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中國歷史 1644·中國式王朝興替

第3章 第一章崇禎與李自成的糾纏

1644·中國式王朝興替 吴蔚 33227 2018-03-16
舊曆1644年三月十九日的晚上,一向威嚴肅穆的紫禁城中一派淒涼景象。月色輝映下的這一處建築,格外死寂、淒清。 最近京城裡一直有種神秘的傳聞:據說夜晚走過紫禁城正門的行人,能夠聽到那些戰死疆場的將士們的鬼魂的喧鬧和幽靈淒厲的哀嚎。除非不得已,已經沒有人再願意靠近紫禁城一步。 崇禎皇帝朱由檢剛剛聽說他委派守城的親信太監曹化淳已經打開彰義門,迎接李自成進城,自知大勢已去,慌忙命人將皇太子朱慈烺、三兒子朱慈炯(即後來傳說的朱三太子)、四兒子朱慈炤連夜送出宮外。崇禎隨即來到后宮,令他驚訝的是,週皇后並沒有就寢,反而是穿戴得整整齊齊,彷彿正在等候他的到來。最讓人奇怪的是,皇后所穿的朝服,袖口、衣角及周身開口的地方都已經用線密密縫住,她就好像被裝在一個華麗的衣袋中。

崇禎來不及多想皇后為何是這樣地打扮,只是嚴肅地對周皇后說:“國破就在眼前。你身為國母,理當殉國。” 週皇后並不驚慌,她似乎早就料到會有這一天,相當冷靜地說:“我跟隨陛下已經十八年了。十八年中,陛下從未聽過我一句忠言,所以才會有今天。”說完後有些鄙夷地望了崇禎一眼,從容地上吊而死。 崇禎一怔。他從來也沒有將這位性子耿直的皇后放在眼中,事實上除了他的女兒長平公主,他沒有真正在意過任何女人。當年周皇后的父親嘉定伯周奎為了幫女兒對付崇禎寵愛的田貴妃,特地從江南找來了絕色美女陳圓圓。崇禎第一眼看到陳圓圓的時候,也驚詫她驚人的美貌,可是當時崇禎正被軍國大事攪得頭昏腦脹,根本沒有心思。陳圓圓只得返回了周府,被到週府作客的吳三桂看中,才有了後來的“衝冠一怒為紅顏”的故事。

如今周皇后臨死前那番話的語氣、那蔑視的一眼卻深深震憾了崇禎,他心中一時不知道是什麼滋味,是驚?是悔?但情形已經不容他多想,呆了片刻,他又來到了壽寧宮找長平公主。 長平公主才十六歲,已經出落得秀麗高貴。崇禎已經為她挑選了周世顯為駙馬,若不是李自成逼近北京,公主早應該在幾天前下嫁。長平公主也沒有入睡,大概今晚的北京城中,沒有多少人能夠安然入睡。公主年紀雖小,卻也知道天下即將大變,見崇禎進來,上前拉住父親的衣袖哭泣,不勝悲慟,更顯得楚楚動人。 崇禎的眼淚不由自主地流了下來,望著最心愛的女兒嘆息說:“你為什麼要生在帝王之家?”終於狠下心,用左手擋住臉,右手拔刀出鞘,向公主砍去。公主尖叫了一聲,那一聲中充滿了驚恐,她無論如何也不相信她最愛的父親會殺她。她本能地揮出柔弱的手臂去擋鋒利的刀。

畢竟是親生骨肉,崇禎的手不由自主地抖了一下,這是他有生以來第一次感到徬徨,但仍然咬著牙砍了下去。刀砍斷了長平公主的左臂,但沒有砍中要害,頓時血流如注,公主當場暈絕地上。崇禎再也下不了手,掩面而出。 中美艷絕倫的阿九、中武功高強的九難,以及梁羽生數部小說中提到呂四娘的師傅獨臂神尼,都是指的長平公主。 處理完兩個身份地位最重要的人,崇禎心中再無顧慮,他趕到昭仁殿砍死了另一個女兒昭仁公主,又砍死了妃嬪數人,這才換了平民衣服,帶著大太監王承恩出中南門,摸黑來到成國公朱純臣的府邸避難。此時李自成率領的農民軍已經到了北京城下,李自成一旦進城,第一件事就是進紫禁城,所以皇宮已經成了天下最不安全的地方。

但無論王承恩如何叫門,如何狐假虎威地擺出天子駕臨的威風,朱純臣命人堅決不予開門。這個時候,崇禎皇帝已經不是高高在上的皇帝,甚至連落難的平民都不如,因為他不但是個燙手的山芋,還會將致命的危險帶到他走到的任何地方。 崇禎皇帝這才知道他自己已經是眾叛親離,不由得長嘆一聲,重新回到皇宮。而城外已經是火光映天,喊殺聲不斷。 崇禎皇帝回到前殿,依然沒有死心,鳴鐘召集百官,等了好久,沒有一個人到來。崇禎皇帝這才萬念俱灰,說“諸臣誤朕也,國君死社稷,二百七十七年之天下,一旦棄之,皆為奸臣所誤,以至於此。” 他來到崇文門,想出去卻是不能。於是改走齊化門,打算奪門而出。守門的太監見這些人形跡可疑,疑為奸細,發炮射擊。王承恩連忙喊道:“這是皇上!”幸好沒有打中。

崇禎又來到正陽門,只見那裡掛著三隻白色燈籠,是為李自成軍發出的投降信號。崇禎知道無論如何已經逃不出去了,這才在大太監王承恩的陪同下,回到皇宮換了衣服,來到煤山(現在的景山)的壽皇亭,嘆息道:“吾待士亦不薄,今日至此,群臣何無一人相從?”然後才無可奈何地自縊於於一棵樹下,年僅三十五歲。 崇禎皇帝死後,王承恩也上吊自殺,總算沒有讓崇禎皇帝孤獨上路,全了他一點面子。 走到今天的局面,總得有人來承擔責任吧?崇禎皇帝臨死前下詔書切責,說:“我手下的大臣們都是亡國之臣,都是這些內外的大臣們誤了我。”他口中的空談、亡國之臣,後來在李自成手上成了阿諛奉承之輩,但到了滿清人手上,卻變成了中興之臣。這種變化著實令人駭異。中國的古話中總說,良禽擇木而棲。如果崇禎不自殺,李自成或許不會殺他,到了滿清,也許還個封個侯什麼的;這個時候他再來看這些“亡國之臣”的表現,應該會明白忠臣必賴明君的道理。

崇禎斷然將眼前的這場滅國災難歸咎於手下的每一個人,就是認為他自己沒有責任。此人至死不悟,可謂是執拗之極了。拿最後一件事來說,成國公朱純臣不肯開門接納皇帝,誠然有懼禍的心理;但從另一方面說,崇禎皇帝生性多疑,史載“帝刻忌”。何謂刻忌?猜忌和嫉妒,再加對待手下大臣刻薄無情,盡忠報國的袁崇煥就落了個被凌遲處死的悲慘下場。前車之鑑,後車之覆,明朝的大臣們自然不肯出死力為皇帝所用,平時都是得過且過,自保為上。所以崇禎皇帝到了最後關頭,他最信任的太監曹化淳打開城門投降,最親信的大臣朱純臣閉門不納,也就是情理之中的事了。 明朝滅亡並非完全是崇禎皇帝的責任,自然也不能怪崇禎的大臣們,但曾在崇禎朝中供職的大多數臣子們,卻總有一種沉重的感受——他們這些臣子確是亡國的罪人。從心理學的角度上來說,這有點像意念導向,崇禎反复這樣訓斥他的臣子們是亡國之臣,臣子們也先入為主地這樣認為了。

戶部尚書倪元璐的懺悔最為典型。他在自殺之前,象徵性地面朝北,對他的皇帝說:“臣為社稷重臣,而未能保江山,臣之罪也!”右副都御史施邦耀,對明朝的滅亡也表達了同樣的負罪感,他在自縊之前,寫下一副對子:
