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中國歷史 鐵血戰國

第28章 第三章老鼠愛大米

鐵血戰國 峻峰 12708 2018-03-16
歷史發展到現在,該輪到戰國晚期一位重量級的人物李斯出場了。 李斯的老家——楚國上蔡在春秋戰國時期是很有些名氣的地方,離我所述的申國信陽百把里路,當年孔子帶著他的弟子們周遊列國,曾被困在信陽和上蔡之間(後考證為信陽北的楚王城,當時稱負函),幾天沒得吃喝,飢腸轆轆,一籌莫展,差一點沒餓死在那裡。知識分子遇到這樣的實際問題就顯示出他們的天真和可愛來了。孔子歎曰,我們又不是野牛猛虎,怎麼就被困在這荒無人煙的曠野中了。很顯然,老師一提問,就是對學生的智力測驗。 子路答,也許老師你還沒真正達到你說的那個仁的境界,所以這裡的人家不相信我們。 ——孔子聽了很不舒服。懷疑老師,不及格。 子貢說,老師的境界過於高深,讓人不可企及,是不是把標準稍稍降低一些,也許人家能夠接受。 ——孔子聽了更不高興。還是懷疑,不及格。

顏回說,老師的境界至高至深,高屋建瓴,高山仰止,天下不容,人們不信,這恰恰是我們老師的超拔境界,獨特本色! ——孔子聽了,據說那一天都欣欣然。完全肯定,滿分! 你看,還是人家顏回,當年住在偏僻陋巷,簞食瓢飲,意志頑強,信仰堅定,而這個時候沒得吃喝,又沒了信仰,怎麼能熬得過去。後來的事實證明,那一幫四體不勤五穀不分惶惶如喪家犬的臭知識分子,果然在偉大信仰的鼓舞下堅持著走出困境蹣跚著回到了他們的魯國老家。 這故事經幾百年流傳,有人獲得了哲理,有人獲得了啟迪,有人獲得了樂趣,而李斯獲得的是一個人生的定位,他覺得做人就要做個有信仰的君子。他在這番為自己人生定位的時候,他同時也感到了自己一個河南小小上蔡鄉郡掌管文書的小吏的卑微和淒慘。整天忙碌不堪,而收入微薄,有時連上廁所都匆匆忙忙的,撒了尿不等抖乾淨就走。而這一天他撒了尿後沒有走,他看見了吃屎的老鼠,像小癟三似的,和他一樣也是慌裡慌張賊頭賊腦地跑來,當然它們不是來撒尿,而是來解決可憐的溫飽問題;見了狗或人來,又賊也似的驚慌逃竄而去。全不似他前幾天在倉庫裡看到的老鼠,那堆積如山的大米好像是它們家的,隨便食用,盡情享受,為所欲為;見了人來,根本不跑,吱吱地叫著,彷彿表達著不滿,那意思是說來人太不禮貌,影響了它們的用餐並破壞了它們很好的胃口。

老鼠愛大米,李斯就有了感觸,他甚至不想再回他的官署了。他覺得他就是上蔡一隻憂傷的吃屎的老鼠,他想做倉庫裡傲慢的吃大米的老鼠。 捕捉到了這個想法,就是捕捉到了機會。機會是以想法為前提的,而捕捉到了機會就不要放過,若缺了果斷和狠心,過了一會,你的那份衝動和激情就又歸於往日的平靜和平庸,你就還得重新過著你廁所老鼠的生活。李斯毅然辭職,我們知道他去了儒學大師荀卿那裡,向他學習“帝王之術”。 說起荀卿,可謂大器晚成,五十歲才從故鄉趙國到齊國遊學,加入了熱火朝天的“稷下學宮”的行列,人才濟濟中脫穎而出,標新立異,超乎群類。一直到齊襄王時期,學宮已撤,稷下冷寂,孟子及其之後的淳于髡、齊國三鄒子鄒忌、鄒衍、鄒奭等也都杳無音信了,而唯有荀卿成了齊國的思想坐標文壇泰斗,且三度位列士大夫之首,地位顯赫,名滿天下,無人替代。一轉眼這一切都過去了,由於有人不斷的誹謗誣陷,荀卿最終無奈而傷感地離開了給了他無盡榮耀和尊貴的齊國。最後,楚相春申君收留了他,權且任用他為蘭陵(今山東蒼山縣西南蘭陵鎮)縣令。這時荀卿已年近花甲,他知道他將終老於斯了。他要把他一生的思考著書立說用文字的形式留傳下來,他要把他一生積累的學識學問全部傳授給他的弟子,讓文化儒學永續傳承,發揚光大。

