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中國歷史 如果這是宋史(柒)·北宋亡國卷

第10章 第十章公元1111年的盧溝橋事變

這期間,童貫已經回國了,他向徽宗述職後,趴在了一張巨大的地圖上。這張圖是宋、西夏的交界地,它隨時變動,幾乎每十年就要有次改版。 沒辦法,宋夏之前每一次戰爭,都會讓國境線變動。 當此時,童貫看到的是一片從所未有的大好局勢。宋朝收復唐朝時失去的河湟地區之後,以河湟威脅西夏的河西走廊,以鄜延軍據橫山俯視夏州,涇原軍佔據天都山直逼西夏國都興慶府,可以說西夏從李繼遷創業開始,到李元昊賴以立國的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地理屏障都已掌握在宋朝的手中。 童貫的腦子裡繼續導出近二十年以來宋夏戰爭中,兩軍野戰的勝負記錄,毫無疑問,宋軍佔據絕對優勢,可以說如果不是天氣、給養的原因,神宗時五路伐西夏就能滅了西夏全國。

那麼還等什麼呢?一個龐大的計劃在童貫心裡生成,他私下里和自己的親密死黨蔡京溝通了一下,兩人做了一個決定——立即與西夏開戰。 這可以看出童貫的本性。他不是他的老師李憲,李公公一生活在軍旅之中,始終以一個軍人的標準來要求自己。在戰場上身先士卒,在和平時從來不參與政治。可童貫不是這樣。 他是一個有著三分理想、一分良心的人。這挺難得的,很多時候讓人熱血沸騰,甚至於感覺到溫暖。可是關鍵還剩下了六分別的,那是什麼呢,答案是私利。這導致了他可以為宋朝的軍事出力,在平定河湟時抗旨不遵,能為全軍充當先鋒,沖在最前方。 也讓他充滿了個人私慾,像這時提出進攻西夏,拋開宋朝軍隊是否需要休整不說,還得看西夏國內的局勢怎樣。畢竟梁太后集團覆滅了,夏崇宗那娃對宋朝很恭敬,國內也漸漸恢復團結。這是開戰的好時機嗎?

童貫不管,他需要更大的勝利,把他推向歷代太監都沒有達到過的權力頂峰。 至於蔡京,他也變了。從最初時只為了在黨爭中存活下來,能平安地享受人生,到平安久了靜極思動。說到底,他和所有的上位者犯了同一個毛病——屁股決定大腦。 坐的位置不同了,想法就統統變了。在沒有慘痛的教訓發生時,只知道不斷地折騰。 第一步,蔡京命令王厚招降仁多保忠。 理由很充分,王厚一年內掃平河湟,耀兵西夏,正是威名鼎盛不可一世的時候。仁多保忠是西夏貴族將軍,地位首屈一指。 畢竟他的老爹是當年西夏第一戰將,攻破永樂城,造成宋朝三十萬人死亡的仁多零丁。嗯,當然了,仁多零丁被宋軍很乾脆地砍掉了腦袋,說起來保忠先生和宋朝還真是仇深似海……但意義重大,如果能成功招降,把他拉到宋朝一邊,影響無比深遠。

接到命令的王厚很鬱悶,他很想讓蔡首相能到邊疆實地考察一番,把實際情況了解一下。仁多保忠是很有名,目前的職位也挺高,是卓羅右廂監軍,主管前線指揮,如果真能拉過來,很可能順手把邊疆上的大批物資人員都帶過來。 但實際情況有出入,仁多零丁是梁氏集團裡的人,永樂城大勝之後,他的軍功讓梁氏集團如日中天,把西夏皇族壓得死死的。請問李元昊的子孫對仁多家啥感情? 現在掌權的是西夏小皇帝夏崇宗,給仁多零丁的兒子一個軍職就不錯了,就算他有軍功、有聲望、有能力,也絕對沒實權。招降他根本沒有實際意義。 王厚寫了好多封信把情況如實上報,結果惹得蔡京大怒。汝只是個前線的丘八將軍,只管幹活兒出力當炮灰就是了,誰讓你管戰略部署國際形勢的?要你幹什麼就乾什麼,不看你爸爸王韶是當年新黨同仁,早把你再次撤職回國查辦了。

