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中國歷史 紀連海說甄嬛

第33章 第三十三章太后之死

紀連海說甄嬛 纪连海 2583 2018-03-16
看過《后宮甄嬛傳》第六十五、六十六兩集的朋友們,一定會注意到下面的情節:太后身體健康每況愈下,為防止突發意外,決定提前留一道遺詔以保皇后後位。 這裡,就有個問題:太后到底是怎麼死的呢? 雍正皇帝的媽媽太后烏雅氏原是隸滿洲鑲藍旗包衣,官書上只提其屬正黃旗,護軍參領威武之女,卻絕口不提其祖父額參曾任膳房總管,其本是內務府包衣,出身微賤的事實。雍正也一再宣稱烏(吳)雅氏乃“本朝舊族,創世名家”,這樣說,或許是母家地位的卑微,對於雍正而言,是一種隱痛,出於政治宣傳的需要,他必須神話自己的出身,抬高母家的地位;亦或許是他為了緩和母子間緊張的關係,而故意作出的姿態。而這樣一個身份低微的包衣(奴隸)之後,卻能得到康熙如此寵愛,能夠為身為55個孩子的父親的康熙大帝,生育三子三女,的確不一般。

德妃從一個身份卑微的、負責端茶送水等細活的“宮女子”,一步一步登上永和宮主的位置,這是很不簡單的。康熙二十年(1681)冊的四個妃子,她們的地位或者說是在皇帝和眾宮人心裡的位置,是後來的其他宮妃難以相比的,或者說,後來的宮妃再牛也牛不過這四個人。康熙二十年(1681)冊妃位序惠妃、榮妃、宜妃、德妃。可是這四個人中,德妃的出身最低,只有她是包衣之後,不是以秀女而是以更低一級的官女子的身份入宮。 從畫像上來看,德妃的身上隱隱含著一種雍容華貴的大氣。能夠穩居后宮33年,她一定是一個聰明女子,當然,沒有家世的她一定要美,這是她被康熙看中的唯一資本。之後在宮中的三十多年,她一定會有心計,幸運的是她並沒有把這當成一種手段,而是利用這份敏感和睿智暗暗地保護著自己和孩子。淡泊名利的性格或許是皇上欣賞她的原因。也許正是因了她從不張揚的性格,六個孩子,足以說明康熙對她的寵愛。

於是德妃和榮妃並肩成為生育子嗣最多的后妃,她們同樣十年間生育六個孩子。但榮妃的輝煌,主要集中在康熙十二年(1673)至康熙十六年(1677),她連生四孩,可是六個孩子中只有兩個長大成人。在康熙十六年(1677)之後,她就再未生育。可此時的康熙皇帝還很年輕啊!為什麼榮妃卻從此沉寂了呢?難道說僅僅是四個早殤的孩子才讓榮妃再未生育麼?這一段時間康熙是20~24歲。可以想像那是一段轟轟烈烈的、屬於年輕的康熙皇帝的、充滿活力的愛情。而康熙寵德妃,是在康熙十七年(1678)至康熙二十七年(1688)間,康熙皇帝是25~35歲,個人認為,這個年齡段的康熙可以說是“閱人無數”,但德妃仍然盛寵了十年,這說明德妃是很得康熙皇帝的喜愛的。在諸多后妃之中,德妃一定有她的過人之處。

德妃有三個孩子長大成人。比起一連生四個兒子都早殤的榮妃馬佳氏,她是稍幸運的。而胤祚是6歲夭折,皇十二女是12歲夭折,這兩個孩子都比榮妃夭折的孩子活的長的多,德妃的喪子之痛不如榮妃那樣強烈。德妃生育十二女時已27歲,而生育胤禵的時候已是29歲“高齡”,這個可以說是破了康熙朝后妃生育年齡的記錄。因為她們基本過了25歲就可以讓位後來人了,而唯有德妃,這樣特殊,在接近她自己的而立之年再次生育,也再一次證明了康熙對德妃寵愛與其他宮妃的不同。 對比一下,榮妃在生育最後一個孩子時能有多大呢?榮妃的生日清史稿上沒有記載,只說她“待年宮中”,她是第一個給康熙生孩子的女人,那年康熙15歲,她也不會大到哪去,就算她17歲,在康熙十六年的時候也就是27歲,還是沒有超過生胤禎時29歲的德妃。而且烏雅氏是那種從無奢望的女人,珍惜已經得到的是她的天性,面對年復一年、平淡無奇的嬪妃生活她也能過得有滋有味。

