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中國歷史 帝國的終結

第23章 三、權力的贖買

帝國的終結 易中天 3958 2018-03-16
州縣體祿太低而權力過大,只是官員腐敗的原因之一。它既不是腐敗的全部原因,也不是腐敗的根本原因。為了弄清楚這一點,我們必須追踪州縣盤剝所得的去向。 去向也很簡單:一部分落人私囊,一部分孝敬上司。 首先我們必須清楚,包括"耗羨"在內的額外收入是只有州縣才有的,因為只有州縣才是直接與民眾打交道的"牧民之官"。也只有他們,才能在常規稅費之外加收加派。這就會造成極大的失衡,即級別最低的州縣的收入,竟大幅度地高於府道、撫督和中樞官員(京官)。這當然絕不可以,事實上州縣也不敢獨吞自肥。他們的這筆額外收入,是要拿出相當部分來孝敬上級的。問題在於要有一個名目,也要有一個規矩。沒有名目,便會有行賄嫌疑;沒有規矩,則無從把握分寸。好在遇到諸如此類的問題,帝國的官員們從來就不缺乏智慧,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案很快就在實踐中產生。它的名字,就叫"官場陋規"。

官場陋規又叫"規禮",也就是照規矩要送的禮金。這些規禮包括臨時性的和常規性的兩種。常規性的大體上是冬夏各一次,分別叫"炭敬"(取暖費)和"冰敬"(降溫費)。再就是"三節"(春節、端午、中秋)、"兩壽"(領導和領導的太太過生日),要送"節禮"和"壽禮"。禮金的多寡,因地(窮縣富縣)因職(肥缺苦差)而異,但不送是不行的。 臨時性的禮金也有一定之規。比如上級來視察時要送"程儀"(即"路費") ;下級到上級衙門辦事要送"使費"和"部費",其中送給地方政府的叫"使費",送給中央部院的叫"部費"。此外,長官的門房那裡要送"門敬",跟班那裡要送"跟敬"。如果是接到任命,進京陛辭,或原本在京待命,即將赴任,則離京之時須向有關官員送"別敬"。公元1845 年(清道光二十五年),一個名叫張集馨的地方官,從朔平知府調任陝西督糧道(主管西北地區軍糧的地方官)時,僅在北京的"別敬"就花了一萬七千兩銀子。上任後,僅送給巡撫的規禮,一年四季就共要五千二百兩;而這位陝西巡撫,便正是大名鼎鼎的林則徐(請參看張集馨《 道咸宦海見聞錄》 )。實際上大約除海瑞和少數幾個人以外,幾乎沒有州縣不取"耗羨",沒有督撫不收"陋規",沒有京官不接受"孝敬"。能不在常規之外加碼,便是清官。所謂"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即此之謂。這是連康熙這樣的皇帝也無可奈何的事情(唯雍正帝曾試圖革除,但至乾隆時即恢復)。正因為皇帝默認,百官奉行,誰也不當真把它看作腐敗,因此是一種不算腐敗的腐敗,我稱之為"非典型腐敗"。

在這裡,我們分明看到了帝國的尷尬與兩難。 眾所周知,康熙並不是糊塗皇帝,他難道不知道"耗羨"有問題?當然知道。為什麼不改呢?因為改不了。同樣,林則徐也不是貪官污吏,他難道不知道"陋規"是腐敗?當然知道。為什麼還要收呢?因為不能不收。其實,"陋規"二字早就一語道破天機,而且簡直就是傳神之至妙不可言——明知是腐敗(陋),卻又非做不可(規)。請大家想想,天底下還有比這更荒唐的嗎? 荒唐的根源不在別處,就在帝國製度本身。前已說過,帝國製度有三大特徵,即中央集權、倫理治國和官員代理,其中最重要的是中央集權。這就決定了帝國的各級官員,只可能是皇權的代理人,不可能是民眾的代言人。而且,這種代理也只可能是自上而下層層遞減的。與民眾關係最為密切的州官縣官,離權力中心也最遠。但這絲毫也不意味著因為"天高皇帝遠",他們就可以自行其是。因為在離他們並不太遠的地方,就有監臨的上司。這些上司的上面,又有上司。正是這些上司和上司的上司而不是民眾,決定著他們的前程。也就是說,一個官員要想青雲直上飛黃騰達,關鍵在於其上司的賞識和提攜。能被皇帝賞識提攜當然更好,但對於中低級官員來說,這種可能性極小。因此幾乎每個下級官員都懂得一個道理,就是必須和上級搞好關係,至少不能得罪他們。