你以為打個勝仗很牛嗎? ! 王厚無奈,只好派親弟弟出面,潛入西夏和仁多保忠接觸。還別說,仁多保忠真的受夠了西夏的窩囊氣,一口答應投降。可是王厚的弟弟在回來的路上,被西夏的巡邏兵抓住了。 事情露餡了,王厚再次寫信給蔡京,說從此之後西夏再也不會給仁多保忠兵權,招降他何用,不過一個匹夫而已。 蔡京回信:汝才是匹夫,根本不知道這事兒的意義。這不是軍功,這是政績! 幾經折騰,仁多保忠終於招降成功。消息傳來,全開封沸騰了,蔡京、童貫特意寫奏章向徽宗報喜,說這是當年永樂城死敵仁多零丁的兒子,招降成功,價值極大,西夏全境震恐,導致軍心散亂。 我方應當一鼓作氣加強操作,在各處邊疆實行招降瓦解政策,把西夏的軍隊搞垮,之後大舉發兵像對付河湟吐蕃一樣,最多兩年時間掃平党項。

多麼宏偉的計劃,趙佶聽得熱血沸騰,愛卿們真是太敬業太愛國了,朕批准執行。並且另加一個賣點,誰招降了一個敵人,等同於陣前斬獲一個首級。 邊疆各地的守軍們一聽,頓時兩眼放光,還有這好事?他們舉起了大筆的銀子、官職向西夏人叫賣,只要過來,就是宋朝的合法臣民了,再不用只靠青鹽、牲口過日子。 這招儿很見效,一時間真的有很多西夏軍人叛逃。但是後遺症同樣可怕,這是赤裸裸的挑釁,就算夏崇宗再懦弱,再想親近宋朝,也無法忍受。一個國王,有自己的底線。 西夏軍隊出動,在延州、渭州、慶州、鎮戎軍等地展開報復,最大的行動發生在河湟地區。西夏人勾結了原巴金岭城主多羅巴,反攻鄯州。這太突然了,熙河軍倉促應戰,被擊敗了,西征前軍大將高永年戰死。

消息傳進開封,趙佶大怒。他一邊集結全體西軍討伐西夏,一方面追究責任,到底是哪兒出了錯,讓吐蕃人反咬一口? 宋朝全國動員起來了,每一次與西夏開戰,都是集全國之力支援西北,每一次不管輸贏都會讓後方元氣大傷。一時間人心很動盪。 蔡京、童貫很開心,他們的目的達到了。前面說過,招降仁多保忠不是軍功而是政績,從那時開始,到西夏人被激怒,都是他們為自己鋪設的青雲路。想升官發財,鞏固地位,得到更隆重的寵信,那就得用更重大的功勳去換。 功勳哪裡來,用西北邊疆上的人頭換! 只要開戰,帝國的錢財、軍事、物資、信符等命脈都會下放,都會掌握到他們的手裡,到時他們會成為宋朝本質上的最高主宰。 可是局勢迅速失控了,原因是西夏人的膽子。他們四下里騷擾似的報復了幾下之後,突然間心裡沒底,向遼國人求援,辦法用到了最高規格。

夏崇宗向遼國皇室求婚,耶律延禧很痛快,把妹妹成安公主嫁給了他。有這層關係後,遼國開始向宋朝施壓。他們在崇寧四年(公元1105年)的四月裡,派出使者向宋朝警告,那是我妹夫,你們搶了什麼還什麼,別等著遼國發兵,你們後悔莫及。 蔡京、童貫慌了,倒不是怕遼國,他們是沒料到西夏這麼容易就慫了,原計劃是党項人再火暴兩天,他們就好派兵了,現在遼國人突然插了進來,讓他們措手不及。 這的確是他們失算,身在局中,他們沒有看清党項人的真面目。事實上自從李元昊死了之後,西夏皇族就被宋朝人打怕了,這麼多年以來,一直跟宋朝叫板的是梁氏集團,是夏籍華人,至於西夏的皇帝們,從兩岔開始,到夏崇宗,都是議和派、親宋派。