康熙六十一年(1722)十一月十三,偶感風寒的康熙在暢春園去世,悲痛萬分的德妃不知道皇帝在生命的最後一刻是否能找到滿意的繼承人,而她的淚水還未乾就被所發生的情況驚得目瞪口呆:步軍統領的隆科多“先護送雍親王回朝哭迎,身守闕下,諸王非傳令旨不得見”,十四日公佈康熙遺詔,其中有“雍親王皇四子胤禛人品貴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統,著繼朕登極,即皇帝位”。 在立儲問題上,德妃始終沒猜透老皇帝的心思,如果老皇帝真的有立胤禛為君的口諭,還用得著負責京師警衛的九門提督隆科多如此忙乎嗎?先帝的遺命誰敢不遵,根本用不著隆科多“護送雍親王回朝哭迎,身守闕下”……在隆科多的武力支持下,胤禛已經捷足先登……烏雅氏“夢中亦未思到”有朝一日會母以子貴、身為太后。

她不僅不願接受群臣的朝賀,還以康熙未曾安葬為由拒絕朝臣給太后上尊號。在宮中的女人只有當上了太后,才算真的熬出了頭,然而對於烏雅氏來說,太后的稱號竟是一種沉重的負擔。太后烏雅氏最怕看到的“煮豆燃豆萁”一幕最終還是出現了:雍正元年(1723)四月初三在安葬康熙的靈柩後,雍正把胤禎留在湯山軟禁了起來;此後十天雍正下令逮捕胤禎家人雅圖、護衛孫奉、蘇伯、常明等人,雍正曾就胤禎“在軍聞有吃酒行凶之事”審訊彼等,“回奏並無”,以致“上怒”,令將上述人“拿送刑部,永遠枷示”,對十四阿哥已經是“山雨欲來風滿樓”;五月十三,太后千秋誕日,雍正把革貝子胤禎“米祿”作為壽禮獻給母親,據說“上以貝子在軍惟以施威僭分為事以致聲明赫奕,官吏皆畏懼如此,其祿米永行停止”。這究竟是大義滅親,還是公報私仇……在十四阿哥面前還有什麼災難?難道他也到了欲為長安布衣而不可得的地步?

雍正元年(1723)五月二十三太后烏雅氏帶著困惑、憂慮離開了人世,既未能同日夜牽掛的十四阿哥訣別,也未能讓當上皇帝的兒子放棄骨肉相殘,令她的確死不瞑目……對於烏雅氏之死,高陽先生在《乾隆韻事》中曾有如下一段虛構:太后先是絕食,宮女們怕受雍正責罰,千方百計勸太后進食,心地善良的太后也不願連累別人,遂開始喝點稀的,逐漸恢復體力,一天雍正去給太后請安,閒談之中太后突然站了起來猛地朝柱子去……她死在雍正面前……小說不是歷史,但雍正皇位的繼承是否合法以及雍正是否犯有“謀父”、“逼母”、“弒兄”、“屠弟”等就像揮之不去的陰影。 為了駁斥社會上流傳的“謀父”、“逼母”、“弒兄”、“屠弟”之說,雍正把審訊鼓動反清的曾靜及其弟子張熙的口供編輯成《大義覺迷錄》發行,宣傳清朝得天下之正、頌揚雍正“聖德同天之大”。這才是欲蓋彌彰,反而使得太后烏雅氏之死成為一個久久令後人議論的話題。雍正的母親孝恭仁皇后在兒子即位才半年就去世,是不爭的事實;而雍正的兒子乾隆一即位就下令收回《大義覺迷錄》,也是不爭的事實。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