問題在於,帝國官員之間的關係是極不平等的。上級輕而易舉地就能給下級帶來好處或造成傷害,下級卻很難利用手中的權力給上級帶來什麼實惠,除非他以盤剝百姓所得來孝敬上司。因此,儘管要孝敬上級就難免會傷害民眾,但是,在孝敬上級和保護民眾之間,許多官員都會毫不猶豫地選擇前者。因為誰都計算得出,作為被帝國雇來放羊的臨時工,讓包工頭高興顯然比羊群的茁壯成長更重要。羊群長得再好再肥,也是農場主(皇帝)的,自己的實惠卻只能來自包工頭(上級)。何況帝國的羊兒是那樣眾多,拔幾根毛並無傷大雅。羊的任務原本就是生產羊毛,拔掉了還會再長。就算拔光了也不要緊,因為恢復羊群的健康已是下一任牧羊人的事情。 帝國當然不會想不到這一點,它的辦法是不斷派出諸如巡按、監察御史、欽差大臣之類的人物去檢查它的牧羊人。可惜,這種做法的效果十分可疑。且不說帝國是否有那麼多監察官員可派,就算有,這些監察官員也是可以用對付上級的辦法來搞定的。也就是說,地方官員只要像孝敬上級官員一樣,來孝敬監察官員就行了。問題是,孝敬上級官員的錢,是"計劃內"的;孝敬監察官員的錢,卻是"計劃外"的。這筆錢,不從天降,不由地生,只能在老百姓身上打主意。於是,帝國派出專員監察牧羊人的結果,是羊群又被多拔了一次毛。

荒唐的還不止於此。比方說,明清時代甚至有這樣的官場規矩:但凡欽差大臣到省,各府各州各縣無論是否涉案,都要參加集資,以供招待之需。集資的總數,往往多於招待的費用。比如清代道光年間,朝廷派大員到山西查案,太原府便以辦公費的名義向山西藩庫借銀招待,事後再向下屬攤派。每次借銀大約二萬兩,事後的攤派卻有三五萬之多(請參看張集馨《 道咸宦海見聞錄》 )。結果,帝國的監察不但未能起到反腐倡廉的作用,反倒給朝廷大臣和地方官吏提供了一次聚斂錢財的機會,這可真讓人啼笑皆非。至於下屬府、道、州、縣交到省裡的攤派銀,當然不會出自官員私囊,而只能是盤剝民眾所得。 可見,州縣之所以要盤剝百姓,除了俸祿太低以外,還因為他要孝敬上級;而上級地方官之所以要接受下級的孝敬,則是因為他要籠絡京官、打發欽差,這是許多正派的地方官(如林則徐)也不得不收取陋規的重要原因之一。下級必須孝敬上級的原因很簡單,就因為上級是"牧官之官"。自己的烏紗帽甚至小命,都捏在上司的手裡。同樣,身為一二品大員的督撫之所以要籠絡京官,包括籠絡那些級別比自己低的京官和沒有級別的太監,則無非因為他們比自己更接近權力的中心。權力,是所有這一切的總指揮和總導演。