這時,李斯來了。之後,韓非也來了。很快,這二人都成了荀卿的得意門生。令荀卿沒想到的是,學業未成,兩人竟先後都離開了他。先是韓非,後是李斯。更讓荀卿沒想到的是,他們都沒有按照他最初的願望留在楚國。韓非回了他的韓國,李斯卻執意去了秦國。韓非去韓尚可理解,那是他正處於危亡的自己的國家;而李斯要去秦國,真讓人百思不得其解了。李斯便向老師陳述他的理由,說天下人幾乎無人不知老師你的那句至理名言,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冰,水為之而寒於水。而我所思考的是如何青於藍,怎樣寒於水,答案就是要捕捉機會。尤其是機會到來的時候,決不可錯過不可放棄不可怠慢,在機會面前,或反應遲鈍,或優柔寡斷,或想入非非,或猶豫不決,那就像看見了飛禽走獸而不知獵取,還以為會自動變成盤中餐一樣的愚蠢可笑。我最讚賞韓非的觀點,縱觀四海之內,七國爭雄,六國皆弱,秦並天下成千古帝王之業已是大勢所趨,無可阻擋,這之於我,之於所有懷有雄心和抱負的人,都是黃金機遇千載難逢。

說到這裡,李斯突然生了萬端感慨,略略有些憂傷地說,我原是上蔡那個小地方的一隻驚慌失措賊頭賊腦的吃屎的老鼠,我比任何人都知道,一個人最大的恥辱莫過於地位的卑賤,最大的悲哀莫過於生活的困厄。長久處於恥辱的卑賤與悲哀的困厄之中,對於我們這些自謂清高的讀書人,最後只剩下憤世嫉俗了,厭惡名利了,與世無爭了,逃避現實了,這無異於行屍走肉(該成語出處)!所以我執意去秦,其本意就是要藉此做一番轟轟烈烈的事業,得一個轟轟烈烈的人生,決不放過這個可能做一回倉鼠的機會! 李斯說完,雙腿跪下,無限虔誠和感激地向荀卿深深一拜,待抬起頭來,已是滿臉淚水。 之後,李斯輾轉到了秦都咸陽,四處尋找機會見秦王;尚未見到,秦王卻死了,十三歲的太子嬴政即位。躊躇間,李斯聽到了一個震耳欲聾的名字:呂不韋。

機會逝去了,機會又來了,毋庸置疑,這個機會就是秦相呂不韋。李斯覺得他要先抓住他,便尋上門去要求做他的家臣。呂不韋對李斯進行了小小的面試,幾句問答,呂不韋已感到了眼前這個不速之客謙卑語言之間深刻豐富的包藏和冷峻逼人的蘊涵,想了想說,做我的侍衛官吧。 跟了呂不韋,就是得到了一張進出皇宮的免費門票,時間久了,李斯便終於有了機會見到秦王。見到秦王,他就不會讓機會溜走,他向秦王進言獻策,還是宣傳他的“機會說”。李斯說,一個人,或者一個國家的無所作為,就是因為他常常失去良機;一個人、或者一個國家的不能成功,就是因為他沒有趁可乘之機,忍心消滅對手。以此我們來分析一下秦國的歷史和現狀,秦穆公稱霸時,終究沒有向東兼併六國,原因很簡單,當時諸侯紛起,群雄逐鹿,而周朝的尊嚴和德望尚未衰微,最後形成了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宋襄公、楚莊王五霸割據相互抗衡的局面。現在就不同了,周朝衰微,而秦國經過六世君王的臥薪嘗膽勵精圖治,對其他六國基本形成了掌控;這就是機會,千載難逢的機會,千載難逢完成帝王大業的機會。憑秦國目前的實力和大王的賢明,趁此滅掉六國,就像掃除灶台上的塵垢一樣簡單易行。如果還讓這黃金般的機會從身邊溜走,那就等於把機會讓給了其他六國,他們會在時間的喘息中再度強盛起來進而聯合起來,到那時怕是兼併的話也就私下說說罷了。

——這次談話,秦王很激動,任李斯為長史。 沒多久,李斯再次見到秦王,於是抓住機會,繼續向秦王進言獻策。李斯說,目前的工作是,要暗中派遣有謀略的遊說之士,帶著黃金美玉去賄賂拉攏征服各諸侯國的官員謀士名人,離間他們,腐蝕他們,控制他們。聽話的,饋贈黃金;不聽話的,用鋒利的劍刺死他們;敢於反抗的,就派大軍進攻他們! ——這次談話,秦王很振奮,封李斯為客卿。 如此這般,李斯說的容易,而問題並不那麼簡單,也不那麼順利。 在秦國按計劃全面推進兼併天下統一大業中,在最後關鍵的時刻,問題也出乎預料地一件接一件地發生。先是信陵君竊符救趙,秦軍大敗而歸,威風掃地;接著鄭安平率兩萬秦兵降魏;再信陵君率趙軍救燕、魏,出其不意,於華陰道斬秦兵五萬;茲後,韓、魏、楚、燕、趙五國合縱,由楚相春申君為上將,聯合伐秦。雖然沒有成功,但呂不韋不願意了,分析認為五國伐秦,主謀是趙將龐煖,乃使蒙驁與張唐率兵五萬伐趙。三天后,心下不安,使長安君成嶠與樊於期再率兵五萬以後續支援。誰知長安君在樊於期的說服下反了,而大將蒙驁也慘死在了太行山中。

