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社會心理 領導素質與領導藝術大全集

第27章 第二十七章識別良才和庸才

常見許多新上任的領導者抱怨自己現在的下屬不如以前的優秀,於是找種種藉口調動自己以前的下屬,但這往往起不到更好的效果。一方面使過去的下屬的工作增加了不穩定性,又使現有的下屬對新上任的領導者產生更多的反感。 其實,造成這種現象的最終原因還是有些領導者抱著“一朝天子一朝臣”的用人理念,往往拿現在下屬的各種素質與以前下屬相比較,而更多地看到的是現有下屬身上的短處。 人無完人,若只識其短,則不能知人;若能看重人之優點,則能發掘更多的人才。 “天生我才必有用”,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優點,他就是那方面的人才。而能否識人之長,關鍵還是要解放自己的思想,打破陳規陋習的束縛,排除個人主觀的愛憎,即不拘一格地去發現人才。 “不拘一格”的“一格”,指的是前人已有的規範或是自己的習慣,唯有破除“一格”,大膽地用人,才能用好人、辦好事。

在春秋時期秦穆公起用奴隸百里奚,至今傳為佳話。 百里奚曾作為秦穆公夫人的陪嫁臣送入秦國。之後,他逃到楚國宛縣,被楚國人抓住做奴隸。穆公知道百里奚是個賢人,想用重金去贖,又怕楚國知其身份不給,便降低身份按奴隸價格去贖,派人對楚國說:“我的陪臣百里奚在你們那裡,請允許我用五張羊皮贖回他。”於是楚國人就把百里奚給放了。這時百里奚已是七十多歲的老人,秦穆公派人打開枷鎖,歡迎他回來並向他請教。秦穆公與他談了三天,敬重其才,把他封為大夫。 “五羊大夫”就是這樣叫起來的。後來,秦穆公把他推薦給蹇叔,他們共同輔佐秦穆公建立了霸業。 秦穆公破除陳規、任用奴隸成就一番大業,而二戰中,羅斯福在諾曼底登陸戰中任用年輕的艾森豪威爾更是一絕。

1943年,盟軍決定在1944年實施代號為“霸王行動”的諾曼底登陸作戰。這一計劃在1942年開始擬訂時,就受到英美領導人的高度重視,並商定,這一戰役的最高統帥由美國人擔任。而最高統帥一職,馬歇爾被有關人士普遍看好,因為他對世界六大戰場的美軍指揮有方,聲名顯赫,贏得了國內外的充分信任。這時,英美的重要人物都作出了表態。早在1942年7月31日,丘吉爾就在電報中致羅斯福:“如果任命馬歇爾為'霸王行動'的最高統帥,我們定會同意。” 1943年8月,美國陸軍部長也表示:“馬歇爾憑著他的聲望、素質和能力,一定能勝任。……我看再也沒有比他更合適的人選了。” 1943年秋,盟國首腦們在魁北克會議上,一致同意馬歇爾擔任這一職務。

但出人意料的是羅斯福卻選擇了馬歇爾麾下的一位陸軍作戰計劃處處長,而他的上面有366位比他職位高的將領都沒被任命。作出這樣的決定,一方面是羅斯福需要馬歇爾在自己身邊出謀劃策,但更重要的是艾森豪威爾頭腦冷靜,目光遠大,軍事戰略思想明確而堅定,並能果斷決策,能排除各種困難的干擾。他還善於發揮諸兵種協同作戰的優勢,而且在人格方面開朗樂觀,善於團結部下。基於這些原因,排除資歷年齡的影響,羅斯福鄭重地任用了艾森豪威爾,終於取得諾曼底登陸戰的勝利。 識人在活,而要活就不能拘泥於陳規,反之就沒有創新,就不能發現更多的人才,就不能在事業上一帆風順,蒸蒸日上。 新上任的領導者需要樹立的另外一個識才理念就是:識才必須至公,而不為私利所感,不為個人感情所欺,不為外部壓力所屈。要做到至公,除了領導者本身俱有以公為上的高尚品質以外,還要跟自己的憎惡喜愛作鬥爭,還要游離於親情之外,還要能抵制外部的壓力,做到不避親仇,為國取才、為公取才。

