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中國歷史 宋史疑雲·960年到1279年之兩宋典故

第19章 四泥馬渡康王

趙構是宋徽宗第九子,宋欽宗同父異母弟,大觀元年(1107年)五月生,宣和三年(1121年)十二月進封康王。靖康之變時,趙構曾作為親王出質金營,據說他曾因射箭連中,加上在金營鎮定自若,金人懷疑他並非皇子,而是將家之子,於是遣還換質。後來得知趙構確實是皇子後,金人無比後悔,立即派軍隊去追趙構。而趙構因奔走疲勞,正在一座廟裡熟睡。突然,他做了一個夢,夢見有神人提醒他說:“金人追趕將至,快逃走,已備馬在門外。”趙構驚醒過來,看到月光下果然有一匹馬,於是就乘騎這匹馬渡過了大河。渡河後,發現馬不能動了,變成了一匹泥馬,原來就是廟中的泥馬。這就是著名的“泥馬渡康王”的故事。 “泥馬渡康王”當然是子虛烏有、荒誕不經,不過是趙構當上了皇帝后,為了顯示“君權神授”,與身邊的謀臣編造出來的傳說。自古以來,開國帝王都有著不同尋常的傳奇,比如北宋開國皇帝趙匡胤,據說他出生時身帶異香,三日不散,因此小名叫“香孩兒”。

不管“泥馬渡康王”的真實性如何,趙構確實是相當幸運的。靖康元年(1126年)十一月,金兵入侵,宋欽宗派弟弟趙構出使金營,負責割地求和事宜。趙構之前已經有一番在金營當人質的離奇經歷,親眼見識了金兵的凶狠和殘暴,而代替他的人質肅王趙樞已經被擄北上,今生今世大概都無法回到中原。由此可以推斷,趙構其實並不情願接受這項使命,親王去求和,與羊入虎口無異。但形勢所迫,趙構還是出發了。他剛出京城,金兵便渡河南下。趙構反而因此逃過一劫。宋徽宗總共有三十一個兒子,皇位之所以幸運落在趙構身上,僅僅因為他是唯一逃過大難的皇子。否則,皇帝無論如何是輪不到他頭上的。 趙構到達磁州(今河北磁縣)時,為知州宗澤和當地百姓所留,後來知相州(今河南安陽)汪伯彥來邀,又前往相州。閏十一月,金兵圍攻汴京開封(今南),宋欽宗派人持蠟書至相州拜趙構為河北兵馬大元帥,同時拜知中山府(今河北定縣)陳遘為元帥,汪伯彥、宗澤為副元帥,要求趙構盡快召集河北兵馬,入衛京師。但趙構得到了兵馬大元帥的頭銜後,只派少數軍隊南下,而他自己卻率領大隊兵馬逃至大名府(今河北邯鄲),隨即又逃往東平府(今山東東平一帶),繼而再逃向濟州(今山東鉅野)。在逃亡途中,趙構和大臣們就在寒冷的曠野中燒火做飯,一起在茅舍下就食。在顛沛流離中,趙構深切體會到飢寒交迫的滋味,只是這並沒有激發他的鬥志,反而讓他更加消沉,產生了畏金如虎的心理。

就在趙構只顧自己逃命的時候,開封失陷,徽、欽二帝被俘虜。之後,金人立張邦昌為楚帝,然後撤兵北歸。金兵一退,開封軍民和朝廷舊臣即不再擁戴張邦昌,同時各路“勤王”兵馬紛至沓來,聲討張邦昌。張邦昌只得迎元祐皇后入宮垂簾聽政,並迎奉康王趙構。靖康二年(1127年)四月,元祐皇后手書至濟州,勸康王即帝位。五月初一,康王趙構在南京應天府登基,是為宋高宗,由此建立了南宋政權。 儘管“泥馬渡康王”的故事加強了宋高宗即位的正統性,但他這個皇帝當得併不輕鬆,內心深處對金人十分恐懼。當時金國的兩大主將完顏宗翰(即粘罕)和完顏宗望(即斡離不)發生了意見分歧,完顏宗翰主張入主中原,完顏宗望主張見好就收,兩人爭執不下。宋朝老將宗澤時任東京留守、知開封府,幾次力請宋高宗還都汴梁,利用金人內部意見不一的時機,大舉渡河,圖謀興復。但宋高宗早被金人嚇破膽,死也不肯回到汴梁。

宗澤一面沿黃河南岸修築防禦工事,增造作戰器械;一面積極募集新軍、加以訓練。同時和河北的忠義民兵,特別是王彥的“八字軍”、五馬山寨義軍等建立密切聯繫,使以前散在各地的一些農民起義軍,如河北的楊進、李貴,河東的王善等都自動投奔到他的旗幟之下,聽他節制。此外,他還積極整頓社會秩序,安撫士民。開封的形勢迅速好轉,守備大大加強。三路南侵的金軍處處受到抗擊,攻陷的州城不久又被南宋軍民收復。宗澤的名字也使金人喪膽,私下稱他為“宗爺爺”。宗澤擬出了全面反攻的計劃奏報朝廷。而朝政全部為投降派把持,宰相黃潛善、汪伯彥還誣陷宗澤發狂,拒不允准。年已七十的宗澤憂憤成疾,背上發疽而死。死前一日,他長吟“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的詩句,並囑咐部將們要繼續抗金,至臨終無一語言及家事,只是連呼三聲“過河”,念念不忘未竟壯志,聞者無不黯然淚下。

