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中國歷史 不容青史盡成灰·春秋戰國卷

第30章 第三十章苦命的好人——秦末帝子嬰

作為中國歷史上大一統後迅速敗亡的短命王朝,秦朝在歷史上的得分一直不高,從秦始皇往下,滿朝文武數下來,除了仁厚的秦始皇長子扶蘇,立功河套草原的名將蒙恬外,真貌似是“洪洞縣里無好人了”。指鹿為馬的宦官趙高,愚蠢無能的秦二世胡亥,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的丞相李斯。一個個挨個看,可以說是一個比一個可悲,歷史上各種類型的反面角色,在這個倒霉政府裡似乎全齊了。 然而,到了秦朝滅亡後近百年的漢朝,無論是西漢修史的司馬遷,還是東漢歷史學家班固,在淘盡歲月的泥沙之後,都不約而同地對這時期,秦朝體制內的一個人,做出了崇高的評價。司馬遷說這個人有擁主之才,如果給他機會,足夠守住秦國的基業,東漢的班固更讚歎他“死生之義倍”,是個對得起秦國祖先的好男兒。這個得到兩漢歷史學家不約而同高評價的人,就是秦朝末帝子嬰。

有關子嬰的身份,現代資料留存下來的不算多,唯一可知的是他是秦國王室宗族,具備繼承秦國皇位的條件。有資料說他是皇長子扶甦的兒子,也就是秦始皇的孫兒,也有資料說他是秦始皇的幼弟,也就是秦二世的叔叔。他的生卒年、家庭成員,到今天的都已經不可考,但為什麼這樣一個處處不可考的人,卻能得到兩漢歷史學家們的高評價呢?或許,我們還要從秦朝末年的亂局看開去。 有關秦朝末年亡國的喪鐘,大多數史家都把賬算在了秦始皇在東巡路上病死,認為秦朝正是從此開始,走上了亡國的道路。雖然從後面的歷史看確實如此,但事實上,當時的秦朝還是有一個機會,能夠挽救日益陷入危機的朝局:扶蘇即位。 扶蘇是秦始皇的長子,秦始皇在病故前,曾專門囑託,要扶蘇趕快回來。對扶蘇這個兒子,現在普遍的說法是,秦始皇一直很不待見,因為比起秦始皇的尚武激昂,扶蘇卻子不類父,他屬於那種性情仁厚的青年,特別是秦始皇濫用民力,大興土木的時候,扶蘇曾經多次進諫,也因此惹惱了秦始皇,後來乾脆讓他到河套,隨蒙恬一起墾荒。但從秦始皇臨終前的表現看,他對扶蘇一直是給予厚望的,但凡中國歷史上的大有為之君,在臨終前選擇接班人的時候,往往都會選擇一個寬厚的兒子繼承大業,因為在父輩的開拓之後,兒女輩最重要的事情是守成。在秦始皇連續多年的大動作以後,整個秦帝國也已經危機四伏,最需要的也是一個守成之君。

扶蘇在秦始皇健在的時候,就曾多次進諫秦始皇,希望秦始皇能夠與民休息,但不幸遭到秦始皇的多次拒絕,但派他到北方來屯墾,主要目的恐怕還是為了讓扶蘇歷練一下,與扶蘇一起鎮守北方的蒙恬,是這時候秦國的第一武將,用蒙恬來輔佐扶蘇,秦始皇所謂的發配,事實上是在暗暗培養接班人了。按照秦始皇自己的想法,如果扶蘇能夠登基的話,秦帝國的國運,會轉向正常的軌道。但這個如意算盤,卻被一個人打破了:趙高。 趙高這個人,歷史上都說是個奸人,許多人提起他,都認為他是靠了逢迎拍馬得到秦始皇的喜歡,事實卻沒這麼簡單。