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中國歷史 不容青史盡成灰·春秋戰國卷

第5章 第五章楚國獨白:其實我很牛

在春秋戰國的歷史上,若論哪個國家保持強國的地位最久,答案恐怕不是春秋首霸的齊國,更不是橫掃六合的秦國,而是自始至終都是一派強勢的楚國。 看看春秋戰國的歷史就知道了,齊國在齊桓公死後,雖然依舊保持著大國地位,但國力每況愈下,一直到了齊景公時代才重新煥發起來,後來的戰國時代,齊國雖然一度和秦國並為“東西帝”,但一場燕國進攻,使齊國一蹶不振。而一度是中原最強國的晉國,雖然繼齊國之後繼承了霸主身份,但風光了幾代人之後,先被秦國打敗,後被楚國打敗,而後又遭三家分晉的戰亂,分裂出來的韓趙魏三國,韓國一直都是戰國七雄裡的最弱者,魏國雖在戰國初期一度強大,但遭到齊秦兩國連續打擊之後,就越發淪落到陪襯地位。趙國在趙武靈王胡服騎射後,一度成為僅次於秦的第二軍事強國,但一場長平之戰,把多年積累的老底全都賠光,徹底失去了和秦國叫板的本錢。在所有春秋戰國國家裡,若論強國地位保持時間最長的,自始至終,都是諸侯中力量強大的王朝,卻惟獨楚國。

楚國的發達,趕上了齊桓公首霸的時代,之後整個春秋戰國時代裡,他都是中原諸侯無法小視的力量,甚至到了戰國晚期,他更成為六國中唯一能夠與強秦扳手腕的國家。在春秋中期至戰國早期,楚國的疆域,相當於中原各強國的總和,到了戰國中期的公元前300年左右,楚國的疆域曾包括了今天湖南、湖北、陝西、河南、山東、江蘇、浙江、福建等地區,甚至西南的廣西、雲南,南部的廣東,它也有所染指。疆土最盛時,國土面積達到了一百萬平方公里以上,人口五百多萬。在同時期的世界上,波斯帝國已經滅亡,馬其頓帝國分崩離析,羅馬帝國還在內戰之中。據有長江中下游地區,腳踩幾乎整個中國南部的楚國,是當時世界上當之無愧的超級大國。 楚國這個超級大國,是怎麼來的呢?

其實強大的楚國,在春秋戰國的早期,是一個沒有名分的國家。 楚國的先祖,按照各類史料的記錄,尤其是屈原的記錄,是源於黃帝的子孫羋氏,也就是說,楚人也是屬於華夏族的一支。楚國的興起,源自商周時期居住在江漢平原的楚部落,楚國的先祖季連曾做過周文王的老師,到了其曾孫熊繹的時候,被冊封為子爵,獲得了在江漢地區節制一方的授權,但是比起中原諸侯的王爵身份,他的地位卻要低得多。 熊繹時代的楚人,雖然得到了周天子的冊封,但很不被待見。熊繹曾經在周成王會盟諸侯的時候負責管理茅酒,比起各路諸侯的尊貴來,雖然他是子爵,卻只是個勤雜工角色。此事也令熊繹知恥後勇,歸國後的熊繹,開始了他率領楚人艱苦創業的道路,他們在江漢平原刀耕火種,開闢山林,引進中原先進的生產技術,歷經幾代人的辛苦經營,終於開始發展壯大。比中原諸侯更加艱難的是,因為生存的緣故,楚國從立國之初開始就面臨著南方蠻族的嚴重威脅。滅三苗、平山越,楚國的國土以漢水平原為中心,向後來的中國南方各省擴張著,終於有了“楚地千里”的龐大版圖,而楚人也在這一次次血與火的征戰裡接受了華夏文明的洗禮,完成了由部落到文明國家的轉變。