建炎元年(1127)秋,完顏宗望病死,主戰的完顏宗翰獨掌金國大權,立即再一次大舉南侵,目的是要趁宋高宗立足未穩,將其一舉消滅,以防趙氏政權捲土重來。金軍分兵攻宋,金兀術(完顏宗弼)率東路軍主力攻東京開封,完顏宗翰率中路軍攻西京洛陽,婁室率西路軍攻長安,以牽制四川、陝西的宋軍。 值得一提的是,就在這個時候,跟隨宋徽宗北上的大臣曹勳從金國逃回應天府,晉見了宋高宗。曹勳獻上了宋徽宗親筆書寫半臂絹書,還有他本人寫的《北狩見聞錄》一書,該書記錄了從隨宋徽宗被俘入金營到北遷燕山前的親身見聞,起自靖康二年(1127年)二月初七,迄於同年六月。宋高宗看著這些血淚之書,不但沒有激發出抗敵的勇氣,反而生怕重蹈靖康之變的覆轍,不顧朝臣們的反對,堅持將朝廷從南京應天府遷到更為安全的揚州。

金軍隨即派精銳騎兵奔襲揚州,一舉攻陷天長,金軍前鋒距離揚州城僅有數十里。宋高宗此時正在后宮尋歡作樂,軟香滿懷,好不快活,突然聽到金軍已經到達揚州附近,嚇得驚慌失措,倉皇披甲乘騎出城,隨從的只有御營都統制王淵、內侍省押班康履等五六騎,連宰相都未及告訴。宋高宗一路狂奔至瓜洲,乘小船渡江,日暮時分抵鎮江。金軍這次奔襲突如其來,使宋高宗受了很大的驚嚇,也給他留下了嚴重的後遺症,他從此失去了生育能力。 南宋小朝廷的投降派黃潛善、汪伯彥等聽說宋高宗南逃,也紛紛跟隨逃跑。車駕起行,城中大亂,軍民爭相出城、渡江、擁擠、踐踏、溺水,死者不可勝數。軍民怨恨宰相黃潛善、汪伯彥等。司農卿黃鍔到了江上,軍士一聽說他姓黃,就以為他是黃潛善,罵道:“誤國誤民,皆汝之罪。”黃鍔還來不及辯白,頭已被砍下。

之後,金軍順利進入揚州,大肆擄掠後,又縱火焚城,士民存者僅數千人而已。 宋高宗逃到鎮江後,吏部尚書呂頤浩認為皇帝應該留在江北督軍,鼓舞士氣。御營司都統制王淵認為鎮江太靠前線,不如退居杭州安全。宋高宗立即接受了王淵的意見,命張浚、呂頤浩、劉光世等沿江扼守,自己渡江逃到了有所謂“重江之阻”的杭州。幸好金兵沒有繼續進攻,宋高宗才鬆了一口氣。此時朝野群情激奮,一致要求罷免黃潛善、汪伯彥的相位。宋高宗被迫改任朱勝非為宰相,又認為王淵獻計有功,命他掌樞密院事。 王淵由一個小小的御營司都統制一躍而為掌管全國軍事的高官,引來眾多的不滿,其中,意見最大的當屬扈從保駕的御營司將領苗傅。剛好另一個伴駕勤王的威州刺史劉正彥也對王淵有意見。劉正彥曾招降流寇,但朝廷沒有恩賞,王淵掌權後,還想奪走劉正彥的軍隊。牢騷和怨言在這些勤王將領中蔓延,而宋高宗身邊的宦官康履驕恣用事,對勤王將領們呼來喝去,招來更大的不滿。苗傅和劉正彥決定用武力誅殺王淵和康履,兵諫宋高宗。

劉正彥事先埋伏好軍隊,等王淵退朝回府時,在半路將其殺死。隨後,劉正彥高喊王淵與宦官勾結造反,帶著軍隊趕到行宮來殺宦官。苗傅當時負責守衛宮禁,立即打開宮門接應。兩隊人馬一起殺進行宮,殺死康履,迫宋高宗退位,禪讓給三歲的兒子趙旉,由哲宗孟皇后垂簾聽政,改元明受,大權全部被苗傅和劉正彥掌握。這次兵變史稱“明受之變”,又稱“苗劉之變”。 宋高宗此時才二十二歲,自然不甘心退位當太上皇。他悄悄與宰相朱勝非密議,派人召集前線的張浚、呂頤浩、劉光世等人回師平叛。駐守平江府(今江蘇蘇州)的禮部侍郎、節制軍馬張浚與知江寧府(今江蘇南京)、同簽書樞密院事、江東安撫制置使呂頤浩決議起兵討伐。大將張俊首先表態,他趕到前敵指揮部平江,與總指揮張浚會面,兩人決定要匡扶社稷,並分頭寫書信,號召各地勤王平叛。呂頤浩、劉光世、韓世忠等人紛紛表態支持高宗。韓世忠還自告奮勇願任前部。由於韓世忠的軍隊在先前的沐陽阻擊戰中消耗很大,手下無兵,張浚還特意讓張俊借出兩千兵交給韓世忠統率。