怎麼辦呢,遼國人……面對這個問題,童貫轉身走開,他忙著到西北練兵去,政治上的事由蔡京操心。蔡京不負眾望,他想了想,叫來了一個人。 這人名叫林攄,前邊提過,這是他的心腹級親信。他有個非常大膽的計劃,大到了宋朝一百五十年間無數朝臣,就連韓琦那樣的鷹派大佬,都不敢去想,連富弼那樣堅剛不屈的人,也不敢去做。 同年五月,朝廷派林攄回訪遼國。 一路之上,林攄的譜儿大得嚇死人,他不像是宋朝人,而是像剛剛穿越到宋朝的漢朝人,而且是漢武帝時期派到草原部落出使的那些牛人們。 比如絕不低頭永遠驕傲的蘇武,更比如抬著金馬進大宛國求取汗血馬的使者。漢廷是天穹之下最強的政權,漢人是所有種族中至高無上的存在。 林攄就是這麼做的,在路上隨時挑刺,稍不滿意立即呵斥,進了遼國皇宮,見著耶律延禧之後,姿態不僅沒放低,反而更加高漲。

林攄質問耶律延禧,你是怎麼管理妹夫的?你妹夫這樣那樣的不對,那樣這樣的討厭,你都不知道嗎?還是揣著明白說糊塗,幫妹夫攪渾水? 你唯一應該做的,是加強對劣等種族党項人的管理,少對宋朝指手畫腳,你要明白宋朝的邦交禮儀是全世界的典範,你只有學習的份兒,永遠沒有插嘴的資格! 耶律延禧氣傻了,當天他沒下令把林攄拖出去砍了,因為當砍不砍是他的特色;也沒有當場回罵,和林攄展開互吼,再怎麼說他也是皇帝,丟不起那個人。 林攄大搖大擺地走出遼國皇宮,心裡一邊痛快著一邊發抖。他真是出了大風頭了,之前無數的大使,連富弼、范仲淹、王安石、蔡京等等超一流大佬都算上,加一起也沒他今天這樣爽。可他實在是怕啊,不僅是對遼國這個野蠻種族怕,更是對蔡京怕。