楚國真正有了名分,是楚武王在位的公元前740年左右,既然周王室不給我名分,那我就自封名分,強大起來的楚武王就是這麼做的。對楚國這種自立為王的行為,周王室雖然憋氣,卻也沒有辦法,這時期的中原,已經陷入了周王室衰微,諸侯戰亂的時代,週天子自身都難保,還管你楚王的名分?不服氣的當然還有中原的諸侯國,但此時與楚國毗鄰的黃河流域,無論是鄭國還是宋國,都已不具備單獨面對楚國的實力,黃河流域與楚國之間的強弱對比早已經易形。從楚武王開始,楚國的北方邊境局面,已經從當年的抵抗中原諸侯侵擾,變成了此時的主動出擊,不斷佔領中原諸侯土地,黃河流域的宋國、蔡國、鄭國等國家的迅速削弱,與此關係頗大。楚武王的兒子楚文王在位時期,將楚國的國都定在郢都,以此為中心,楚國很快有了“楚地千里”的廣闊版圖。到了楚成王在位時期,週天子終於承認了楚國的王位,要求楚國“節制百越,無侵中國”。對於楚國的畏懼,可謂溢於言表。

這時期的楚成王,在楚國歷史上是個非常重要的人物。他之所以不太出名,主要因為他運氣不好,生活的年代先是有齊桓公九合諸侯的霸業,如日中天的聲威;後又有晉文公稱霸中原,繼續尊王攘夷的大業,將這位楚王的聲威給“襯”了下去。他在位的時期,和這兩位春秋霸主都曾經“對話”過,先是和齊桓公針鋒相對,險些釀成兩大強國之間的全面戰爭,最終在正確認識了雙方實力對比後主動求和,卻也讓齊桓公意識到此時楚國的強大。而另一位霸主晉文公,與楚成王更有淵源,早年他還是個流亡公子的時候,就曾得到楚成王的幫助,而後兩人兵戎相見,在城濮打了一戰,結果是楚成王大敗,晉文公確立了霸主地位。但這一戰,晉國贏得相當驚險,當時晉國聯合中原齊國、秦國兩大強國與楚國對壘,但總兵力尚不及楚國的一半,如果不是楚將狐偃輕敵冒進,被晉齊秦三國聯軍合圍,此戰的結果恐怕還不好說。

而先後敗北於兩位霸主之手的楚成王,其實也是春秋時期的一位傑出君主,他在位的時期,正是楚國休養生息的關鍵時期。楚成王羋暉,公元前671年至公元前626年在位,在這44年裡,楚國奉行的政策,是“布德施惠,結好諸侯”,他主動修復了自楚武王起與周王室以及中原王朝的緊張關係,退還了部分佔領中原諸侯的領土,主動向周天子進貢,面對齊桓公的軍事壓迫,他有禮有節,既保持了領土完整,又讓齊桓公認識到了楚國的強大實力,不得不採取敬而遠之的政策。對當時的中原爭霸形勢,楚成王有很清醒的認識,雖然楚人也是華夏族的後裔,屬於齊桓公所說的“諸夏之國”之一,但是在大多數中原諸侯眼裡,楚國還是蠻夷,每次楚國北進,政治局面都是孤立的,無一不遭到中原諸侯的聯合打擊,比如當年楚成王與齊桓公較勁,齊桓公就一口氣糾結了八國聯軍進犯楚國,後來的城濮之戰,僅參戰的中原大國,就有晉、齊、秦三家。這樣的局面下,貿然北進爭霸顯然是不明智的。

楚成王雖然對北方諸侯採取了和平政策,但是對南方各路部落,卻沒這麼客氣了。楚國在這時期,確立了他們“先南後北”的政策,即集中力量發展生產,平定南方各路諸侯國,擴大自己的地盤和勢力。楚成王通過主動向中原示好的方式,獲得了周天子“節制南越”的特權,以此為旗號,大力兼併南方各部族,這時期被他滅國的有谷、炫、黃、英、蔣、道等小國,版圖包括今天的江南地區和湖南部分地區,這個過程對於中華民族的形成也有著重要意義。楚國的南擴之路,彷彿一個巨大的熔爐,將中國南方各部族統統融化入華夏民族洶湧的血液中。楚國在這場曠日持久的戰爭裡,其實扮演了中國南北文明橋樑的角色。讓黃河文明和長江文明從此交匯融合,中國南方各省從楚國開始日益與中原大地連成一片,漸漸納入華夏文明圈之中,史籍總把秦始皇南征百越與漢武帝經營東南作為華夏文明南進的重要大事,其實春秋戰國時代的楚國,才是最早的探路人。