早在秦始皇做秦王的時候,趙高就嶄露頭角了,他本來就是秦國宗室的後人,因為犯了罪被罰沒入宮為奴的,但金鱗豈是池中物,雖然落難如此,仍然不忘上進讀書,他最早引起秦始皇注意,是因為他對秦國律法的精通,他可以毫不費力地將繁雜的大秦律一字不漏地背出來,並且頭頭是道地分析。在法家立國的秦國,這樣的人當然是人才了。所以趙高就這樣得到了秦始皇的賞識,並且命他教自己的小兒子胡亥讀書。趙高這個人很會鑽營,相處沒多久就把胡亥哄得團團轉,很快就離不開他了。同樣信任趙高的還有秦始皇,特別是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強化了中央集權,地方州郡的事務,都要由他直接掌控辦理,他每天要看的奏摺,都有好幾千斤重,雖然秦始皇工作熱情高,但一個人顯然是不行的。這時候的趙高,就是一個稱職的秘書,秦始皇有什麼疑難的事情處理不了,他說出的答案都能對秦始皇的心思,而且秦始皇有時候奏摺忘記放在什麼地方,趙高都能一下子給秦始皇找出來。在秦始皇眼裡,趙高是一個勤勤懇墾老實巴交的好秘書,他做夢也沒想到,就是這個好秘書,此後竟然隻手遮天指鹿為馬,親手斷送了他創建的大秦王朝。

公元前210年7月,秦始皇在河北廣宗病逝,這時候侍候在秦始皇身邊的,除了做宦官的趙高,就是做丞相的李斯了。李斯是秦始皇的老臣了,開始很想按照秦始皇的遺囑辦事,回去就迎接扶蘇即位,但是李斯這個人雖然有才幹,卻有一個要命的毛病妒忌。早年他的師兄韓非子得到秦始皇的賞識,李斯擔心韓非子來到秦國,會影響自己的地位,乾脆不顧同門之情,將韓非子羅織罪名害死了。後來淳于越質問秦始皇,引得秦始皇大怒時,又是他趁熱打鐵,攛掇秦始皇搞出了“焚書坑儒”的缺德事,既打擊了一直和法家不對付的儒家派系,更清除了有可能威脅到自己身份的人。在趙高眼裡,李斯就是這麼一隻有縫的蛋。果然,趙高找李斯密謀,給李斯詳細分析了局面:一旦扶蘇回來即位,蒙恬肯定會成為丞相,那麼你李斯往哪裡擺?如此一說,李斯果然害怕了。不幫扶蘇,自己的丞相位有可能保得住,幫了扶蘇,那就肯定保不住,在秦始皇的信任和個人的前途之間,李斯再次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後者,他和趙高串謀,藏下了秦始皇的遺囑,偽造了一份假遺囑送到邊關,這份遺囑的內容,是要賜扶蘇死罪。蒙恬打了這麼多年仗,人很細心,懷疑詔書有假,但扶蘇卻是個好孩子,既然老爹都讓我死,我就死吧,不死那就是不孝順,痛哭了一場後抹了脖子。蒙恬也在威逼下吞藥自殺,秦朝統一天下後的第一名將,就落了這樣一個下場。這場變化也引發了連鎖反應:蒙恬死後,河套30萬守軍一哄而散,紛紛逃亡,辛苦打下來的河套草原,沒多久就成了無人區,被匈奴大搖大擺地搶了回去。之後匈奴頻繁南下騷擾,甚至把漢高祖包圍在白登山,追根溯源,都是拜這場變亂所賜。

