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中國歷史 不容青史盡成灰·春秋戰國卷

第15章 第十五章戰國變法的“祖師爺”——李悝

春秋到戰國時代,後期的奪權方式,就是變法。無論是那些改變了國君宗族的諸侯,還是保留了國君名號的諸侯,在這個大變革時代要想生存下來,變法都成為唯一的選擇,不變法者,最後的結果只能是被淘汰。 說到春秋戰國時代的變法,在戰國的早期,是當時中國各諸侯國中的“時尚”,幾乎所有強大的諸侯國,都採取了各種變法的措施。現代人耳熟能詳的,包括魏國和楚國的吳起變法、秦國的商鞅變法。但各類變法運動中,真正具有開天闢地意義,並成為之後戰國諸侯變法“範本”的,卻是最早的魏國李悝變法。 李悝變法,起於戰國時期的新興國家魏國。作為從晉國分離出來的魏國,立國初期的運氣很不好,魏國的國土,包括今天的山西南部,河南北部以及陝西、河北的部分地區,基本都位於中原的腹地,分到這樣的領土,在戰國群雄並起的局面下,地利上的劣勢是顯而易見的。魏國的東面是齊國,西面是秦國,南面是楚國,北面是趙國,夾在中間的魏國,可以說是無險可守的“四戰之地”,這樣的局面下,要生存下來,環境是非常艱難的。

但幸運的是,魏國的第一代開國之君,是這時期中國各諸侯國里最傑出的君主魏文侯。 公元前403年,韓趙魏三國的國君,被周天子承認,完成了三家瓜分晉國的最後一步,這其中最傑出的人物,就是魏國的國君魏文侯。在當時的諸侯國君中,他是以善於禮賢下士,眼光獨特著稱的。如同當年的晉文公一樣,他的身邊也聚集了一批傑出的人才。比如子夏這樣的儒家學者,吳起這樣繼孫武之後的傑出軍事家,還有西門豹這樣善於治理地方的英才。比起魏國劣勢的地理條件,魏文侯的人才儲備,卻是絕對的優勢。 但這其中,最著名的卻是李悝。不僅僅對於魏國,即使對於整個中國封建社會的形成,他都是一個很關鍵的人物。 李悝是子夏的學生,現代留存的各類史料裡,有關他的記錄少之又少。甚至連著名的《史記》上,都沒有他的傳記。之所以如此默默無聞,主要還是因為魏國的霸業最終只是曇花一現,而後來吳起變法的悲壯殉難,商鞅變法的異軍突起,都大大蓋過了他的鋒芒。但是這無法掩蓋他的重要地位,李悝的變法內容,奠定了戰國時期整個中國大變革的雛形,在這個中國社會的全面轉型期,它是歷史的先聲。

而從當時的局面看,標誌著奴隸制最終消亡、封建制度最終確立的戰國變法,最適合的發生地,也只能是魏國。因為相比於其他國家舊貴族勢力強大的局面,從原先晉國脫胎而出的韓趙魏三國,本身就是新興的國家。這時期的齊國,正在完成田氏代齊的最後過渡;西邊的秦國,不但尚無東進的進取心,本國的大權也主要把持在舊貴族的手裡。而三個新興的國家中,韓趙兩國的君主,在能力和眼光上,更遠遠不能和魏文侯相比。更何況,魏國此時面臨的生存局面,比其他兩個新興國家都要嚴重得多,生存的壓力,也使得魏國必須要選擇變法圖強的道路。 而當時的魏國,在變法之前面臨的局面,也可以用內外交困來形容。外部環境上,諸侯之間的征戰日烈,外部的軍事壓力日益增大;內部經濟上,魏國本身就是晉國中相對落後的地區,在富庶程度上,魏國不如韓國,在軍力的強悍程度上,魏國又不如趙國。這樣的壓力下,魏國必須採取措施,走變法圖強的道路。而李悝,就是完成這個使命的最合適人選。

在魏國立國的早期,李悝並不在魏國的權力中樞之中,他曾經擔任過中山相和上地守,這兩個地方,都是在毗鄰秦國的西北邊境上。早年的李悝,曾經多次率軍和秦國交戰,而他得到魏文侯的賞識,一是因為他的老師子夏是魏文侯的重臣,二則是因為他的變法思想,切中了魏國的時弊。 在經歷了數年地方官磨礪後,李悝最終成為魏國重臣,開始全面推行他的變法主張。他的變法內容主要包括四大項:第一是廢除奴隸制時代的世襲制度,根據能力來選拔官吏,取消舊貴族原本享受的世襲俸祿,用來招募賢才,發展生產。第二是正式廢除了中國傳統的井田制,採取“盡地利之教”的政策,鼓勵老百姓墾荒,廢除原本井田制制度下的土地界限,允許土地私有買賣。同時對國家境內的所有土地進行測評,估算國家的土地產量,制定合理的稅收政策。按照土地的貧瘠標準,分配給農民土地,鼓勵農民生產的積極性。第三是實行法治,建立完備的魏國法律,對於國家法令、政府職能、官員的升遷獎懲、軍功的獎勵,都做了最完備的規定,這個法律的名字叫《法經》,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封建制度下的法律。第四就是改革軍事制度,建立“武卒”制,即對軍隊的士兵進行考核,獎勵其中的優秀者,並且按照不同士兵的作戰特點,重新將他們進行隊伍編排,發揮軍隊的作戰優勢。