與此同時,楚成王大力向中原諸侯學習,引進齊桓公改革的成果,建立楚國的集權王朝,並且大力引進中原先進的文化與生產技術。當中原諸侯在為霸業打得頭破血流的時候,南方的楚國卻埋下頭來休養生息,進行著楚國特色的“尊王攘夷”運動,它再次破土而出的時候,中原諸侯,已無人可抗衡。 楚國在春秋時期的最鼎盛時代,就是楚莊王在位時。那時候的楚國,無論是軍事力量,還是國家版圖,都已經遠遠領先於中原各路諸侯,天下之大,已無哪家諸侯可以單獨與之抗衡,可謂名副其實的超級大國。 楚莊王在公元前613年即位,這時期的中原諸侯勢力的分佈,已經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原本強大的齊國、晉國已經陷入內亂之中,無力爭霸。而另一個新崛起的強大國家秦國,卻在和晉國的戰爭中屢屢受挫,被堵在函谷關里出不來。此時的楚國,已經是一個極度富庶強大的國家。楚地氣候溫潤,物產豐饒,通過兼併周邊部族的戰爭,又讓他們得到了足夠多的人口,無論是生產還是組建軍隊,都比其他國家家底更為豐厚。而楚國的生產、科技能力,這時期也早是諸侯國中的翹楚,楚國的冶煉業獨步天下,從今天出土的楚國墓葬的青銅器和弓弩可以看到,楚國當時的冶煉水準極高,更出現了連發弩等高科技武器。現代軍事歷史學家甚至考證,說三國時期諸葛亮震驚天下的連弩,就是來自於對楚國弩箭的改裝。而在齊國、晉國等國家相繼稱霸的時期,對中原諸侯採取暫時和平政策的楚國,也多次參加中原諸侯的會盟,通過拉攏、聯姻、滲透等各種手段,在中原各小國中樹立盟友,中原諸侯對於楚國,已經不是清一色的敵視態度。所有的條件都表明:楚國這個多年的“媳婦”,已到了熬成“婆”的時候了。

熬成“婆”的使命,就落在了公元前613年登基的楚莊王身上。但觀這位君王早期的表現,恐怕當時所有人都會得出一個結論:楚國爭霸,很不靠譜。 不靠譜的原因,是這位楚王太不靠譜。 關於楚莊王登基後的不靠譜表現,通行的史家記錄是這樣的。楚莊王登基後,最早三年荒廢國事,沉迷於奢靡享樂之中,甚至還立下規矩,敢勸說他的大臣一律格殺勿論。大臣申無宇看不下去,就假裝給楚莊王講故事,故事說的是有一種大鳥,三年了一聲也不叫,請問這是什麼鳥。楚莊王知道這隻鳥說的是他自己,然後就幡然悔悟,開始勵精圖治,最後揮師北上,打敗晉國,成就了不世霸業。之後的幾千年裡,這則故事不斷地被各類封建道學家們引用,讓許多“直臣”心嚮往之,得出的結論是:再愚蠢的帝王,只要臣子敢於大膽進諫,都會幡然悔悟的。

其實,這則故事才是不靠譜的。從始至終,楚莊王就是一個很靠譜的人,他登基後所做的一切,都在他的算計之中,開始的貪圖享樂,不理國政,那是因為當時的國家大權,掌握在權臣若傲氏手裡,必須要先麻痺他們,才能夠在這場政治鬥爭中得勝。公元前604年,楚莊王用長期的“昏君”形象麻痺了對手,然後果斷出擊,趁若傲氏出門打獵的機會,乾淨利落地解決了這個絆腳石,而後大權獨攬,開始了他真正勵精圖治,實現霸業的過程。所謂的“幡然悔悟”,不過是裝裝樣子,駕馭籠絡臣下的手段而已。不靠譜的楚莊王,其實是一個具備極度隱忍能力和果敢精神的人,這份素質,在當時的中原諸侯諸王中,幾乎無人能敵。 “幡然悔悟”後的楚莊王,在除掉了若傲氏等反對勢力後,其實已經大權獨攬,但就像當年的齊桓公一樣,他也面臨著內政問題,齊桓公的內政問題是權力分散,而楚莊王的問題,卻是捧著金飯碗要飯。