蒙恬和扶蘇相繼去世後,趙高和李斯合謀,擁立胡亥即位,胡亥是個糊塗蛋,大權自然落到了趙高的手裡。趙高掌權後,在濫用民力方面,比起秦始皇來更變本加厲,比如驪山的陵墓還沒修好,又征伐了幾十萬人去修,河套的守軍跑光了,又以此為藉口大修長城。中國國民經濟的破壞,老百姓的筋疲力盡,也都在繼續中。胡亥登基後,做的最主要的事情就是大清洗,他將自家的12個兄弟姐妹在咸陽公開殺死,蒙恬、蒙毅兩兄弟也相繼被害。右丞相馮去疾和將軍馮波被逼自盡。就在秦始皇過世後的第二年,陳勝、吳廣在大澤鄉喊出“王侯將相,寧有種乎”,扯起了造反大旗。大秦帝國一下子陷入到了暴亂中,與此同時,趙高卻依然在大肆排除異己,趙高的兄弟趙成做了咸陽令,把持了京城的權力,其他的各路親戚也被陸續安插在官場中。大秦帝國的皇帝,表面上姓嬴,其實漸漸開始姓趙了。

這時期秦帝國的危機日益加劇,內訌也升級了,本來李斯和趙高在擁立胡亥一事上,算是一個戰壕的盟友,但是胡亥即位後,趙高大權獨攬,李斯日益不滿,就開始屢次在背後發牢騷。趙高早就想除掉這個大敵,他故意給胡亥造謠,說李斯有謀反之心。胡亥這時候對趙高已經言聽計從,二話不說就解決了李斯。算計了一輩子的李斯,臨了被更陰的人算計了。 胡亥這個皇帝,是歷史上有名的糊塗皇帝,當然,他有些事情也不糊塗。他曾經對趙高說,人生就像白駒過隙一樣,得懂得享受啊,趙高當然趁機迎合他。胡亥繼續發動民夫修造阿房宮和驪山陵墓,激得民怨沸騰。這期間,陳勝吳廣起義已經發展到了10萬人,大舉進兵咸陽,六國貴族也紛紛造反,但陳勝吳廣無遠謀,其部將打了勝仗後不思進取,紛紛畫地為牢自立為王,起義的勢頭沒幾天,自己內部就分裂了,秦帝國藉此機會調集重兵,逐漸扭轉了頹勢。公元前209年12月,節節敗退的陳勝在澠池被秦將章邯擊敗,部隊全軍覆沒。陳勝吳廣的起義被鎮壓了,但摁下葫蘆起來瓢,當年的六國舊貴族們紛紛起事,北方的原韓王室、齊王室、趙王室,一個個接連擁兵自立。這時候的秦國,還好有名將章邯等人南征北戰,憑藉著從北方邊境調回來的精銳騎兵,外加臨時武裝的幾十萬在驪山修陵墓的奴隸,總算能夠穩住戰局。

但氣數該完還要完蛋,到了公元前207年,秦帝國的局面一度大好,北方的趙國王室被秦軍包圍,秦軍企圖圍點打援,形成一個巨大的包圍圈,徹底聚殲前來救援的各路起義部隊,但計劃卻趕不上變化,起義軍中偏出來了一個項羽,在鉅鹿演了一場破釜沉舟的妙筆,一舉擊破秦軍。而另一路原本意在牽制秦國的偏師劉邦,竟然也逼近了函谷關。秦帝國的死穴一下子被捅破了。這期間的秦王朝,秦二世一直都沉迷於享樂,大權全由趙高把持,趙高每天都對他謊報軍情,吹噓外面形勢大好,可到了這時候,眼看就捂不住了。秦二世得知真相後大怒,順口罵了趙高幾句,趙高也不干了。你天天花天酒地的,老子替你把持大權容易嗎?現在倒賴我了。眼看秦二世和自己交惡,趙高乾脆一不做二不休:弒君。趙高派自己的女婿閻樂持刀闖宮,企圖殺掉胡亥,生死關頭,無能了一輩子的胡亥,總算拿出了點祖先的風采,他搶在閻樂動手前,二話不說橫刀抹了脖子,無意中創造了一個記錄:他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自殺的皇帝,也是第一個被臣下逼著自殺的皇帝。

