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中國歷史 鐵血戰國

第15章 第六章老子天下第一

鐵血戰國 峻峰 8206 2018-03-16
在戰國時代,除了稱雄的七個大國外,宋、衛兩個在夾縫中求生存的國家讓人忽略它們的存在。其中的宋國,其始祖是煊赫有名的微子,為殷商時代的貴族,帝乙的長子,商紂王的同胞兄弟。 我們知道,商紂王是中國歷史上著名昏君,窮奢極欲,暴虐無道,導致眾叛親離,國勢江河日下,叔父箕子勸諫,紂王不聽,箕子無奈裝瘋賣傻去當奴隸;王子比干勸諫,紂王發怒,殺了比干,還剖開比干的胸膛,驗證聖人的心是不是有七個孔;王子微子也屢屢勸諫,同樣不被採納,微子就絕望了,逃亡出國。不久,周武王姬發滅商,微子自縛銜璧乞降,周武王親自上前為他鬆綁,恢復其爵位,後封於朝鮮。至周公旦平定管叔、蔡叔武庚叛亂後,周成王封微子於商族發祥地商丘(今河南商丘),以示不絕殷商之祀,國號為宋,爵位為公。

作為周初重要的封國之一,自始至終,宋國就沒有興旺過,顛簸坎坷,內患外亂,一路走向衰弱。一個原因是,宋國地處中原,強鄰環繞,豫東平原,無險可守,頻繁的戰爭給宋國帶來了無窮的災難;另一個原因是宋國彷彿沒出現過一位有王者氣象或傑出才能的執政者,故而因循守舊,不思進取,以致衰敗到為一個時代甚至忽略不計的地步。 也有曇花一現的時候,譬如現在要說的宋康王時期。 宋康王,宋闢公之子,他母親懷他的時候,夢見一個叫徐偃生的人來投胎託生,便給他取名叫偃。偃生得殊異、怪異、奇異、特異,與一般人不同,其身高九尺四寸,臉寬一尺三寸,眼睛像一對五百瓦的白熾燈泡,滿面放射萬丈神光,手指伸屈如鐵鉤一般。如此大的身高體積,他看一般人都若螻蟻,彷彿他的鐵鉤大手對他們只須輕輕一捻,便無不粉身碎骨。

其兄剔成為宋國太子,偃高大的身軀往他跟前一站,說:你是讓我攆走你,還是讓我捻死你。當然最後是既不用攆,也不用捻,剔成知趣,自己走人。攆走剔成,偃就用袖子撲了那座位上面的灰塵,一屁股坐了上去,壓得椅子吱吱亂響。之後,有人去掏一小雀鳥的窩,窩裡竟是蟒蛇的卵,而卵中是一凶悍的鷂雛。這是一個奇怪的事件,那人便把它獻給了宋王偃,偃召太史來布卦占卜,太史說,小而生巨,必霸天下,就是說小雀而生大卵,顯而易見,這是反弱為強,它預示著大王有帝王之業霸王之象。宋王偃被太史說得熱血沸騰,心想這正合我意,現在這諸侯中沒有比宋更弱的了,和人家一比,我這個王當得真丟人。而振興宋國,舍我其誰! 這一枚奇異的鳥蛋,無疑是為偃的精神下了一副猛藥,偃大受鼓舞。於是躊躇滿志,大顯身手,盡招國內壯丁,親自指揮訓練,不日,竟得精兵十萬!

要軍隊就是要打仗,於是,東伐齊,取五城;南敗楚,拓地三百里;西戰魏國,又取二城;其間還滅了一個小國滕(今山東滕縣西南)。秦是打不過的了,便派使者與秦友好往來。這一折騰,宋國迅速強大,竟與齊、楚、韓、魏、趙幾個大國不分高下了,一躍跨入戰國先進行列。這時,偃的那張大臉更是神光煥發,自謂天下英雄,無人與之匹敵,遂深有感觸,說果如太史所言耳,我有帝王之業霸王之像也。於是,在上朝的時候,就讓文武百官叩頭而拜,山呼萬歲萬歲萬萬歲。堂上一呼,堂下齊應,門外列隊排如長陣的兵卒侍衛也一起跟著喊,十幾里地之外都能聽到,整個宋國每天都在萬歲萬歲萬萬歲的喧囂澎湃聲中,排山倒海,天地迴盪。 要說,這之前,偃還是有所作為的;而這之後,他就野心膨脹患了精神狂妄症,不知道自己是誰了。偃讓人做了個皮囊,盛滿牛血,懸於高桿上,偃挽弓用箭射之。箭鏃連發,穿透牛皮血囊,血雨滿天飛灑,地上一片血腥。偃藉此讓人對外散佈流言蜚語,說可不得了了,我們大王射天而勝,射得老天血雨橫飛。