楚國的“金飯碗”,就是他們的生產條件。 在發展經濟上,楚國既不缺土地,也不缺人,常年兼併南方部族,以及攻掠中原諸侯國,使他們的人口日益膨脹,土地更是廣闊,但楚國此時經濟條件有限也是真的。比起中原諸侯國來,楚國有一個要命的問題——天災。當時楚國的主要經濟區江漢平原,幾乎是無年不災,不是今年鬧水災,就是明年鬧旱災,連年的災害不但激化了楚國的內部矛盾,更拖了楚國對外征戰的後腿,要對外打仗,內部穩定是第一位的,要穩定,就要先救災,問題的關鍵是,誰去救。 好在楚莊王有這樣一個人——孫叔敖。 在今天,孫叔敖是中國歷史上的名臣之一,他的出名,比起管仲搞改革來,孫叔敖其實就做了一件事——興修水利。在成為一名名臣的同時,他更是彼時中國最傑出的水利專家。他在任時期做的最重要的工作,就是發動幾十萬民夫,在安徽壽縣南修築了人類歷史上第一條大型運河工程——勺坡。因為這個水利工程的存在,楚國人擺脫了靠天吃飯的歷史,洪澇災害可以靠它洩洪,乾旱時節更可憑它灌溉。楚國的經濟,從此一日千里。楚國霸業的基礎,也因此而奠定。 在解決了這個問題之後,楚莊王青鋒出鞘,開始了北上爭霸的歷程。早在公元前606年,他就曾率軍渡過黃河,進入到周王室所在的洛邑附近,在當地炫耀武力,並且對周王室的使者,詢問周天子用的鼎的重量,這就是“問鼎”一詞的由來,楚莊王的爭霸之心,因此昭然若揭,而且他比其他搞“尊王攘夷”的人更實誠——我本來就是來爭霸的,誰拿你周天子當盤菜。實誠的原因,在於他的實力。 楚莊王很快就證明,他不但實誠,更有實力。 楚國當時爭霸的最主要對手,就是曾經擊敗過他的晉國,比起楚成王時期簡單粗暴的進兵,楚莊王的手段更加豐富。他先是試探性地攻打中原的諸侯國鄭國,順勢打服了鄭國的鄰國陳國,這兩個國家,也就成了楚莊王進兵中原的跳板。但事情很快出現了反复,楚國撤退後,晉國再次出兵,兩個國家又倒向了晉國。隨後楚國又來,兩個國家投降,楚國剛走,轉眼又叛變,來回做了幾番牆頭草之後,楚國的軍將們不耐煩了,他們強烈要求楚莊王下狠手,徹底消滅陳國。面對這塊到手的肥肉,楚莊王卻再次隱忍,他反而恢復了陳國的國君地位,大度地原諒了他們,得到了各諸侯國的稱讚。但對另一個國家鄭國,楚莊王卻沒這麼客氣,他派重兵大舉進攻鄭國,經過三個月包圍後迫使鄭國投降。之所以這麼做,還是因為鄭國的獨特地位。這時期的鄭國,是楚莊王爭霸的對手——晉國的鐵桿小弟,更是晉國與楚國之間的重要緩沖地帶,對於晉國來說,陳國可以丟,鄭國卻萬萬不能丟。所以鄭國告急後,晉國立刻組織兵馬援救,由荀林父為大將,大舉進攻楚軍,這卻恰恰落進了楚莊王的圈套——他本身就是以鄭國為釣餌,吸引晉國來攻。現在魚上鉤了,就要收網。 收網的地方,在河南滎陽北面的黃河沿岸,這里當時的地名叫邲,這場戰鬥,歷史上稱作“邲之戰”。 晉軍前來後,楚軍吸取當年城濮之戰的教訓,反而“以彼之道還施彼身”,火速撤掉了對鄭國的包圍,全軍後退。