蔡首相要他盡一切可能挑釁遼國,不要怕事兒大,一定要讓遼國暴怒,這樣仗才打得起來。本著這個原則,後面的事情失控了。 林攄回國時,遼國人一邊按規矩派專人護送,一邊提出了一個要求。他們希望宋朝歸還徽宗即位以來搶來的和加蓋的邊境堡壘。 這是紮在西夏心頭的一根刺,從神宗後期以來,宋朝蓋了無數的堡壘逐步向西夏腹地推進,一點點地蠶食著西夏的國土。前面所說的橫山、天都山等地,就是這樣佔過來的。 可想而知,它們在宋朝的地位也同樣重要。 遼國人提出這個要求時,並不是一定要宋朝去做。這是個慣例,到二十一世紀的現代社會也是這樣,政治有時跟街邊買菜一樣,大家可以隨意談價格,漫天要價可以,就地還錢也成。 所以,他們很放鬆,不覺得有什麼危險。 下一瞬間他們驚呆了,林攄的反應之強烈從所未見,連富弼當年拒絕宗真時都沒他神勇。林同志居然拋開了外交詞語,使用了非常民間的語言。 到底說了什麼,史書裡沒記載,不能亂講,但是後果是震撼的,遼國人氣瘋了,即時起斷絕一切服務,包括食物。唯一還提供的是飲用水,只是打開水壺,發現裡邊有人體排泄物……回國的路還很長,林攄一行人挨了整整三天的餓,差點沒渴死,終於踏上了宋朝的土地。 他掙扎著回到京城,很開心地報告恩相蔡京,任務完成了。 可是,恩相面無表情,若有所思,並沒有被他的熱情點燃。林攄慌了,作為一個合格的奴才,他的第一反應是自己錯了。一定是他搞砸了什麼事,蔡恩相會在下一個瞬間暴怒,讓他長途旅行,到海南島領一份永久性居留證。 他想得太多了,事情的確是有了變化,和蔡京的最初打算有了巨大的出入,但與他無關。事實上,哪怕他做得再成功,除非是把契丹人惹到派幾萬人尾隨他砍進宋朝,不然原計劃仍然作廢。 因為趙佶的興趣轉移了。 河湟大捷之後,趙佶的心情大好。在一片歌頌聲中,他找到了那幾隻著名的玉碗,向蔡京詢問,如果使用的話,會不會被指責奢侈。 之後的事前面說過,趙佶開竅了,開始追求高品質生活。在公元1104年前後,林攄回國後不久,九鼎在鑄造中,九成宮在建築中,花石綱隱約露出了創意,艮嶽還停留在上層建築們的夢想裡。 在這樣一片平安富貴的生活氣氛裡,誰會去和一夥勉強在大西北掙扎生存的党項蠻子較勁呢?於是乎,童貫的軍功之夢被暫停,蔡京一夥兒想藉戰爭之名篡奪國家命脈的舉動也隨之放緩。當遼國第二次派使者來談和平時,和談成功了,宋夏之間恢復平靜。 從此之後五六年間,宋朝的主旋律是物質、精神雙建設。 在這樣的日子裡,趙佶年輕、瀟灑、享樂,活得很開心;蔡京以二十年黨爭僅存的一條漏網魚,僅僅以這種心態,就足以讓他活得私密且滿足,何況他陪著趙佶玩,點撥著趙佶怎樣玩,以當時全地球最富裕、最機巧、最會玩的宋朝,用全國財富去隨心所欲地玩,這是何等的快活! 怎麼會不滿足呢? ! 梁師成也滿足,他是隱相,國家越安定,他的幕後工作做得越順暢。 相比之下,唯一痛苦的是童貫。冠蓋滿京華,童貫獨憔悴。在這樣的生活裡,這樣的國度裡,需要一個軍人嗎,需要一個戰神嗎?而他清楚地知道,如果他不能成為戰神,那麼他只能是一個失去男性功能的殘疾人,一個走不出國都,沒有地位、沒有聲譽的奴才! 在這種煎熬裡,時間到了政和元年(公元1111年)的九月。 童貫搶到了出使遼國的任務,出發前,他給自己定下了兩大原則:第一,他必須做點什麼,不然以一個太監的身份到國外亮相,不僅是侮辱宋朝,更是在侮辱他本人;第二,無論如何,他不能成為林攄第二。 他是軍人,是西軍的代表,哪個身份都不允許他受半點的欺侮。可是談何容易,從他接受任務開始,挑釁自始至終陪伴著他。 走出國門以前,老朋友蔡京對他冷嘲熱諷。到了遼國之後,契丹人的反應有點詭異。幾乎每個見到他的人,在沒介紹之前,都對他肅然起敬,在介紹之後,都露出了懷疑、曖昧的笑容。 