詞,侃侃而談,說話不留餘地,沒有分寸。這樣都容易造成畫蛇添足的惡果。因此,我們“在開口之前,應先讓舌頭在嘴裡轉十個圈”。把多餘的廢話“轉掉”,準備一些簡單明了的話,一開口就往點子上說,千萬不要東拉西扯,不知所云。 人們常問,如何才能更好地表達出自己真實的思想和感情呢? ——這裡有一個公開的秘密,所用的方法既非奇異,更非幻術,說穿了就是平凡、樸素、簡潔。這裡我們以美國兩位著名人物為例,來看一下他們是怎樣確立自己平凡、樸素、簡潔的說話風格的,第一位是林肯,第二位是馬克·吐溫。 誰都知道林肯的父親是一個普通的木匠。他的母親,也沒有特異的才學。那麼,林肯怎麼會有運用語言的特殊天分呢?我們知道,林肯所受的教育是“不完全的”,一生也不過進了不滿一年的學校,被選為國會議員後,他自己也曾對群眾承認過。那麼誰是林肯的老師呢?很多人都不知道,在肯塔基州森林地帶有位巡遊的村儒學究,曾無意地幫助林肯取得了很大的長進——要不是林肯青年時代的環境太惡劣,也許林肯的成就要更大一些。 南北戰爭爆發時,各報向林肯提出了各種各樣莫名其妙的建議。林肯耐著性子聽完了一位紐約記者提出的冗長作戰方案之後,說:“聽了你的建議,我不禁想起了一個小故事。幾年前,有人在堪薩斯騎馬旅行,因為人煙稀少,無路可行,他迷失了方向,更糟糕的是隨著夜幕降臨,下起了可怕的雷陣雨。隆隆雷聲,震撼大地;道道閃電,瞬息之間照亮地面。這個失魂落魄的人,最後下了馬,藉著時有時無的閃電亮光,開始步履艱難地牽馬行走。突然,一聲驚人的霹靂駭得他雙膝跪地,他呼喊道:'上帝,既然你什麼都能做到,就多賜給我們一點亮光,少來點刺耳的聲音吧!'” 林肯自己平凡樸素,也討厭他人說話故作高深,晦澀難懂,這是很值得我們藉鑑和學習的。接下來我們再來看看馬克·吐溫。 據說,有人還曾去詢問馬克·吐溫:“演說是長篇大論好呢,還是短小精悍好?”馬克·吐溫沒有正面回答,而是講了這樣一個風趣的故事:一個禮拜天,他到教堂去,適逢一位慈善家正用令人哀憐的語言講述非洲慈善家的苦難生活。當慈善家講了五分鐘後,他馬上決定對這件有意義的事情捐助五十美元,當慈善家講了十分鐘後,他就決定將捐款減至二十五美元,當慈善家繼續滔滔不絕講了半小時之後,馬克·吐溫又決定減到五美元,慈善家又講了一小時後,拿起缽子向大家哀求捐助,並從馬克·吐溫面前走過的時候,馬克·吐溫卻反而從缽子裡偷走了兩美元錢。馬克·吐溫原本決定捐助五十美元變成偷走兩美元錢,似乎太不近情理,但細想起來,卻是理所當然的。 魯迅說過:“時間就是生命,無端空耗別人的時間,其實是無異於謀財害命的。”那位慈善家只需五分鐘講完的話,卻滔滔不絕,拉長到六十分鐘,致使他的說話形像一落千丈,說話風格令人生厭,這怎能不引起馬克·吐溫的反感,以至於惡作劇地從那位慈善家的缽裡偷走兩美元錢。 “言不在多,達意則靈。”講話簡練有力,能使人興味不減。冗詞贅語,嘮叨囉唆,不得要領,必令人生厭。不少演講大師惜語如金,言簡意賅,留下珍貴的篇章,成為“善辯者寡言”的典型。 明武宗時,秦藩請求加封陝邊地,而此地戰略上十分重要,與國家社稷的關係更是緊密相連,但是皇上受人攛掇,已經同意了,叫大學士們起草一個加封的詔書。梁文康承命起草了這份詔書,他巧妙地採用正話反說的方法表達了勸阻皇帝、改變封地的意見。 他寫道:“過去皇太祖曾詔令說:'這塊土地不能封給藩王,不是吝嗇,而是考慮到它的地廣物豐,藩王得到後一定會多養士兵馬匹,也一定會因富庶而變得驕縱。如果此時有奸人挑撥引誘,就會行為不軌,有害於國家。'現在藩王既然懇請得到這塊土地,那麼就加封給你吧?但得此地之後,不要在此收聚奸人,不要在此多養士兵馬匹,不要聽信壞人調唆,圖謀不軌,擾亂邊境,危害國家。否則,那時想保全自己的妻子兒女都不可能了。請藩王在此事上慎之又慎,不要疏忽。” 皇上看到詔書很憂慮,覺得不把此地封給藩王為好。梁文康在這裡運用了巧妙的說服戰略,從而阻止了土地的濫封。 這個故事說明在說服的過程中,與其喋喋不休地進行勸說,不如通過巧妙的方法進行點撥。前者令人生厭,效果甚微;後者巧妙而簡潔,收效也很顯著。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