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中國歷史 宋史疑雲·960年到1279年之兩宋典故

第2章 二斧聲燭影

宋太祖出生在洛陽的夾馬營,一直很留戀洛陽,加上開封作為帝都無險可守,所以宋太祖常有遷都之意。開寶九年(976年)三月,宋太祖率群臣出東京開封,去巡幸西京洛陽。按照慣例,天子親征、巡幸在外時,應該由儲君監國。之前宋太祖率軍南征北討,平定天下時,也都是趙光義留守開封,鎮撫後方。但這一次,宋太祖卻要求晉王趙光義隨行。 一行人浩浩蕩盪,途經鄭州,謁安陵。到西京洛陽後,宋太祖見洛陽宮室壯麗,十分高興,詔加知河南府、右武衛上將軍焦繼勳彰德軍節度使,遂欲留居洛陽,實際上已經有遷都的意思。不料群臣爭相反對,於是爆發了遷都之爭。 鐵騎左右廂都指揮使李懷忠諫道:“汴京(開封)得運河漕運之利,有通往江南之便,每年從江淮運來百萬斛米供給京師數十萬軍隊。而且東京根基已固,不能動搖。”宋太祖則認為開封城中所需物資全仗水路由外地運送,萬一開封被圍,後果難以想像,因此不肯聽從。晉王趙光義也極言遷都不便。宋太祖堅持說:“遷都洛陽,乃權宜之計;長久之計當定都長安,我將都城西遷。為據山河之險,裁汰冗兵,依週、漢故事,統治天下。”顯然,宋太祖遷都決心已下,群臣的諫阻都不能動搖。

而這時候趙光義卻說了關鍵的一句話:“在德不在險。”宋太祖聽了默然不答。晉王趙光義出殿後,宋太祖對左右大臣說:“晉王的話不錯,然而不出百年,天下民力必盡敝。”於是,宋太祖打消了遷都的念頭,將洛陽作為陪都,悵然東歸。 後世也有人揣測,宋太祖此時提出遷都另有深意,是為了順利傳位給皇子,以遷都來動搖趙光義的根基,因為趙光義擔任開封尹的職務長達十六年,根深蒂固,在京師培植了大批黨羽和勢力。舉例來說,通文學、精吏術的宋琪、能言善辯的程羽、文武雙全的賈琰等胸有抱負之人均在趙光義麾下效力,這些人後來均成為朝中顯要,宋琪還當上了宰相。當時,天下人都知道開封府尹趙光義禮賢下士,善交朋友,以致趙光義府中幕僚如雲,人才濟濟,蔚為大觀。

公平而論,開封作為國都,雖然位置適中,但是無險可守,極容易四面受敵。毫無疑問,宋太祖是反复考慮了開封和洛陽的利弊,才鄭重提出遷都之議。然而,無論宋太祖有沒有想過用遷都來削弱弟弟趙光義的勢力,趙光義本人一定有這樣的憂慮。因為就在六個月後,趙光義就在天下人驚訝的目光中,由晉王搖身變成了皇帝。 因趙光義一言而罷遷都之議,可見弟弟趙光義在宋太祖心目中的地位依然無人可比。在這個時候看來,金匱誓書是不是存在,反倒不是那麼重要,重要的是宋太祖要將皇位傳給弟弟的態度和決心。這之後不久,便發生了斧聲燭影事件。 開寶九年(976年)十月十九日夜,朔風凜冽,大雪飛揚。宋太祖突然命人召晉王趙光義入宮。趙光義趕到後,宋太祖表示要商議國家大事,屏退了左右侍從,獨自與趙光義酌酒對飲。守在殿外的宦官和宮女遠遠看見殿內燭火搖晃不定,趙光義的人影突然離席起身,擺手後退,似在躲避和謝絕什麼。不久,便聽見宋太祖手持柱斧(一種鎮紙文具,玉或水晶制)戳地,“嚓嚓”斧聲清晰可聞,同時大聲喊道:“好為之,好為之。”兄弟二人飲酒至深夜。趙光義告辭兄長出去後,宋太祖才解衣就寢。