偃人高馬大,身寬體胖,酒量驚人,打遍天下無敵手,他讓大臣們整夜整夜地陪他一起狂吃海喝,尋歡作樂。大臣們想不想喝,會不會喝,能不能喝,你都要喝,不喝就命人拿酒灌他。以致到後來,那些酒量小的酒量大的,一聽偃要他去陪酒,都腿肚抽筋,渾身篩糠,五臟俱焚。大臣中也有好酒量同時也有好膽量的,拼了性命紅著眼睛公牛似的,要與偃輪番斗酒,大戰五百回合,拼它個你死我活魚死網破!偃無賴得很,就暗地里安排親信把他喝的酒換成白開水,這樣,他自然是怎麼喝也喝不醉的,而不知內情的那些莽漢還在那里天地浩然氣沖鬥牛一碗碗地齜牙咧嘴把那辣水往自己肚子裡灌,最後一個個匍然倒地呼爹喊娘哇哇大吐表情呆痴還在傻乎乎地想,咳,這就怪了,大王咋就喝不醉呢?偃藉此讓人對外散佈流言蜚語,說可不得了了,我們大王飲酒神仙量哩,飲百天不暈,喝千石不醉。

偃更厲害的事情是其性功能強大超越,又喜與女人為淫樂,據說一夜能禦數十女而不疲軟,似乎已經不是人了。偃藉此讓人對外散佈流言蜚語,說可不得了了,我們大王身強力壯幹勁沖天,精神非常人能比,且從不倦怠。 射天而勝,千石不醉,百戰不殆,只這麼一散佈,一謠傳,一神話,偃就完成了天下人對他的個人崇拜。這興許是一個國家的心理戰術,讓世人知道對付偃這樣殊異、怪異、奇異、特異之人,你恐怕要認真考慮考慮了。 三月小陽春,偃這種精力過剩的人,是不會讓自己老老實實待在暗無天日的王宮裡的。於是叫了幾個走卒,懷著他似乎永遠都不衰減的好興致,去野外踏青郊遊。不著意間,他看到了一片風景——青青桑園間有一美麗少婦在燦爛春陽下採摘桑葉,纖纖素手如鳥雀翅羽在綠葉上翻飛。偃看得熱血沸騰驚心動魄,就癡呆在了那裡。回去後就大興土木,在離桑園不遠的地方,修建了一座青陵台,他就滿懷一腔癡情,每天在青陵台上遙望那桑園間的青青少婦。像偃這樣的人,一旦沉迷於眼前的這個采桑的女子,他就會像當初訓練軍隊一樣,全力以赴,死去活來,十頭牛也拉他不回。

偃知道他這樣天天看,只能使心靈的痛苦與日俱增,而於事無補,他便突然像一個普通人那樣前去那婦人家拜訪,才知道那婦人原是宮內勤雜工韓憑的妻子息氏。偃知道只這樣暗戀、追慕和遙望終還是不能解決問題,乾脆把事情攤開了說,成就成,不成也就罷了,省得這樣牽腸掛肚肝腸寸斷的,我本來就不是這種性格!於是他就派了人去直接給韓憑說去,讓他考慮國家和領袖的利益,把妻子獻給大王。韓憑回家後吭吭哧哧了半天,終還是向妻子說了,息氏湧了一股眼淚,口中吐出一首詩來:南山有鳥,北山張羅;鳥自高飛,羅當奈何。 偃聽了韓憑的複述,知道這只美麗小鳥樣的少婦要遠走高飛了,不行,不能讓她飛走了。她若飛走了,我的一生將暗無天日,宋國將暗無天日。立即派了一隊人馬去,硬是把息氏從家裡搶奪到宮中。韓憑這個時候才感到自己人格徹底被羞辱毀滅,眼睜睜看著自己的妻子從跟前被人擄走,遂急火攻心,猛轉身朝妻子遠去的方向望去,然後吐血而死。