實際上所謂"官場陋規",就完全是按照權力和權力關係來設計和實施的。只要存在著權力關係,就同時存在著陋規,而不拘對方是官是吏,是何級別。比如地方上到京城辦事用印,要送"印規",這筆錢就是送給辦事員的。當然,辦事員也不敢私吞,也要按照一定之規分給上司和同僚。到上級領導那裡請示匯報工作,也要給門房和跟班送紅包。門房和跟班不是官,連吏都不是,是下人。但,宰相門前七品官。門房和跟班接近權力,也有一點小權(替你通報或不通報),因此也有一份陋規。即便同為上級官員,陋規銀兩的多少也只與權力關係成正比,而無關乎級別。比如陝西督糧道送給陝甘總督的陋規銀是一年三次,每次一千兩,共三千兩;送給陝西巡撫的卻是一年四次,每次一千三百兩,共五千二百兩。其原因,就在於陝西巡撫是頂頭上司,有"年終密考"權,對官員的前程關係重大。陝甘總督官階雖高,卻遠在蘭州,少有實際影響,故略有表示即可。

顯然,官場陋規這種"非典型腐敗"和"典型性腐敗"一樣,也是權力的贖買。它們都是某些掌權人物用自己手中的權力換取利益,或者不擁有某種權力的人用貨幣、實物或其他權力來換取這一權力的行為。不同之處僅僅在於,"典型性腐敗"的發生,往往因於某一特定目的,比如要謀差使,要拿批文,要洩露考題,要挪用公款,甚至要將罪案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或者要掩蓋真相,包庇真兇,因此其危害性比較明顯。事發以後,處分也重。 "非典型腐敗"卻不同。它並不要求接受賄賂的一方違法亂紀,甚至並不要求對方做什麼。即便要做,也不過例行公事,比如按批文撥款,或者按規定報銷。冰敬、炭敬、年禮、節規之類,則不過"正常"的人情往來,更非赤裸裸的權錢交易,因此並不視為腐敗。甚至就連款待賄賂欽差大臣這種明顯帶有說情性質的做法,也不視為腐敗。相反,如果有人不以為然,揭發批判,則會被看作咄咄怪事。比如前述山西省集資招待欽差一事被下屬某縣令揭發時,當時新任山西巡撫的第一反應便是:山西的吏風怎麼如此荒謬?

然而問題的嚴重性也正在這裡。一種腐敗成了規矩,或者到了人人都不視為腐敗,誰反對誰可笑的程度,就只能說明腐敗已成為帝國的風氣。 風氣的形成當然絕非一日之功,但罪魁禍首卻無疑是帝國製度本身。作為一種集權制度,帝國規定了資源和財富可以通過權力來剝奪和占有的基本原則。而且,可以通過權力來剝奪和占有的,不僅包括民眾的財產權,還包括他們的人身權。事實上,帝國也正是通過這種剝奪和占有來實施其統治的。比如查沒家產,或賞賜田畝;又比如加派差役,或減免賦稅。由於這種統治只能通過官員代理的方式來進行,於是,各級官員尤其是直接牧民的州官縣官,就變相地擁有了無法估算的資源和財富,帝國賦予他們的權力則變成了一種"無形資產"和"有價證券"。它是有價碼的,也是可贖買的,還是無虧損的。權力並不因為它的行使不再是權力。恰恰相反,權力如不行使才不是權力。這個道理,沒有一個官員不懂。

在此前提下,腐敗的產生也就不足為奇,甚至順理成章:一個東西,可以換錢,可以換很多錢,而且換了以後自己並沒有損耗,那麼,有誰能抵擋這樣的誘惑呢?同樣,一個東西,有了它,就什麼都能做,什麼都能得到,又有誰不垂涎呢?只要能買賣,自然有人願意掏錢。更何況,權力作為"無形資產"和"有價證券",只有當它被人贖買以後,才當真是資源和財富。所以,在權力社會中,必然有人贖買權力,也必然有人出賣權力。從這個意義上我們可以說,腐敗根本就是帝國與生俱來的東西,是帝國的胎毒。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