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中國歷史 紀連海說甄嬛

第18章 第十八章貢茶的背後

紀連海說甄嬛 纪连海 1813 2018-03-16
看過《后宮甄嬛傳》第三十五、三十六兩集的朋友們,一定會注意到下面的情節:甄嬛以茶葉之事告知皇帝宮中貢品都是先入年羹堯與敦親王府邸,剩餘的才送入宮中,建議皇帝不必動怒,而將此事刻意宣揚出去,使年羹堯和敦親王等人失盡人心。 這裡,就有個問題:不管《甄嬛傳》的故事是真是假,這歷史上有沒有“宮中貢品都是先入他人府邸,最後才送入宮中”這樣的事情呢? 告訴您吧,這樣的事,不但有,而且還不少呢。 明清兩代,皇家所用的東西,來源主要有以下幾個部分:一為地方貢品;二為上林苑(專為皇宮生產食品的“皇家農場”)自產,三為負責皇家飲食的光祿寺向民間採辦。採辦是一種商業活動,按道理說比皇家自己辦農場更節省成本,比向各地官府索貢更仁慈,但由於在權力通吃一切的體制下,皇家採辦和賣東西的商戶並非平等的民事主體。一方面,採辦的光祿寺官員勾結中介,虛報價格,所吃的回扣驚人。沈德符在《萬曆野獲編》中言:“天家營建,比民間加數百倍。曾聞乾清宮窗槅一扇,稍損欲修,估價至五千金。”宮廷修房子如此,採辦食品亦是如此,這是缺乏有效監督機制下一切政府採購的通病。而另一方面,又如白居易《賣炭翁》所描寫的那樣,把持這一買賣的官商欺壓那些小供貨商,先拿貨後給錢,而且給錢時七扣八減。明朝皇帝中最為體恤民情的孝宗曾下令:“買辦供應,即宜給價,不許行頭用強賒買。今後但有指稱報頭等名目,強賒害人,所司嚴以法治之。”

和明朝不一樣,清朝有個特殊的機構內務府,專司皇宮日常生活的用品採購和管理,是一大肥缺。而光祿寺便邊緣化了,淪落為僅僅負責朝廷節慶、典禮等大型政治活動的飲食。這類“國宴”並不常有,所以光祿寺的油水比起內務府差多了。因此清代民謠中,“光祿寺的茶湯”居“十大可笑”之首,說它完全是擺設,中看不中吃———好不容易有機會揩油,光祿寺官員連茶湯也不會放過。再說個明朝末年的故事。 《桐城縣志》記載了下面這樣一條歇後語:“何夫人吃鰣魚——揀大的”。這條歇後語的出處是:明天啟年間,熹宗請禮部侍郎何如寵夫婦及朝臣們品嚐鰣魚。席間,何夫人嗔道:“我道是什麼,原來是鰣魚。我們桐城鱘魚嘴產的鰣魚又大又多,我在娘家吃鰣魚是常餐。”熹宗不悅,何如寵忙說:“白鰱與鰣魚相似,臣婦無知,有眼不辨鰣鰱。”搪塞過去。這條歇後語在民間流傳的本意是說何夫人不分場合,不知禮數,胡亂吹噓。但我卻從中覺出何夫人的可愛來。你想,皇上請客,作為大臣之婦能夠出席就該誠惶誠恐了,何夫人不僅不恐慌扭捏,反而大大咧咧地挑三揀四,編排皇家的不是。當然她說的是實話,桐城鱘魚嘴產的鰣魚確實又大又多,而她做為一個大戶人家的千金小姐,在娘家常吃鰣魚也絕非吹噓,更不可能將白鰱與鰣魚搞混了。

然而仔細想來,此事也可反襯出當時政局的尷尬。天啟皇帝朱由校,一生只活了23歲。可憐他16歲當皇帝時,還是個小小少年。而他接手的所謂江山社稷,是在他的爺爺神宗皇帝罷朝二十多年之後、他的父親朱常洛繼位不到一月就被害死之後的爛攤子。朝政掌握在宦官和后宮的手裡。可憐的朱由校,他本就不喜歡當皇帝,也不知該怎樣當皇帝,他喜歡幹的活是土木工程,他的木工工藝水平是很高的。可惜生在皇家,必得做這個傀儡皇帝。他得了幾條在北方京城難得一見的鰣魚,好心好意請大臣們共同品嚐,還落了何夫人一個不稀罕。你說這皇帝做得多窩囊。而何夫人這樣不把皇帝放在眼裡,私下里一定也不稀罕他家老爺給這樣的皇帝當臣子。 史載何如寵在萬曆二十六年(1598)與其兄何如申同時考中進士,但兄弟相約,兩人輪流,一人在朝做官,一人在家奉養老母。這樣,斷斷續續地他做過翰林院編修、禮部侍郎、禮部尚書、武英殿大學士、太子少保等職,他哥哥斷斷續續地做過戶部主事、處州知府、嘉湖參政、浙江布政使等職。所謂奉養老母雖是體現儒家子弟的孝,但也常常是逃避官場是非的一種藉口。天啟年間,魏忠賢迫害東林黨人,其中就有桐城人左光斗,何如寵和左光斗同鄉相好,當然要救左氏,也當然要受牽連。儒家經世,講究的是“有道則顯,無道則隱”,對著無道昏君,來個“道不同,乘槎浮於海”豈不快哉。然而,如果何夫人是個愚婦蠢婦,貪權好財,何老爺想隨時退步抽身也是不容易的。我私下里覺得,對於老爺的辭官不做,何夫人不僅不阻撓,說不定還推波助瀾,催他快點還鄉——家鄉有又大又好的鰣魚哩。

說起來,皇宮中的茶葉本身質量不好,原因是多種多樣的:一是有些東西,本身就不易保存,皇家吃不到;二是長途販運,保鮮技術不過關;三是各級官員的剋扣。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