這四項措施,從表面上看,似乎平淡無奇,但真實的意義,卻影響深遠。李悝變法的第一條,是對殘存的奴隸貴族世襲制度的最後顛覆。在經過了春秋末年的一系列動蕩之後,傳統的奴隸主貴族,勢力早已經日益萎縮,而西周時代傳承下來的奴隸世襲制,就是他們最後一層遮羞布,憑藉這個制度,他們在戰國的早期,還能夠保持表面尊崇的地位。世襲制的廢除,使他們最終被歷史所淘汰,徹底淡出了中國歷史的政治舞台。與此同時,魏國用原本奉養這些社會寄生蟲的開支,用來向各國招納賢才,從此以後很長時間,當時中國最優秀的人才,幾乎都把魏國作為建功立業的首選。魏文侯統治時期的魏國,由此了英才薈萃的局面。李悝變法的第二條,是對中國傳統井田制度的最後顛覆。井田制度經過春秋時代的連續動盪,早已經名存實亡,也成為奴隸主貴族維護封建制度的一個口實。盡地利之教的實施,使魏國的土地面積在這一時期如滾雪球一般增長。傳統的奴隸主貴族經濟被徹底打破,大批原本屬於奴隸主貴族的莊田,通過開阡陌的方式轉入了新興地主階級和農民的手中。魏國經濟的全面轉型,在此過程裡完成。李悝變法的第三條,影響更加深遠。李悝制定的《法經》,是中國封建社會的雛形法典,奠定了中國封建社會方方面面的建制,雖然其內容在今天已經失傳,但是在整個中國封建社會裡,它都是被後世各類學者推崇的法律典範。第四條的作用,對於當時的魏國是最直接的。通過武卒制度的確立,魏國擁有了一支強大的軍隊,在當時的戰國軍事界,有“齊之技擊不可遇魏之武卒”的說法,即魏國的武卒戰鬥力,一度是整個戰國版圖上最強大的。這四條的實施,不但在當時成就了魏國的騰飛,也成為不久的將來,諸多變法家奔走列國,進行變法圖強的內容範本。

作為戰國時代最早的變法,李悝變法的效果是成功的。 在三家分晉的局面形成以後,三國中最早走上擴張道路的,是趙國和韓國,兩個國家都企圖趁著國家初興的機會趁熱打鐵,盡可能地擴展地盤。但現實是殘酷的,當魏國埋頭髮展的時候,韓趙兩國在對外戰爭中處處碰壁,趙國多次被秦國擊敗,韓國更受到了齊國和楚國的夾擊,立國沒有多久,生存局面卻陡然艱難了起來。外戰打不好,韓趙兩國還想內鬥,都想著兼併掉對方的土地。在魏文侯埋頭髮展的時候,韓國和趙國都曾經通過外交渠道找到魏文侯,提出和魏文侯合作,兼併掉對方的國土。對這些要求,魏文侯不但拒絕,更苦口婆心地勸說,提出現在三晉國家,當務之急不是內鬥,而是集中力量,對外進行擴張。只要三家能夠相互呼應,共同進退,就能在殘酷的諸侯爭霸中,始終立於不敗之地。看看最後秦滅六國的歷史,不得不承認,魏文侯在這方面的眼光,是相當準的。

在團結了韓趙二國之後,經過20多年的休養生息,公元前419年,魏國開始了擴張之路,他們的打擊重點,就是西面的秦國。雖然晉國已經成為“過去式”,但繼晉國後崛起的魏國,依然延續了晉國時代對秦國的擠壓政策。像秦國這樣一個尚武成風、戰爭潛力巨大的國家,必須牢牢地把他堵在關中平原之內。一旦讓他突破了關中平原的阻礙,對於整個中原諸侯國來說,那都是如洪水猛獸一樣的災難。 公元前419年,魏國首先在少梁鑄城,和秦國邊軍拉鋸,但出師不利,魏國雖然佔領了少梁,卻始終無法消滅秦軍,和秦國之間形成了長期相持的局面。關鍵時刻,魏文侯啟用了一個名聲不好的將軍——吳起。吳起因為當年在魯國的“殺妻”事件,一直都是正人君子眼中不齒的小人,但魏文侯用人用其長,就看中了他能打仗的優點。這個決定的效果立竿見影。公元前413年,吳起一舉攻破了秦國的西河防線,擊潰了秦國的西河守軍,將整個西河盡數納入到魏國的版圖中來。這場胜利在當時的意義非同小可,魏國占有了秦魏兩國邊境之間的戰略要地,對秦國的戰爭主動權已經形成,秦國別說是東出進攻中原國家,只要魏國不來進攻,就已經阿彌陀佛了。