胡亥抹脖子痛快了,可事情沒完,皇帝死了怎麼辦?趙高覺得好辦,再立一個不就行了?可立誰呢?當年胡亥的兄弟姐妹,都給殺光了!想起來了,總算還有一個:子嬰。 子嬰究竟是扶甦的兒子,還是秦始皇的兒子,現代的各類史書上說法五花八門,但這個僅存的秦國王室,卻是一個少有的好人。當年胡亥意圖整死蒙恬,大家都不敢說話,唯獨子嬰出頭,說蒙恬畢竟是先皇的大將,殺了對不起先皇。雖然秦二世沒聽他的,但大家都不敢喘氣的情況下,他竟然逆流而上,敢冒著危險救蒙恬,確實有膽。 對這個有膽的人,趙高是不喜歡的,但這時候局勢比人強,好賴也就是他了。更重要的是,老奸巨猾的趙高知道,現在的局面已經無法挽救,章邯先被打得全軍覆沒,乾脆投降了項羽,函谷關以東的地盤已經不屬於秦朝了。而函谷關內,局面也是人心惶惶,起義軍殺進函谷關,似乎也是遲早的事情。到時候覆巢之下,豈有完卵。

對這個局面,趙高是清楚的,但是關鍵是怎麼辦?整頓兵馬鎮壓?別開玩笑了,秦國連給秦始皇修墳的奴隸都派出去了,也被人家打得一個不剩。那個項羽是好惹的嗎?破釜沉舟的霸王氣概,逮誰殺誰,這時候不是咱鎮壓人家,而是人家鎮壓咱。如此局面下,趙高也算識趣,他給子嬰說,我要擁立你接班,可咱們現在的地盤,也就和秦國早年差不多大,乾脆您也別稱皇上了,還是叫秦王吧。 自從胡亥死了以後,雖然秦國對外作戰每況愈下,可趙高在皇宮內的權勢,卻是蒸蒸日上。這時候的鹹陽王公,凡是手裡有點兵的,掌點權的,不是趙高的親戚,就是趙高的宗族。眼看著起義軍一天天逼近,跑是沒地方跑了,立個大王出來,起義軍真來了,到時候把人一交拉倒。

這就是趙高的如意算盤,小人是從來不缺的,他一個宦官,起義軍來了未必殺他,但子嬰可就不一樣了,他是根正苗紅的秦國宗室,留著就是威脅。肯定一刀宰了,到時候我多配合配合,沒準還能在新政權裡混個一官半職。 但是趙高千算萬算,卻漏算了一個人:子嬰。在趙高眼裡,子嬰不過是個傀儡,自己說什麼他就听著,沒什麼好擔心的。但是趙高忘了,當年胡亥大肆清洗宗族,那麼多兄弟姐妹都乾掉了,憑什麼這個子嬰能活下來。包括蒙恬的事情,胡亥當時鐵了心要殺掉蒙家哥倆,誰說情誰倒霉,憑什麼還是這個子嬰,說了情雖然胡亥不聽,卻也沒拿他怎麼著。一個能在宮廷血雨腥風裡成功活下來的人,肯定是有幾把刷子的。 子嬰這個人,《史記》上的記錄只有寥寥幾筆,但是《通志·秦記》上卻寫明:“子嬰父子頗有賢德,百姓甚愛之。”也就是說,子嬰這一家的名聲,在當時還是非常好的。從秦始皇到秦二世,他一直是個非常低調的人。但低調不代表不說話,《通志》上說,關中鬧災的時候,他曾經拿出自家的錢糧出來賑濟。後來趙高當權,有大臣得罪了趙高,他還經常出面說情。在趙高的眼裡,子嬰只是個膽小怕事的好好先生,因此對他也不怎麼待見。按照趙高的如意算盤,立子嬰當王,如果函谷關守得住,就繼續操縱秦國大政,如果守不住,到時候就投降。司馬遷寫《史記》的時候認定,當時趙高已經派人聯絡項羽,打算把整個秦國王室送上做厚禮。以項羽沒腦筋的表現,對趙高很可能會接納的。