既然臣子們都被皇帝認為是無能之輩,自然危急關頭也就沒有人出死力了,這也是敲鐘無人肯來的原因。崇禎皇帝每次下詔罪己,聞者沒有一個感動;危急之際飛檄勤王,徵者沒有一個趕來。這實在是他的悲哀,也是最值得他反思的地方。在常人眼光看來,崇禎下罪己詔責備自己,不過是做做樣子,可是皇帝自己怎麼會有責任呢?崇禎更是一個習慣推卸責任的人;他召各地赴京勤王,有袁崇煥這樣回京勤王被殺的前車之鑑,誰還敢拿自己的生命來冒?甚至包括在崇禎與李自成長期的較量中,明朝一度佔了優勢,但崇禎自毀大將,給了李自成喘息的機會,今天國破家亡的局面,崇禎自己是有責任的。

所以一位當時人寫道:“然有是君乃有是臣,而曰朕非亡國之君,天下萬世其誰信之。”(見趙宗复《李自成叛亂史略》) 憑心而論,崇禎是一個比明朝任何皇帝都要對國事認真負責的統治者,自登基以來,他幾乎沒有睡過一天好覺,但勤治天下的責任心並不能彌補他的缺乏經驗、多疑和剛愎自用——這些性格特點與1644年到來有直接的聯繫。無論如何,崇禎從來沒有被看成是中國歷史上的好皇帝,他的死亡留下的只是一個悲劇事實。 距崇禎皇帝上吊四十九天前,崇禎皇帝的死敵李自成在西安稱王,國號大順,改元永昌。李自成自己也改名為李自“晟”(光明和興盛的意思),並且以明朝分封在西安的秦王府為新順王府,發動大量民夫重新修整長安城,將城牆加高加厚,壕塹加深加寬,比原來更加壯麗。按照軍冊所載,這時候的大順王李自成已擁有步兵四十萬,騎兵六十萬,的確有實力可以立國稱王,與大明和大清分庭抗禮、鼎足而立了。

李自成是在1630年(崇禎三年)參加所謂“流寇”的反明武力。經過十四年的時間,當他再回到故鄉米脂時,已是與大明王朝分庭抗禮的大順國王。古人曾說過:富貴不歸,如錦衣夜行。李自成也未能免俗,稱王后立即回到米脂祭墓,但他還有更深刻的感受。 兩年前(1642年),崇禎皇帝派人將李自成的祖塋掘毀,為的是傳說李家的祖墳埋在“龍脈”上,將來要取代大明江山。李自成自己也很驚訝居然能有這樣的傳說。 崇禎八年(1635年)三月,高迎祥與李自成打下了鳳陽。鳳陽是明太祖朱元璋的老家,明太祖死後,那裡成為明朝的中都。中都的皇陵是朱元璋父母的陵墓。皇陵陵園規模宏偉,園內有大量精湛的碑石雕作,其氣勢不亞於明孝陵和十三陵。可惜,陵園內建築在農民起義軍的腳下被蕩然殆盡。李自成還將朱元璋做過和尚的皇覺寺也一把火燒了。這件事震動了明朝朝廷,崇禎聽到這消息,又急又氣,怒火無處發洩,於是下令將鳳陽巡撫處死。

李自成以為崇禎原不過是照瓢畫葫蘆毀他李家祖塋,但當他聽到崇禎的理由時,他反倒為祖塋被毀感到十分高興,因為崇禎的顧忌充分說明他天生就有龍氣,在極看重天命的年代,這極大地提高了李自成的聲望和地位。從這點上說,李自成相當感謝崇禎為他製造了“天命所歸”聲勢。他到底是鬥爭中成長起來的人物,在“借勢”這一點上,要比崇禎高明得多。 望著被毀的祖塋,李自成的嘴角浮現了一個不易覺察的微笑,他在心中得意地說:“崇禎,謝謝你。相信我們很快就會見面了。” 李自成召集當地父老集議修復祖塋,精選工役,完全按照原來的地形、地貌和地脈形勢,甚至坡坎樹木,一切都要恢復原狀,不能有半點差錯。墓地竣工後,舉行了一次隆重的祀典,才返回延安,並且改延安為天保府,米脂為天保縣。 李自成還將家鄉山上的真武祖師廟擴建為行宮,賜山名為盤龍山,行宮正殿為啟祥殿,後殿為兆慶宮。 (注:李自成起義失敗後,當地群眾為了保護這群建築,在裡面重新塑起真武祖師像,行宮又變成一座廟宇) 正式稱王后,李自成揮師向北京進軍,沿途宣傳“三年免徵,一民不殺”、“平買平賣”。各地人民熱烈地歡迎農民軍,大順軍橫掃山西河北。 1644年三月十八日,大順軍前鋒已破京師外城。三月二十一日,李自成氈笠縹衣,騎一匹高頭大馬,從德勝門進入北京城。城內百姓熱烈地歡迎農民軍,許多街門前書寫著“大順永昌皇帝萬歲”的字樣。崇禎皇帝倘若看見這一幕,恐怕死也不會瞑目吧。 李自成來到紫禁城的承天門(今天安門)下,立馬仰望,感慨萬千。 承天門名字的由來,來自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首創的聖旨的開頭語:“奉天承運”,表明他的一切行動都是奉天而行,他的皇朝是承方興之運。這就是我們經常在影視劇中所看到的,皇帝派人頒布聖旨時,開頭總是說:“奉天承運,皇帝詔曰”。這一套實際上是起自朱元璋。承天門還是明朝聖旨出宮的地方,頒布聖旨時,要將聖旨裝在盒子裡,盒子用繩子吊著,從承天門慢慢放下去,下面有人跪著接住盒子,表示“承天”的意思。 從某種程度上是說,承天門是皇權的象徵。從陝西走到北京,從崇禎治下的一個普通的郵遞員到大順王,如今又來到紫禁城來“承天”,整整十四年過去了。此時此刻,三十八歲的李自成已近不惑,怎麼能不心潮澎湃! 崇禎初年的元旦,李自成與幾個窮哥們在山中飲酒。兄弟們推李自成為首造反,道:“或取皇帝,也未可知。”李自成說:“當問天。”於是取一支箭插雪中,深深一拜,曰:“若可作皇帝,雪與矢齊;不然,則否!”結果,漫天大雪飄然而下,雪沒過箭羽。李自成大喜,遂起。 今天又到了問天的時候了,於是李自成指著承天門的門匾對丞相牛金星和軍師宋獻策說:“我如果射中天字,必得一統天下。”隨即彎弓搭箭,箭正好射在天字下面。牛金星善於拍馬屁,忙解釋說:“這箭射在天字下,必定會中分天下。”李自成的思想還停留在樸素的初級階段,聽了這話很是高興,進入皇宮,登皇極殿。 至此,崇禎皇帝與李自成十幾年的較量,終於以崇禎皇帝的徹底失敗而告終。 李自成進宮後的第一件事,就是派人搜捕崇禎皇帝和周皇后。當李自成得知崇禎皇帝已經上吊而死時,心中很是遺憾,因為他再也不能當面向對手炫耀自己的成就。中國的皇帝最喜歡搞獻俘受俘的儀式,就是因為可以充分享受勝利者的榮耀與失敗者的恥辱對比而產生的反差所帶來巨大的快感。 明朝正德十四年,寧王朱宸濠叛亂,為御使王守仁所擒。正德皇帝朱厚照專門趕到南京受俘。先在城外設一廣場,豎起威武大將軍(朱厚照封自己為大將軍)的旗纛,朱厚照自己和寵臣江彬換了軍服出現;先故意將朱宸濠重新釋放,然後再由朱厚照親自將他抓獲,接著大擺慶功宴,慶祝平叛的勝利。按照江彬原來的意思,本來還想讓朱厚照在鄱陽湖的一次模擬戰中捕獲寧王。有點像小時候看過的玩猴把戲。 人死了,屍體總還是在的吧?於是李自成下令將崇禎的屍體抬到東華門,想看看這個跟他鬥了十幾年的皇帝到底長得什麼樣子。只見崇禎皇帝披頭散發,身穿藍袍,光著左腳,右腳上穿著一隻紅色的鞋子。 這一剎那,李自成似乎真的感到了悲傷。