偃沐浴更衣,春風滿面,攜息氏共登青陵台。偃一臉歉意,解釋說沒想到你夫韓憑會是這種結果,而我對你追慕已久,搶你來宮,也是不得已而為之。我是一國之王,萬民之尊,我能讓人富貴,也能讓人滅亡。說實話,讓我這樣低三下四用瞭如此長久的耐心去追求一個人,你是第一個,也是唯一一個,但願你能理解我的一番良苦用心。如今你夫已死,你也無所依靠,若能屈就於我,我立即立你為王后。息氏湧了一股眼淚,口中吐出一首詩來:鳥有雌雄,不逐鳳凰;妾是庶人,不樂宋王。 息氏吟罷,飛身一躍,在空中劃了一道美麗的弧線,如一片青青的桑葉,從高高的青陵台上落了下去。之後,在她身上找到一封遺書,雲:死後,乞王能賜妾骨與丈夫合葬,黃泉感德,若有來世,妾當以身相報。

偃痛失息氏,欲哭無淚,遂命手下把息氏單葬,與韓墳相望,偏讓他們不能相親。數日後,夜間兩墳竟各生一棵桑梓樹來;又過了一些時日,樹高至三丈許,其枝自相攀連相纏成連理,有鴛鴦一對,棲於枝上,交頸悲鳴,日日不息。 ——這當然都是傳達善良民意的百姓傳說,不是史實。而一向驕縱狂妄的偃,突然覺得自己什麼都不是了,什麼都不能了,萬里江山有什麼用,萬丈豪情有什麼用,萬歲萬歲有什麼用,無奈連一民間弱小女子苦苦相思苦苦追求都終不能得手。偃就變得十分暴虐,放縱情緒,失去控制,沒了人性。每天上朝,備弓箭藏於王座,只要看著有誰不順眼、聽著有誰說話讓他感覺不舒服的,就取出箭來,當朝射殺。曾一日之內,射殺景成、戴烏、公子勃三人。大家都噤若寒蟬,不再說話。

這邊偃正為情所困,為情所怨,為情所瘋,那邊卻打得正熱鬧。 公元前二九三年,魏、韓奉周王之命,合縱伐秦,秦使大將白起迎之,大戰於伊闕(今洛陽龍門附近),全殲魏、韓精銳二十四萬,俘虜韓將公孫喜,得武遂地(今山西臨汾西南)二百里;乘勝追擊,又取河東魏地四百里。秦以不可抵御之勢威武雄壯地向中原推進。秦昭王異常興奮,覺得這是自己實力的檢驗,心中便有了底氣和把握,什麼一統天下,現在就可以別立帝號。又想了想,六七個國家,就我一家稱帝,唯我獨尊,是不是有點恬不知恥了。不行,齊湣王那傢伙的野心比我還大呢,索性讓我們倆一塊稱帝。那麼我就是西帝,分管西方;湣王是東帝,分管東方,兩家聯手,平分天下,便派人去和齊湣王說。