在被趙高擁立的早期,子嬰的表現很好,見了趙高很客氣,就像胡亥死之前那樣,還是該咋地咋地,趙高試探了幾次,也就放心了。他作出判斷,這個子嬰會是一個更容易操縱的木偶。表面上看,子嬰似乎也沒有辦法,宮裡宮外都是趙高的人,你能咋地。 不對,還是有一個機會的,也許是個不是機會的機會。 這個機會的名字,叫祭祀宗廟。 按照秦國家族的祖制,新君即位,必須要在宗廟舉行祭祀儀式的,雖然現在家境慘淡了點,還到底不能對不起祖宗,該走過場還是要走過場。只有祭祀儀式舉行過了,才算是正式接班。 所以這些日子,趙高一直張羅著祭祀宗廟的事情,請柬發下去了,排場要搞得隆重點,就當是沖喜了。但是趙高卻聽到了一個不好的消息,他剛找的這位子嬰傀儡,最近好像犯了驚嚇病,天天臉色蒼白,走路哆哆嗦嗦,看見當兵的就腿腳發軟。八成是前線老是壞消息,嚇著了。 趙高卻不干了,你這個窩囊廢嚇成什麼樣我不管,可事你得給我乾了啊。接班你得接,接了我就省事了。接完班了,你嚇成白痴我也不管,但現在不行,你得趕快把這流程過了。所以趙高想了好多辦法,軟的也用了,硬的也用了,可子嬰咬死了牙就是不來,我真的嚇病了,您就晚兩天不行嗎? 趙高生氣了,晚兩天?晚兩天人家就打到家門口來了,不行,立刻,馬上,來宗廟祭祀,給我接班。子嬰也很生氣,我都病成這樣了,你就不能講點人道主義嗎?反正我是來不了,你看著辦,兩家拉鋸了半天,事情就這麼僵住了。 這時候趙高身邊的一個宦官說話了,這個宦官叫韓談,多年來老實巴交的,一直是趙高的親信。韓談勸趙高:“這小子一副慫樣,您親自過去嚇唬他兩聲,看他還敢不來?”趙高恍然大悟,對啊,這兩天老子正憋著火呢,走,正好罵罵他出出氣。趙高雄糾糾氣昂昂地和韓談一起進來子嬰所住的齋宮。 “我說這個子嬰啊,你怎麼著啊,還讓我抬轎子請你啊。”趙高正打著腹稿呢,醞釀著怎麼擺出威風教育子嬰一頓,卻突然發現不對,眼前這關子嬰,一點病樣子都沒有,臉色紅潤得很,一看就是好吃好睡。再回頭一看,旁邊的韓談,竟然抄出一把傢伙來,趙高這才明白,上當了。 子嬰早就想除掉趙高了,韓談就是他的內應,而且是他早就安排在趙高身邊了,非常鐵桿的內應,先示弱麻痺,再找藉口把他引來,最後在自己屋裡一刀幹掉!收工。 這位秦末第一權閹就這樣結束了惡貫滿盈的一生,在他一輩子裡,坑死了扶蘇,逼死了蒙恬,連法家宗師李斯都敗在他手裡,臨了臨了,卻讓這個叫子嬰的要了命。 趙高死了以後,子嬰抖擻精神,即位。宗廟祭祀典禮後,子嬰成了最後一任秦王,奪權後他火速出手,將趙高的家族以及親信殺得一個不留,三下五除二就除了咸陽所有的趙高的勢力,可見,他也是一個極其強悍的人物,只是這樣的人物出現得太晚了。 趙高死的時候,是公元前207年9月,這時候的項羽,還在鉅鹿打掃戰場,劉邦的偏師正火速地向函谷關進軍。此時秦王朝雖然退入關中平原,但外面尚有崤山做屏障。何況誅殺趙高的行動,讓子嬰的威望空前提高。秦人本來就是尚武的,在子嬰看來,趁這個時候整頓兵馬死守函谷關,保住秦國的社稷,至少割據關中平原自立,似乎是沒有問題的。子嬰確實也打算這麼做,在殺掉趙高後,子嬰派人宣告趙高的罪狀,傳示天下,得到了關中平原當地百姓的支持,然後他整頓軍隊,搶占關口,甚至把王宮裡的珍寶都拿出來,鼓勵將士們奮勇殺敵,不管怎樣,先頂住敵人再說。 這時候的子嬰,在函谷關周圍,設立了三道防線,其中防禦的重點,選在了崤山,當年這裡就是秦國東出的通道,希望這一次他能夠變成阻遏起義軍西進的大門。 在經過了一個月精心準備後,劉邦來了。 劉邦之所以來得這麼慢,不是因為打得差,而是因為出發的時候,當時的劉邦只有萬把人,一路西進的時候,他主要在乾一件事:拉隊伍。