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中國歷史 不容青史盡成灰·春秋戰國卷

第12章 第十二章春秋也有平民起義

在中國歷史的大事件中,平民起義一直佔有重要地位。歷代王朝的最終崩潰,平民起義都是導火索,奴隸制分崩離析的春秋也同樣如此。 在春秋之前,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平民起義事件,當屬西周時期的“國人暴動”,但那隻是小規模的暴動,並非大規模的戰爭。在奴隸制等級分明的情況下,民間的平民起義通常是很難發生的。因為奴隸制制度下,勞動人民地位卑下,自耕農的數量極其有限,力量非常弱小,而奴隸階層一沒社會地位,二沒反抗意識,三沒起義條件。所以從春秋戰國開始以後,主要的大事件,都是諸侯爭霸和王室爭位,來自下層的抗暴運動,少之又少。 但隨著奴隸制的日益崩潰,封建制的日益興起,階級矛盾日益尖銳,底層的中國老百姓,第一次正式走上了反抗的前沿。大規模的平民甚至奴隸暴動,終於在春秋時期發生了。一系列的抗暴鬥爭,雖然沒有起到改朝換代的作用,但是中國奴隸制社會的基本構架,在一系列的反抗中,已經搖搖欲墜。

說到平民起義,不得不說,春秋時期是中國底層老百姓比較慘的時期。 春秋時期的中國老百姓有多慘?看看歷史就知道了。各國之間都在進行大規模的戰爭,大國要打別人,小國被別人打,不管是打別人還是被別人打,受苦的首先就是老百姓。春秋諸國的老百姓,要承擔繁重的徭役,沉重的賦稅,還有無休止的兵役。而隨著戰爭規模的擴大,各國諸侯對境內百姓的壓榨也日益沉重,酷刑越來越多。春秋時期號稱富庶的齊國,在春秋的中期,市場上居然出現了“鞋子賤,假腳貴”的怪現狀。原因其實很簡單,齊國法律嚴苛,凡是交不上賦稅,或者逃避勞役的,就要被處以砍腳的酷刑。因為賦稅勞役沉重,犯法的人多,遭到砍腳的也多,被砍了腳的人為了走路,只能去購買假腳,市場上假腳的需求量日益增大,鞋子反而沒人穿了,因為沒腳的人太多了。長期作為爭霸主角的晉國也不例外,即使是晉襄公在位的稱霸時期,晉國郊外的道路上,餓殍遍野,這還是以“寬厚”著稱的晉襄公,其他諸君在位,局面更是可想而知。小國的老百姓更慘,國家弱,被人滅國是經常的事,一旦國家被滅了,作為俘虜的他們立刻被抓走當了別人的奴隸。比如秦國名相百里奚做奴隸的時候,他的身價也不過是5張羊皮而已。

所以早在春秋早期,底層平民的反抗時有發生。但那時候的老百姓還是比較老實的,他們採取的反抗方式,主要就是逃亡,也就是歷史書上所說的“民潰”。 有資料記載的春秋第一次“民潰”,應該是公元前644年。那一年正是齊桓公霸業如日中天的時候,無人敢冒犯其尊嚴。但老百姓的反抗卻發生了,這一年齊桓公會合魯國、蔡國等8個諸侯國,準備合兵南下淮水,進攻楚國,為了這次聲勢浩大的軍事行動,各國都徵發了民夫,修築作戰工事。因為不堪忍受繁重的勞動,各國民夫竟然像商量好了一樣,紛紛開始逃亡。結果短短幾天,民夫就逃亡了大半,逃亡路上甚至不斷傳言齊國出現了叛亂,無奈之下,齊桓公只好取消了這次軍事行動。 淮水民潰,單從事件本身看,並非什麼大事,但其意義卻非同一般,它至少證明了一件事。從此開始,中國的老百姓們,不再是“細民不足道”,他們不再是任王侯將相宰割的羔羊了。