鬥了十幾年了,這個比他本人還要年輕的大對頭終於死了,但這並不是他所盼望的結局。現在九五之尊皇帝的寶座就在他的眼前空著,這是天下多少人夢寐以求的權力的象徵。但李自成並不輕鬆,也不興奮,只覺得失落,他甚至對崇禎的死有一種罪惡之感。 於是李自成嘆息說:“我來與你共享江山,如何尋此短見?”(趙宗复《李自成叛亂史略》) 週皇后的屍體也被抬到東華門,皇后容色如生。李自成一眼看到週皇后的周身用線密縫,立即猜到她是為了避免死後受辱,嘆息了一回,命人將崇禎和周皇后裝進柳棺,抬到昌平。 因為崇禎在位時沒有來得及給自己修建陵墓,昌平人自己湊錢,將柳棺與崇禎寵幸的田貴妃合葬。清軍入關後,才下令按皇帝的體制為崇禎修建思陵。清人嚴有禧在《漱華隨筆》中記錄說:“愍帝(指崇禎皇帝)當國運既替,流賊蔓延,在位十七年,未嘗營及陵寢。逮李自成猝犯京城,引國君殉社稷之義,慷慨自裁,就葬妃園,壞土僅掩,至為慘憫。遭我世祖章皇帝(指清朝順治皇帝),應天順人撫有寰宇,登極之後,躬幸思陵,念其荒涼,敕令修葺,並勒豐碑。” 但李自成心中並不輕鬆。 中國二千年來,都是用道德代替法制。二千多年的傳統教育、傳統理念,都是要求老百姓和文臣武將們無條件地向皇帝效忠。所以在中國的傳統政治中,弒君者都要承擔巨大的心理壓力和負擔,這大概是歷史上的篡位者很少能長久在位的本質原因。李自成也是漢族,也是大明子民,只不過在發生了大饑荒、又被崇禎裁員下崗的情況下,實在活不下去了,這才揭竿而起。此刻在他的心中,已經不由自主地將自己擺在了弒君篡位者的位置上,他自認為對崇禎的死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這種精神上的壓力竟然大到令他喘不過氣來。最為可怕的是,他不能向任何人說起;因為他跟崇禎一樣,是個剛愎自用的人,他不能向他的臣僚們表示出他竟然會為崇禎之死負疚。從起事開始,農民軍一直宣傳的是要推翻崇禎的暴政,他怎麼能同情這個政敵呢?所以李自成下令,只給崇禎皇帝和周皇后一口簡單的薄棺材。 這就能充分說明李自成為什麼沒有一進紫禁城就馬上稱帝,而寧願一直保持大順王的頭銜,寧願讓紫禁城中的金鑾寶座空著。李自成一直等到在山海關被吳三桂和多爾袞的聯軍打敗後,眼見好日子不多了,1644年四月二十九日,才匆匆在武英殿稱帝。第二天,李自成就放棄了北京,往他的老家陝西逃竄。準確地說,李自成只在紫禁城的金鑾殿寶座上坐了一天,當了一天名符其實的皇帝。 (李自成事蹟見《明史·卷309·流賊傳》) 以我們後來者的眼光來看,李自成和崇禎這一對死敵其實有很多相像的地方,崇禎失敗的命運在不久後很快就落到了李自成頭上。 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曾經詔令:“耕者驗其丁力,計畝給之。使貧者有所資,富者不得兼併。若兼併之徒多佔田以為己業,而轉令貧民佃種者,罪之”。並且限令王公大臣們“其山場水陸田地,亦照原撥賜例為主,不許過分佔為己業”。朱元璋還做鐵榜九條申誡公侯,嚴禁功臣和公侯之家倚勢強佔官民田產。 貧寒出身的朱元璋當時已經意識到兼併土地會造成農民變成流民,從而導致嚴重的社會問題。他對農民的處境也破為同情,他常說:“四民之中,農民最勞最苦。春天雞一叫就起床,趕牛下田耕種。插了秧,還要除草施肥,大太陽里曬得不成樣子,成天勞碌。好不容易等到收割了,完糧納稅之外,剩不了多少。萬一碰上水旱蟲蝗災荒,只能全家人著急,毫無辦法。”(《明太祖實錄》卷22) 為了讓農民安心耕種,朱元璋制定了“路引制度”。路引相當於通行證,需要向地方官申請。沒有路引,就不能隨便離開土地,這樣就將農民的行動限制在百里之內。 到了朱元璋的後代,關於土地的製度慢慢發生了變化,明朝中期開始出現了太監直接管理、收稅的皇莊(皇室直接管轄的田莊),這樣就出現了大規模地強佔土地。 明孝宗年間,有皇莊四處,官田不到兩千頃;後來逐漸發展到五處皇莊,佔地一萬二千八百頃。到了明武宗的時候,皇莊增加到了三十六處,佔地五萬三千多頃。 皇室開闢皇莊,其他皇親國戚紛紛仿效。根據《明會要》記載,洪武二十六年,田地總數是八百五十多萬頃,到了弘治十五年,減至四百二十二萬頃。這減少的一半,就是被皇親國戚們兼併了,所以不在官冊。 這樣無數農民無地可種,從而流離失所。又因為明朝路引制度,這些流亡到外地的農民被官府追捕,自然而然成了所謂的“流民”。土地少了,朝庭的賦稅反而增加了。有地可種的農民要負擔更沉重的苛捐雜稅,於是有田的農民也開始大規模地棄田出逃,加入了“流民”的隊伍。到了明朝末年,由於土地兼併、苛捐雜稅以及一系列的天災,明朝已經變成了有史以來的最大的“流民帝國”。 總的來說,中國的農民相當勤勞,但膽小怕事,忍耐力極強,如果不是到了山窮水盡、走投無路的地步,他們是斷然不會鋌而走險的。 李自成是陝西米脂人。陝西長期以來是社會矛盾的焦點。這兒土地貧瘠,生產落後,賦稅和徭役嚴重,加之連年發生災荒,農民生活比其他地區更為困苦,階級矛盾尖銳。這一地區又是蒙、漢、回民雜居地區,是激烈的民族鬥爭場所,各族人民與明朝統治者矛盾很深。因此,陝西地區成為最早醞釀和爆發農民起義的地區。 天啟七年(1627年)三月,陝西大旱,莊稼顆粒無收。澄城知縣張斗耀不顧饑民死活,仍然催逼賦稅,敲骨吸髓地榨取農民。白水縣農民王二聚集了數百個無法活命的農民,他高聲問大家:“誰敢殺死知縣?”大家異口同聲地說:“我敢殺。”於是王二率饑民衝進縣城,殺死張斗耀,揭開了明末農民軍起義的序幕。 最可笑的是,魏忠賢的親信陝北巡撫喬應甲和延綏巡撫硃童蒙得報後,因怕受到朝廷怪罪,竟然充耳不聞,假裝不知道,自然也沒有上奏朝庭。起義隊伍乘機迅速擴大。 王二率先起義後,各地饑民紛紛響應。崇禎元年(1628年),陝西府谷王嘉胤率領饑民起義;安塞人高迎祥號稱“闖王”,也揭竿而起,打出了反明的旗幟。 這時候,十六歲的崇禎剛剛當上皇帝,不僅要面臨關外滿清的強大威脅,還要面對遍地的“流賊”們。這個人人夢寐以求的皇位對這個朱姓少年而言,不知是幸還是不幸? 崇禎三年(1630年),張獻忠在陝西延安據十八寨起義,自稱八大王。史書上說張獻忠“黃面長身虎頷,人號黃虎”。他身體魁梧,臉型稍長,臉色微黃,下巴有短鬚,眉目端正,是聲若巨雷的一個瘦長高個子。 張獻忠曾在延安府(今屬陝西)充捕快手,後來在“長隸延綏鎮為軍”,是個職業軍人,因為膽大妄為犯了軍法,被捆起來要在軍中斬首。