而苗傅和劉正彥也想爭取韓世忠這員猛將,當時韓世忠的妻子梁紅玉和兒子都住在杭州,本來是絕好的人質。宰相朱勝非生怕韓世忠投鼠忌器,便故意慫恿苗傅派梁紅玉去勸說韓世忠歸順。苗傅沒有任何政治頭腦,竟然同意,結果放跑了梁紅玉。等苗傅再派人去給韓世忠封官許願時,韓世忠就毫無顧忌地對使者說:“老子只知有建炎,不知有明受。”徑直向杭州進兵。 苗傅和劉正彥聞訊後,惶然不知所措。這二人毫無政治頭腦,在宰相朱勝非的建議下,竟然同意宋高宗復位。四月初一,宋高宗還行宮復辟,與隆祐太后御前殿垂簾聽政,恢復建炎年號,趙旉被立為皇太子。 此時,韓世忠、張浚等軍隊打敗了苗劉軍苗翊、馬柔吉部,苗傅和劉正彥見大勢已去,半夜從湧金門逃出杭州。韓世忠、張浚、劉光世隨即入城,拜見宋高宗於內殿。宋高宗復位,給參加平叛的諸功臣加官晉爵:呂頤浩任尚書右僕射(右相)、兼中書侍郎;劉光世為御營副使;韓世忠、張俊為御營左、右軍都統制;張浚則破格提升,知樞密院事。此時,張浚才三十三歲,是宋朝有史以來最年輕的執政大臣。韓世忠也因為此次平亂立下首功,大得宋高宗的好感。所以,儘管後來張浚、韓世忠和岳飛一樣,堅決主張抗戰,嚴重違背宋高宗投降求和的意圖,但宋高宗仍念著他們當年救駕的舊情,對這兩人格外優容,而不是像對岳飛那樣要除之而後快。當然,岳飛之死還有更深刻的背景,此處不再多加討論。

苗傅和劉正彥出逃後,尚書省即下令各州縣捕捉,接著又懸重賞緝拿,並命韓世忠為江浙制置使率軍追討。苗傅和劉正彥二人惶惶不可終日,經浙西逃入福建,到浦城時,劉正彥被韓世忠俘獲。苗傅乾脆脫下軍服,隱姓埋名,藏匿在建陽(今福建),結果被當地土豪唐標發現,執送韓世忠。韓世忠將二人押解到宋高宗行在的建康(今江蘇南京),磔殺於市。苗劉兵變前後歷時兩月。 在逃跑途中,宋高宗還時時不忘向金人乞和,他一再派出使者前往金營。由杭州北上到建康(即江寧,今南京市)時,派洪皓使金求和。宋高宗在國書中還卑躬屈膝地自稱“康王”,說自己未得金國允許就登基稱帝,實為大錯,現在甘願放棄帝位,向金國稱臣,一副搖尾乞憐的醜態。結果金國不許,洪皓被扣留了十餘年。宋高宗又派杜時亮使金,金國仍不理睬,並再次出兵南侵。

宋高宗聽到金軍南下的消息,急忙從建康跑到杭州。金兀術軍突破了長江防線,宋將王羲叔、劉光世倉皇逃走。金軍入建康,杜充投降。之後,金軍繼續南下攻克杭州、越州(今紹興)、明州(今寧波)、定海。宋高宗則從杭州逃往越州、明州、定海。其時陰雨連日,道路泥濘,士卒暴露,不勝其苦。 不久,金兵逼近定海,宋高宗退無可退,只得採納呂頤浩的建議入海避敵。此時,皇帝身邊的大臣除了宰相執政外,只有御史中丞趙鼎、中書舍人李正民等六人而已。一干人乘船入海,漂泊到溫州避難。金軍乘船追襲,遇到大風雨,被和州防禦使張公裕率領的大船沖散。 前有惡浪,後有追兵,衣食物資也無法及時得到供給,宋高宗一行人時時處在飢寒交迫中。後來,宋高宗實在餓得不行了,命令停船靠岸,親自步行到一座寺廟乞討食物。僧人見皇帝駕臨,大吃一驚,因為來不及準備,臨時以五個炊餅進獻,宋高宗一口氣就吃掉了三個半,窘迫之狀由此可見。 與宋高宗的逃命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南宋廣大軍民奮起抵抗,使金兵屢遭挫敗。宋將韓世忠率水師八千,乘船從海口(在今上海)進趨鎮江,截擊金軍,將其逼入建康東北七十里處的黃天蕩。韓世忠夫人梁紅玉親自擂鼓助戰。宋軍以八千人的兵力包圍十萬金兵。雙方相持四十八天,金兵屢次突圍均告失敗。兩軍相持於黃天蕩,宋兵用鐵綆貫大鉤,把金兵小船逐只鉤沉。後來由於漢奸指點,金兀術利用老鸛河故道鑿渠三十里,由渠出江,反處上流,用火箭焚毀宋軍海艦,才得渡江逃去。金軍被堵截四十八天。這就是著名的鎮江之戰,又稱黃天蕩之戰。 金兀術軍剛逃出了韓世忠的包圍,抵達建康,又遭遇岳飛部,金軍大敗而逃,岳飛由此收復建康。