西河的失去,引起了秦國上下的震動,咬牙切齒的秦國人決心不惜一切代價奪取西河,但有決心是不夠的,李悝變法多年以來的成果顯現了出來,魏國憑藉其遠遠優於秦國的經濟實力,可以在戰爭中大打消耗戰,藉此來拖垮秦國人。到了公元前408年,魏國不但佔有了河西地區,更向北佔領了陝西代郡,向南奪取了河南三門峽,秦國從關中進入中原的所有要道,至此完全被魏國人堵死。秦國不得不暫時放棄了收復西河的打算,轉而在邊境修築堡壘,防禦魏國的進攻。魏強秦弱的局面,成了戰國初期雙方實力對比的寫照。 在壓制秦國的同時,魏文侯也對南方的另一大強國楚國、東方的齊國進行了打擊。公元前405年,趁齊國田氏宗族內部發生內亂的機會,魏文侯聯合趙韓兩國出兵,斬殺齊國軍隊3萬人。佔領了齊國物產豐富的魯西南地區,特別是收復了齊景公當年佔領的晉國重鎮聊城。此戰的勝利,使此時正在忙著“代齊”的田氏家族,再次選擇了對魏國的暫時臣服。齊國後來向周天子要求冊立的文書,也是托魏文侯代呈的。而南方的“超級大國”楚國,也在和魏國的交鋒裡吃了虧,魏文侯不斷南下,攻掠江漢平原的小國,楚國雖然組織過幾次北上,都敗北於魏國的手下。魏文侯在位的時期,原本是“四戰之地”的魏國,卻處在一個四面揚威的時期。歸根結底,還是魏國率先進行變法嚐到的甜頭。

李悝在魏國的變法,不但影響了魏國的歷史,更影響了整個戰國的歷史。 從某種意義上說,魏文侯時代魏國的李悝變法,其實就是整個戰國時代變法的試驗田,列國諸侯從魏國的強大過程裡,看到了變法對於國家崛起的重要意義。從此之後,列國的變法轟轟烈烈地展開。當時幾乎所有開展變法的國家,都把魏文侯和他治理下的強大魏國,作為變法的楷模和目標。 而魏國也同樣是戰國變法人才的“培訓學校”,早期在其他國家主持變法的人才們,許多人都在李悝變法中扮演過重要角色,比如後來主持了楚國變法的吳起,早年就是魏國李悝變法的助手。而列國變法中最徹底的商鞅變法,也基本是以李悝變法為藍本。這時期的各類變法中,唯一和李悝變法無關的變法行動,應該就是燕國的“復古”改革,這種歷史倒退的做法,引發了燕國本國的一場內亂,險些淪亡於齊國之手。

作為戰國諸侯中第一個吃變法“螃蟹”者,魏國的國勢,在魏文侯在位的時期達到了一個高峰。他在位的50年,是魏國雄霸天下,稱雄於諸侯的50年。西面的秦國被他打得服服帖帖,東面的齊國唯他馬首是瞻,南方的楚國遭到他聯合三晉勢力的一次次沉重打擊。雖然與北方的趙國發生過摩擦,但韓趙魏三國中,魏國卻是當之無愧的老大。而在當時整個戰國大勢中,他也是國力最強者。 但魏國這時期霸業的基礎,仍然是脆弱的,因為他沒有稱霸的地理優勢,“四戰之地”的局面並沒有改變。魏國如果想長久的保持霸主地位,甚至想統一六國、結束分裂局面,就必須要佔據一個戰略制高點,不是向北佔有趙國,取得對六國諸侯坐北朝南的優勢,就是要向西或者向東,佔有秦國和齊國,取得得天獨厚的地理屏障,否則,魏文侯所奠定的版圖,勢必是不能持久的。

魏文侯過世後,其子魏武侯即位,就在魏武侯登基後的第二年,為魏文侯設計變法大業的老臣李悝也病故了,但這時候的魏國,國力依然在持續上升。魏武侯在位的26年,是魏國對外戰爭比較多的一段時期。公元前393年,魏國兩線作戰,分別在南線擊敗了鄭國,西線擊敗了秦國,向南和向西都拓展了大片國土。之後,魏武侯與韓趙結成軍事同盟,四處征戰,先後擊敗了楚國、齊國、秦國,但是這以後,他和兩位盟友趙國、韓國,也相繼發生了矛盾,陷入了新的戰爭。這時期的魏國,整整26年來,對外戰爭幾乎未嚐一敗,對四面的敵人連戰連捷。魏武侯比起其父親來,雖有軍事才能,但在政治眼光上卻遠遠不及,總迷信武力能夠解決一切。連戰連捷的結果,就是魏國四面樹敵。在之後的魏惠王時代,國力嚴重虛耗的魏國,雖然有龐涓屢敗諸侯的輝煌,但最終在齊秦兩大國的東西夾擊下,實力日益萎靡,隨著馬陵之戰被齊國軍隊全殲,魏國的強大地位,最終不復存在。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