主將陳洪範見他狀貌奇特,起了愛才之心,喝住了劊子手,主動要為他到總兵官王威面前求情。但陳洪範還沒來得及張口,外面的張獻忠已經乘機逃脫。這個人性格的桀驁不馴和做事的不成章法由此可見一斑。 崇禎九年(1636年),張獻忠被總兵左良玉和陳洪範兩路夾擊,一敗塗地。張獻忠自己額上也中了一箭,血流滿面,無法繼續作戰,只好逃走。 張獻忠手下的將領闖塌天(本名叫劉國能)歷來與與張獻忠不合,見張獻忠兵敗如山倒,趁勢投降了熊文燦。張獻忠聽說後大為驚恐,擔心闖塌天深知道自己底細,會引導官軍前來對己不利;權衡利弊下,立即派人與陳洪範聯絡,說願意投降。陳洪範因與張獻忠有舊,替他在熊文燦面前大說好話。於是熊文燦接受了張獻忠的投降,非但如此,還命他仍率舊部,屯駐穀城。 為了表示誠意,張獻忠又主動為明朝招降了羅汝才。羅汝才綽號曹操,也是農民軍的傑出人物,後為李自成所嫉,被暗殺。 十年前,熊文燦任福建巡撫,由於他出面說服海盜首領鄭芝龍(鄭成功的父親)投降並為明朝所用,熊文燦名聲大振。他相信招撫有助於早日平息叛亂。張獻忠和羅汝才在農民軍中名氣很大,他認為兩賊既降,餘賊奪氣,於是上表請崇禎赦免張獻忠和羅汝才,崇禎竟然批准。不久後,張獻忠复叛,崇禎惱羞成怒,處死了熊文燦。 張獻忠於崇禎十六年(1643年)五月攻下武昌,將楚王裝進籠中投入江中。隨即強迫武昌十五以上、二十以下的男子入伍,其他的不分男女老幼全部殺掉。從鸚鵡洲到道士洑,浮屍蔽江。張獻忠隨即在武昌稱大西王,初步建立了政權。次年,張獻忠帶兵入川。成都城牆堅固,起初久攻不下。後來張獻忠派人在城外隱秘處挖地洞,打隧道,掏城牆根,埋入火藥。又以竹竿捅穿竹節,竿竿相連,內裝置很長的導火線,悄悄點燃。守城兵丁見張獻忠的軍隊撤退一空,正要歡呼,忽然爆炸掀天,城牆垮了。 攻陷成都後,張獻忠於1644年十月十六日在成都稱帝,改元大順,建立大西政權,自稱老萬歲。 張獻忠稱帝后,立即與道教所供奉梓潼帝君張亞子聯宗,即說自己是張亞子的後代,藉以抬高身份。 張亞子是東晉人,曾長期住居七曲山,他曉詩書,精醫術,為貧苦鄉民診病施藥,排憂解難,敬老愛幼,扶危濟困,深受百姓愛戴,死後建此廟以紀念。唐封英顯王,元代稱為文昌帝君。明清全國各地建文昌祠,因為文昌帝君發祥於梓潼,故又稱梓潼帝君。崇禎年間,張獻忠幾次率師過梓潼,聽到張亞子的故事就表示:倘若我戰勝,當為重修廟宇。 張獻忠佔領成都後,立即發銀五萬兩,役夫數千,興脩大廟,金碧輝煌,題為“天聖神祠”。張獻忠親題詩:“一線羊腸遊天堂,此處萬世永無憂;神來仙來仙是神,世世流傳與天休”。又一首:“高山有青松,黃花生谷中;一旦冰雹下,黃花不如松”。堪稱典型的歪詩。同時,張獻忠追尊文昌為大祖高皇帝,以文昌廟為張獻忠家廟。 歷史上雖然也將張獻忠這位老萬歲稱為是農民軍起義領袖,但這位也宣稱順應天道的造反者給社會和人民帶來了巨大的破壞,卻是不容置疑的。張獻忠性情兇戾殘暴,將卒以殺人多少論功,殺人不分明軍平民。 “一日不殺人,輒悒悒不樂”。張獻忠入駐四川後,看見小孩子就蒸了來吃,看見婦女就帶回軍營,讓部眾輪流姦淫;並且將這些婦女的小腳割下來,聚成一大堆,號稱蓮峰;然後架火燒毀這些小腳,名為點朝天燭。 據說張獻忠還“喜嗜人肉,每立其人於面前,割而炙之,一舉數臠。又破黃州時,拆其城,役及女子,指甲盡落,血橫流,拆罷仍壓之”。 (李清《三垣筆記》) 最奇怪的是,張獻忠花費了巨大的人力,在錦江築起高堤,但並不是為了治理水災;而是在堤壩下游的泥沙中挖了個數丈深的大坑,然後將他所搶來的數億萬計的金銀財寶埋在坑中,然後重新決堤放水,淹沒了埋藏財寶的大坑,稱為水藏。 在殺人方面,張獻忠還搞出許多新名堂。比如他派遣部下往各府縣四面出擊,遇人就殺,叫做“草殺”。他還在府中養了幾十頭藏獒,每天集結部下朝會之時,便放出藏獒去嗅那些投降自己的前明官吏,被藏獒嗅到者立即被拉出去砍頭。張獻忠樂此不疲,稱這為“天殺”。他自己不讀書,也格外討厭讀書人,認為讀書人奸詐偽善,就宣布開科舉,將數千四川學子騙到青羊宮,全部殺光,屍體堆積如山。唯獨留了個姓張的書生,才華橫溢,張獻忠很是寵愛,封他為狀元,不離左右,時刻垂詢。有一天,張獻忠突然悶悶不樂起來,對左右說:“不知道為什麼,我很愛這狀元,一刻也捨不得他,不如殺死了他,免得總是想著。”於是下令將張狀元斬首。 (張獻忠事蹟見《明史·卷309·流賊傳》) 順治三年(1646年),滿清肅親王豪格和吳三桂率清軍由陝南入川,攻打張獻忠的大西軍。順治四年(1647年)七月,張獻忠撤離成都,北上與清軍作戰。臨走走下令屠城,並將全城放火燒得乾乾淨淨。沈荀蔚《蜀難敘略》記載說:“王府數殿不能焚,灌以脂膏,乃就燼。盤龍石柱二,孟蜀時物也,裹紗數十層,浸油三日,一火而柱折”。同年十一月,大西軍被清軍包圍。當時張獻忠正忙著在西充屠城,匆忙出城迎戰,被清將雅布蘭射死在鳳凰山(今四川南溪縣北)。一個極好享受殺人的樂趣的人終於被人所殺。 張獻忠死後十二年(1659年),四川溫江縣清查戶口,全縣只有32戶,男丁31名,女丁23名,“榛榛莽莽,如天地初闢”。這都是張獻忠大肆屠戮的結果(事見民國《溫江縣志》)。相傳張獻忠屠盡四川,並非有意污衊農民軍領袖,真是確鑿不虛。連魯迅先生也曾批判過張獻忠是“專在'為殺人而殺人'”。當時的民諺說:“歲逢甲乙丙,此地血流紅”,“流流賊,賊流流,上界差他斬人頭。若有一人斬不盡,行瘟使者在後頭”。近百年來有許多史學家都驚奇地發現,沒有哪個四川人是土生土長的,幾乎都是從外省遷來的。根據當地語系及相關縣志,四川民間所稱的上五縣:新津、大邑、崇慶、郫縣、都江堰的土著多是由“湖廣填四川”而來。因為張獻忠剿四川把人殺光了,才有清朝初年的“湖廣填四川”的大移民。 張獻忠死後,清朝官員到成都來接管,城內竟然找不到作廨署的屋舍,四川省治不得不改設在保寧府(今閬中縣)。一直到順治十六年(1659年),才將四川省治遷回成都。那時全川人口大約八萬,十里不見人煙。成都全城居民才數十戶(零散人口不計),閭巷不存,舊街難認,到處叢莽,兔走雉飛。有人站在南門城牆上,一天之內看見錦江對岸先後有虎十三隻相繼走過。浩劫如斯,誰之罪歟? (事見《清史》) 中國有句老話:“天下未亂蜀先亂,天下已治蜀未治”。歷史上漢族中川人是比較富於反抗精神的,所以總是遭到最野蠻的屠戮。四川歷史上有三次大屠殺。 第一次在西晉東晉之交。