此後,金軍再也不敢渡江。 此時,金太宗增派皇子、右副元帥完顏宗輔到陝西。金婁室率領的西路軍已攻陷陝州,宋將李彥仙在城破突圍後憤恨投河而死。完顏宗輔入陝後,準備會合金婁室及北上的金兀術軍,深入陝川,然後從長江東下,侵略東南。宋川陝宣撫處置使張浚召集劉錫、劉錡、吳玠、孫渥、趙哲各部共三十萬人,與金軍大戰於富平(今屬陝西)。劉錡等率軍力戰,金兀術一度被宋軍圍困。後因宋將趙哲畏死先逃,導致宋軍潰敗。戰後,張浚殺趙哲以正軍紀。這就是著名的富平大戰。 富平之戰後,張浚退守興州,命吳玠、吳璘兄弟退保大散關以東的和尚原(今陝西寶雞西南)。金將沒立、烏魯折合分兩路進軍,被吳氏兄弟擊敗。金兀術率十餘萬人從寶雞渡渭水進犯,吳氏兄弟用強弓勁弩分番輪射,血戰三日,大破金兵,俘虜金兵以萬計。金兀術本人也身中兩箭,不得不剃掉鬚髯,化妝逃回燕山。這就是著名的和尚原之戰。和尚原之戰是金軍南侵以來遭遇的最大敗仗。 建炎四年(1130年)四月,宋高宗在海上獲悉金兵北撤,才從溫州經明州回到越州,南宋朝廷由此獲得了喘息之機。但越州地理位置偏僻,漕運很不方便,南宋朝廷的大批官員、軍隊集中此地,物資供應無法得到保證。而宋高宗對逃難時曾經停留過的杭州念念不忘,於是升杭州為臨安府,遷都杭州。至此,南宋朝廷初步在東南站穩了腳跟,從風雨飄搖中逐漸走向穩定,宋高宗也開始逐步控制抗金的將領,想以投降和苟安來保住半壁江山。 秦檜就是在這個時候重新登上了歷史的舞台,不過不同的是,昔日挺身而出的英雄已經投降了金人。秦檜妻王氏(前宰相王珪孫女,李清照表妹)色美而多智,與金將撻懶(完顏昌)私通,完全取得了金人的信任。金軍到楚州(今江蘇淮安)時,秦檜夫婦被撻懶遣歸作間諜。秦檜詐稱殺死防守士兵,奪駝逃回。經當時的宰相范宗尹的推薦,秦檜深受宋高宗的寵信,成了禍國殃民的大奸臣。 紹興四年(1134年)以後,岳飛、韓世忠等率軍先後擊敗了金和偽齊的兩次南侵,但宋高宗並不想利用這絕好時機進行北伐,宋軍的戰果只是為他與金國議和提供了討價還價的砝碼。就在各地抗金斗爭接連取得勝利的時候,宋高宗派出求和的使臣絡繹不絕。紹興七年(1137年)年底,宋使王倫從金國帶來了議和條件,金國要求南宋稱臣、交納歲幣,作為交換,金國答應廢黜偽齊,歸還宋徽宗帝后棺木和宋高宗生母韋氏,並歸還河南地。 宋高宗和秦檜得此消息後,力主投降,但抗戰派官員如趙鼎、張浚、韓世忠、岳飛、張燾、晏敦复、吳玠、胡銓等紛紛上疏,反對投降。樞密院編修官胡銓在奏疏中請斬秦檜、王倫以及附和秦檜的參知政事同知樞密院事孫近,疏中說:“願斬三人頭,竿之藁街,然後羈留敵使(指金使蕭哲),責以無禮,徐興問罪之師,則三軍之士不戰而氣自倍。不然,臣有赴東海而死,寧能處小朝廷以求活耶?”胡銓的奏疏轟動一時,廣為流傳,但是宋高宗卻將胡銓罷官。朝廷內外群情激奮,抗議運動達到了前所未有的聲勢和規模,臨安市民甚至在街上貼出醒目的榜文:“秦相公(秦檜)是細作(奸細)!”然而,宋高宗和已經執掌了朝政大權的秦檜不惜使用一切手段,一意投降。 紹興八年(1138年)十二月,宋高宗以為宋徽宗守孝為藉口,由秦檜等宰執大臣代他向金使行跪拜禮,接受了金國的國書。金國把“陝西、河南地”賜給宋朝,宋向金稱臣,每年貢銀二十五萬兩,絹二十五萬匹,金國歸還已死在五國城的宋徽宗和皇后的棺木。 宋高宗以為和議之事已成,從此就可以安享太平,便大赦天下,給文武大臣加官晉爵。岳飛在接到升官詔書後,當即上書表示拒絕,提醒高宗不可相信金人,認為和議“可危而不可安,可憂而不可賀”。不幸的是,岳飛的話在不久後果然應驗。 和議談成後,金國撻懶(完顏昌)、完顏宗磐將河南、陝西地歸還南宋,以換取宋朝廷向金稱臣納幣,並將汴京行台移治大名府(今河北大名東),又移治祁州(今河北安國)。這一系列行動引起了金國內部的分裂。紹興九年(1139年),完顏希尹復任左丞相,與完顏宗斡、金兀術(完顏宗弼)等彈劾完顏宗磐私通宋朝。剛好這時候發生了郎君吳矢謀反被處死一事,事涉完顏宗磐。