童貫最受不了的就是這點。他“狀魁梧,偉觀視,頤下生須十數,皮骨勁如鐵,不類閹人”,簡直是一條剛健有力的大漢,從哪一點上看,都不是個太監。 但他偏偏就是個太監,他沒法解釋自己為什麼長鬍子,更沒辦法不讓人聯想他長鬍子、處深宮、得軍功,這一系列事件裡是不是還有別的什麼隱情。 這簡直是巨大的侮辱! 童貫大怒,他忍無可忍但還是忍了,他知道自己要做什麼。為了那個目的,受什麼樣的委屈,他都認了。在遼國的日子裡,他平靜地接觸遼國軍政兩界的首腦人物,深入小心地了解他們。同時把一路上經過的地理山川仔細地記錄下來,時刻分析。 他在做近百年來,宋朝所有軍人都不敢做的事。 宋朝的軍事從真宗開始,一直遵循著一個原則——欲破遼國,先平西夏;到了神宗,加了一點——欲平西夏,先复河湟。 現在河湟收復了,第二步是西夏,可是遼國跳了出來,總是插在宋夏之間,讓宋朝畏首畏尾。那麼,為什麼不能顛倒一下次序呢? 遼國是皮,西夏是毛,拔毛皮會動,可是剝皮的話,毛敢反對嗎?拿遼國開刀,一勞永逸。童貫帶著這個理想,在遼國壓抑著自己,一直堅持到了回國的路上。路上經過了一條河、一座橋。在當時沒人知道這條河、這座橋有什麼意義。 因為它們太平常了。 可是從這時起,直到八百餘年之後,它們成了改變中國歷史的代名詞,前後兩次改變了中華民族的命運。 這條河在八百二十六年之後舉世聞名。每一個中國人都永遠記得,在民國二十六年(公元1937年)七月七日那一天,日本人在這條河、這座橋附近發動了侵華戰爭。 永定河、盧溝橋。 那是中國民族沉入谷底的恥辱,也是新生的中國最開始掙扎的見證。 回到宋朝,政和元年(公元1111年)十月左右,當童貫一行走到這裡時,永定河還充滿著河水,不像現在這樣乾涸。它的上方也沒有長二百六十六點五米、寬七點五米、十座橋墩、十一個橋孔、一百四十條望柱、六百二十七座石獅的石體橋。 橋要在七十八年之後才建造,石獅子更要在明朝時才完工。當童貫一行走到這裡時,它還只是座浮橋。走到了這裡,按慣例要休息幾天,因為已經到了燕雲十六州,再向前就是宋朝的土地了,遼國人要在這裡盡最後一次地主之誼。 就在這幾天裡的一個傍晚,有一個遼國人悄悄地接近了童貫,和他說了一會兒話。之後,這個人就消失了,誰也不知道他去了哪裡。現場只剩下了童貫一個人呆呆地坐在那裡,他神遊物外,浮想聯翩,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他狂喜著,也懷疑著,驚異著,更夢想著! 在見到這個人之前,他所做的都是些前期工作,都是些理論上才存在的可能性。比如他收集了遼國的各方面情報,為以後進攻遼國做準備。看著很積極,其實很縹緲。他收集得再多再精有什麼用呢,戰爭打的是實力和領導。只要宋、遼之間不開戰,只要宋朝的實力超不過遼國,只要趙佶不想跟遼國死磕,那麼這些收集都是無用功。 可是這個人出現之後,一切都不同了,他把宋朝存在了一百三十餘年的恐遼症瞬間治好,契丹人這個稱霸東亞兩百多年的龐然巨物再也沒有了威懾感。對宋朝而言,它變成了一塊最甜蜜可口的大蛋糕,既鬆又軟,隨時可以去咬。吃掉它,不僅宋朝會強勢崛起,他自己更是一步登天,成為北宋以來最了不起的英雄。 那時,沒有人會在意他是個太監,只會記得他是開天闢地似的人物。比開國之主趙匡胤更強,比後周世宗皇帝柴榮更偉大。 前提是,那個人說的都是真的。 主觀上他祈禱這件事是真的,理智上他時刻提醒自己千萬別相信。在真正的實據顯示前,無論如何不能相信。帶著這個判斷,他回到了國內。 關於盧溝橋邊的那個人,他沒向任何人提起。包括死黨蔡京,也包括他的皇帝趙佶。 時光就此流轉,一晃過去了四年。在這四年裡發生了很多的事,其中有一些是童貫求之不得的,比如西夏人終於送上門來。 