最困擾秦國的是內部的亂子,一世英主秦昭王去世,剛立的秦孝文王不明不白地也死了,而秦莊襄王只在位三年也一命嗚呼,不得已,秦政十三歲就當了一國之君,他甚至還沒玩夠呢。待稍稍有了一些明白,嫪毐、太后、呂不韋東窗事發。這一下子,大哉強秦突然內外交困瞻前顧後有些失去主張了。 秦王的困難,就是李斯蟄伏在歷史中蛻變騰起的機會。然而,在他還沒想好自己如何把握利用好這次機會的時候,又一件事情發生了。韓國著名水利專家鄭國奉韓桓惠王之命西去秦國,勸說秦王興修水利工程,企圖是“閒說秦”、“欲罷之”,使秦國把注意力放在國內,無暇東顧,這是一個著眼長遠的所謂的“疲秦”計劃。秦國欣然採納了鄭國的建議,並開始了一項開鑿涇水修渠的耗費大量人力財力物力的巨大工程。 (涇水即涇河,發源於寧夏涇源縣,流經寧夏、甘肅、陝西。另渭河發源於甘肅渭源縣,流入陝西。兩河在陝西省高陵縣陳家灘匯合。涇濁渭清,故有成語“涇渭分明”。)

鄭國本質上註定是一名專家,一旦進入技術上的操作,誠實心地和科學態度就成為他不可更改的信條,而政治使命竟退居其次了。不過在施工中,最終還是被秦王發現了鄭國來秦的根本目的。秦王惱了,要殺鄭國,鄭國在這個時候全部顯示出了一個優秀知識分子的感人良知光輝品格,他不是怕死,而是怕他死了,這件傾盡他心血才智的工程,表現他熱情夢想的作品會半途而廢,進而前功盡棄。那將是一個千古的痛惜,歷史的缺憾! 鄭國已是滿眼血淚的絕望,對秦王說,坦白地說,我來秦建造這項巨大的水利工程,開始確實是一個間諜的身份,並擔負著一項國家政治鬥爭的使命;然而,這項水利工程雖然使韓國有了幾年的和平和安定,但客觀上給秦帶來了千秋之利,我以一個知識分子的良心擔保,這是一項造福關中人民子孫萬代的偉大構築,它也將成為秦國富強經濟騰飛的萬世之功!我不想死,不想現在死,我想把渠修完。鄭國的坦誠感動了秦王,秦王嘆息一聲,心情複雜地同意了。秦王同意了,這是一個偉大的決定,讓鄭國能最後完成他的這件人生作品——鄭國渠。但這件事情讓秦王也十分煩惱,各國來秦的客卿竟都成了秦王當前排遣不開揮之不去的一個嚴重問題,秦王一股熱血沖頂一陣情緒衝動,把桌子一拍,斷然決定,各國來秦賓客,一律驅逐出境!

對於各國賓客來說,這是個壞消息,而對於也是賓客的李斯來說,則是絕不可以錯過的一個機會。他要趁此機會勸說秦王收回他的逐客令,他要藉此機會成為秦國和一個時代的風雲人物。於是,集中了李斯全部哲思和才智的給秦王寫的那篇著名的《諫逐客書》就應景應時應運而生,李斯給後世的人們留下了一件光耀千秋經典不朽的漢語政論作品—— 我聽說上上下下大大小小的官吏們都焦躁不安地建議驅逐秦國客卿,我以為這是一個極其低下的錯誤。 遙想當年春秋霸主雄風浩蕩的秦穆公,以其敏銳目光引四方賓客,以其博大胸懷納天下志士。從西戎得由余,從東宛引百里奚,從宋國迎來蹇叔,從晉國招來丕豹和公孫支。這五位都不是秦國人士,而皆為客卿,而正是他們的才能作為與秦穆公的寬容信任,共同凝聚了一種無堅不摧的深刻力量,一舉併吞了二十幾個國家,穆公一躍而為春秋霸主。

秦孝公更是力排眾議,慧眼獨具,匠心獨運,在最困難的時期,果敢啟用放手任用來自一個小小衛國已是落魄失意的商鞅,大膽改革,推行新法,堅定不移,移風易俗。在經過一番新舊對決、善惡較量、真假分辨之後,秦國信心大增,國力大增,軍力大增;先大敗楚國,再征服魏國,一舉奪取百座城池千里土地。商鞅死了,真理永存,誰也不能遮蔽它的光輝,誰也不能辱沒他的名聲,誰也不能變革他的政策,誰也不能改動他的規定。直到今天,秦國依然因他而強大,因他而富足! 秦惠王得張儀,用其計,攻取三川,西並巴蜀,北收上郡,南控漢中,包括東夷各部、鄢郢一帶;六國合縱屢遭瓦解,各國諸侯紛紛稱臣。 