金熙宗命完顏宗斡、完顏希尹等逮捕完顏宗磐和完顏宗雋等,並處死。隨後,金兀術弛至燕京,囚禁了宗磐弟宗孟等。又以金熙宗之命,徙撻懶為燕京行台尚書左丞相,杜充為丞相。撻懶大怒,於是謀叛,但被擒殺。政變平定後,完顏宗斡升任太師,金兀術為都元帥,掌握了軍政大權。 金國政變後,河北金人統治下的漢人紛紛南歸。金元帥府不得不下令沿河置寨,防止漢民渡河南歸,並下令凡是南歸及渡人的船夫都要處死。但還是有不少漢人冒險南歸。這其中,有個叫李世輔的人值得一提。李世輔,綏德(今陝西綏德)清澗人,父李永奇。金人佔領延安後,為了籠絡當地漢人,授予李永奇父子官職。但李氏心向宋朝,圖謀歸宋,不料事泄,李永奇被殺。李世輔逃脫後,向西投靠了西夏,被西夏國王李乾順授為鄜延岐雍經略安撫使。李世輔借得西夏兵後,回師攻破延安,挖出了殺父仇人的心臟,報了殺父之仇。其後,他放棄已經到手的西夏高官厚祿,主動南下歸宋,跟隨他南歸的多達二千人。 紹興十年(1140年)五月,在金兀術的提議下,金人終於撕毀剛剛簽訂才一年多的和議,再次南侵。五月底,金兀術攻破東京,宋新任東京副留守劉錡率八字軍赴順昌(今安徽阜陽)。劉錡剛到達,立即趕修防禦工事,先挫敗金葛王完顏褒及龍虎大王軍。金兀術率主力來到後,大罵部下諸將無能,諸將辯解道:“今天的南軍用兵,不比往昔。”剛好此時劉錡派人到金營下戰書,金兀術大怒,說:“你們這座城,我用鞋尖就可踢倒它!”第二天,兩軍陣前交戰。金軍遠道而來,十分疲憊,加上天氣炎熱,人馬又飢又渴。而宋軍以逸待勞,氣勢上已經佔了優勢。兩軍相持到中午,劉錡乘機出擊,大敗金軍。劉錡早已經派人在潁河上流和城外草叢撒下了毒藥,金軍人馬食用水草後中毒,無力再戰。不久,天降大雨,金兀術被迫退兵,劉錡揮軍追擊,金軍大敗,狼狽逃竄。這就是著名的順昌之戰,又稱順昌大捷。 順昌大捷的同時,韓世忠派王勝收復汝州,張浚派王德收復宿州、亳州。吳璘抗擊了完顏杲的進攻,保衛了川陝。而岳飛軍,則深入河南地區,並與梁興領導的太行山義士和兩河豪傑趙雲、李進、董榮、牛顯、張峪等領導的忠義民兵取得聯繫,夾擊金軍,收復了穎昌(今許昌)、鄭州、洛陽。他以主力駐在穎昌,自率輕騎駐守郾城。 七月,金兀術率領韓常、龍虎大王、蓋天大王等部精兵一萬五千餘騎到達郾城,與岳飛軍決戰。金兀術以重鎧嚴裝的“鐵塔兵”列在正面,“拐子馬”騎兵布列兩側。岳飛令將士各持刀斧,上砍敵人,下斬馬足,岳家軍以寡敵眾,大敗金軍。這就是著名的郾城之戰,又稱郾城大捷。 金兀術在郾城戰敗後,又在七月中率兵十二萬進逼臨穎。岳飛督軍迎戰,楊再興先與金軍在小商河遭遇,力戰犧牲。張憲率大軍趕到,擊退金軍。金兀術又攻穎昌,岳飛早有防範,派王貴、岳雲與金軍大戰,金兀術大敗而逃。金軍由此哀嘆道:“撼山易,撼岳家軍難!”金兀術退回開封後,見岳家軍勢不可擋,準備放棄開封北撤。岳飛自郾城進軍朱仙鎮,距開封只有四十五里。金軍被岳家軍打得聞風喪膽,已經打算放棄開封,渡過黃河北逃。 而就在這個極為關鍵的時候,宋高宗和秦檜連下十二道金牌(朱漆木牌上寫金字,有緊急軍機,由皇帝直接發出),催促岳飛立即班師。此時,其他各路軍隊也已接到撤軍的命令,張俊、韓世忠、劉錡等部陸續班師。而數万岳家軍由於收復失地很多,戰線過長,兵力分散。對岳飛而言,後無支援,沒有盟軍,已成孤軍之勢,在這樣的情況下,他不可能繼續北上深入了。這樣,在形勢和君命的雙重壓迫下,岳飛違心地拒絕了兩河百姓要他繼續北伐的懇求,下令撤軍。退兵之日,岳飛悲憤交加,慨嘆道:“十年之功,廢於一旦!”當地人民紛紛上前攔住岳飛的馬,說:“我們頂香盆,運糧草,迎接官兵,金人都知道,將軍走後,我們還能活嗎?”岳飛取出宋高宗的詔書給大家看,說:“我不得擅留!”百姓無不失聲痛哭。岳飛也悲痛地流下了眼淚。 紹興十一年(1141年)正月,金兀術統領近十萬大軍捲土重來,直攻淮西。宋高宗命駐守鄂州的岳飛率軍增援淮西,但岳飛援軍尚未趕到戰場,楊存中與劉錡、王德等已在柘皋大敗金兵。