畢竟“血比水濃”,常人對自己的親人總有一種特殊的感情,無論是在外工作或是呆在家裡,都希望能為親人做點什麼。對朋友也是一樣,幾個人誌同道合、情同手足,那份感情真是剪不斷也訴不完。那麼在識才用才的問題上,領導者良心的天平該向哪邊傾斜呢? 幾千年前,一個叫祁奚如的人說要“內舉不避親,外舉不避仇”。即識人用人必須不管是自己的親人還是自己的仇人,只要是才就必須努力地去識去用。在識才舉才中,祁奚如也真正做到了不避親仇,為後世做出了榜樣。 春秋霸主齊桓公不計前仇而重用管仲,成就了一番春秋霸業。起初由於襄公亂政,公子小白和公子糾逃到國外,分別由鮑叔牙和管仲輔佐。襄公被殺,兩位公子所逃至的莒、魯兩國分別派兵護小白、公子糾回國爭繼位。管仲率兵埋伏於小白從莒國回來的途中,見小白到,張弓射之,小白倒地;管仲以為小白被射死,便派人急報公子糾,叫護送公子糾的魯兵不再急於趕路,六日後才到齊。這時,先到的小白已被立為齊君,是為齊桓公。原來管仲只射中小白束腰皮帶上的金屬鉤,小白佯死倒地,等管仲兵撤走,便迅速兼程返齊,故提前得立。

事後,桓公欲殺死管仲,鮑叔牙說:“臣幸得從君,君竟以立,君之尊,臣無以增君。君將活齊,即高溪與叔牙足也;君且欲霸王,非管仲不可。夷吾所居國國重,不可失也。”於是桓公就從魯國要回管仲,封之為大夫。管仲曾感嘆:“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叔也。”管仲能被識被用,一方面得力於鮑叔知賢識賢且與管仲從小親近,更重要的是桓公能以大業為重,不記前仇,予以重用。假若桓公是氣量極小之人,這世間人才又少了一個,而在後世也絕少有人會知道齊桓公。 知人而不為親仇所束縛,真的很難,而正是由於不易,才使得齊桓公的識才更加光輝,對齊桓公本人也評價極高。 真正的人才不在“紙上談兵”,而關鍵要看的是其實在能力。時代需要的是實干家而不是空談家,空談何用?如果要說空談的用處,詼諧一點就是空談可以敗事可以誤國。怎樣判斷一個人是空談家還是實干家,方法不過是讓談話者去幹實事。用一句很簡單的英文諺語即可道明實幹與空談的差別:“Actions speak louder than words”,這即是說事實勝於雄辯。

“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領導者往往很難一時察覺某某是否有才,但直覺上領導者又不忍放棄選才的機會,於是不得不抱著一種試試看的心理,興許試用之後賢庸必然自明。但試用是要擔風險的,萬一試用不成,不僅沒有覓到自己需要的人才,反倒把自己的秩序給打亂了。聰明的領導者便頓生一計,讓人到下層去辦事,通過對其“政績”的考察來發現人才從而給予升遷。這確實是一種好方法。現代的多數企事業單位在招聘人才後大都有一個試用期,試用期滿,老總就會對下屬的成績作一個評價,能夠留下來的當然是為領導所滿意的被認為是人才的下屬,有時領導還會從其中的特別優秀者中選出一部分委以重任。這便是領導者以政試之,察其真才的作法。 有時,領導者沒必要讓所有的人都去做相類似的事情,而是在較為器重的人中讓他們去做特定的事,看他們的處世技巧,從而判斷其是大才還是小才。這一部分人往往是領導者考察的對象,如果乾得令領導滿意,極有可能成為領導的接班人。而領導要選擇接班人更要謹慎行事,委之以政,時時考察。往往選擇接班人的結果如何,恰恰反映了一個領導的識才能力,是一個領導有無識才藝術可言的標準。