秦昭王得死裡逃生的范雎為丞相,使出鐵腕,痛下決心,罷黜弄權的禳侯魏冉,驅逐霸道的太后華陽君,鞏固了王室,強化了政權,杜塞了私門,清除了隱患,於是一步步逼近列國,一點點蠶食諸侯,即成秦國今日威嚴之景象,明日輝煌之帝業! 這一切,概括來說,先王博大英明,客卿功不可沒。 原諒我的不敬不恭,我現在要拿大王你來就此做個說明了。你擁有崑山美玉,進而擁有隨侯的明珠,卞和的寶玉,以致你身掛明月珠,腰佩太阿劍,座下纖離馬,空中翠鳳旗,沒有一件產自秦國,而你為何又如此地歡喜不已,愛不釋手。 那麼按照你驅逐秦國客卿一律棄而不用的觀點和做法推論,異地的夜光珠璧就不能用來裝飾宮廷了,南方的犀角象牙就不能拿來玩味欣賞了,鄭衛的美女就不能進駐你的后宮了,天下的駿馬就不能養在你的馬棚了,江南的金屬就不該製成秦國的器物了,西蜀的顏料就不能染成秦國的丹青了。 再進一步說,裝飾著宛玉的簪子你就不能別了,鑲嵌著珠璣的耳墜你就不能戴了,綢絹織成的美服你就不能穿了,錦繡製成的飾物你就不能用了,那麼包括嬌嫩美豔的趙國女子,你就不能讓她們賞心悅目地侍立在你的兩側了。 可憐再聽聽秦國地道的音樂吧,敲擊著陶瓦罐,叩打著土酒樽,彈著竹箏,拍著大腿,嗚嗚地唱歌,一直以來用來愉悅心靈快樂精神;而現在還能聽到麼?聽不到了。我們現在所能聽到的是《鄭聲》、《衛聲》、《桑間》、《韶樂》、《虞樂》、《武舞》、《象舞》等古樂演奏的悠揚的旋律悅耳的歌唱。 這些音樂都是外國的啊,是什麼竟使秦國摒棄了本土的傳統接受外來的娛樂,並無不為之幸福地享有和沈醉。而在用人的問題上卻大不相同了,真是令人瞠目結舌,毛骨悚然。不論是非,不問曲直,不講功過,不辨青紅皂白,非秦人一律驅逐統統滾蛋捲鋪蓋走人;難道秦王只看重女色、音樂、珍珠、美玉,而輕視經國的人才麼?這不是兼併諸侯的策略、統一天下的手段! 土地遼闊,才有糧食的充足;國家廣大,才有人口的眾多;軍隊強盛,才有士兵的英勇。因此,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卻眾庶,故能成其德。土地不分遠近,才有四季豐滿;民眾不分內外,才有幸福降臨。這就是過去五帝三王成就一番大業立於不敗之地的最根本的原因啊。 你現在驅逐賓客,就是在幫助敵國;排斥人才,就是在發展諸侯;拒絕遊說,就是閉關鎖國,讓天下所有胸懷抱負的仁人誌士聞信不敢向西,卻步不敢入秦,從另外的意義上說,這是藉兵器給敵人,送糧食給盜賊。 不是秦國生產的物品,值得珍貴的很多;不是秦國的士人,誠心效忠服務秦國的也很多,怎能一概驅逐,全部趕走。當他們都成了其他諸侯國的座上客,棟樑才,而秦國因此變得國內空虛外部又結怨於諸侯,秦國便將有大危險,大危機,大危難! 秦王幾乎是一氣讀完李斯的這篇文采飛揚、激情縱橫、字字珠璣、滿紙生輝、邏輯嚴謹、美輪美奐的《諫逐客書》,他已預感到這是一篇千古不朽的經典佳作,一邊讓史官將文章加以珍藏,一邊下令收回他的逐客令,派人趕快去追趕已經走了的李斯。 驪山腳下,李斯微微笑了。心下想,我就知道秦王會把我追回來,我就知道必是這個不出所料的結果,因為機會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的。李斯復入咸陽,官職升為廷尉。這之後,李斯全力助秦,在勢不可擋所向披靡全面推進秦統一天下的宏偉大業中,李斯盡顯其人生的光華,終於在秦朝建立後,一躍攀上了官品的頂端,做了大秦帝國的丞相。這個不放過任何機會的河南上蔡的小吏成了一個時代糧倉裡最大的一隻老鼠、老鼠王! 竊符救趙之後,魏王知道了信陵君不僅盜取了他的兵符,還假託他的命令殺死了魏將晉鄙,十分惱怒,信陵君自然是不敢再回魏國了,就與他的門客滯留在了趙國。趙王和平原君商量,準備賞賜五個縣給信陵君以表示對他的感謝。信陵君聽說後,不知怎麼竟有些按捺不住心中的興奮和喜悅了。