張俊準備獨吞戰功,便打發岳飛等回軍,不料金兀術命孔彥舟突然回師攻陷亳州,並重創前來救援的宋楊存中和王德軍。當岳飛率領的援軍趕到時,金兵已安然渡淮北上。 岳飛兩次赴援淮西,行動似乎都遲緩了一些,這對素來以用兵神速著稱的岳飛而言,實在是極大的反常。據說第一次是當時岳飛正患感冒,第二次則是因為軍隊乏糧,似乎聽起來都不是特別過硬的理由,因此有人猜測這是性格剛直的岳飛在發洩對宋高宗阻撓他繼續北伐的不滿情緒。不管岳飛的真實心意如何,這件事在後來成為了秦檜陷害他的有力口實。 淮西之戰後,宋高宗將張俊、韓世忠和岳飛召到臨安,任命張俊、韓世忠為樞密使,岳飛為副使,名為升官,實際是一舉收回三大重將的兵權,三將所統率的軍隊從此直接聽命於皇帝。 宋高宗和秦檜繼續向金國求和,金兀術派人送密信給秦檜說:“你朝夕請和,岳飛卻正想圖河北,必殺岳飛,才可議和。”於是,一張針對岳飛的羅網悄悄張開了。秦檜先是指使御史中丞何鑄、右諫議大夫万俟卨(moqixie莫其謝)和殿中待御史羅汝楫三人出面,彈劾岳飛。岳飛因此被罷官出朝。秦檜一夥隨後又夥同張俊,收買岳飛部將王貴部下的副都統制王俊,指使王俊誣告張憲、岳雲謀反,說張憲曾經寫信給岳飛勸進,將張憲、岳雲逮捕下獄。秦檜又派楊沂中到廬山把岳飛誘騙到臨安,以謀反罪名下獄。岳飛長嘆道:“我方知已落秦檜奸賊手中,使我為國忠心,一旦都休!”其實,這固然是秦檜的陰謀,但更是宋高宗的陰謀。 宋高宗下令舉辦詔獄,由御史中丞何鑄出任主審官。何鑄之前雖然受命彈劾岳飛,但在審訊過程中卻天良發現,轉而力辨岳飛無辜。秦檜說:“此上(宋高宗)意也!”何鑄說:“強敵未滅,無故戮一大將,失士卒心,非社稷之長計。”秦檜大怒,改命万俟卨審訊。岳飛歷來鄙視万俟卨為人,万俟卨正好挾私報復。岳飛等坐獄兩月,秦檜、万俟卨仍找不到任何證據,但還是要以謀反罪處死。大理寺卿薛仁輔、寺丞李若樸、何彥猷皆言岳飛無罪,認為只能判岳飛兩年徒刑。 一直明哲保身的韓世忠也忍無可忍,質問秦檜,問岳飛到底犯了何罪。秦檜回答說:“飛子云與張憲書雖不明,其事體莫須有(或許有)。”韓世忠悲憤地說:“莫須有三字何以服天下?”他見事情不可挽回,對南宋朝廷徹底絕望,從此隱居於西湖,每日以飲酒縱遊為樂,不再問政事,十餘年後死去。 紹興十二年(1142年)十二月二十九,秦檜在家一邊吃著柑子,一邊想著岳飛的案子。妻子王氏說了句:“縛虎容易縱虎難。”由此終於促使秦檜下定了決心,“手書小紙付獄”。万俟卨受命後,最後一次提審岳飛。岳飛知道最後的時刻到了,在供書上寫了八個大字:“天日昭昭!天日昭昭!” 本來秦檜是判處岳飛斬首,張憲絞死,岳雲流放。但宋高宗隨即下旨,岳飛特賜死,張憲、岳雲一併斬首。隨後,岳飛被毒殺於大理寺獄,岳雲、張憲同日被殺,岳飛軍中一些將校被罷免,岳飛得力部將牛皋後來(1147年)也被秦檜派人毒死,這樣,整個岳家軍核心人物蕩然無存,群龍無首。一些大臣也受到了牽連,支持岳飛出兵的李若虛、為岳飛鳴冤叫屈的薛仁輔等官員都被免官流放,而附和秦檜陷害岳飛的張俊、万俟卨等都得以升遷。出使金國被扣留在金的宋使臣洪皓寫回密信說,金人聽說岳飛被殺,爭相擺酒慶賀。 岳飛二十歲從軍,三十九歲遇害,將其一生中最寶貴的年華都奉獻在抗金的戰場上。他不但戰功赫赫,其堅決抗戰的鬥志和勇氣更是極大地鼓舞了中原人民的抗金斗爭。岳飛死後,天下人用各種各樣的方式來紀念他。人們將岳飛葬在美麗的西湖邊,後來又鑄了秦檜、王氏、張俊、万俟卨四尊鐵像跪在岳飛墳前。秦檜如此聲名狼藉,當時連姓秦的人也哀嘆說:“人從宋後少名檜,我到墳前愧姓秦。”人們還在岳飛的家鄉河南湯陰建了一座岳王廟,保存至今。而岳飛保家衛國的種種傳說,在一書中有著生動的演繹。 具有諷刺意味的是,紹興十三年(1143年)正月,宋高宗下詔改錢塘縣(今浙江杭州)西嶽飛府邸為國子監太學。國子監太學是當時的最高學府。宋高宗下此詔時的居心真是令人費解。 