從關中平原一路拉到函谷關下,此時的劉邦已經拉到了10萬人,雖然質量多是雜牌軍,數量卻夠了。 見來的不是項羽,子嬰還是很有些想法的。項羽確實難打,劉邦貴姓?沒聽說過,看來還是可以打一打的,立刻就派了軍隊在崤山設立防線,意圖阻止劉邦進兵。可是等了沒幾天,卻連個鬼影也沒等來,正納悶呢,卻突然得到消息,劉邦的軍隊突然在藍田地區出現,趁秦軍不注意的時候發起了襲擊,反而從背後捅了崤山秦軍一刀,就這樣繞了個彎子,劉邦竟然就繞進了函谷關。這時候子嬰連忙御駕親征,率軍進駐武關,企圖與劉邦相持。劉邦眼看著子嬰部上下一心,就打消了進攻的念頭,轉而派人勸降。在權衡了雙方之間的力量對比後,子嬰長嘆了一口氣:就這樣吧。他讓人用繩子反捆住自己的手,投降的那一天,子嬰把自己捆起來,坐上他專屬的白馬車,奔向了劉邦的大營,就這一刻,強大一時的秦王朝,從此壽終正寢了。 子嬰投降以後,劉邦的部將樊噲提出殺掉子嬰,劉邦知道子嬰在秦人中的威望,並沒有這麼做,只是派人把他看押了起來。進入咸陽後,劉邦在經過了初期軍紀渙散後,在張良的提醒下,廢除了秦朝的苛刻法令,與百姓約法三章,很快收攬了民心,在關中平原站住了腳跟。一個月後,項羽的大軍也到了,在和劉邦開完了鴻門宴後,項羽取代劉邦,佔有了富庶的關中平原地區,比起劉邦的老謀深算,項羽的做法卻是“粗線條”,他先是對秦國王室展開了大規模的清算殺戮,本來被劉邦赦免的子嬰也遭項羽殺害,而後一把火,把富麗堂皇的阿房宮付之一炬,連章邯投降後帶來的20萬秦國士兵,也被項羽集體坑殺。而後項羽雖然在當地封章邯等人為王,自己自立為西楚霸王。把劉邦遠遠地轟到了四川去,但是在關中父老心目中,劉邦,才成了關中百姓心中的主人。 子嬰的投降和被殺,標誌著秦王朝的落幕,但即使對於此時已經暗流湧動的楚漢爭霸,子嬰事件,同樣是一個重要的轉折點。 在趙高死後,子嬰在秦人心中其實是有很高地位的,他之所以選擇投降,主要是這時候關中平原的精銳部隊,早被章邯帶著投降項羽,又讓人家給坑了。他實在不忍心在力量差距如此懸殊的情況下,害得當地父老生靈塗炭,他以一人的榮辱,換來劉邦軍的秋毫無犯,加上誅殺趙高的事件,這時候的子嬰,在關中父老心中的地位,是非常崇高的。劉邦入關後,赦免了子嬰,又和老百姓約法三章,嚴明紀律,使他大得關中父老的民心。偏偏這時候實力強大的項羽,是給劉邦幫忙的。關中的百姓,對項羽本身就抵觸,因為項羽是楚人,戰國歷史上,就屬楚國與秦國之間的戰爭最拉鋸,秦人看楚人,從來也都俯視的。要想爭得長期以霸主身份自居的秦人之心,不用點方式方法是不行的,偏偏項羽的方法,卻是火上澆油,他火燒阿房宮,坑殺20萬秦兵,誅殺秦國貴族,縱容士兵們在關中平原大肆搶掠,秦人心中的憤怒早就燃成了火。彪悍尚武的秦人甚麼時候受到這種屈辱,而且給我們屈辱的,還是當年的手下敗將楚人!之後在分封諸侯的時候,項羽把章邯分在了當地,但在當地人眼裡,章邯是叛徒,是導致20萬鄉黨被活埋的兇手。怎麼可能聽他的招呼?這時候,關中百姓心目中的英雄,也唯獨剩下了一個人:劉邦! 所以在後來的楚漢爭霸中,在劉邦明修棧道,暗度陳倉後,三秦大地,就成了劉邦最堅實的大後方。