五個縣,對一個享盡一生榮華富貴的魏公子來說,倒不算什麼,他是否覺得這五個縣在說明著他的成績,證明著他的功勞,於是臉上陡然增添了些許驕矜和傲慢。最後,還是他的那些門客毫不客氣地對他提出了警告,說事物有的不可以忘記,有的不可以不忘記,這其中的辯證關係用在公子身上,就是說,別人對公子的恩德,公子是不可以忘記的;而公子對別人的恩德,公子是不可以不忘記的。公子救趙,對趙國來說,你是功臣;公子竊符,對魏國來說,你是罪臣,你有什麼驕傲的呢。 信陵君最大的好處就是為人謙虛對人尊重,聽了門客這麼一說,滿臉羞愧,無地自容,從心上開始檢討責備自己,待趙王躬身為其打掃台階,迎候信陵君並引領他走上西邊的台階時,信陵君謙讓地側身從東邊的台階上去。之後,趙王陪其飲酒,公子便一直懺悔自己的罪過,謙恭得讓趙王直到散席的時候,也沒敢說出賞賜五個縣的事兒。 在邯鄲閒居,信陵君得知了趙國有兩個隱士,一個叫毛公,隱於賭徒之中;一個叫薛公,隱於賣漿之家,信陵君便開始四處尋訪,要與之一見。誰知這兩人是真隱士,聽說後,故意躲著不見。平原君對此嗤之以鼻,對夫人說,我一直以為你的弟弟天下獨一無二高潔超拔,在我心中是個完美的君子形象,而現在他竟去與賭徒賣漿者同流合污,真是辱沒了公子的名聲。夫人就把這話學給了信陵君聽,信陵君聽後大為震恐,說當初我聽說平原君賢能,心生無限崇拜,故冒死有負魏王竊符救趙,原來他所謂門客三千,不過用來裝飾門面罷了。我現在就離開他,平原君這樣的人實在不值得我留在趙國,與其交往共事。夫人就把這話學給了平原君聽,平原君聽後先是大驚失色,然後羞愧難當,當即脫帽去信陵君處向其檢討謝罪,求他饒恕,並百般挽留,說就算是給他一個面子。 信陵君最終還是勉強留下了,但這件事情對平原君來說,卻產生了明顯的負面效應和嚴重影響,因為他的門客聽說了這件事後,竟有一半人義憤填膺離開了他,投身到了信陵君的門下,且在臨走的時候,望瞭望他們的平原君,一臉鄙夷的表情。 信陵君留居趙國十年,不得魏王的原諒,難以歸去,這讓他在趙也每每傷心,又百般聊賴,幾近頹廢。這時候,從來就沒有忘記他的秦國因他在趙,便舉兵攻魏,經人屢屢勸諫,魏王在情急中終於答應讓信陵君回國。不曾想,這卻讓一向謙和的信陵君突然憤怒了:由於魏王的固執,讓他客居在趙寄人籬下長達十年;如今魏國有了危急,便派人來接我回,完全不是出於情願,那麼魏王心中還是沒有我信陵君。臉一黑,對門客說,有誰敢替魏王使者通報的,處死!門客便誰也不敢去說了,一來信陵君態度蠻橫堅決;二來他們當初也是隨信陵君背棄了魏國留在了趙國的,他們和信陵君一樣知道回魏會是怎樣一種結果。這時那個隱於賭徒之中的毛公和那個隱於賣漿之家的薛公就來了,對信陵君說,我們倆是聽說公子已備好了馬車行裝要回魏國去了,特結伴前來為公子送行。 信陵君說,一派謠言! 二公說,秦兵正夜以繼日地瘋狂攻打魏國,你沒聽說? 信陵君說,聽說了,我在趙十年,已為趙人,秦攻魏與我有什麼關係。 二公說,大賢大德聞名天下的魏公子,這話你也說得出口麼,你竊符救趙功高蓋世,你竊的是誰的符,你用的是誰的兵,你與魏國沒有關係?公子在魏納賢養士,門客濟濟,供給居所衣食家養俸祿,那流水一樣破費去的無數錢財當初是誰資助給你的,你與魏國沒有關係?你故國先王祖宗父母埋在哪裡?你魏家的宗廟祠祀又設在哪裡?你與魏國沒有關係?如今秦一旦滅魏,毀宗廟,掘祖墳,你作為魏人的子孫有何顏面苟活在趙,你與魏國沒有關係? 二公話沒說完,信陵君就坐不住了,二日便去向趙王說明理由準備告辭,趙王一番權衡,知恩圖報,發兵十萬給信陵君,並授以上將軍印,讓他回去救魏。信陵君一邊率兵出發,一邊讓他的門客火速去各國送去他的求救信。信陵君相信憑著他的人格魅力,相信他在當時的列國中是有著強大影響力和號召力的,果然,燕、韓、楚接信後,都迅速發兵救魏。 時秦兵大將蒙驁一支圍魏郟州(今河南郟縣),大將王齕一支圍魏華州(今陝西華縣),信陵君覺得與這兩位他欽佩的將軍直面相逢強打硬拼,那就太沒有自知之明了。