這時候的晉軍,已經緊逼到了黃河以北,分歧就在這時候產生了,晉軍主將荀林父聞聽楚國勢大,意圖見好就收,主動撤回。但是晉軍的幾個將領卻不同意,反而未經荀林父允許,擅自帶兵渡過黃河,與楚莊王對壘,騎虎難下之下,荀林父只得下令全軍渡河,沿河紮營。這時候的楚莊王,很明顯吸取了祖先楚成王的教訓,不斷示弱,遣使向晉軍方面要求講和,晉軍主將荀林父有心應允,但是部將趙括(和後來長平那位同名)、趙嬰齊等人卻堅決反對,反而以污言穢語辱罵楚軍,這樣一來,本身就士氣高漲的楚軍,打起來更是不用動員。在雙方對峙日久後,深知晉軍士氣衰竭的楚莊王主動出擊,命令部隊向晉軍發動全線猛撲,早就憋著一肚子火的楚軍上下奮勇作戰,竟然一口氣把晉軍的陣營沖垮,雙方在邲地展開混戰,戰鬥異常慘烈。在陣營被沖垮的情況下,楚軍單兵作戰的素質優勢被完美髮揮了出來,連續的攻擊終於迫使晉軍潰退,偏偏這時候,晉軍主將荀林父又幫了倒忙,他眼見局勢不利,下令全軍撤退,並宣布“先渡過黃河的有賞”。此舉本來是想激起晉軍上下死戰突圍之心,孰料適得其反,因為渡河的船隻就這麼幾艘,結果晉軍士兵爭奪船隻渡河,反而自相殘殺起來,相互踩踏死者無數。等到第二天戰鬥結束後,活著渡過黃河的晉軍,僅剩下不到三分之一,這是一個非常慘痛的傷亡,大勝之下,楚莊王很有大國風度,主動收斂晉軍士兵的屍體,並停止了對晉軍殘部的追殺,荀林父的殘兵敗將,這才得以逃出。 邲之戰是楚國霸業的天王山之戰,經過此戰,原本的北方最強國晉國勢力逐漸衰弱,且內部產生了分裂,為後來的三家分晉埋下了伏筆。此戰之後,楚國又吞併了另一個中原大國宋國,這樣,除了齊國、秦國等大國外,中原諸侯,幾乎都已尊奉楚莊王為共主。 比起春秋五霸之首的齊桓公來,楚莊王的霸業表面上似乎不及,向他稱臣的諸侯國,從數量上說遠遠不及齊桓公,但是從勢力範圍上說,楚莊王卻是有過之而無不及。當時的楚國,已經擁有了今天南中國大部分地區,北方的諸侯國,晉國祇能退縮自保,秦國是楚國的小弟,齊國也只有嚴守邊境,幾乎無人能單獨抵抗楚國的兵鋒。而不甘心失去霸主地位的晉國,在晉景公登基之後,隨後開始了反撲,但楚莊王卻很明智的採取了“聯齊制晉”的政策,結果晉國和齊國打得天昏地暗,楚國卻得意洋洋地坐收漁翁之利。 但和當年的齊國霸業一樣,霸業過後就是低谷,公元前591年楚莊王過世後,楚國內部發生內亂,北方的晉國趁機反撲,聯合各路諸侯共同防禦楚國。而在楚國的側翼,吳國也趁機興起,並且在孫武和伍子胥的帶領下重創楚國,一度奪取了楚國的國都郢都,在秦國的幫助下,楚國才得以復國。但百足之蟲死而不僵,楚國憑藉其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在短暫的戰亂中迅速恢復了過來。到了戰國時代,依然是南方最強大的勢力。而那,就是另外一個故事了。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