事起於公元301年,蜀西氐族豪強李特,糾合流民二萬馀,自稱鎮北大將軍,在綿竹(今德陽市黃許鎮)扯旗造反,陷廣漢,圍成都,入城大屠殺。李特戰死後,其子李雄稱成都王,後又稱帝。政權無文化,殺人作惡不自知,播亂長達五十年。 第二次在宋元之交。公元1279年,元朝滅南宋,兩度陷成都,先後大屠殺。 “城中骸骨一百四十萬,城外者不計”(引元代賀清泉《成都錄》),“蜀民就死,率五十人為一聚,以刀悉刺之,乃積其屍。至暮,疑不死,复刺之”(引《三卯錄》)。野蠻民族打江山,同樣鄙俚無文化,而作惡又勝過李特父子。元朝八十馀年,成都殘破,終無起色。 第三次就是“張獻忠剿四川,雞犬不留”,這次最為殘酷,遠勝過前兩次,空前絕後。 2002年成都附近某縣基建,挖掘出近萬俱白骨,據考證也是張獻忠所為。 張獻忠還在成都立了一塊“七殺碑”,上面刻著他殺人如麻的理由:“天生萬物以養人,人無一德以報天,殺殺殺殺殺殺殺!”對他來說,好殺人並不是他的責任,蜀人是自作孽不可活,他是在替天行道。 1644甲申年十一月十日,大西軍驅趕百姓到成都東門外九眼橋屠殺。當劊子手將要舉刀時,迅雷炸響三聲。張獻忠怒斥蒼天道:“你放我到人間來殺人,今天為什麼用雷來嚇我?”命令士兵駕起大砲,對天空連放三砲。這一天,被殺者無算,屍首塞滿了河道,九眼橋也因此而折斷。 就是這位張獻忠,竟然對西方科學技術有興趣,聘請了意大利傳教士利類思、葡萄牙傳教士安文思為天學國師,詢問西方各國政事、天文、數學等方面的知識。二人曾為獻忠製作天球儀、地球儀和日晷等。這兩位傳教士在《聖教入川記》忠真實地記錄了張獻忠的大殺月小殺,認為他是政策殺人,並非一味顢頇快意殺人,蓋以殺人求政權之鞏固耳。 跟張獻忠比起來,李自成雖然也殺人如麻,但後來能採納李岩等人的建議,開始收斂形跡,籠絡人心,在農民軍領袖中確實是出類拔萃的。 李自成1606年出生在陝西米脂縣一個貧苦農民家庭。當時天災人禍不斷發生,連續多年鬧災荒,千百萬農民身上無衣,口中無食。李自成自幼家貧,還曾經出家當過小和尚,俗名黃來僧。曾經有人附會說,李自成這個名字跟“皇來僧”近音,暗示著他日後能當皇帝。後來李自成因欠債被迫給姓艾的地主牧羊。 21歲那年,他因為失手打傷了地主,不得不逃到銀川,當一名驛卒(相當現在的郵遞員)。驛卒的工作似乎比較輕鬆,因為李自成的騎射技術就是在當驛卒的時候苦練而成的。 崇禎二年(1629年),崇禎皇帝開始大規模裁減驛站(相當現在的郵電局兼地方招待所)。崇禎三年(1630年),李自成不幸被列入裁員的名單內,失業下崗。此時正值風起雲湧,全國到處都有農民起義爆發。二十四歲的李自成也心癢難耐,於是殺死驛站的上司,出了被裁員的惡氣。李自成就這樣造了反,投到了他舅舅高迎祥領導的農民軍中,當了一名八隊闖將。 這一時期最有影響的是王嘉胤義軍,他們曾經一度佔領府谷,稱王設官。但是從整體上來說,農民軍都是各自為戰,沒有統一指揮,而且成份相當複雜。農民軍在這樣惡劣的情況之所以能生存下來,最主要的原因是崇禎忙於應付來自滿清的強大威脅。外番一直是明朝最大的威脅,從朱元璋開始,終明一朝也未能徹底解決。 就在崇禎皇帝疲於應付東北滿清的時候,陝西的流民四起。明朝政府口中的所謂流寇,是沒有一定的根據地,流竄到那裡,就裹脅到那裡。中國因為疆域廣大,天災人禍很難影響到全國,局部的動亂也很難牽動全國。只有當社會極度不安、內外交困時,才會釀成如火燎原之勢。崇禎皇帝不幸正當其時。 李自成等流民起於陝西,很快流入山西,接著又流入河北,蔓延在四川、湖廣之境,大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之勢。崇禎皇帝這才著了慌。他早知道陝西大旱,甚至發生了易子而食的慘劇,但他總以為這些流民鬧不起大事來,頂多也就是搶搶糧食罷了。孟德斯鳩名著《論法的精神》中說:“當一個政府不能很好解決民眾的基本生活問題時,是不禁止民眾小的違法行為的。”孟德斯鳩的這句話給崇禎皇帝開始並不重視農民軍的力量以及後來普遍採用招安政策提供了很好的註解。 流民還沒有演變成起義軍時,兵部郎中李繼貞向崇禎建議說:“這些流民飢餓不堪,將來恐怕都要淪為盜匪,請以帑金十萬來救濟他們。”當時崇禎沒有聽,反而派人圍剿。 這個時候的流民沒有專門的統帥,一旦與明軍官兵相遇,流民各自為鬥,如果能取勝則人人爭先往前衝,一旦打敗就立即竄入山谷躲起來。因為流民太多,官軍遇賊追殺,根本就不知道他們打的是哪方的流寇。流民或分或合,東西奔突,勢力日益強大起來。明軍官兵東西奔擊,疲於奔命,流寇始終無法剿滅。 既然流寇是生活不下去了才要造反,那我就給你們基本生活的保障,你們總該不反了吧。於是崇禎想到了利用剿撫兼施的策略盡快平息農民起義。三邊總督楊鶴執行“以撫為主,以剿為輔”的綏靖政策,意圖瓦解農民軍。在明軍剿撫兼施進攻下,陝西農民軍中確實有不少首領都接受了朝廷招安。但這些受招安的人是在利益的誘惑下才投降,一旦發現明朝政府無力兌現時,立即又重新造反,所以呈現出時降時叛的複雜局面。 出現這樣流寇越剿越多的狀況,總得有人來承擔責任吧?這自然不是皇帝的錯,於是楊鶴於崇禎四年(1631年)十月被逮捕下獄。 在這個過程中,李自成開始名聲鵲起。崇禎六年(1633年),農民軍首領王自用病卒後,李自成收其遺部2萬餘人,與張獻忠等合兵,在河南林縣(今林州)擊敗明總兵鄧玘,殺其部將楊遇春。 隨後,高迎祥領導下的農民軍與明軍展開了激烈博鬥,損失較大。為保存實力,農民軍從山西轉入河南。崇禎六年(1633年)冬,高迎祥、張獻忠、羅汝才、李自成等經澠池縣突破黃河防線,轉移到豫西。 明朝政府再次逐漸控制了局勢。崇禎七年(1634年)初,崇禎任命曾在陝西北部大勝農民軍的陳奇瑜(1616年進士,1648年去世)總督河南、山西、陝西、四川、湖廣五省軍務,專辦“流賊”。陳奇瑜不辱使命,不出數月,他在河南西部靠近陝西邊界的車廂峽誘殲了數千名農民軍。但陳奇瑜很快自己斷送了前程。他接受了農民軍中名氣最大的李自成的投降,還派人將李自成和他的部下遣送回陝北。但李自成隨即殺掉護送的明軍,突襲了駐紮在渭水的明軍。不久後,陳奇瑜被逮捕下獄。 農民軍突圍後,在豫楚川陝交界山區流動作戰,與明軍周旋,明軍不得不分兵把守要隘,窮於追剿,陷入戰線過長、兵力分散的困境。 崇禎八年(1635年),洪承疇繼任三邊總督,為改變明軍被動局面,開始集中力量圍剿農民軍。洪承疇出陝西,朱大典出山東,兩面夾攻農民軍,以重兵包圍起義中心地區,實施重點進攻。