宋高宗、秦檜在陷害岳飛的同時,與金國簽訂了屈辱投降的條約,其主要條款是:南宋稱臣於金;宋金兩國,東起淮水中流,西至大散關為界,中間的唐、鄧二州皆屬金國;南京每年向金國輸納銀二十五萬兩,絹二十五萬匹。這便是著名的“紹興和議”(紹興為宋高宗第二個年號)。此前,金使拜見宋高宗,下跪進書。但和議成後,金使每入見,捧書升殿跪進,宋高宗起立受書。金使代金主問宋高宗起居,宋高宗也問詢金主後,才能重新坐下。 “紹興和議”後十餘年,宋金之間沒有大的戰事。 紹興和議後,秦檜以左相加封太師、魏國公,獨攬軍政大權。秦檜屢興大獄,貪污勒索,盡力打擊反對派,天下之人對他恨之入骨。一天秦檜入朝時,義士施全在半道刺殺,結果未遂被殺。 秦檜又大力迫害與他一起當宰相的趙鼎,趙鼎對兒子趙汾說:“秦檜一定要殺我,我死了,你們可以無事,不然,全家都要被殺掉。”趙鼎於是絕食自殺。秦檜臨死前,又下令逮捕趙汾下獄,嚴刑拷打,逼令他承認與已經罷官的張浚、胡銓、胡寅、李光等人謀反,株連五十三人。秦檜本來還打算將這些人全部處死,只是病得不能書寫,這批人才倖免於難。紹興二十五年(1155年)十月,秦檜病死,時年六十六。 宋高宗生怕主戰派因秦檜死而否定和議,立即下詔宣稱議和是自己的本意,還給秦檜加封申王,賜諡“忠獻”。據說當初紹興和議達成的時候,金人還提出了一個附加條件,就是在任何時候都不能罷免宰相秦檜。這個條件讓宋高宗感到莫名的巨大威脅,但出於對金人的恐懼,也無可奈何地答應了。據說秦檜死後,宋高宗曾私下說:“從此我不用靴子裡藏匕首了。” 秦檜一生作惡多端,生前死後都遭天下人的咒罵,以致他的嫡系子孫後來都不好意思姓秦,改成“徐”姓。因為秦字頭上是三人,徐字左邊是雙人,上面還有一個人,下面都是個“禾”字,以示不忘本。秦檜與妻子王氏之墓在金陵江寧鎮。據說明朝時被人盜挖,盜墓者得到的財富以巨萬計。而秦檜王氏二人的屍體均用水銀裝斂,顏色栩栩如生。有人悄悄砍碎了屍體,分投於各處廁中,被稱為當時的一大快事。 而金國金兀術(完顏宗弼)死後,內部紛爭不已。金熙宗完顏亶無法控制政局,於是遷怒於大臣。紹興十九年(1149年),金熙宗大開殺戒,殺左司郎中三合,杖平章政事秉德;又疑其弟胙王元與河南起義軍有關,殺弟元、弟查刺和左衛將軍特思;又不滿裴滿後乾政,殺裴滿後及妃嬪多人;又殺完顏奭子阿懶和撻懶。金國滿朝文武,人人自危。金熙宗堂弟、丞相完顏亮(完顏宗幹次子)趁機發動政變,暗殺了在位十四年的金熙宗,自己當了皇帝,是為海陵王。完顏亮即位後,為了鞏固權力,也大開殺戒:因金太宗諸子強盛,於是殺其子孫七十餘人,又殺完顏宗翰子孫三十餘人,諸宗室五十餘人。經過一番血流成河的屠殺後,金國政局才勉強穩定了下來。 完顏亮本人荒淫腐化,殘暴不堪。他性情殘忍,野心勃勃,對宋朝一直有吞併之心。相傳柳永《望海潮》詠錢塘之詞遠播,“金主亮聞之,欣然有慕於三秋桂子、十里荷花,遂起投鞭渡江之志”(《鶴林玉露》)。臨安的繁華也讓完顏亮十分仰慕,每次派使節出使宋朝時,他都要暗中安排派畫工混在使節當中,以觀摩宋朝京師臨安山水,回來後便讓畫工畫作屏風。他還派人畫自己的像於吳山絕頂,題詩其上,有“萬里車書盍混同,江南豈有別疆封?提兵百萬西湖上,立馬吳山第一峰”之句,表示他要滅亡南宋的決心。 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完顏亮經過多年的精心準備,發兵四十萬,號稱六十萬,分四路南侵,宋金戰爭全面爆發。宋高宗大驚失色,只好起用正在患病的老將張浚為江淮浙西製置使,領兵抵禦。金軍渡淮後,長驅直入,淮西主帥王權聞金兵到來,不戰而逃,退守昭關(今安徽含山北小峴山)。金軍派騎兵追至尉子橋(今安徽含山西北),宋將姚興率所部三千人盡力抗禦,而王權竟然在仙山上置酒作樂,不派兵援救。姚興率部殺金兵數百人後,陷入金軍重重包圍中,姚興父子力戰而死。 王權敗退的消息傳來,南宋首都臨安一片慌亂,除了宰相陳康伯和權禮部侍郎黃中之外,文武官員紛紛把家屬送出京城,以便隨時逃跑。宋高宗也打算跟以往一樣,解散百官,入海避敵,幸得宰相陳康伯堅決反對,宋高宗這才下定決心抗戰。 