然而到了次日凌晨,宋朝的開創者太祖忽然離奇駕崩,年僅五十歲。宋皇后最先得知消息,立即命宦官王繼恩去召皇子趙德芳(時任貴州防禦使)入宮。據在《續資治通鑑·卷八》中記載:“皇后使王繼恩出,召貴州防禦使德芳。繼恩以太祖傳國晉王之志素定,乃不詣德芳,徑趨開封府召晉王。”意思是說,宦官王繼恩認為宋太祖想傳位的人是晉王趙光義,於是不聽宋皇后的命令去召趙德芳,而是徑直去開封府請晉王趙光義。 這段記載雖為官方記載,卻相當值得玩味,我們先來看看宋皇后的背景。 宋氏為宋太祖第三任皇后,史稱“開寶皇后”,河南洛陽人。宋氏母家自五代十國開始,就是著名的世家,顯貴無比。宋氏父親宋偓是後唐莊宗李存勗的外孫,母親是後漢永寧公主(後漢高祖劉知遠之女)。宋氏小時候,曾隨母親永寧公主入見後周太祖郭威,郭威十分喜歡宋氏,特意賞賜冠帔。宋太祖建國後,宋偓任華州節度。宋太祖第二任皇后王氏死後,宋太祖想立後蜀花蕊夫人費氏為後,趙普以“亡國之物不祥”勸之。剛好這時宋氏隨母親永寧公主入京賀長春節。宋氏時年十七歲,正當韶華,風姿綽約,被宋太祖一眼看中,於是立為皇后。宋氏為人“柔順好禮”。每次宋太祖下朝前,宋氏身俱冠帔,穿戴整齊,亭亭玉立地站在殿前,等候宋太祖歸來。宋太祖下朝後,帝后二人相攜,一齊回到后宮,由宋氏親自調膳,侍候聖駕。這溫馨的一幕讓人十分感動,雖然是老夫少妻,白髮紅顏,卻是相敬如賓,恩愛異常。

顯然,宋太祖對宋皇后是相當滿意的。以宋太祖的作風,他當然不會以后宮的意見來決定立儲大事,宋皇后偏愛德芳,花蕊夫人偏愛德昭,卻沒有對宋太祖產生任何影響便是佐證。但以宋太祖與宋皇后之伉儷情深,他多少會在愛妻面前流露出自己的真實心意。論心機深刻,宋太祖遠不及其弟趙光義。換句話說,宋皇后對宋太祖最終想立誰為太子是心中有數的。這裡再舉一個後世清朝的例子。 清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七月二十五日,嘉慶皇帝顒琰暴死於熱河避暑山莊。死因不明。清朝自雍正皇帝始,採取秘密建儲制度,寫有皇位繼承人名字的聖旨放在乾清宮“正大光明”匾後面,舊皇駕崩後,由嗣君與朝臣共同開啟。但嘉慶到熱河之前,將傳位詔書放在了一個小金盒內,隨身攜帶。隨侍的大臣一時沒有找到御筆親書的傳位詔書,慌作一團。總管內務府大臣禧恩建議由皇次子旻寧(後來的道光帝)繼位。首席大臣托津、戴均元以不符合祖制為理由表示反對。經過商議,群臣決定一面尋找傳位詔書,一面飛速派人回報京師的嘉慶皇后鈕祜祿氏。鈕祜祿氏生有皇三子綿愷和皇四子綿忻,皇次子旻寧並非鈕祜祿氏親生。鈕祜祿氏驚悉嘉慶駕崩後,立即發出了一道懿旨,讓皇次子旻寧繼承皇位。就在鈕祜祿皇后的懿旨到達熱河的前一天,嘉慶皇帝的遺詔被找到了,內中就是立旻寧為皇太子。所以,當旻寧接到鈕祜祿皇后的懿旨時,悚然感泣。清朝的秘密建儲制度自雍正到嘉慶,已經臻於完善,幾乎沒有任何空子可鑽。鈕祜祿皇后事先並不知道傳位詔書上寫的是誰,她之所以不立自己的親生兒子為太子,而是當機立斷立非親生的旻寧,最大的可能是因為她知曉丈夫嘉慶皇帝的心思。也就是說,即便所謂密不透風的秘密建儲制度下,鈕祜祿皇后還是知道嘉慶皇帝將要立誰為皇太子。

