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中國歷史 這才是岳飛

第10章 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這才是岳飛 覃仕勇 1765 2018-03-16
宣和二年(1120年),宋金正式簽署所謂的“海上之盟”。 按照盟約,宋應該在1121年發兵北上和金人夾攻遼國,可一直到1122年,宋軍還遲遲不見動靜。 咦,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金人納悶了。 原因其實很簡單,宋後院起火了。 簽訂盟約的這一年,江南發生了方臘暴亂,趙佶被迫將軍隊發往睦州(今浙江建德),焦頭爛額地忙碌了一年才搞定內亂,正式北上。 這次發兵,糾合了國內大部分的精銳部隊,號稱兩百萬大軍,主要是以西北戰場上與西夏長年作戰的邊境防軍為主,再加上剛剛在鎮壓江南方臘的戰爭中大勝,故而朝廷上下信心滿滿,志在必得。 大軍浩浩蕩盪地向北開進。 到了高陽關,此次帶兵的童貫命人“降黃榜及旗,述吊民伐罪之意”,放出話來:“若有豪傑能以燕京來獻者,即授節度使之職。”

遼國駐紮在涿州、易州的常勝軍在宋軍的威嚇下,竟然獻上兩州之地,不戰而降。 常勝軍是遼國和金國多次交兵之後碩果僅存的一支精銳部隊,他們一降,留守在燕京的是遼主新募的民兵,全由燕京附近的饑民組成,純屬烏合之眾。這對宋軍來說,又是一大好消息。 形勢似乎不是一般的好,是大好。似乎離成功只有一步之遙。 趙佶振奮不已,不斷派人前來催促大軍速行,爭取早日收復燕京。 然而,夢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 宋軍的戰鬥力實在弱爆了,燕京一戰,幾十萬人竟被五千遼兵打得潰不成軍,“士卒蹂踐死者百餘里”。 關於宋朝軍隊的作戰力,一直以來,多為後人所詬病。 其中的原因很多,但有一點,是大家所公認的,那就是太祖趙匡胤目睹了五代武夫之亂,立國即貫徹以文制武的治國方針。他覺得,文人掌權,最多就是貪點兒財,武將掌權,稍有不慎,就會發生兵變,危及國家安全,於是“杯酒釋兵權”。

解除了武將的兵權,的確能有效地消除五代十國那種權力紛爭、政權迭變的現象,可是時間一久,這種措施的弊端就漸漸凸顯出來了。武將地位不高,作戰的時候通常都由文人擔任最高指揮官,文人不知兵,打仗的時候就會亂指揮,而武將在兩軍陣前舍生忘死拼命廝殺,打贏了,功勞是指揮官的,打敗了,自己性命不保,這嚴重傷害了武將的積極性。 另外,在長達兩百年的時間裡,宋兵和遼人交戰,還沒有大的戰績,心理上多多少少有些怯敵,戰場上有人大呼一聲:“遼兵殺來了!”宋兵內心深處的陰影就一下子被放大了,恐懼之下,撒開大腳丫子就往回逃命。 在動物界的生存搏殺裡面,一隻老虎可以把幾十甚至上百的野牛追趕得四散奔逃,這並不是因為一百多頭野牛的力量比不上那一隻老虎,而是野牛對老虎的與生俱來的思維定式,面對老虎,它們想到的只有逃命,根本就沒有過對抗的念頭。

宋軍對遼軍的恐懼,也和野牛相似。 宋軍的傷亡嚴重,軍用物資遺失殆盡,元氣大傷,再也無力與遼軍對戰了。 下一步,該怎麼辦呢? 趙佶竟然決定:請金國來打燕京。 這時的金兵早已按照盟約打下了遼國的中京、西京,軍隊在松亭關(今遷西北喜峰口)、古北口沿線駐紮,隔岸觀火,坐看宋軍履行協議約定攻取燕京。 接到趙佶的求助信,完顏阿骨打又好氣又好笑,好氣的是宋軍的發兵時間已經比協議約定的時間推遲了整整三年零八個月!好笑的是宋軍竟然個個都是玻璃人,一碰就碎,不堪一擊。 鄙視之餘,完顏阿骨打集結好部隊,一路如摧枯拉朽,穿過居庸關,直逼燕京。 面對金國的赫赫兵威,遼國君臣略作掙扎,便開城出降了。 至此,宋金滅遼的計划算是大功告成,雙方回到談判桌分贓了。

金人一會兒指責宋朝沒能按時出兵,一會兒又指責宋軍沒能打下燕京,不肯履行合約上的分配方案。 經過馬植一行數月的軟磨硬泡,金最後開出了一份新的分配方案:平、灤、營三州不屬於當初石敬瑭的割讓之地,不在歸還之列,西京也不能歸還,只能將太行山以東的燕、薊、檀、景、順、涿、易七州交還於宋朝,但還土不還人,金不但要把燕地人口全部帶走,每年宋還得向金上交一百萬緡的土地使用稅及合約規定的歲幣銀二十萬兩、綢緞二十萬匹,而金幫宋打下燕京的勞務費也得折合成糧食二十萬石,一次性支付。 得了“大頭症”的趙佶覺得,只要收復燕京就是奇功一件,眼睛眨都不眨,滿口應承。 金國所答應歸還的七州其實只有五州,因為涿州和易州早在上一年由遼國的常勝軍獻出。五州交割之日,金軍把燕地的金銀財寶、圖書典籍,以及全部的居民全部擄走,給宋留下了一座空城。

趙佶毫不以為意,宣詔大赦全國,舉國狂歡,大封功臣,其中馬植被封為近康殿學士。並命人在萬歲山刻《复燕雲碑》,以炫耀自己的功績。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