經過竊符救趙之後,他體會到了戰爭打得首先是實力,然後才是以實力為依託的戰略和戰術,而不是心情,更不是激情,所以他需要考慮一下了。 郟州和華州相距五百里,秦兩支軍隊很難照應,要以其可能的顧此失彼,先給他擺出分而攻之進而分而殲之的架勢,再聲東擊西打它個時間差。也就是說以他信陵君的名聲大舉圍攻蒙驁一支的郟州,而實際用全部兵力全力攻打王齕一支的華州,華州若不保,郟州當自解。於是,讓楚國援兵與魏兵合為一起抗擊蒙驁,且在大營中遍插信陵君的旗號,而信陵君率趙十萬軍,與燕、韓援兵前去攻打圍華州的王齕。 在到了華州之後,信陵君又遲疑了一下,把地圖拿了出來與諸將領進行了一番仔細的研究,斷定秦必從渭河運送糧草軍餉,至華州需經少華(陝西華縣少華山);而少華山深林密,可發兵渭水竊其糧餉,而王齕得信後肯定去救。這樣,便可伏兵少華山兩側,進行突然襲擊,如果成功,下面的仗就好打了。後來戰事果如此番安排好的一樣,王齕一得知信陵君來救華州不戰,卻抄後路去渭水竊糧,趕快親領大兵前去援救,剛到少華山,一軍閃出,大旗上寫著“燕相國將渠”,一番混戰;又一軍閃出,大旗上寫著“韓大將公孫嬰”,再一番混戰,王齕懵了,那個詭計多端的信陵君所率的十萬趙軍在哪兒呢。正琢磨呢,便有兵士來報說渭水糧船已被趙軍掠劫。王齕更懵了,他不知是回華州,還是與燕、韓二軍戰,抑或殺出重圍,直接去渭水奪糧。正猶豫間,少華山上一聲號令,兩側伏兵竟潮水般湧捲而下,有人大喝,信陵君在此,王齕來降!王齕徹底懵了,且戰且走,且戰且不知往哪兒走,一時間,秦兵大亂,死傷數万,餘一路往臨潼關逃去。信陵君象徵性地追至關前,立即折回,直奔郟州。郟州蒙驁已得知了王齕兵敗的消息,迅速撤離,路上正遇信陵君等,又一番混戰,蒙驁雖勇謀,勢丟了,氣沒了,心亂了,奪路而逃,直奔函谷關里去了。 信陵君率燕、趙、韓、魏、楚五路人馬追至函谷關,並在關前安營扎寨,耀武揚威,氣焰囂張,不過也是像徵性的,倒也把個蒙驁嚇得緊閉關門,不敢出來應戰。最後信陵君看聲勢鬧得差不多了,一路軍歌嘹亮號令震天凱旋而歸。 此一戰,讓信陵君再次威震天下,大家都以為他是大軍事家了,攜重金前來購買他的兵法,並請他簽名售書;而信陵君也以為自己真是大軍事家了,便把自己打仗的點滴經驗和感想讓他的門客總結歸納整理概括,竟有二十一篇之多,還繪了兵陣圖七卷,起了個名字曰:《魏公子兵法》,市場火爆,銷路不錯,信陵君想必也發了一筆意外的橫財。而讓人眼紅的還不止是那點橫財,人家名利雙收,這一回魏王即使畏公子之賢能,也不敢不任公子以國政了,魏王拜信陵君為上相,因為你看那個勢頭,不拜大概是怎麼都說不過去了的。茲後,魏國大小國政,皆由信陵君決策。 王齕、蒙驁兩個敗將回去後向秦王請罪,秦王說,你們對於秦國功大於過,況勝敗乃兵家常事,請什麼罪,就原諒了他們。秦國的君王較之其他六國,好像有一個很好的傳統,一兩次戰役或戰鬥的失敗,及至如此次有點嚴重損傷的失敗,他們對敗將也一般不怪罪不埋怨,輕易不責罰不深究,而是全面看待一個人的功過,評價一個人的是非,並與他們一起坐下來客觀總結教訓商量對策。這一次商量的結果認為,信陵君的名聲與名望太大了,以致在六國中形成了一種名人效應,有著強大無形的對天下的影響力和號召力;而之於秦國,則是眼中的釘,肉中的刺,一天不拔出來,秦國渾身都難受,那麼,必須除掉他!而從現實信陵君與魏王微妙非常的君臣關係來看,秦王認為似可用秦國慣用的離間計。因為信陵君竊符救趙假命椎殺晉鄙,原是有罪於魏王的,現在任用為相,魏王多半是出於被迫和無奈。可從賄賂收買晉鄙門人餘黨開始,讓他們在魏散佈流言,說諸侯崇拜信陵君之能,要一致推舉他取魏王而代之,魏王一定會在信陵君的問題上有一個考慮和態度,然後秦再見機行事。一旦去了信陵君,諸侯合縱就群龍無首成了一幫烏合之眾。 奇怪的很,還是秦一使人散佈流言蜚語,離間計便有效果。接著秦王就派了使者帶了禮品,一次又一次地公開隆重地向信陵君即任魏王表示祝賀,信陵君知是秦人設計的陰謀,但也被弄得哭笑不得十分煩惱。