與諮以謀略比較起來,後者更注重於識大才,而前者可適用於不同的人群,而且操作性極強,領導者可以隨心運用。 三國時,“臥龍”與“鳳雛”兩相齊名,但最初“鳳雛”龐統沒有得到重用,於是他帶著魯肅和諸葛亮的推薦信去投劉備,但去後並沒有把推薦信拿出來。劉備不了解龐統的才能,就把他派到耒陽當縣宰,但他到任後不理政事,終日以酒作樂。有人將情況報告劉備後,劉備就派張飛去察看。張飛去後,果如所言,就責備龐統說:“你終日在醉鄉,怎麼會不耽誤事呢?”龐統便讓下面的人把所積公務都拿來,不到半日,便批斷完畢,而且曲直分明,毫無差錯。張飛大驚,回去向劉備具說龐統之才。這時龐統才將推薦信交上。信中魯肅稱龐統不是個只能管理小縣的人才,建議劉備重用。諸葛亮這時回來也稱龐統是“大賢處小任,以酒糊塗”。劉備這才認識到龐統是有傑出才能的人,便委以重任,作為諸葛亮的副手,共同參與軍機大事。

劉備任委龐統,察其才能,再加上魯肅、諸葛亮兩位的推薦,終於找到了自己日日思念的賢人。 現實中,委之政事來察其真才實學為多數領導所青睞。這裡有一個典型的例子。 一次招聘會上,一位應聘者自己有足夠的“硬件”,更重要的是還做過學生會幹部,有一定的工作經驗和管理能力,直說得天花亂墜,把該用來形容自己優點的詞幾乎都用上了。他以為這是外資企業,老闆一定會喜歡這種大膽且敢於自我推銷的下屬,但招聘的老闆並沒有被他的話所迷倒,先是把他派到一個小車間管理生產,試用期三個月。結果試用期滿,這位應聘者把那個車間弄得一塌糊塗,不得不灰溜溜地逃之夭夭。這位領導是聰明的,他知道現實中許多人喜好說大話,吹捧自己,但一到實幹的時候就露餡了,因此他就安排一個棋局讓你去走一著,能與不能自然就反映出來了。

智,即智慧,指一個人的聰明才能。智能型的人才更容易判別事物的主次從而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 領導者要知曉下屬能力,故意把事情搞得很複雜,然後讓下屬去判別。有時,領導者連自己都說糊塗了,也讓下屬去評論,這種情況領導者在不經意間更易識得人才。 李德裕少時天資聰明,見識出眾。他的父親李吉甫常常向同行們誇獎李德裕。當朝宰相武元衡聽說後,就把他召來,問他在家時讀些什麼書。言外之意是要探一探他的心志。李德裕聽了卻閉口不答。武元衡把上述情況告訴李吉甫,李吉甫回家就責備李德裕。李德裕說:“武公身為皇帝輔佐,不問我治理國家和順應陰陽變化的事,卻問我讀些什麼書。管讀書,是學校和禮部的職責。他的話問得不當,因此我不回答。”李吉甫將這些話轉告給武元衡,武元衡十分慚愧。有人評論說:“從這件事便可知道李德裕是作三公和輔佐帝王的人才。”長大以後,李德裕真的做了唐武宗的宰相。

智能型人才會從撲朔迷離中判明真實情況,這種方向感有助於在實際的處事中保持清醒的頭腦和敏銳的眼光,從而洞察事情的本質。這是領導者必具的才能,又是領導者選人應著重參照的一個重要因素。 有勇,誠是可嘉;有智,實也難得,要有大智大勇之才,更是不易。領導者若能識出大智大勇之才並加以任用,必然會給自己的事業帶來巨大的幫助。因為智勇雙全之才,一方面有過人的謀略,在辦事之前定經過一番周密的算計,對以後的行動有全面的指導;另一方面,還有敢於拼搏敢於進取創新的勇氣,而這一方面往往又是許多人才所欠缺的。 南北朝時,北齊的奠基人高歡為試驗他的幾個兒子的志向與膽識,先是給他們每人一團亂麻,讓他們各自整理好。別人都想法整理,唯獨他的二兒子高洋抽出腰刀一刀斬斷,並說:“亂者當斬。”高歡很讚賞他的這種做法。接著,又配給幾個兒子士兵讓他們四處走,隨後派一個部將帶兵去假裝攻擊他們,其他幾個兒子都嚇得不知怎麼辦,只有高洋指揮所帶的士兵與這個將軍相格鬥。將軍脫掉盔甲說明情況,但高洋還是把他捉住送給高歡。因此,高歡很是稱讚高洋,對長史薛淑說:“這個兒子的見識和謀略都超過了我。”後來高洋果然繼承高歡的事業,成為北齊的第一位皇帝。高歡以是非識人,確實成功,而高洋也以自己的大智大勇成就了一番霸業。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