3年以後,一場更大規模的民潰,發生在了毗鄰秦國的梁國。當時的梁國為了防備秦國進攻,發動大量民工挖掘壕溝。這本來是保家衛國的事情,但是梁國國君濫用民力,且剋扣勞工們的糧食,勞工們怨聲載道。大家故意磨洋工,挖掘壕溝的進度十分緩慢。當秦國大軍到來時,勞工們轟然而散,梁國國君成了光桿司令。梁國就這樣被秦國滅掉了,它也成了第一個因為老百姓反抗而亡國的國家,不僅僅是春秋歷史上的第一個,也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 雖然在春秋的早期,民潰日益增多,但這樣的反抗,大多還是以老百姓逃亡,非暴力不合作為主要方式。真正給統治者帶來巨大打擊的,是老百姓開始拿起武器,為了自己的生命和尊嚴,與高高在上的統治者進行硬碰硬的鬥爭。中國歷史上最早有記錄的這一類事件,發生在春秋戰國時期的另一個國家——衛國。

衛國是春秋各國里,老百姓暴亂反抗次數比較多的國家。衛國曾有貴族感嘆:“凡是衛國有禍亂的時候,老百姓就要起來造反。”但老百姓真正拿起武器造反,最早發生在衛國的衛莊公時期。 衛莊公在位時,無休止地大興土木濫用民力,長期得不到休息的工匠們終於憤怒了。公元前478年,工匠們憤怒地拿起武器,包圍了衛莊公的宮殿,嚇得衛莊公慌忙翻牆逃竄,連大腿都摔斷了。此事只過了9年,衛國侯衛輒好了傷疤忘了疼,又開始大修宮殿,這次工匠們的反抗更加暴烈,他們乾脆聯合了衛國的失勢貴族,發動了對衛國王宮的進攻。戰鬥之中,工匠們拿著工具做武器,和衛國士兵浴血奮戰,嚇得衛侯輒倉皇逃竄。有衛國大臣想用武力鎮壓,然而更多的大臣卻絕望地說,現在是“眾怒難犯”啊。兩次工匠暴動,使衛國遭到了沉重的打擊,而大規模的民間抗暴運動,卻更是山雨欲來風滿樓。

比起工匠來,受到統治者壓迫更沉重的,是那些毫無地位的奴隸們。 工匠們固然生活艱難,但總算還有口糧的保證,相比之下,春秋戰國時期的奴隸們,更無社會地位、尊嚴,甚至沒有生命的保障。在奴隸制日益崩潰的局面下,大規模的奴隸抗暴,也是注定要到來的。 春秋戰國到了中期的一個重要現象,就是大規模奴隸的逃亡。比起早期很稀罕的“民潰”來,在戰國中後期,奴隸逃亡已經是很普遍的事情。這些逃亡的奴隸們,最初是藉著各國國內宗族的覆滅獲得自由身,後期就乾脆成群結夥,逃離奴隸主的統治。逃亡後的奴隸們,主要採取流動生活的方式,或者三五十人一群,或者幾百人一夥,在各國的交界處活動,主要以打劫為生,也有人逃入無人進入的山澤叢林,以種地為生。從春秋中期開始,各國對奴隸逃亡的懲罰也越發嚴厲,甚至發展到了舉家連坐的地步,但大規模“盜賊聚集”的情況越來越多。這時期列國之間的戰亂日多,各國應付對外戰爭尚且力不從心,對逃亡奴隸問題根本無暇顧及。到了春秋晚期,中原大地已經出現了多達萬人的逃亡奴隸團伙,他們主要通過劫掠富人,甚至搶掠奴隸主的方式來維持生活。早期戰國思想家墨子的著作裡,就曾清楚記錄過這時期的景象。

中國歷史上有記載的最早奴隸抗暴運動,是公元前522年的鄭國奴隸起義,當時有數千鄭國奴隸,集中在河南中牟的一個大湖中央,與鄭國統治者分庭抗禮,鄭國派遣貴族子大叔率軍鎮壓,面對絕對優勢的敵人,奴隸們奮起反抗,幾千奴隸戰鬥到最後,也沒人投降,最後全部殉難。這場歷時數天的反抗運動,是春秋時代大規模奴隸起義的先聲。 16年後,楚國的奴隸們又搞出了大動作,這一年正好是楚國國都淪陷的時候,吳國的大軍一舉拿下郢都,楚國國王楚昭王狼狽逃竄到雲夢澤地區,卻不想遭到盤踞在這裡的流亡奴隸的攻打,數万奴隸向楚國殘兵發起了奮勇衝鋒,一時間有冤報冤有仇報仇,殺得敗退的楚軍丟盔卸甲,連楚昭王本人也被奴隸們刺傷。後來秦國派兵救援楚國,在雲夢澤掃蕩了這一支奴隸起義隊伍。雖然如此,這時期的奴隸起義,還都處於分散小規模的狀態,大規模奴隸起義,卻是春秋末期的事情。