這消息來的太唐突,齊湣王沒有思想準備,反复想有點大喜過望,承受不了,便去問孟嘗君。孟嘗君態度堅決,極力反對。齊湣王不死心,再去問蘇代,蘇代說:秦不讓其他國家和它一塊稱帝,獨獨看上了齊國,說明齊國在他眼裡有相當的分量;你要拒絕,怕是秦昭王會不高興;你要答應,你就把其他諸侯得罪了。蘇代說,我倒有個主意,你不如先答應他,但對外暫不稱帝,先讓秦稱。名義上是對秦敬重,實際上是讓天下人憎惡他。果然西方那幾個國家真都歸服了他,你再在東方稱帝也不遲。齊湣王覺得還是人家蘇代有水平,把問題看得準、想得遠、做得妙,繼續請教蘇代,說:秦要和齊一起聯合伐趙,你說伐不伐?蘇代猶豫了一會,說:無緣無故,憑什麼去伐人家趙國。況且伐趙很明顯只對秦有利,齊從中什麼好處都得不到。然後說,伐趙不如伐宋。理由是當今宋國,自從宋王偃一心想要的那個女人息氏死後,偃就一蹶不振,隨後變態,暴戾乖張,慘無人道,民不聊生,怨聲載道。天下稱偃為桀宋,宋人就盼著等著其他國家去解放他們。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得其地易守,得其民可臣,又有除暴安良之名,天下鼓掌稱快,此乃湯武之舉。 齊湣王聽後高興了,依其計,對秦受帝號而不稱,婉拒伐趙之請,為攻宋做準備。秦昭王哪裡知道,就轟轟烈烈在西方自立帝號,過了兩個月,見齊沒一點動靜,遲遲不對外稱帝,才知齊湣王這個小混蛋耍了他,也覺得沒什麼意思了,便又自免帝號,不再稱了。 待一切準備停當,齊便聯合楚、魏一起伐宋,秦昭王不願意了,大發雷霆。齊湣王自然又求助於蘇代,蘇代便隻身去了秦國,見了秦王,上來就為齊國伐宋向秦昭王表示祝賀,弄得秦昭王一頭霧水,問齊去伐宋,何故向我祝賀? 蘇代說:齊國是什麼東西,你不知道?既貪婪又強暴,它約魏、楚共同伐宋,因宋於前曾伐魏、楚,並得其地,故齊邀他們,他們很爽快地就答應了。但他們糊塗,齊伐宋後,下一個肯定伐魏再伐楚,那時魏、楚必求之於秦。你這是損一宋而坐收魏、楚兩國也。這麼好的事情,我怎麼不來給你提前祝賀啊。 秦昭王說:那你的意思是說我不去救宋了? 蘇代說:萬不能救,宋王偃慘無人道,民怨沸騰,天下都巴望著它趕快滅亡。都不去救他,單單你去,你這是往自己身上潑髒水,天下人會把對宋的怨恨和憤怒都一起轉向秦國。這麼愚蠢的事情,會是大王你去幹的麼。 秦昭王說:我覺得你好像是蘇秦的弟弟? 蘇代說:那是史書的記載把我們弄錯了,我本來是蘇秦的哥哥,這大概與伐宋沒什麼關係吧。 秦昭王說,隨便問問,我就覺得你們兄弟幾個的舌頭都是從哪兒弄得優秀遺傳? 蘇代說:一窩老鼠,臭味相投。 靠了蘇代三寸不爛之舌,齊、魏、楚順利實現聯合,一起伐宋,而宋王偃也最後一次表現了他本性的狂妄自大。而伐宋如何伐之,齊將韓聶、魏將芒卯、楚將唐眛三人坐在一起,需要商議一下具體的戰略對策。唐眛以為偃向來有驕縱狂妄的毛病,不如以弱誘之,讓他狂妄自大到底。芒卯覺得偃曾取城奪地於我們三國,那裡都是我們國家的原來的臣民;不如擬一檄文,列舉偃的罪狀,廣泛宣傳發動,他們肯定會自發組織起來,反戈一擊。於是三位將軍商量後便絞盡腦汁,東拼西湊,竟給偃列舉出了十大罪狀:一、逐兄篡位,得國不正;二、滅滕兼地,恃強凌弱;三、攻占鄰國,侵犯主權;四、懸囊射天,欺瞞民眾;五、長夜狂飲,不理國政;六、搶人妻女,淫蕩無恥;七、射殺諫臣,慘絕人寰;八、山呼萬歲,狂妄自大;九、獻媚強秦,結怨諸侯;十、慢神虐民,全無君道。 再說偃,親率十万精銳,出城十里安營扎寨,擺開一副與齊、魏、楚三國決戰的架勢。齊將韓聶譴閭丘儉率五千人馬與之挑戰,偃竟不出兵。閭丘儉就令軍士數百人一起登在戰車上,開始齊聲朗誦那篇列舉了偃的十大罪狀的檄文,朗誦一遍,再朗誦一遍,再朗誦一遍,偃受不了了,惱羞成怒,命將軍盧曼上陣迎戰。只戰了幾個回合,閭丘儉敗走,盧曼疾追。偃登高壘瞭望,見閭丘儉兵士一路扔了車馬軍備,狼狽逃竄。