劉邦擊敗章邯的戰鬥,很多時候都是當地的百姓主動歸順,甚至挾持守將來投誠,章邯麾下由當地人組成的軍隊也多有倒戈,最後逼得章邯不得不自殺。劉邦東進中原與項羽爭天下時,關中地區成了劉邦最主要的兵源,特別是彭城之戰劉邦全軍覆沒後,在關中地區負責後勤的蕭何,主動挨家挨戶走訪,很快為劉邦湊齊了一支由當地秦人子弟組成的新軍。波瀾壯闊的楚漢戰爭,從士兵層面上說,其實就是秦人和楚人的交兵。 秦王朝雖然滅亡了,但是秦王朝對後世,特別是繼秦朝之後的下一個大一統王朝——西漢的影響卻是非常的巨大。可以說西漢在各個方面,都有秦王朝的烙印在裡面。 從對外環境上說,漢朝防禦匈奴的漢長城,正是在秦朝長城的基礎上修建起來的。在整個漢朝,這都是中原民族防備北方匈奴入侵的屏障。到了漢武帝反擊匈奴時期,衛青收復河套平原後,大臣主父偃主張在河套平原修築城防,丞相公孫弘極力反對,拿出了當年秦始皇修長城的例子來嘲笑,但主父偃卻說:“修長城不是秦始皇的錯,秦始皇只錯在使用民力不當,現在有長城,匈奴每年只能來一兩次,如果沒有了長城,北方邊地無險可守,匈奴就會天天來,月月來,請問哪種局面更糟糕呢?”在南方地區,漢朝在立國之後,就繼承了秦朝對南越的統治地位,先以諸侯國的名義進行間隔統治,值得一提的是,此時南越的國王,就是秦朝時候派駐在南越象郡的知縣趙佗。也是拜秦始皇早年的開發所賜,當年的50多萬秦軍士兵民夫,最終因為秦末農民戰爭滯留南國,與當地越族相處雜居,加速了漢越兩族民族界限的彌合過程。到了漢武帝在位時期,在擊敗了北方匈奴後,漢武帝也順勢佔有南越,繼秦王朝後,再次把今天廣東、福建地區劃入了由中央政府直接統治的郡縣。漢帝國版圖的擴張,確實是以秦帝國版圖為基礎的。 在政治機構上,漢帝國也從秦朝的政治體制中繼承頗多,地方機構的設立上,漢朝最初實行郡縣制和分封制並行的製度,其中郡縣制的設置,在管制上就是沿襲自秦朝。在中央官職的設置上,漢朝保留了秦朝時出現的“御史大夫”一職,將監察權掌握在中央的手中。在軍隊體系上,漢王朝沿用了秦王朝的軍功授爵制,以斬首數目對軍隊將士進行獎勵,激勵士兵的作戰積極性。漢王朝能夠在幾十年休養生息後,最終戰勝強大的匈奴,且自始至終,漢軍都保持強大的戰鬥力和對周邊游牧民族的高勝率,就是從中得益。在軍事裝備方面,秦軍先進的弩箭裝備被漢軍繼承,在戰國時代秦軍時常採取的輕騎兵包抄合圍、聚殲敵人有生力量的戰術,到了漢朝時期,也成了漢軍的專利,不同的是,漢軍有比秦朝更強的經濟實力,在戰馬質量和騎兵數量上更勝於秦朝。在與匈奴的戰爭中,漢軍所形成的以機動對機動,弩箭密集射殺與騎兵包抄合圍相結合的戰法,也是脫胎於天下無敵的秦軍。在漢朝政治生活的各方面,都毫無例外地留下了秦朝的痕跡。同樣重要的一條就是,在西漢的歷史上,秦朝的挫折一直是西漢王朝的前車之鑑,每當皇帝要作出重要決定,特別是諸如對外戰爭之類的決定時,總會有人拿出秦朝的例子來做對比,最典型的,就是漢武帝晚年因為天災人禍國力大衰,但因有秦始皇的前車之鑑,他還是果斷地下了罪己詔,恢復生產。秦朝,其實是漢朝長久的一面鏡子。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