春秋末期,中國大地一南一北,相繼發生了兩起大規模的奴隸起義。一是北方魯國的“盜跖起義”。 “盜”,是史家對起義者的稱呼,“蹠”,是起義領導者的名字,這個叫蹠的起義者,原本是魯國的一個逃亡奴隸,他的身份說法多種多樣,但是普遍的記錄是,他曾經因為逃亡遭到懲罰,被砍掉了一隻腳,後來他聚集了一支千人規模的隊伍,轉戰中原列國,採取流動作戰的方式,每到一處,都大肆懲罰當地的奴隸主,釋放當地奴隸,並將奴隸主的財富分發給老百姓。他的隊伍人馬不多,最盛的時候也只有幾千人,但是其堅持戰鬥的時間,卻長達10年以上,在這10年裡,大批的奴隸主貴族死在他的刀下,大批的奴隸得到了他的釋放。他的起義事蹟,在當時廣泛記錄在諸子百家的著作裡,《孟子》《商君書》《呂氏春秋》,對此都有明確的記錄,足見在當時影響力之大。與盜跖齊名的,就是發生在南方楚國的莊矯起義,這場起義大概發生在楚國春秋末期,按照韓非子的說法,當時的莊矯有兵馬上萬人,楚國貴族被打得“分而為三四”,甚至楚國的國都也被他一度攻克,大批奴隸主貴族被他處決,比起盜跖起義來,莊矯起義的參加者更為廣泛,以奴隸為主體,還包括普通的士兵,下層工匠,以及城市手工業者。傳統的奴隸制度,在歷次的打擊下搖搖欲墜。

與抗暴運動相對應的,就是春秋時期列國的“民主運動”,參與的主體,就是“國人”。 在奴隸制社會裡,“國人”是一個很特殊的群體。他們主要包括生活在國都的平民階層,這些人包括國都的工商業者和平民,比起奴隸來,他們的地位更高,奴隸主不能隨便買賣殺戮他們。但他們受到的壓迫也是沉重的,要承擔高額的賦稅徭役。與此同時,奴隸主階層本身,就是從國人之中分化出來的,因此對高高在上的統治者,他們沒有奴隸對待主人那樣的敬畏。 國人的暴動,在西周時期的都城鎬京就發生過,當時震撼了整個西周,到了春秋時期,國人暴動日益成為一種常態。但第一次成功的國人暴動,是公元前633年城濮之戰時,戰鬥前夕的衛國,企圖背棄和晉國的盟約,投靠楚國。消息傳出後,引起了國都裡“國人”們的不滿,在國人們眼裡,晉國人和他們一樣,屬於華夏族的一支,楚國在他們眼裡是蠻夷,投靠楚國,就意味著背棄祖宗。因此群情激奮下,不但衛國的背叛陰謀破產,衛國國君更被“國人”轟走。在中國歷史有文字記錄的大事件中,這是第一次老百姓成功罷免統治者的事件。

到了春秋中後期,國人暴動的次數更加增多,方法也更加激烈。比如公元前555年,當時的鄭國執政者子孔因為殘暴,被國人發動暴動推翻,其家產也被國人們瓜分。公元前480年,陳國的司徒轅頗因為橫徵暴斂,被國人聯合起來趕跑。國人們越來越多的暴動,讓當時的奴隸主貴族成了驚弓之鳥。宋國大夫華臣平日作惡多端,一天看著一群國人跑向他家,以為國人又要暴動了,竟然嚇得立刻跑到國外去了。 需要注意的是,國人的暴動,與奴隸暴動最大的不同是,國人的暴動,往往都是由國都裡開明的奴隸主貴族領導的,這些所謂的開明奴隸主貴族,就是新興的封建階級。比較典型的,如齊國的田氏,魯國的季氏等,而在戰國的早期,也正是因為國人的擁護,中原各國的新興地主階層,才得以順利搶班奪權,或政變或變法,完成大國的封建化改革。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