隨發出暴徒的狂笑,把如鐵鉤的大手一揮,下令全力進攻。閭丘儉仍然按事先安排且戰且敗且戰且走,而那宋王偃不知是計,殺紅了眼睛,如一頭猛獸,不著一槍一棒一刀一劍,只用鐵鉤大手,連斬齊將二十幾個,兵士百餘。就在這時,有人疾馳來報,說楚、魏二軍抄了宋軍的後路,現正攻打宋都睢陽。偃聽後變狂笑為狂叫,我中計也!急忙掉轉軍隊,回身去救睢陽。行至四五里,斜刺裡殺出一隊人馬,原是齊將韓聶的伏兵,又是一番混戰,到了睢陽城下,拼力殺出一條血路,總算逃進城裡,齊、魏、楚三軍合為一處晝夜攻城不息。 號角連天聲中,齊湣王來了。 事情是這樣的,自從齊將韓聶率軍走後,齊湣王就反复琢磨,知宋王偃乃殊异怪異奇異特異之人,怕是一時拿不下來,拖泥帶水的,會因此發生變故,想想,還是自己親率大軍三萬,前來助陣,以便乾淨利落速戰速決,別一鍋好米做夾生了。 聽說齊湣王來了,驕縱狂妄的偃便徹底絕望。是夜,有戴直護駕出城,至溫邑,追兵殺來,戴直戰死。偃也模仿了那個曾令他肝腸寸斷的青青桑園少婦息氏,飛身一躍,在空中劃了一道醜陋的弧線,自投於神農澗中。他高大的體魄保護了他,偃竟沒摔死,被三軍兵士從澗底血肉模糊地抬了上來,在歷數他的罪惡之後,將其斬首。宋滅,齊、韓、楚三分其地。 齊、魏、楚三家幾個頭兒蹲在地邊上,拿了小樹棍兒,這裡搗搗,那裡划划,就把宋國的地給分了,站起身子,拍了拍手上的灰,然後熱情擁抱揮淚告別。看著魏、楚兩家帶著戰利品滿載而歸的時候,齊湣王心裡不舒服了,呸!伐宋一役,我齊國投入的兵力最多,開支最大,成本最高,憑什麼三家平分,你看他們那喜形於色心滿意足的樣子。不行,我得給他們點厲害瞧瞧,要不我這心裡彆扭。齊湣王就暗使韓聶率兵尾隨唐眛之後,在重丘(今河南泌陽東北)對楚軍進行突然襲擊,然後乘勝追擊,把毫無防範的楚軍打得落花流水,盡收淮北之地。之後齊湣王說我這心裡還他媽的彆扭,又令大兵西攻三晉,把三晉也打得落花流水。 魏、楚說這齊湣王怎麼是這麼個人啊,一點信用都不講,不要臉!不要臉咱們都不要臉,於是魏、楚就明目張膽派使節去秦公開獻媚,秦昭王一一笑納,之後想,這蘇氏兄弟的舌頭生花,魔鬼一樣,三攪兩攪,就從口中吐出一個夢想成真的現實來給你。問題是這齊湣王心裡還挺彆扭,又去找身邊的衛、魯、鄒幾個小國家撒氣,衛、魯、鄒沒看就讀懂了齊湣王氣益驕恣的臉色,委曲求全,對齊稱臣。問題是這齊湣王心裡還是彆扭,我不是光要那一點地兒和那幾個小國家的低三下四,我的目的是想要滅週取而代之,把象徵國家權力的九鼎遷到我們臨淄來;遷了九鼎來,那就有點意思了。 孟嘗君站出來說話了,指出:宋王偃的滅亡,各個國家目前都在討論研究,大王就一點都不進行思考麼。宋因何滅,偃因何死,經驗何在,教訓何在,而又如何自我警醒,引以為戒。這才是你要認真加以總結和思考的,而不是要去做什麼天子。況且周雖微弱,但其位神聖,當今這七個大國百餘年來相互拼爭你死我活,就一條,誰也不敢動週,遷其鼎。那是讓所有人都心生敬畏的一個虛擬,一個像徵,它也許沒有任何實際的意義,但我們不能輕易覬覦它,觸動它。大王在此之前沒有與秦一起稱帝,真是明智之舉,在諸侯國中產生了良好的影響,怎麼這就突然生髮了這個荒謬而且危險的想法。 野心膨脹的齊湣王這個時候可聽不進去這些話了,說當年湯放逐桀,武王伐紂,桀、紂都是當朝天子。我真是悲哀,我想當一回當代的湯武,可誰為當年力助湯武一躍登頂的伊尹與太公來幫助我啊。聽了齊湣王最後一聲對天的長嘆,孟嘗君知道他這只也算是齊國的大兔子名兔子的這個窩怕是待不住了。果然,齊湣王再次收回了孟嘗君的相印。孟嘗君預測,齊國將成為第二個宋,湣王該是又一個偃,遂拍了拍屁股,帶了他的門客,到好朋友信陵君魏無忌那兒住去了。 孟嘗君走後,齊國接二連三出現了怪異的現象:開始天上下了血雨,淋在人的身上,聞之一股惡臭;接著發生地震,地裂三丈,泉水湧出;後來有人當街而哭,只聞其聲,不見其形,人心就有了不測的慌張。