洪承疇高迎祥義軍接連敗於確山、朱仙鎮(今河南開封市西南)等地,連連受挫,被迫轉入西部山區。 在形勢的逼迫下,農民軍開始聯合起來。崇禎八年(1635年),在李自成的提議下,各路農民軍會師於河南滎陽,共13家,72營,在一起共商對敵之策。李自成首先提出聯合作戰、分兵出擊的方案,受到大家的支持。但很可惜的是,儘管農民軍首領們已經意識到聯合的重要性,開了這次滎陽會議,但農民軍並沒有真正形成組織和指揮上的統一,一旦遇上洪承疇這樣的用兵高手,很快就被明軍各個擊破。 崇禎九年(1636年)夏,農民軍被圍困在叢山之中長達三個月。高迎祥率部從陝西漢中突圍,遭到陝西巡撫孫傳庭埋伏,被俘而死。高迎祥死後,農民軍逐漸形成為兩支勁旅,一支由張獻忠領導,活動在湖北、安徽、河南一帶;另一支由李自成領導,活動在甘肅、寧夏、陝西一帶。 高迎祥死後,農民軍把“闖王”這個稱號推讓給屢建戰功、聲望很高的李自成。從此,李自成作了“闖王”。 李自成繼任“闖王”,手下有劉宗敏、田見秀、郝搖旗等戰將。李自成雖號稱“農民起義領袖”,但並非救民於水火,他攻城掠地,每遇頑抗,都要大肆殺戮,對方堅守一兩天,城破以後要殺十之三四;堅守三日以上,城破以後即要屠城,殺人數万,聚屍為燎,叫作打亮。每破一城他就棄之不顧,繼續向前進攻。他曾三度圍攻開封城不下,最後決黃河大堤,淹死兵民數十萬人。可以說,李自成十多年的大起義,也是對中國十多年的大破壞!後來他的隊伍中加進了河南杞縣舉人李岩,及夫人紅娘子;舉人牛金星、算命先生宋獻策等作謀士,情況才稍好一點。崇禎皇帝面對這位大肆破壞、殺人如麻的“闖王”,能有什麼辦法? ! 明末清初詩人李雯有《道出盱眙見賊所燒殘處》一詩記錄說:
但明朝對農民軍戰績要遠遠好於對清軍的戰績,明軍的將帥如洪承疇、陳奇瑜、孫傳庭、盧像升、熊文燦都有對農民軍的輝煌勝利。 陳奇瑜曾將農民軍逼入車廂峽,險些讓李自成、張獻忠困死其中;孫傳庭潼關大敗農民軍,並活捉了老闖王高迎祥;熊文燦追得農民軍走投無路,紛紛投降,張獻忠、羅汝才亦在其中;盧像升滁州大捷,農民軍屍橫遍野,更有大將左良玉、賀人龍、曹文詔、曹變蛟、高傑衝突左右。本來撲滅農民軍的星星之火不是沒有可能,可是在最關鍵的時候,幫助農民軍的竟然是崇禎本人。 1637年,李自成被熊文燦追得無處藏身,被迫躲進了商洛山中。張獻忠也在形勢的逼迫下投降了熊文燦。但一年後張獻忠复叛,不到三個月,就在湖廣的最西北部大敗明軍。這個災難注定了熊文燦的命運。他被削官、逮捕,朝中沒有一個人站出來替他說話,他很快被處死。在戰場上接替熊文燦的是楊嗣昌(楊鶴的兒子),楊嗣昌任兵部尚書和大學士。 1641年,張獻忠攻陷襄陽,殺了襄王朱翊銘。楊嗣昌知道該到他自己負責任的時候了,為了避免少受點苦,還不等崇禎皇帝下旨責罰,他自己就拔劍自殺了。 楊嗣昌頗有遠見,他深知朝廷兵力、財力不足以支持兩線作戰,曾經提出了“攘外必先安內”的建議(楊嗣昌《楊文弱先生集》卷九),具體內容是同清方達成和議,每年輸送白銀、緞帛等物,清方以少量人參、貂皮之類回報,實行互市;然後朝庭集中兵力掃除“流寇”。但他的建議並沒有被崇禎皇帝所接受。 從上可見,明軍將帥稍有敗績,非死即貶,結果是明朝的棟樑之才損失待盡,陳奇瑜被貶,熊文燦被斬,孫傳庭入獄。這是年輕的崇禎用人的戰略所所導致的結果。 1639年,當李自成再一次從山中走出來的時候,發現熊文燦已經成了冤死之鬼,這不由令他欣喜若狂。於是李自成再次組成了自己的軍隊,吸收了李岩、宋獻策、牛金星等知識分子,洗去了農民軍固有的匪氣,一股天將降大任於斯的氣勢,目標直指紫禁城中的蹯龍寶座。 1627年崇禎的哥哥天啟皇帝死,本來這該是朝廷莊嚴哀悼的時刻,但老百姓們甚至包括絕大多數朝庭官員在聽到這帶來無窮災難的一朝終於已經結束時,都感到萬分欣慰。因為天啟皇帝沒有兒子,兄終弟及,十六歲的崇禎就在這樣的形勢下登上了皇位。史書上關於十六歲前的崇禎記錄極少,在他當皇帝前他是個默默無聞的人。 崇禎上台時政治環境相當險惡,天啟皇帝駕崩之際,正是魏忠賢集團活動最猖獗的時期。崇禎由信王府搬入大內,竟不敢食用宮中為他準備的膳食,硬是憑藉自己從家裡偷偷帶來的干糧度過了最危險的幾天,宮中的險惡可見一斑。但崇禎登基兩個月後,即不動聲色地剷除了魏忠賢集團;少年老成之風,只有後世康熙剷除鰲拜能與之相提並論。於是普天下的人們歡欣鼓舞,將崇禎的繼位看成是進行深遠改革和復興明朝的機會,譽之為“神明自運,宗社再安”。 其實,崇禎對魏忠賢的痛恨,更多地是出於私人情感。崇禎很小的時候母親就死了,所以他小時候受到過好幾個皇妃的照料,其中一個就是因為衝犯了魏忠賢和客氏“憤鬱”而死。在李自成攻陷北京城前五天,崇禎念念不忘地既不是關外虎視眈眈的滿清,也不是耀兵城下的李自成,而是魏忠賢。他密令將已經死了十七年的魏忠賢的屍骨收來燒了,但此命令還來不及被執行,李自成就進城了(陳濟生《再生紀略》)。 一個胸襟如此狹隘的人,照理來說,不會是一個好皇帝。果然,翹首以盼的人們很快失望了。崇禎是個志大才疏的人,他自認為聰明,還有著許多封建帝王的最大通病——猜忌成性,尤其他從哥哥手中接過的是千瘡百孔、病入膏肓的大明江山,他的缺點給王朝帶來了毀滅性的災難。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亂攤子不是崇禎的哥哥天啟皇帝一個人帶來的,崇禎接過手時確實是已經是內憂外患,危機重重。自從他登基以來,所面臨的危難已經超過了明朝任何一位皇帝。崇禎並不是明朝十六個皇帝中最糟糕、最沒有才幹的皇帝,事實上明朝的皇帝荒誕的、荒唐的不在少數,跟正德皇帝、嘉靖皇帝以及他的哥哥天啟皇帝等人比起來,崇禎無疑要強得多。他有勵精圖治的決心,有重新振興明朝的強烈願望,但內憂外患的巨大困擾不由得不令他更加性急,因此,他的很多決定都是在焦燥不安的狀態下匆忙決定的。 明朝整個狀況由於軍費的增加而更加惡化,朝庭不得不減少不必要的開支,更重要的是增加賦稅。萬曆一朝已經因為神宗皇帝的貪婪而加重了對民間的搜括,天啟時再加,到崇禎手裡更大加而特加。崇禎末年,加派遼餉九百萬兩,練餉七百三十餘萬兩,一年之中單是軍費就達到二千萬兩,而萬曆初年全國歲出不過四百萬兩左右,國家財政和全國經濟在這樣巨大的壓力下都已瀕於崩潰。 從萬曆四十六年(公元1618年)至崇禎十年(1637年),賦稅竟然增加了六倍。據顧炎武在《天下郡國利病書·福建三》中記載:“民田一畝值銀七八兩者,納餉至十兩。”