紹興三十一年(1161)十月,金軍抵達和州,準備強攻採石(今安徽當塗北)。當時駐守採石的宋軍因統帥王權已被罷職,繼任的新帥李顯忠尚未到任,群龍無首,一萬八千多名士兵加數百匹戰馬,宛如一盤散沙,形勢十分危急。剛好中書舍人虞允文受命到採石犒軍,見此情形,毅然擔負起抗禦金兵南侵的重任。 虞允文,字彬甫,隆州仁壽(今屬四川)人。父虞祺,北宋末政和年間進士,仕至潼川府路轉運判官。虞允文,南宋紹興二十四年(1154)進士,歷任通判、知州等四川地方官。紹興二十八年,改任秘書丞,開始到朝廷任職。不久兼任國史院編修官,歷吏部員外郎、兼右司員外郎。紹興三十年,以守起居舍人兼權中書舍人,借工部尚書銜任賀金正旦使,回朝後任中書舍人兼直學士院。 虞允文立即召集統制時俊、王琪等商議,曉以大義,激以厚賞,告以只能死裡求生,奮起抗敵,眾皆聽命。虞允文命各將列騎兵於江岸不動,分船隊為五:兩隊傍東、西岸;一隊駐守中流,載精兵攔截金兵;另兩隊隱蔽於小港,待機援救。這時,金軍已開始渡江,少數金兵已進至長江南岸。虞允文遂親臨前線指揮,時俊則身先士卒,領兵與金軍展開激戰。至晚,恰有江北光州(今河南潢川)宋潰兵三百人來到,虞允文當即發給他們旗鼓兵械,令其從後山轉出。金人以為宋援軍趕到,方始退兵。虞允文命將士以勁弩追射,金兵大敗。次日,虞允文又派盛新率水師進攻長江北岸的楊林渡口,再敗金兵,燒毀其船。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採石之戰。 採石之戰是南宋唯一的一次擊敗金軍渡江的戰役,在宋金戰爭史上具有重大的歷史意義。採石之戰後,虞允文名動天下,從此閃亮於抗金的舞台。虞允文還朝時,宋高宗稱之為“裴度”,當即任命他為試兵部尚書。 至此,完顏亮從採石渡江的計劃宣告流產,只好移軍瓜洲。金兵銳氣大減,退回和州(今安徽和縣),接著轉向揚州,內部矛盾加劇。宋軍則因之備受鼓舞,增強了打敗金兵的信心。 在金軍南侵失利的情況下,金國內部又發生了政變。金東京(遼陽)留守、曹國公烏祿(金太祖孫),乘完顏亮南下,奪取政權,自立為皇帝,更名雍,就是金世宗。金世宗宣布廢完顏亮為庶人。完顏亮得知黃河以北均已歸附金世宗,進退失據,決定孤注一擲,先滅南宋朝廷,再北還消滅金世宗。他進軍到揚州,命部下在三日內渡過江,並規定有逃亡者,將帥連坐,退者處死。由此導致了軍士危懼,矛盾更加激化。浙西路都統制耶律元宜等聽說金世宗已即帝位,於是將完顏亮暗殺,金軍後退三十里。金人隨後派使者持檄到鎮江與宋議和。不久,金軍全面北撤,宋軍由此收復兩淮地區。 次年,南宋朝廷派遣使者出使金國,想藉祝賀金世宗登基的幌子,商議宋金稱兄弟之國,並要回河南的皇室陵寢地。自建炎以來,宋奉使金近三十人,生還者僅赴金通問使徽猷閣待制洪皓、直龍圖閣張邵(張孝祥伯父)、修武郎朱弁三人,餘者都被扣押,死在金國。所以,出使金國其實是一項相當危險的使命。時任起居舍人的洪邁(洪皓第三子)卻主動請纓。到達金國後,金人令洪邁行陪臣禮,洪邁堅決不同意。金人便將洪邁關在使館中,連續三天不供應水和食品,還威脅要殺死洪邁,洪邁毫不畏懼。最後,雙方相互妥協。對於南宋朝廷提出的條件,金世宗均沒有同意。本來金大都督懷中提議將洪邁扣留,因左丞相張浩認為不可,於是遣還。洪邁返宋後,卻因“奉使辱命”而被罷官。 其實此時形勢對宋十分有利,宋軍乘勢收復了許多州縣,各地義軍也紛起響應。而金國內部並不穩定,依舊矛盾重重。然而,宋高宗不敢抗金,依舊推行投降路線,但朝野上下都反對投降,擁護抗戰派首領張浚,宋高宗聲名日下。進退兩難之餘,宋高宗感到他這個皇帝實在當不下去了,不得不與他父親宋徽宗傳位給宋欽宗一樣,退位為太上皇,傳位給養子趙昚(親生兒子趙旉早夭),是為宋孝宗。宋高宗相當長壽,在位三十六年,退位當了太上皇后又活了二十五年,總共活了八十歲。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