大夫皆向湣王進諫,請孟嘗君回,湣王怒而殺之,陳屍於大街之中,於是朝中大臣一下都病了,紛紛告病還鄉,歸隱故里。而湣王還在那里莫名其妙瞎琢磨呢,咋個這些人說病都病了,像約好了似的。 蘇代對天下大勢、未來走向、現實取捨好像沒有他說不清看不透的,而我們對蘇代卻是很難說得清、看得透。說不請還是緣於司馬遷《史記》記載的錯誤,他一錯誤,就把許多蘇代可堪非凡的業績和事蹟錯安在了蘇秦的身上(本書蘇秦一章我還要具體說到),使蘇代在歷史上被遮蔽在蘇秦的萬丈光芒裡了。而事實是蘇代之於齊秦東西對峙群雄並起的中期戰國是一位不可輕易忽略的重要人物,許多重大事件,都有蘇代的參與和決定,他甚至引領和改變著一個時期天下大勢的走向與格局。 至於蘇代過人的機敏和智慧隨處可見,他臨時創作的“土偶人與木偶人”的寓言,阻止了孟嘗君第一次使秦;他創作了“伯樂相馬”的寓言,使自己順利見到了齊王,然後開始了他在齊國成功的間諜活動;他創作的最著名的“鷸蚌相爭、漁翁得利”的寓言,制止了趙國對燕發動的一場戰爭。可以說,蘇代的人品、才華、雄辯力、作用力、影響力,較之他弟弟蘇秦毫不遜色,而名氣卻遠不如他弟弟蘇秦了。既生秦,何生代,蘇代一定也有此說不出的冤枉,就像現在的流行歌曲,蘇秦是首唱,而蘇代聲音再優美動聽,也是翻唱。 讓人看不透則是在滅宋的問題上,他對齊湣王主張既不與秦稱帝,也不與秦聯合伐趙,而是極力建議伐宋,顯然是正確的;之後又去勸說秦昭王不要救宋,顯然也是正確的。但在此之前,他卻堅決阻止燕參與伐宋。 我們知道燕國發生內亂時,蘇代扮演了極不光彩的角色,以致把事情鬧大了,抱頭鼠竄,慌忙逃離,全然沒了士人的風度和做君子的擔當;而在聽說燕要與齊一起參與伐宋的行動後,他就又站出來了,給燕昭王寫了一封信進諫。這封進諫信拋開其他不講,單從信本身看,實在是分析透徹,論點明確,高屋建瓴,充滿思辨,給燕王提出了一整套詳盡的“以秦制齊”的策略。燕昭王看了蘇代的這封信,感慨萬端,就原諒了蘇代,並請他回來,共謀國事,復仇齊國。然而蘇代作為燕的叛臣又在這個時候給憎恨他的燕王寫信,究竟出於什麼目的,懷了怎樣的心態,我們還是說不清也看不透。於是就有人說,蘇代寫這封信的時候,他正輾轉在宋,因此要勸止燕助齊伐宋。在什麼山上唱什麼歌,這一方面反映了蘇代的功利和圓滑,同時也表現了他對他服務的國家的忠誠,所以就看你怎麼看。 除此,蘇代在後來與燕王還有過一次談話,我認為是否可以作為對這個說不清、看不透的蘇代的有意味的註腳。 燕王說:我最不喜歡騙子的謊言了。 蘇代說:我們老家週地人最看不起媒人,因為她兩邊說好話,到男的家說那女子漂亮,貌若天仙;到女的家說那男子富有,家累千金。大家都知道她說得是謊言,但周地的習俗是不許婚姻自由的,男子不能自己做主擇妻,女子沒有媒人,到老都嫁不出去。要是順應了風俗習慣就不會有這種尷尬了,說白了,你要想嫁出去而不被困在家中一籌莫展,那你就只有依靠媒人。治理國家也是一樣,你看現在天下大勢,要想坐享其成,還非得依靠騙子。 燕王笑了說:你也是騙子。 蘇代也笑了說:是的,我也是騙子。 蘇代說他自己是騙子,這話真是中肯,蘇代是騙子,是大騙子!後來他就去了齊國做了和騙子一樣性質的燕國的間諜,一番反反复复地周旋離間,使燕昭王終於實現了對齊國的複仇,一雪前恥。這是《戰國策》裡的記載,而一九七三年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的類似《戰國策》的帛書中,記載的卻是蘇秦,而不是蘇代。再,《史記》載:蘇秦之弟曰代,代弟蘇厲。 《史記索隱》,譙周又云:秦兄弟五人,秦最少。兄代,代弟厲及闢、鵠,並為遊說之士。我和歷史哭笑不得,無可奈何,不知信誰。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