之後,魏在秦做人質的太子,秦答應讓他回到魏國,也向魏王說信陵君有專權圖謀。 眾口鑠金,積毀銷骨;群邪所抑,以直為曲,唾沫星子也能淹死人啊。信陵君生活在無處不在的謠言的陰影裡,而名人所存,謗之所歸,信陵君有口莫辯有苦難言,到了這個時候他也不想辯了也不想說了,事實上是他向誰辯解向誰說明去!於是主動退了兵符,交了相印,辭了職位,突然一股冤屈的血火隱忍在焦灼的胸口,成了他再也吐納不出的生命鬱悶了,歷史和我們將大驚失色——信陵君轉身,走向墮落。他開始和門客們一起狂食狂飲狂放狂歡,飲濃烈的酒暴烈的酒不勾兌的酒,通宵達旦;然後淫亂縱慾於女人中間,盡情地享樂,無度地發洩,他在蹂躪女人也在蹂躪自己蹂躪最後的戰國。像信陵君這樣的人,一旦放縱墮落起來,他比任何人都超乎尋常出類拔萃登峰造極有過之而無不及! 狂飲狂放縱慾無度四年之後,公元前二四三年,信陵君死於酒精深度中毒。據說孟嘗君得知後哭泣不止,哀痛過度,也傷心而死。還據說信陵君的門客有百餘人為其自刎,也隨公子一起而去了。 信陵君華陰道大破秦軍,被拜為魏相後,朱亥也免罪獲赦,被信陵君用為偏將。在秦使離間計之前,秦派使者至魏與魏重新進行關係修好,並邀請信陵君去與秦王會面,想在其入關後就把他殺掉。信陵君哪肯上當,便與魏王商量,讓朱亥代替他為魏使,去秦答謝。秦王一看信陵君未至,朱亥來了,進而知道這個朱亥就是那個椎殺大將晉鄙的朱亥,驚世駭俗,忠誠勇武,秦王覺得雖然信陵君沒來送死,但他給秦送來了一個人才,他可不能讓這個難得的人才朱亥走了。他要賞他食邑,封他官職,沒想到朱亥堅辭不受。秦王笑了說,果然是個強硬的人。轉而惱了,說我要看你有多麼強硬!於是派了人去把朱亥關在了老虎圈裡,那斑斕猛虎一躍向朱亥撲來,朱亥先側身躲過,待那老虎轉身欲再撲來時,朱亥憤怒大喝一聲,我乃朱亥,畜生何敢無禮!說完兩眼已瞪成暴突眥裂的兩個血盞,嚇得那老虎先是本能地有了一個動作的停頓,定睛看了看,突然臥下,索索顫抖,不敢再動。 秦王讓人把朱亥放出,老虎圈裡那驚心動魄的一幕,讓秦王越發下了決心不放他回國,一是秦王的確看中了朱亥是天下難尋的忠誠勇士;二來秦王覺得這樣一個人回魏後,其勇力與信陵君的智力合為一處,更是無人能敵了。再派人去說,誰知這朱亥軟硬不吃,秦王就無計可施了,令人把朱亥監禁起來,不再供給飯食,堅決讓他屈服。 朱亥血性,呼天搶地,說信陵君,看來我此生不能再謝你的知遇之恩了,只有以死報之!說完憤然發力,一頭向屋中的柱子上撞去,意外的是柱子被撞斷而朱亥毫髮未損,無奈,他只能用手掐斷自己的喉嚨,絕咽而死。 前文提到五國合縱聯合伐秦,雖然沒有成功,但呂不韋心裡不舒坦了,認定五國伐秦,主謀是趙將龐煖,乃使蒙驁與張唐率兵五萬伐趙。三天后,心下不安,使長安君成嶠與樊於期再率兵五萬作後續支援。當時就有人對呂不韋說,長安君年齡太小了,怕是不適合做大將吧。呂不韋別有用心地說,你們不懂。 秦先遣部隊與趙軍在堯山(今陝西蒲城東)大戰,秦軍戰敗,秦將張唐在奮力突圍中險些送命。蒙驁就讓人去屯留(今山西上黨西北)催駐紮在那裡的長安君和樊於期率領的五萬後續部隊趕快進發。長安君成嶠是個十七歲的少年,接到來報,一臉著急,找樊於期商量,說我們趕快去吧。樊於期說,傻孩子,你懂什麼,你知道今秦王政是誰的後代麼,是呂不韋和太后的兒子。我們大秦國是個假王,孩子,你才是真正先王的骨血!這些事你長大了自然就會明白了,所以你應該知道這次為什麼丞相呂不韋讓你為將率兵伐趙。你對他們構成了無形的威脅,你終究是他們的心腹之患,他要藉此次機會徹底除掉你啊,孩子!這次我們一旦伐趙兵敗,呂不韋就找到了一個無懈可擊的理由,追究你的責任,輕則削職,重則刑誅,那秦國就真是呂氏的天下了。長安君便問現在怎麼辦,樊於期說,反! 隨後,樊於期草就了一篇檄文,將呂不韋等篡權謀國的秘密陰謀公佈於眾,軍中嘩然。秦王見檄文大怒,呂不韋暗自笑了,拜王翦為大將,一次發兵十萬,討伐長安君。