重新回到斧聲燭影的話題,宋皇后驚聞宋太祖英年而逝的消息後,為什麼立即派人去叫皇子趙德芳呢?遍查史料,找不到任何宋皇后弄權的記載,她雖是名門之後,卻沒有政治主見,不過就是個嫁給了皇帝的平凡女子,在朝中也沒有任何的親黨和勢力。這樣一個文弱的女子,猝臨大變,自然也沒有易儲的膽量。那麼,只有一點可以解釋宋皇后獨召德芳的原因——宋太祖真正想傳位的人是皇次子趙德芳。從古至今都是疏不間親,“知夫莫若妻”,宋皇后作為宋太祖的枕邊人,比任何人都更了解皇帝的心思,所以,危機一旦來臨,她只是本能地想要執行丈夫的遺願。 再談宦官王繼恩。唐朝亡於宦官專權,宋太祖不是不明白這個道理,雖然建國後也設內侍省,由宦官主管,但對宦官干政卻非常警惕。終宋一朝,都沒有出現宋朝宦官嚴重干政的現象。所以,以王繼恩的宦官身份,絕對不可能比宋皇后更清楚宋太祖最後的真實心意。他不遵宋皇后懿旨,自己決定去開封府召晉王趙光義,只能說明他是個審時度勢的人,知道所謂的儲君候選人中,以趙光義實力最強,其他人無法忘其項背。他主動示好趙光義,還可以得到擁立之功,保證將來的榮華富貴。

還有一種更大的可能性,王繼恩早就被趙光義收買。趙光義素來與大臣內侍關係密切,其目的是不言而喻的。田重進在後周時便隸屬趙匡胤麾下,後一直領兵。趙光義著意結納,派人送去酒肉給田重進。不料,卻被田重進拒絕。派去的人稱:“此為晉王賜也。”一定要田重進收下。田重進正色回答:“為我謝晉王,我只知有天子爾。”趙光義收買田重進雖然沒有得逞,但也從另外一個方面說明,當時晉王確實已經形成了相當的勢力。據統計,光晉王的幕府成員便有六十人之多。與此同時,趙光義還有意結交不少文官武將。即便是宋太祖的舊部,諸如楚昭輔和盧多遜等掌握實權的朝中要員,趙光義都著意加以結納。王繼恩官任內侍都知,趙光義肯定更加有意親近。 最令人不可思議的是,斧聲燭影后面的奇事還連連不斷。

王繼恩到達開封府的時候,發現左押衙程德玄正坐在開封府門外,似乎正在等候他的到來一般。這里特別要強調一句,程德玄是趙光義的心腹,精通醫術。王繼恩突然見到程德玄,十分驚訝,問道:“你怎麼會坐在這裡?”程德玄解釋說:“前夜二鼓時分,有人在我家大門口喚我出去,說是晉王召見。但我出門一看,發現並沒有人。如此反復了三次。我因為擔心晉王真的有病,便前來開封府探視,正在門口休息,就看見您來了。”王繼恩聽了程德玄的話,更加驚異,也不知道是該相信還是該懷疑,於是與程德玄一起叩門而入。 當時已經是凌晨時分,天就要亮了,趙光義卻沒有休息,正坐在燈下看書。他得知兄長暴逝,滿臉訝異,卻猶豫不肯前往皇宮,還說他應當與家人商議一下。這顯然是惺惺作態了。然後趙光義便真的走進內室去找家人商議去了。這商議的內容自然與宋皇后召德芳一事有關,因此事關利害,到底是宋皇后自己要召德芳呢,還是宋皇后事先得了宋太祖的密囑甚至密詔?倘若是宋皇后真有密詔,事情就要麻煩得多。正因為這裡面有這樣一層利害關係,趙光義不得不慎重考慮,所以在內室中久不出來。

王繼恩卻等不及了,竟然大聲喊道:“時間久了,恐怕被別人搶先了。”這“別人”,自然是指皇子趙德芳了,也就是趙光義的親侄子。王繼恩這話的意思,是怕他出宮太久不回,宋皇后一著急,又另外派人去召趙德芳了。但就是王繼恩這句話,洩漏了實情,表明趙光義的儲君地位並非簡在帝心,與史書中那句“繼恩以太祖傳國晉王之志素定”是互相矛盾的。也由此可以進一步斷定,王繼恩早就為趙光義收買,是趙光義在皇宮中的心腹和耳目。 以上均為《續資治通鑑·卷八》的記載。到了《宋史·程德玄傳》時,裡面提到王繼恩帶著宋太祖遺詔來找晉王趙光義的,這顯然是宋史作者的漏洞。司馬光在《涑水紀聞》中也只說是王繼恩自己決定去找晉王的,沒有提到遺詔一說。假如真有宋太祖遺詔的話,司馬光是傳統的史學家身份,最知道“為尊者飾、為賢者諱”,一定會大力強調,好為趙光義澄清疑點。

