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中國歷史 當項羽遇到劉邦

第25章 5.共性與差異

當項羽遇到劉邦 路卫兵 1029 2018-03-16
劉邦和項羽在關中的表現雖不同,卻也有共性,就是他們都達到了自己的目的。不管劉邦最初的想法怎樣,如何毫不掩飾他那副小人得志的嘴臉,但終究他還是聽從了勸告,並在進行一番分析論證之後,作出了正確的決斷。這種隱忍的性格最終讓他獲益良多。後來韓信在向劉邦獻策,談論天下形勢時就說,劉邦要想還定三秦,根本不用太費力,“可傳檄而定也”,也就是貼幾張告示的事,可見劉邦在關中影響之大、威望之高。這都得益於劉邦在關中推行“約法三章”所取得的階段性工作成果。而劉邦也最終依靠還定三秦成就了帝王偉業。 項羽心裡沒有這麼多小九九,他主觀性非常強,想怎麼樣就怎麼樣,怎麼痛快怎麼來。他現在已經是諸侯公認的霸主,他勇冠三軍的氣勢,已令諸侯徹底折服,他沒有必要再掩飾什麼,也沒有必要做給誰看。如果非要再做點什麼,那就是毀滅秦朝給諸侯們看,以此來進一步張揚他的霸氣,讓諸侯們更加敬畏他、佩服他。先前諸侯“無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視”的姿態仍在他腦海中回味,他要再次用鐵血的手段加深諸侯們對他的這種印象,從而甘心情願、死心塌地地替他牽馬墜蹬。這個目的項羽也達到了。

不過任何事物的形成,都需要有一定的時間積累,急於求成、一蹴而就必然會在倉促中留下瑕疵。項羽自己痛快了、解氣了,諸侯們敬畏了、害怕了,在這看似完美的表面,卻恰恰忽略了一個關鍵的群體——關中老百姓。項羽只顧及到了自己和諸侯們這些高層人物的利益,卻沒有考慮到那些底層群眾的感受。正如劉邦只想到要在百姓中樹立威信,而忽略了項羽的感受一樣,這讓項羽最終在關中失去了人心。從這個層面上講,項羽也會選擇放棄在關中定都,而最終成就劉邦。 可以肯定,如果劉邦沒有更高的想法,他絕不會忍痛割愛,摒棄財色誘惑的,就像范增的判斷:“其志不在小。”一個人突然改變自己平日的行為習慣、刻意放低自己的做事姿態,定是因為前方有更大的誘惑在向他招手。

不可否認,項羽在政治上有追求,但他的追求是有極限的,一旦達到了,他並不想再超越;劉邦也有追求,但他的追求是隨著慾望的增加、實力的增加而逐漸提高的。而且他會為了達到這個目的而委曲求全,當他慾念到了,而實力沒到時,比如項羽後來並沒有按照楚懷王熊心的約定,封劉邦為關中王,而是將他封在了巴蜀一地。劉邦當時心裡是彆扭的,也是想罵娘的,但是他不敢,他沒有惹項羽生氣的實力,所以他會隱忍一時,服從分配,去巴蜀上任;當他慾望強烈,而又覺得自己羽翼豐滿時,就會毫不猶豫地還定三秦,還會公然跳出來反楚、伐楚,也敢在兩軍陣前數落項羽的是非。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