這次純粹是西夏人主動搞事。在宋政和四年(公元1114年),也就是盧溝橋之夜過去了三年的時候,在宋、夏接壤的邊疆上,有個華籍党項人忽然間給從前的老鄉寫了封信。 這人是環州、定邊寨投降宋朝很多年的党項人大首領李訛哆,信寫給西夏將軍梁哆嘜。他說在宋朝有二十多年了,發現了個大秘密。每年到春季的時候,冬糧吃光了,新糧沒運上來。這段時間是宋朝士兵們最虛弱的時候,只要領兵殺過來,肯定能贏。 梁哆嘜不信,說宋軍沒糧,西夏也沒糧,就算殺過去,也真贏了,軍隊吃什麼?難道要帶往返糧票行軍嗎? 李訛哆笑了,梁將軍不必懷疑,党項人來了有糧食,俺已經給你們攢了二十年了,全藏在地窖裡。 於是大喜,西夏大兵們興高采烈地跑了過來,簡直是太幸福了,殺餓得發軟的敵人,搶白花花的銀子,還有人管食宿,當這種兵打這種仗,真是極品生活。 可是跑到定邊寨後,全體都晾在了刺骨的春風裡。迎接他們的不是善良的李訛哆老爹和滿地窖的糧食,而是一片白茫茫的大地,無論是地表上面,還是地窖裡邊,都啥也沒有。 當地的宋軍早就盯著他們了,知道有什麼勾當之後,沒在大冷天裡伏擊他們,而是搶先一步把糧食都挖走……梁哆嘜和他的大兵簡直欲哭無淚,不帶這麼玩人的,為了跑快點根本沒帶返程的糧,現在要再回去,你們不餓啊! 最後,他們回去了,連凍帶餓,非戰鬥減員死了很多。回顧全過程,典型的偷雞不成反蝕把米。在西夏來說,已經很吃虧了,沒想到宋朝大怒,趙佶親自下令:西軍全線出擊,讓党項人知道好歹! 這次出兵的兵力總和達到了二十萬。其中由熙河路經略使劉法率領熙河軍團步騎十五萬人出湟州,秦鳳路經略使劉仲武率五万精兵出會州,從西、南兩方面夾擊西夏。 童貫駐軍蘭州,兩方策應。 童貫夢寐以求的時刻到來了,在這次因為一點小摩擦引起的大戰役中,他得到了最想要的東西。趙佶下令,以他總領永興、鄜延、環慶、涇原、秦鳳、熙河等西北諸路,節制所有經略安撫司。 從這時起,西北軍是童貫一個人的了。 從當時來看,童貫志得意滿,毫無疑問必將竭盡全力打贏這場仗,由此樹立他大宋戰神的光輝形象。但是在後面發生的事情裡,結果卻與之恰恰相反。 坐擁二十萬百戰精兵,節制整個西北轄區,童貫卻讓戰局打得如溫吞水。這一仗打了兩年,宋、夏雙方各有勝負,縱觀全局,沒有縱深穿插,沒有兵團決戰,爭鬥點都只在一些邊遠的小城,如西夏的臧底河城、仁多泉城,宋朝的靖夏城,兩方面都挺狠,把這三座城都屠了,滿城雞犬不留。 但對宋、夏雙方來說,幾十萬人打群架,就這麼點代價嗎?真要死磕的話,為什麼不在天都山、橫山、青白鹽池這些緊要地段動手?保准立即水深火熱,你死我活。 這就是奧妙所在了,隨便抓出一個西軍大兵都知道的事,為什麼最高當局不去做?童貫如果真的想建功立業,為什麼雷聲大雨點稀呢? 很簡單,看歷史進程表。前面發生了什麼,後面發生了什麼,前後對照,一目了然。真正的原因是政和元年(公元1111年)十月的盧溝橋之夜,與公元1115年的三月東北邊關收到的一封信。 這封信是寫給宋朝的皇帝趙佶的。寫信人是一個叫馬植的遼籍華人。馬植出身於遼國燕雲地區的名門大族,時任遼國的光祿卿,算是一個國家級的中上層幹部。他在信裡列舉了一些剛剛發生在遼國東北部的事情。由於地理限制,那些地方是宋朝接觸不到的,哪怕事情發生已經有六七年之久,宋朝人也兩眼一抹黑。 看到這封信後,趙佶迅速下令,邊關要盡一切努力,悄悄地、快速地把馬植召進開封,他要面對面地和這個人談話。 而童貫立即給出了馬植,這人居然早就在開封城內了。有證據顯示,從政和元年(公元1111年)的十月起,馬植就一直隱藏在童貫的周圍。 盧溝橋之夜,那個與童貫秘密接觸的人,就是他。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