而這時進退不得的蒙驁得知秦援兵已反,與張唐商量如何應付目前這複雜的局面。伐趙無功,長安君又反,無論如何都脫不了乾系,只有一條出路,那就是撤軍搶在王翦之前平定長安君等叛逆之賊,否則是怎麼都說不清楚了。遂下令班師,將五萬兵馬分為三路,蒙驁親自斷後,以防趙軍追擊。誰知趙軍早就得知了蒙驁撤兵的消息,點精兵三萬,迅速埋伏在了太行山中秦軍後撤必經之地的道路兩旁,直到秦軍大部過去,剩蒙驁在後,三万精兵一起殺出,箭如雨下,蒙驁還沒反應過來,前胸後背已被萬千箭鏃穿透,與胯下坐騎一起轟然倒下。 王翦率十萬兵至屯留,一看,情況和他來時的預測有很大的出入。長安君與樊於期在屯留已招當地丁壯擴充軍隊,另佔有三城,大致估計了一下,決不下十五萬兵馬;而且樊於期血性驍勇,心火旺盛,銳不可擋。王翦覺得硬拼一定不是個好辦法,他需要換一種思維了。王翦把大小將領叫來問誰和長安君熟悉。有末將楊端和站出來,說他原就是長安君門客。王翦說那好,我寫封信,你給我送給長安君。並安排說我馬上發兵三路一起攻城,你混入敵軍中,乘亂進城。其實這個楊端和原就是屯留人,輕車熟路,很快就乘亂混進了城去,躲藏在了他認為比較可靠的親戚家中。楊端和是個有腦子的人,前幾次你來我往的攻城戰鬥中,他沒敢輕易去見長安君,只到攻城攻得長安君和樊於期都有些支撐不住了,且有二城已被秦軍收復,他才乘那天樊於期率兵出城交戰的當兒,悄悄潛入長安君的屋裡。一臉少年焦慮的長安君見到楊端和,一看是舊時的門客,有一些莫名的驚喜,問你怎麼到這兒來了? 楊端和說,我為你焦慮不安。 長安君說,你為我何故焦慮不安? 楊端和說,你怎麼就這麼幼稚啊,聽人縱容,腦子一熱,就反了。秦之強盛,令六國膽寒;你佔據一座孤城,依靠一點正義,喊出一聲感慨,怕是也要一敗塗地,你怎麼能幹這種傻事啊。 長安君說,樊於期的主意。 楊端和說,樊於期,匹夫之勇,不計後果;你是秦國王孫,貴族血統,也不計後果? 長安君說,那我現在該怎麼辦啊? 楊端和說,王將軍讓我捎來一封信給你,他也是知道你年少無知,缺乏思考,完全是受了樊於期無稽之談的迷惑和誘惑,王將軍以為你當下只有一個選擇,那就是不待猶豫,反戈一擊,殺樊於期,將功贖罪。 長安君說,樊於期是個忠臣、良將、勇士、好人,我怎能下得下手去。 楊端和說,你雖年少,但你是個男人啊,如此仁慈善良,優柔寡斷,你怎能經營一番大事,成就一世大業。臣楊端和告辭了,你好自為之! 楊端和這是用了個激將法,目的是對長安君進逼,讓他沒有退路,迅速做出決定。長安君果然一聽說他要走就有點急了,說你不能走,就留在我這,至於殺樊於期,你讓我再想一想。 楊端和是個有腦子的人,是個很有腦子的人,在這瞬息萬變情勢危急的非常時期,他是不會讓長安君在那裡想一想的,他便要長安君一起登上城頭觀雙方交戰。恰這時樊於期在秦兵的圍追堵截中逃奔城中來,高叫讓人開門,楊端和突然來了靈感,拔出劍來,緊貼著長安君的身旁,厲聲喝道,長安君已決定棄城投降,樊將軍請自便了。長安君令,有敢擅自開門者,斬!這時不知楊端和哪兒弄來的降旗已舉在手中,也不知楊端和哪兒弄來的那麼多他的親戚也都一起把降旗舉在手中,長安君一看,一切都已經由不得他了,嘆了一聲,只有聽天由命。樊於期在城下也嘆了一聲,扶不起來的軟包。他由希望到失望,由失望到絕望,由絕望到無望,罷了,我只能也去了,急急策馬,往燕國的方向奔馳而去。 屯留告破,一城人盡被屠戮,長安君被暫時幽禁在館舍,等待發落。秦太后撐著老臉去求情未準,又求於呂不韋去說,呂不韋只奸笑了兩聲,秦王越發怒不可遏,命王翦立即把長安君斬首示眾,還未斬時,長安君便已經知道了,取了身上的一截衣帶,自縊而死,最後表現了一個少年的悲壯和勇烈。於是我們看到,一個少年童貞的身體凋零在一個時代血腥的空中,瘦弱、稚嫩、單薄,像樹葉一樣輕盈。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