當時福建的糧食畝產最多三石(不到300公斤),正常年景不過賣一兩銀子。就算福建糧價瘋漲,三石大米也不過賣六兩銀子。再加上地方各級官員的層層盤剝,一畝產出六兩銀子的田地,至少要交納十幾兩的稅。所以到了崇禎末年,盜賊四起,年谷屢荒,人們都以無田為幸運(事見錢泳《履園叢話》)。明朝就出現了流民遍天下的現象。所以歷史學家傳統的說法認為,過度的徵稅在很大程度上導致了明朝的滅亡。 朝庭發不出軍餉,勦賊剿寇的官兵該怎麼辦呢?明朝的鄖陽巡按高鬥樞在《守鄖紀略》中記載了明末的情景和官軍的表現。他說,崇禎十四年(1641年)六月,他奉命駐守鄖陽。七月初,他從長沙動身,水路到達荊州,路經襄陽,八月初六進入鄖陽。一路數百里的農田裡都長滿了蓬蒿,村落破敗,沒有人煙。惟有靠近城市的一些田地,還有城里人耕種糊口。 他說,在他抵達鄖陽前的十幾天,左良玉率領的官軍路過此地,二三萬官兵一湧入城,城中沒有一家沒有兵的,“淫污之狀不可言”。住了幾天大軍開拔,又將城裡所有人家清洗一空,十多天后他到了,竟然找不到米和菜。士紳和百姓見到他,無不痛哭流涕,不恨賊而恨兵。 李清在《三垣筆記·下·弘光》中說:左良玉的兵一半要算群盜,甚是淫污狠毒。每入百姓家勒索,用木板將人夾住,小火燒之,胖人有的能流一地油。他們搶掠來婦女,公然在大街上姦污。將她們拉到船上搶走時,有人望著岸上的父親或丈夫哭泣,立刻被這些兵砍下腦袋來。 左良玉的部隊在明朝官軍中並不是最壞的。他們燒殺搶掠,但是還能打仗,比那些見到百姓如狼似虎,見到清兵和土匪便逃跑的強多了。官軍搶劫百姓,也是出於迫不得已。官府的稅費一徵再徵,仍然嚴重拖欠軍餉。士兵們被迫賣命打仗,卻又缺糧斷餉,搶劫起來自然理直氣壯。明朝的官軍數以百萬計,便是橫行天下的百萬豺狼餓虎。百姓們恨官兵,明朝逐漸失去了民心。 與官軍的表現相反,李自成的軍紀越來越好。高鬥樞在《守鄖紀略》中說:早先,張獻忠和李自成每攻陷一城,就要大肆搶掠一場。到壬午(1642年)夏秋,李自成和羅汝才每得一城,則改為派“賊”防守,並且嚴禁搶掠,以籠絡民心。到這個時候,崇禎的這個戰自然是打不下去了。 大臣馬世奇在《廷對》中向崇禎皇帝解釋老百姓起義原因時說:“非附闖也,苦兵也。”“苦兵”是因為官軍破家、殺人、屠城,“人之居者、行者,不得安保其身命”。老百姓“遂至視賊如歸,人忘忠義”。當時,朝庭用官軍剿“寇”,而老百姓望“寇”剿官軍。對於崇禎來說,這實在是莫大的諷刺。 這時朝廷面臨的形勢非常暗淡。有一段記錄說: “1644年初,軍餉欠款已經達數百萬兩,而從南方來的稅款只有幾萬兩。國家的糧倉現在實際上空了。沒有足夠的大米充軍糧,戶部就買雜糧湊數。當北京被圍時,駐軍已有五個月沒有發餉。執行任務的軍隊沒有炊事用具。每個士兵領到一百枚銅錢,由他們自己買吃的。士氣和紀律渙散到這種地步,一個將軍報告說:'你鞭打一個士兵,他站起來;但與此同時,另一個又躺下了。'明朝快完了,這是不令人驚奇的;令人驚奇的倒是,它竟然直到那時還沒有完。”(黃仁宇《明朝的財政管理》) 而這時戍邊軍隊也要求崇禎皇帝撥餉。 1644年初,戶部侍郎吳履中奏稱,國庫存銀僅剩8萬兩。他說:“若無九邊,京師何以安守?”堅決要求將這筆錢撥給戍邊軍隊。但崇禎皇帝拒絕了,他打算將這筆錢全都用來加強京師守備。 後來戶部尚書倪元璐談及道德是頭等重要之事時,崇禎帝問道:倘若道德果真如此重要,在拖欠前線軍餉之時,將如何以之解救國難呢? 兩人正論道德之日,距二人之死——1644年三月十九日——只有三十五天了。 崇禎本不該是亡國之君,可惜,他時運不好,這是他的難處。他也不是個能幹的人——明朝除了明太祖朱元璋和明成祖朱棣外,就沒有能幹的皇帝——人才不分賢否,議論不分是非,政事不明得失,軍機不論成敗,性格多疑、苛刻寡恩,剛愎自用,卻又性子急躁。當流寇滿山、四方鼎沸的時候,他所委任的人非庸即佞,剿撫兩端,沒有定策,以致茫無成算;加上御下太嚴,打一場敗仗立即殺將,丟掉一城立即殺吏,正所謂賞罰太明而至於不能罰,制馭過嚴而至於不能製。 李自成後期確實表現出相當的軍事才能,但無戰略眼光。他善於攻打城池,發明了獨特的“瓴甋”法,但攻下城池後往往大肆屠城,不派人留守,隨攻隨丟。在歷史上,關於李自成的定位好的說法是“農民起義軍領袖”,比如中國的教科書對他的定位;不好的則是“流賊”,基本上歷代正史、野史都認為李自成、張獻忠之流是“賊”。 《明史》不但將李自成歸在《流賊》一類中,甚至乾脆地說,“盜賊之禍,歷代恒有,至明末李自成、張獻忠極矣。史冊所載,未有若斯之酷者也”,認為李自成是歷史上破壞力最大的流賊。 其實李自成只是個運氣特別好的人。他從小家貧,一直沒有什麼出頭的機會。還在給崇禎當郵遞員(可惜由於他的職位太低,崇禎當時並不知道他的名字)時候,從來就沒有想到(也不敢想)從來將來有一天也能有機會坐在紫禁城的寶座上,但是機會選擇了他。在李自成加入了農民軍後,機會成就了他。對於機會主義者來說,假若沒有度量和眼光的話,就不是每個時候都能準確地把握住機會。 崇禎十一年(1638年),農民軍受到幾近致命的打擊。李自成在潼關被洪承疇和孫傳庭三道埋伏線包圍,李自成打敗,只和劉宗敏、田見秀等十七騎突出重圍,躲入陝西東南的商洛山區。 正當崇禎平叛的勝利似乎唾手可得時,上天眷顧了李自成,滿清的軍隊又開始入侵了。由於北直隸和山東的城市紛紛陷落,明朝政府被迫選擇了“拆東牆補西牆”的做法,從西北抽調人力物力,命洪承疇任薊遼總督,孫傳庭任保定總督。孫傳庭氣憤朝庭不乘勝追擊,故意稱病辭官,反而被崇禎認為不想出力辦事,被逮捕下獄。主張招撫的熊文燦接任,派出偵騎搜捕李自成。偵騎搜了幾個月,毫無信息,不想繼續在崇山峻嶺中費心勞力,就報告說李自成在戰鬥中受了重傷,已經死去。不出數月,崇禎在西北的平叛努力便前功盡棄。 李自成聽說洪承疇和孫傳庭兩個勁敵走了,“稍得安”。但這時李自成的情況並不好,他的身邊只有十七個人,還躲在山中一步不敢出去,前途看起來十分渺茫。 崇禎十二年夏,已經投降熊文燦的張獻忠重新反穀城。李自成聽說後大喜,重新出山,集結部眾。很快為陝西總督鄭崇儉所敗,李自成自認晦氣,因為沒有地方可去,只好去投奔張獻忠。但張獻忠此人性情難以捉摸,凡事隨心所欲,他也看出了他的這些農民軍同行們,要數李自成最有出息,將來必是勁敵,於是假裝收留了李自成,想藉機除掉他。但事不機密,被李自成事先發覺,李自成逃走。 