趙光義聽到王繼恩的催促後,立即出來,與王繼恩和程德玄二人冒著風雪趕往宮中。 到皇宮殿外時,王繼恩請趙光義在外稍候,自己先進去通報。程德玄卻一揮袖子,不耐煩地說:“事情已經到了這個地步,還等什麼?”說完與趙光義徑直闖入殿內。 宋皇后得知王繼恩回來,便問:“德芳來了嗎?”王繼恩卻回答說:“晉王到了。” 此時,趙光義已經出現在宋皇后面前。宋皇后當時年二十五歲,還相當年輕,她見到趙光義乍然出現,滿臉驚愕,但她畢竟出身名門,當了多年皇后,多少知道一些政事,知道一切都已經完了,便哭著喊道:“我們母子性命都託付於官家了。”官家取義於“三皇官天下,五帝家天下”,是五代到宋朝對皇帝的稱呼。 “三皇”是指伏羲、女媧、炎帝,“五帝”指黃帝、顓頊、帝嚳、唐堯、虞舜。

宋皇后拿“官家”稱呼趙光義,就是表示承認趙光義做皇帝了,顯然,不承認就只有死路一條。趙光義皇位到手,自然也就心滿意足,也流淚說:“我和你們共保富貴,不用擔心。” 事情到此為止,再做一次分析,可以說其中有三大疑點: 一、宋太祖召趙光義入宮飲酒,為什麼要屏退身邊的侍從? 二、宦官王繼恩到達開封府的時候,為什麼程德玄剛好在那裡等候? 三、趙光義為什麼清晨還未就寢? 對於第一點,宮廷事密,無法推測,但由此而造成的結果卻是顯而易見的,正因為大殿內的當事人只有宋太祖和趙光義二人,宋太祖又很快死去,斧聲燭影中到底發生了什麼,就任憑趙光義自己說了。 對於第二點,程德玄的解釋顯然十分牽強,就連站在趙光義一邊的王繼恩都不相信他的話。程德玄的到來顯然是與斧聲燭影有關。 對於第三點,趙光義沒有就寢,只能說明他已經料到即將有大事發生,正坐等事態發展。 宋太祖本人身體健壯,從他生病到死亡,只有短短兩三天,可知宋太祖是猝死的,歷來便有趙光義毒死兄長之說。而趙光義也似乎早知道太祖的死期,不然他不會讓親信程德玄在開封府外等候。如此反复推斷,斧聲燭影的故事便逐漸清晰起來。 從巡幸洛陽回來後,趙光義便擔心皇兄會突然改變主意,將皇位傳給皇子德昭或是德芳,由此暗中開始謀劃。那夜,趙光義應召入宮時,便已經隨身攜帶了準備已久的毒藥。在對飲中,趙光義趁機將毒藥下到宋太祖的酒中,然後在藥力未發作前與太祖辭別。趙光義離開皇宮前,密令宦官王繼恩密切監視宮中的動靜。回到開封府後,趙光義立即召精通醫術的程德玄在府外等候,一旦宋太祖不死,還可以以醫治為名繼續下手。而宋太祖嗜酒如命,在宿醉中被親弟弟奪取了性命和皇位,倘若地下有知,一定死不瞑目。可憐燭影搖紅夜,盡有雄心一夕灰。實際上,即便宋太祖有心傳位給德昭或是德芳,最終權衡利弊,還是會讓趙光義當皇帝,因為此時趙光義的勢力和黨羽遍及朝廷內外。 關於宋太祖蹊蹺離奇之死,《宋史·太祖本紀》中只說了兩句簡單的記載:一句是“帝崩於萬歲殿,年五十”,一句是“受命於杜太后,傳位於太宗。”但無論如何,趙光義搶在趙德芳之前登基,繼位極度不合情理,於是引出一段“斧聲燭影”的千古之謎。不過,事情到了這裡還遠遠沒有結束。當年宋太祖從後周柴榮的孤兒寡母中奪取了江山,豈知他自己死後,所留下的孤兒寡母也遭遇了悲慘的結局,江山也落入旁系之手。他在泉下如果遇上柴榮,卻不知是什麼感想,能說出什麼話來。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