此時楊嗣昌正督師夷陵(今湖北宜昌),聽說李自成走投無路,立即傳檄李自成,讓他投降。李自成正憋著一肚子氣,立即對楊嗣昌派來的使者破口大罵。於是楊嗣昌派兵圍捕李自成於西魚腹山中一帶。李自成無路可走,打算自殺,幸好養子李雙喜勸住了他。他身邊的人一個個都溜走,投降了明軍。 李自成麾下最驍勇的大將劉宗敏也打算投降,被李自成發覺。此刻李自成眾叛親離,已經是萬念俱灰,他流著眼淚對劉宗敏說:“人們都說我將來是天子之命。你去卜上一卦,倘若不是吉卦,你就帶著我的人頭去投降楊嗣昌吧。” 若是帶著李自成的人頭投降,以後就不愁有高官厚祿,劉宗敏大喜過望,當然同意了。 劉宗敏卜了一卦,卻是吉卦。他有些失望,又卜了一卦,還是吉卦。劉宗敏還不死心,卜了第三卦,還是吉卦。古人迷信,信天命,劉宗敏這才死心踏地相信李自成有天子之命,於是回來對李自成說:“我就是死也要跟著你。”為了表示忠心,還殺了自己的兩個老婆,以便輕裝上陣。 其他人聽說後,也表示要跟隨李自成這個“真命天子”。於是李自成盡焚輜重,輕騎走河南。這個時候,他身邊只有五十來人。 正好河南大旱,糧食極貴,一斛谷要萬錢,老百姓沒有錢購買糧食,成千上萬饑民到處流亡,成了李自成極好的兵源。李自成一到河南,饑民聽到李闖王出山的消息,紛紛前來投奔,大概有七、八萬人加入了李自成的隊伍。農民軍獲得迅速發展,李自成精神大振,指揮饑民在河南縱橫馳騁,攻宜陽,殺知縣唐啟泰;攻永寧,殺知縣武大烈;攻偃師,殺知縣徐日泰。這時候的李自成所向無敵,並以殺人為樂,喜歡砍人的腳,活挖出人的心。但就在這個時候,李自成遇到了李信(即李岩)。 杞縣舉人李信是明朝前尚書李精白的兒子。天啟年間,魏忠賢一手遮天。李精白靠拍魏忠賢馬屁當上了尚書,曾經為魏忠賢建立生祠,還在生祠焚香祝詞說:“堯天巍巍盪,帝德難名。”意思是稱讚魏忠賢像堯一樣具有天那般大的闊大高貴的胸懷,那種皇帝般的偉大道德簡直難以形容。李精白還特意把“巍”字的“山”旁移到下面,人們問他為什麼,他答:“害怕'山'壓在魏公的頭上啊。” 崇禎即位後,魏忠賢的勢力被剷除,李精白也被東林黨人彈劾,被貶死。李信獨自住在家鄉杞縣,中過舉人,也算是當地望族。當地災荒鬧得兇的時候,好多農民斷了糧,李岩拿出家裡的一些糧食,接濟斷糧的饑民。百姓們很感激他的恩德,都稱呼他“李公子”。 杞縣附近有位走江湖的繩妓紅娘子拉起隊伍起義。因為李信在當地名氣很大,紅娘子想拉他入夥,派人綁架了他。李信被綁到山上,紅娘子見他文采風流,頗為仰慕,想與他結為夫婦。李信畢竟是官宦之後,心中尚有顧慮,於是勉強假裝應允,卻趁著空隙逃回了縣里。地方官很是糊塗,非說李信與盜匪勾結,將他下了大獄,準備處斬。紅娘子聽到消息,帶人前來劫牢。杞縣饑民爭相加入,殺死了縣官,救出了李信。到了這步田地,李信覺得回家也沒有出路,這才聽從紅娘子的勸告,跟起義的饑民一起投奔李闖王。 李自成弄清了李岩的情況,知道李岩是富戶人家出身的讀書人,農民軍正需要找個謀士,於是就將李岩留在營裡。 《明季北略》有一段對話,岩初見自成,自成禮之。巖曰:“久欽帳下宏猷,岩恨謁見之晚。”自成曰:“草莽無知,自慚菲德,乃承不遠千里而至,益增孤陋兢惕之衷。”巖曰:“將軍恩德在人,莫不欣然鼓舞。是以謹率眾數千,願效前驅。”自成曰:“足下龍虎鴻韜,英雄偉略,必能與孤共圖義舉,創業開基者也。”遂相得甚歡。李自成還與李信約為兄弟。李信很受感動,為了示意與過去絕裂,特意改名為李岩。 李岩感激涕零下自然鼎力輔助李自成,寫信招自己的朋友盧氏縣舉人牛金星來投李自成。 牛金星是李岩的同窗,寶雞人。他酷愛飲酒,曾因酒醉後痛打地方小吏而被判監禁。牛金星接到李岩的信後,立即帶著家小趕來,不但將自己的女兒送給李自成作妾,還向李自成推薦了算卦先生宋獻策。 宋獻策是個矮個子,長不滿三尺,自稱精通河洛數。他見了李自成,神秘兮兮地說:“十八子主神器。”十八子隱寓李字,意思是說姓李的將來要得天下。李自成自然大喜,立即封宋獻策為軍師。 圖讖“十八子主神器”並非宋獻策首創。千年前沙陀人李存勗已經用過這一招。李存勗是李克用之子,因其父子鎮壓黃巢起義有功,被唐王朝賜姓李。後唐建立前,李存勗著人編寫了擁戴自己登上皇位的圖讖。不過李自成不讀書,是個憑著直覺鬧革命的人,自然是不知道這個歷史掌故的。但宋獻策炮製的東西,卻立即像夢魘一樣死死地纏繞住了他的心。 牛金星對李自成說:“若欲終為賊,則無所事我,若有大志,當從我言。”但李自成對他的大話嗤之以鼻,不接受他的建議。因此牛金星離開農民軍回去了家鄉。因為他跟李自成交往過,不久就被明朝官府逮捕並處死刑。但牛金星通過賄賂地方官減輕了判決,並在獲釋後立即重新加入了李自成的隊伍。李自成對這位岳父的歸來十分高興,於是委任他為丞相(事見張怡《搜聞續筆》第一卷)。 於是在李岩入夥之後,便有了牛金星、宋獻策、顧君恩等的參加,這幾位後來都成為李自成的左右手。從此設官分治,守土不流,氣象便迥然不同。 李岩從爭取民心的角度出發,勸李自成不要再妄殺人,停止劫掠,要注意籠絡百姓。李自成自此開始有所收斂。他著手整頓部隊,嚴肅紀律,規定:戰士不准收藏白金;繳獲物品歸公;行軍不住民房,自帶帳篷宿營;損壞莊稼,嚴厲處罰;“公平交易”,“平買平賣”,不濫殺人,不姦淫婦女。牛金星也以李自成的名義發佈告示說:“殺一人如殺我父,淫一人如淫我母。”(張怡《搜聞續筆》第一卷) 李自成還接受李岩的建議,提出“均田免賦”的口號。均田就是把土地分給農民,免賦就是取消明朝的賦稅剝削。 李岩將農民軍所掠奪的財物分發給饑民。百姓受惠後,也不分辨到底是李岩還是李自成,只稱:“李公子活我。” 李岩又編出兩句歌謠:“盼闖王,迎闖王,闖王來了不納糧”,“朝求升,暮求合(一升的十分之一),近來貧漢難存活,早早開門迎闖王,管叫大小都歡悅”。教兒童到處傳唱,影響很大。百姓正為朝廷加重賦稅愁苦不堪,聽了這兩句歌詞,自然歡迎闖軍。 李岩還派出一批兵士打扮成商人模樣,混進明軍佔領的城裡,逢人就宣傳:“李闖王帶的隊伍是講紀律的,不殺人也不搶東西。李闖王殺掉欺壓窮人的貴族地主,就是要解除你們的心頭之恨。”人們對明軍的殺人搶劫,早就恨透了;現在聽說李自成的隊伍紀律嚴明,自然向著李自成了,許多城池都有百姓做內應,不攻自破。 崇禎十四年(1641年),張獻忠侵入湖廣,勢力極大。同時,李自成在北方取得了更大的成功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